关于老舍的性格.doc_第1页
关于老舍的性格.doc_第2页
关于老舍的性格.doc_第3页
关于老舍的性格.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作品看老舍性格一、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二、 幽默曾经有人赞扬人名艺术家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生动,准确,又符合人物身份,尤其是描写北京地方的话剧。祥子的话就只能是祥子这个身份说出来的,虎妞的话就只能是虎妞这个身份说出来的,各有个的脾气和风格,有自己的腔调。很多人的回忆中都提到老舍先生是个喜欢说笑话的人,常用笑话抨击时政,或批评一些拙劣而冗长的文章。那时重庆有个作家专捧国名党的臭脚,老舍先生就讲过一则王大妈的裹脚布的笑话,大意就是一位老爷子,岁数大了怕死,就不允许家里的人提死,非说不可时可以说“喜”。一次寿宴三个女婿来给他拜寿,大女婿说:“我祝岳父寿比仙鹤,能活千年!”老爷子一听挺高兴可一想就问:“那一千年以后呢?”大女婿就回答:“就喜啦。”老爷子很生气,二女婿赶紧说:“我祝岳父寿比仙龟,能活万年!”老爷子转怒为喜,可是又问:“那一万年以后呢?”二女婿只好说:“就喜啦。”老爷子很不满意。三女婿最会奉承,认真地说:“我祝岳父大人长寿,就好比王大妈的裹脚布一样永远不喜(洗)!”这则笑话很贴切,很具有讽刺意义。虽然王大妈的裹脚布永远不洗,但是王大妈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讽刺那个拍马屁的人的文章又长又臭。国名党是不符合新社会的旧事物也必然灭亡,就算天天逼提死也必然消亡。只有阿谀奉承是不会长久的。老舍先生的幽默中透着讽刺,但也有透着同情和喜爱的时候。他就是在用他的幽默诠释着笔下的一个个人物一个个社会。三、 谦虚四、 孝顺家贫出孝子。老舍先生是一位孝顺的大师。他的有一篇作品叫我的母亲。当他离开母亲时,他说:“街上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他懊恼自己没能多陪陪母亲,那时的母亲一直总是一个人,整天都没人和她说一句话,这让老舍先生心里无比难受。文中还有一句话说:“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那时,老舍为了能增加收入,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远赴国外,心中始终惦记着母亲,他把自己比喻成花草,母亲是自己的根,失去了根的花草内心总在漂泊流浪。他心里时时记挂着母亲,做很多决定也是为了母亲能过更好的生活报答母亲,记得老舍夫人曾在回忆老舍的谈话中说到,老舍在觉得经济生活好转了,不至于因为他结婚而使母亲的生活受到影响才扔掉了他的独身主义。当他要毅然投身抗日战争的时候,他依旧牵挂的是老母亲。五、 勤奋老舍先生和夫人先后在济南住了四年多,在青岛住了三年多,按说青岛是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避暑胜地;济南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也别具一番风味,有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等名胜。很多人都不远千里,从各地到那去游览。但是据老舍夫人回忆,他们当时就住在风景名胜的旁边,可却很少有时间去游玩。当时,老舍一家住在离第一浴场不到十分钟路程的地方,老舍的朋友们下海游泳都是在他家换衣服。可是老舍先生却总是不肯离开他的书桌去跟阳光沙滩亲近,老舍夫人胡女士曾笑话他硬编出来的理由:我太瘦,就不到海滩上“晾排骨”。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教书和写作上了,不顾疲劳的努力,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曾有人半开玩笑地夸他是文艺界的劳动模范。老舍先生的勤奋,让他落下了一身的病痛,但是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学宝藏。每一部,都凝聚着他老人家的汗水和心血。六、 七、 处事写作都很严肃八、 和穷苦的人们有深厚的感情在曹禺纪念老舍先生八十诞辰的做的一篇题为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的演讲中提到:“老舍先生在民族节操方面,在敌人和反动官僚、特务面前,大义凌然,没有一点奴颜媚骨。然而对人民和受苦的朋友们,我从来没见过他有一点架子或屈尊俯就的气息。在重庆时,我常见到他和当时被看作地位低下的穷艺人交朋友,帮他们写鼓词,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他对这些穷苦的人们有深厚的感情。”在读了老舍的生平传略后,了解到老舍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满族旗兵,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在巷战中被打死,他的母亲靠缝洗挣钱,好不容易把他养大,没过过好日子,交不起学费,入不了学,是一位后来法号为宗月大师的刘大叔供他上学。老舍先生是在贫困和压迫下成长起来的,他爱那些正直和有血性的人,也同情那些善良的穷苦人民,更确切地说,那不是同情,是深厚的情谊。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受压迫的人物。如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茶馆里康顺子等,这些人物形象都来源于老舍的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但同时高于生活,这就是老舍的创作艺术。他精通于这个阶层的人物,他的作品语言很具特色,辞藻虽然不华丽,但是感动人心,尤其多用北京方言,很有特色,朴实无华,但是生动,栩栩如生。我觉得,他笔下的作品,是那个年代北京的真实写照。是那个阶层眼里的北京。还有就是他对妓女的态度。有句古话叫“笑贫不笑娼”,把妓女作为道德败坏的代名词;老舍先生笔下的妓女却不会让我们“笑”。月牙儿中的那个主人公母女两人都沦为妓女,看了老舍先生的文字,没有人会贬低她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