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虚词“则”的一个解释之探讨.doc_第1页
对虚词“则”的一个解释之探讨.doc_第2页
对虚词“则”的一个解释之探讨.doc_第3页
对虚词“则”的一个解释之探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虚词“则”的一个解释之探讨 徐兴福文言虚词“则”是我国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个词,在它的诸项用法中,有一种用法颇有探讨之处。以教材中的句子为例,加以简要阐述。请看下面一组句子:1、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 崤之战)2、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同上)3、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论语 微子)4、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苏轼石钟山记)5、 入其室,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蒲松龄促织)6、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7、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同上)对前三句中“则”字用法的解释,杨树达、杨伯峻、王力前辈的解释是一致的。分别是: 杨树达词诠: “承接连词,于初发见一事之已然状态用之。”举的例子有“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注1)杨伯峻文言语法解释: “事情的结果,不是施事者所愿意,而早已处于无可奈何的情况中,使用则字承接。”举例“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公使阳初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注2)王力的古代汉语解释说:“有时候,则字所连接的两项不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只是第二件事情的出现,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预期到的,这时候也用则字。在这种情况下,则不能译成就或便,而是含有原来已经的口气。例如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注 3) 对这样的解释,我觉得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把这三个句子同这组中后四个句子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结构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它们的解释(关于句子的翻译,在下面的文中)不一样呢?我觉得,这三个句子中“则”的用法,不能只从“则”字本身看,而应对“则”所在的句子的句式有正确的认知:这种句子“则”的后面应是省略了谓语的句子句子的谓语。“则”表示顺承关系,译成“便” “就”等。 第一,从这三个句子本身看,“则”后面的内容是前一句施事者眼中事。例如:(1)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按一般常识,叙事性的文章都有叙事角度问题。“这个故事是谁讲的?是作者讲的,还是书中某一个人物讲的?鲁迅的孔乙己,是酒店小伙计讲的故事,是从他的眼里看出的孔乙己。“(注4)上面三个例句中的()和()句的“则”前面,是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是兼语句,“使”的宾语是“阳处父”、“子路”,它们又分别充当“追”、“及”和“反”、“至”的主语。“则”的后面“在舟中”、“行”的主语应分别是“孟明”等四人和“丈人”,这恐怕是没有争议的。那么,“在舟中”、“行”的状态是作者眼中事,还是前面分句的施事者眼中事?自然界有许多没有被人认知的存在。这些存在是客观的,在没有被认知之前,它们依然是存在的,仅是人们没有认知。“在舟中”“行”虽说“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预料到的”,但它是存在的,同样需要有人“认知”。再有,原文第()句的后面接着写到:“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施事者依然是“阳处父”。前后的施事者是一贯的,中间的却不连贯下来,是不合理的。“在舟中”不应是作者眼中事,而应是前一动作的施事者眼中事。即“在舟中”应为“阳处父”所见。同理,“行”应是“子路”发现的,“束载、厉兵秣马”是秦穆公所使之人到客馆后看到的。第二,把这三个句子同另一组带“则”的句子比较,这三个句子应是复句。(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杨树达等三人所用的三个句子称为第一组,把另外三个句子称为第二组。)第二组句子是:()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 很明显,这第二组中的句子都是复句。()句为紧缩复句),对此恐怕不会有异议。“则”的前面是一个分句,表示前提或条件,“则”的后面是前面分句涉及的结果:“利”是“金就砺”的结果;“秦未可亲”是“(臣)行而无信”的结果;“王”(wang)是“王与百姓同乐”的结果。“则”的后面都有陈述主语(金、臣、王)的谓语:“利”、“亲”、“王”(wang)。第一组句子,按教材的标点,“则”的前面也是分句,并且都是兼语句。()()句“则”的前面是承接复句,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个分句的兼语省略了:“(阳处父)及诸河”、“(子路)至”。第()个句子“则”的前面是一个分句。这是这两组句子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也是明显的。第一组句子,“则”的后面缺少陈述句子主语的动词,也就是缺少句子的谓语。从表面看,这三个句子“则”的后面都有动词,但这些动词不是陈述句子主语的,而是陈述句子主语所涉及的宾语的。具体说,是“(阳处父)追之”的“之”发出了“在”的动作;“秦穆公”所“使”之人“视客馆”,客馆中的人发出了“束”、“厉”、“秣”的动作。这些动词同被省略的主语一起构成主谓短语,只是分句的一个成分,而不是独立的句子。所以说这组句子省略了动词谓语。第三,从对“则”的用法的阐述来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古代汉语 下(注5)这样表述“则”的用法:“则在古代汉语众多用作连词,主要连接句子,有时也连接词或词组”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注6)中这样陈述:“连词则字一般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则字又常常用于紧缩句则字又可以用在意思相对的分句里”对这些表述,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则”所连接的主要是句子;连接的前后两项应是相等的语言单位。如果这个理解没有不妥的话,那么第一组中三个句子“则”的前后两项应是分句。“则”后面省略了分句的谓语。第四、分析比较译文,也可以表明它们是省略动词谓语的句子。(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中山记)(2)入其室,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蒲松龄聊斋志异)(3)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方苞左忠义公逸事)(4)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同上)对这些句子的译文,不同版本的教参或译著不尽相同,但道理却是一样的。按上面四个句子的顺序把译文抄录如下。中学文言文今译 高中部分:“(我)慢慢地察看,便发现山下都是石窟窿和裂缝。” “进入巫婆的屋子,就看到密室里挂着门帘,帘子外摆着香炉。” “询问庙里的和尚,才知道他就是史可法。” “(狱卒)偷偷地指指左公被囚禁的地方,只见(左公)靠墙坐在地上。”(注7)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我)慢慢地探察这声音,(原来)山下都是石洞石缝” “进入巫婆的屋,只看见暗室挂着子帘,帘子外摆着香案” “(他)问庙里的和尚,(才知道)年轻人是史可法” “悄悄地指示(给他)左公所在的地方,(史一看)左公正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注8)新编高中文言文详解(增订本):“我慢慢地观察发出声音的地方,发现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进到屋子里边,就看到一间密室” “(又)向庙里的僧人询问这读书人是谁,才知道这人就是史可法” “狱卒悄悄地指示他左公所在的地方,(只见)左公以地为席,背靠着墙坐着” (注9)可是,在以上所举教参中,“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等三句的译文,同杨伯峻等的解释没有什么区别。如“郑穆公派人到客馆察看,原来杞子、逢孙、杨孙这一帮人已经收拾好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战马,准备给秦军作内应了。”(注10)“郑穆公派人到使馆去察看杞子等人的住所,则已经捆好行装,磨好兵器,喂好战马了。”(注11 ) “郑穆公派人到使馆去察看动静,杞子、逢孙、杨孙三个人已经捆好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战马。”(注12)由于以上的理由,我觉得“则”的这个用法,应按句式特点来确定:这类句子中“则”的后面是省略谓语的句子,“则”是顺接连词,译成“便”、“就”等连词。注:1、 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78年9月上海第二版)第278页2、 杨伯峻文言语法(北京出版社1956年11月第二版,1962年第二次印刷)第204页3、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第一版,1978年广东第六次印刷)第415 页4、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2月第一版)第107页5、古代汉语(朱振家主编,1990年6月版)下册,第178页6、同注37、中学文言文今译 高中部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