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三单元培训材料.doc_第1页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培训材料.doc_第2页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培训材料.doc_第3页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培训材料.doc_第4页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培训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生活,建筑也是文化。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也是凝固的音乐。建筑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建筑也承载了人类社会丰富的创造力。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风格、地域、民族和历史阶段,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魅力和它们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让人充分领略了建筑的博大精深和它所体现出来的生活的美与艺术的美。从中国的近现代发展的历史出发,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们能够看到我们民族奋斗的足迹和听到抗争的呐喊;走进六朝古都南京,巍峨的钟山陵,警世的钟声在时刻敲响,从它的钟形建筑中,我们听到了民族复兴的号角;美丽的凡尔赛宫,让我们领略了异域建筑的风采,多想去镜廊一览她的芳容;一座黄鹤楼,多少诗人为之倾倒,而黄鹤楼又因他们的笔而名扬海内;留连于于园,一座小小的私家花园,这其中凝聚工匠艺人们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啊。诵读欣赏,让我们品味到了世界著名建筑的独特之处:天坛的圜丘,古罗马的斗技场;同时还引领我们走进了花街,走进了苏州的小巷,去感受这些寻常的建筑给百姓的生活带来的乐趣。这众多的建筑,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应该是由于它们本身独到的魅力,怎样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奥妙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去仔细的观察,甄别,找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才能真正读懂这些建筑,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生活。光读懂了还不行,我们还要善于把这些所得形象准确地传递给别人,这要求我们有点儿说话的技巧了。 教学目标1、阅读一些介绍中外著名建筑的文章,感受其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2、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3、学会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搞清课文写作的线索。4、能抓住特点,介绍和描写事物,在观察时要善于把握事物特点。5、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6、开展一次家乡建筑风格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建筑的美,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家乡建筑的设计规划谈一点自己的想法,使学生把自己所学的东西真正融合到生活当中去。 教学设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融合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建筑艺术的说明文。因此在教学中,课文阅读时,因侧重抓住文章的特点,讲清说明的顺序,使学生体味到说明文的基本的写法,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只需要引导学生好好去阅读课文就可以了。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应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讲清楚为什么要建造纪念碑,每年在清明节的时候,集体为什么要举行祭扫烈士墓的活动,家庭为什么要进行祭祖仪式。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承担起家庭、民族和国家的责任。当然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进行。巍巍中山陵介绍了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在教学中,要注意整体的感知:建筑的巍峨气势,钟形的建筑特点,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具体的阅读时,要让学生学会感受建筑的语言:一座警世之钟。另外,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建筑中所体现的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真正让学生领略到建筑艺术与文化结合所体现出的独到的艺术美。同时,这篇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也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凡尔赛宫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建筑艺术的多样性,领略异域建筑和文化给人们带来的美感。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她内部的艺术装饰:雕刻、油画和挂毯。这其中要重点介绍镜廊。这些都是与东方建筑艺术相异的地方,也是西方建筑艺术的独特的美之所在。短文两篇首先要从文言文的角度进行教学,其次再让学生感受古代建筑在与自然完美结合上所体现出来的美。同时,黄鹤楼作为江南名楼,还要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积累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诵读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建筑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明白不只是著名的建筑有其内在特点,许多的民居同样有其独到之处,同样也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宝贵财富。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着重谈了两个问题:观察要全面细致,观察要选好观察点。因此在作文训练时,因结合前文的内容,譬如说,钟山陵的整体效果、凡尔赛宫镜廊的观察角度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观察本地的某一建筑,帮助学生找出它的特点和如何选择角度进行观察。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要讲清楚口语交际的一些基本要求,再设置一些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进行当堂训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时安排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课时巍巍中山陵 2课时凡尔赛宫 1课时短文两篇 2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1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材简析本文是1958年4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刚刚落成,新华社记者周定舫在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行文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题字和碑文,突出了纪念碑的主题;碑身造型,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民族风格;十幅浮雕,向我们介绍了我国100多年来重大的历史事件,歌颂了先烈们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进而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前文所引用的碑文记叙顺序和纪念碑的介绍顺序加以对照,弄清瞻仰的活动线索。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缅怀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教育学生懂得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光荣的革命传统。2、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说明文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如何完美结合在一起说明事物的方法。2、体会本文在语言中渗透的对革命先烈的赞颂之情,认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课前准备1、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2、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3、让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的内容(任选一件),并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2、了解本文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找出作者的观察行踪。3、品味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教师导入语: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发言后归纳: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下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1、正音正字。(挂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瞻()仰() 矗()立 奠()基砌()墙 伟绩() 镏()金 上溯()五卅() 不朽() 幅() 天堑()镶()嵌() 发髻()2、解释下列词语。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整体感知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的正标题点明文章主题,副标题说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全文的主要内容)。、划分课文段落。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创设问题情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组织学生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讨论、思考。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让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然后教师再点拨) 精读品析教师指导语:文章主要部分为第二部分,下面我们来重点学习这部分,请大家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讨论后明确: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2、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课堂小结教师归纳:这堂课中,我们阅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找出作者的观察行踪,从总体上了解了课文的说明顺序,初步感受了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文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课文的重点,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后学习1、背诵碑文。2、课文说明中有记叙成分,请找出几个例子来。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研习课文711节,了解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设计 回顾旧知,引出新知1、检查作业:抽背碑文。2、复习本文的叙述顺序,指出本文说明中的记叙成分。 继续研习新课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0节)。教师指导语: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下面让我们精读710节,深入理解本文的重点。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讨论后明确: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作用。教师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集体朗读最后一段。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体味文中记叙作用本文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课堂小结1、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2、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出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绕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的巨大代价。 课后学习1、到网上去收索更多有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小组交流,用收集到的资料出一期板报。2、课后请收集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的事迹,并讲给家人或同学听。3、课外阅读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可爱的中国、南昌起义等中国现代史丛书,了解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1、活动顺序: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由远到近)2、空间顺序: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由远到近)东西两侧上部碑顶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东 南 西 北(顺时针)(设计/徐俊)12 巍巍中山陵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课文紧扣中山陵“巍巍”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以空间为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2、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3、能理解课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2、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准备、速读课文一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查字、词典,解决生字、生词。、按说明文的结构特征,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游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孙中山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整体感知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主要见课文第二节)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精读赏析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讨论后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2、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讨论后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3、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后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巍巍中山陵的地理位置、设计宗旨,以及陵园的总体布局和主要建筑物的特点,下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课后学习根据课文对中山陵各部分建筑的描写,画出示意图。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在前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基础上,学生对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已有了一点认识,本课的教学可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示意图,从中理出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课文紧扣特征选材的写法。 教学设计 回顾旧知,引出新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发现陵园有何特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1、学生出示所画示意图,并标明各部分名称。2、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3、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精读赏析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的?(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 讨论后明确:文章运用数字介绍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度和深度,石阶的级数,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大宏伟。2、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陵门:中山先生手书“博爱”、“天下为公”祭堂: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山先生遗像墓室:中山先生卧像3、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感悟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如描写平台所见景象时,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用语生动,蕴含深情,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了中山陵的大体布局,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到了华夏文化的魅力。了解到中山陵以它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它永恒的生命,写照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高大形象。 课后学习1、进行“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勾画出心目中校园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2、收集你感兴趣的祖国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分小组办一次“祖国大地”图片展。 板书设计一、陵的墓主入方位:孙中山钟山南麓二、定址钟山的原因:外因:山形高大地势开阔风景优美内因:孙中山的遗愿三、设计及修建:钟形图案精心修建四、介绍中山陵(文章主体)总体特点:南北中轴对称,三外风景区联为一体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总体介绍:总平面布局:南:石牌坊墓道北:陵门墓室南:石牌坊墓道守陵卫士驻所陵门依次介绍:北:石阶碑亭平台石阶祭殿祭堂墓室(设计/徐俊)13 凡尔赛宫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介绍世界驰名的法国王宫凡尔赛宫的说明文,作者抓住凡尔赛宫艺术价值的这个特证,突出重点说明,分类别、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使用,使凡尔赛宫特征更加突出,历史轶事的插入叙述更增文章趣味,准确说明而又富有文学性的语言使文章显得充满诗清画意。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感受凡尔赛宫杰出的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了解其令人瞩目的独特地位;2、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多种说明方法结合使用的方法;3、 揣摩文章准确而又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切实感受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和特点,感受这颗“人类艺术宝库中灿烂的明珠”的独特魅力。 课前准备1、自行预习,扫清文字障碍;2、查阅、收集有关凡尔赛宫的图片、文字等资料;3、熟读课文,初步感受凡尔赛宫的杰出的艺术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1、感受凡尔赛宫杰出的建筑特色与艺术价值;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多种说明方法结合使用,运用准确而富有文学性语言介绍凡尔赛宫的方法。 教学设计 导入教师开场白: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661年,居住在计划之妙(见课文第5段),这座宫殿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去参观的驰名世界的凡尔赛宫。 检查预习1、组织学习交流有关凡尔赛宫的图片、文字等资料。2、谈谈你所了解的凡尔赛宫(可以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建筑特色、政治、历史、旅游等方面介绍) 整体感知教师指导语:下面让我们走进凡尔赛宫,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下这颗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明珠。请同学们仔细读书,完成以下几个任务:1、凡尔赛宫为什么会举世闻名?明确:因为它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具体原因有:一、宫殿建筑气势磅搏;二、外围环境优良;三、历史悠久;四、历史上的中心,今日的旅游胜地。2、本文介绍凡尔赛宫是抓住它什么特征介绍的?(请从文中找关键词)明确:明珠、艺术魅力、风格独特显示了它“艺术价值高”的特征。(以上问题,学生自由阅读,查找,勾画,批注,教师鼓励学生发言,并作适当点拨。) 方法探寻1、凡尔赛宫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哪里?为什么?明确: 镜廊。 因为它是凡尔赛宫一大名胜,而建造者赫赫有名,镜廊本身的构成有特色,天花板上的巨幅油画气势横溢,最高艺术价值。2、文章还重点介绍了哪些内容?为什么重点介绍它们?明确:建筑本身,内部陈设与装璜,外部大花园等。(教师抓住“艺术价值”这一特征来说明,无关的内容一律删去,突出重点。这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抓住特征,突出重点。)3、插入一段历史轶事,有无必要?为什么?明确:可结合课后练习三来完成。 语言赏析教师语:凡尔赛宫的艺术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仅要归功于文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的方法,还要归功于本文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下面我们再读课文,批注本文的语言。(学生自读,批注,小组完成,老师点拨,全班交流)明确:1、说明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条理清楚,富有说服力。 2、一些优美的词语和修辞手法的使用及作者感情的流露,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是见识上的,写作方法上的,语言能力上的(学生畅所欲言) 课后练习介绍我们本地一座有特色的建筑。(设计/袁雷群)14 短文两篇黄鹤楼 教材简析本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文章以“仙”字贯穿全文,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十分严谨。语言上整散结合,富有变化。可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前准备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2、查阅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的原因。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朗读崔颢黄鹤楼诗导入新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关于黄鹤楼的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则来学习一篇关于黄鹤楼的古文。 检查预习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原因。 整体感知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国的三大名楼,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翻译课文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页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内容。学生互相质疑提问。检查翻译情况,纠正错误。3、说说你对黄鹤楼的总体印象或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可从外观和建筑的特点等方面来谈。) 精读评析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集体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2、文章最后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侧面写出黄鹤楼的地位价值。)3、你觉得文章在写作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分析。(学生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和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课后学习积累文中的字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黄 鹤 楼地理位置命名由来所见所感地位价值(设计/黄雪峰)于 园 教材简析 这篇短文,着重介绍了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本文按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介绍了于园,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写来层次井然。语言上雅俗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 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能解释、翻译一些难句。2、欣赏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奇、美。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朗读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图片展示)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进到友人的园子了吗?很遗憾,他没能欣赏到满园春色,只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但是今天,我们却可以跟着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去一家叫于五的富人的园子里神游一遭。 检查预习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张岱。明确: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2、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正音: 葆生 艇子 芍药 槛 啾唧 窈 无憾 整体感知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朗读了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2、同桌对译课文,把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3、同学解答疑难,老师点拨纠正。 精读评析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的翻译,同学们已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请大家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文中写“于园奇在磊石”,“磊石”奇在哪里? (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 2、通过写“磊石”的奇,体现了于园的什么特征? 3、作者说:“至于园可无憾矣”欣赏了于园之后,你感到是否还有遗憾? 4、你最喜欢于园景致中的哪一点?谈谈喜欢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5、作者带我们去于园“神游”了一番,你对于园的总体印象如何?你“神游”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思考、分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拓展迁移教师指导语:本文按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写了于园,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写来层次井然。请同学们学习于园按空间顺序写作的方法,观察一下校园中的假山池水(或校园一角),以此为据,写一篇介绍景物的小作文。(学生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并作出评价。)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于园的奇特之处,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美。 板书设计 前堂石坡: 以实奇 于园奇在磊石 后厅大池: 以空奇卧房槛外: 以幽阴深邃奇园后水阁: 如深山茂林(设计/黄雪峰)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二) 任务分析本文是诵读欣赏,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应侧重于引导。可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在讨论交流中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在拓展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中外有名建筑的特点。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说明的方法。3、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领会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自己体会、欣赏,边读边点评,作较为深入的赏析。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后的点评,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优美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有到过北京的学生吗?能谈谈你对北京影响深刻的建筑吗?(没去过北京的同学,可以谈其他地方的建筑。) 检查预习1、学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文字的内容。 整体感知教师指导语: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1、天坛一文说明的建筑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2、古罗马斗技场一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斗技场的哪几部分?斗技场的用途是什么?3、比较天坛和古罗马斗技场两文,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4、昆明的花街一文“花街”有什么特点?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来形容花街?5、苏州小巷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家乡的小巷有什么不同? 精读品析教师指导语:刚才我们通读了这四篇文章,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完成下面教学任务。1、四人一组,每人负责精读一篇文章,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组内交流,推荐分析好的同学全班交流)2、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的成功之处。(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每人至少讲一点) 拓展延伸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的赏析,我们已经了解到课本中文章的成功之处,同学们课前也搜集了许多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一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否有我们刚才分析的成功之处?(四人一组,交流评价)那么你认为写好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课堂小结教师归纳: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今中外许多建筑的奇特之处,还知道了写好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应注意的方面。 课后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生动的语言,描写公园一景。(设计/黄雪峰)写 作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写作目标1、培养和提高学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能力;2、学会运用生动准确、富于变化的语言去表达事物的特点。 写作指导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观察一处建筑物,规模不要太大,可以是学校所在地的某个建筑物,也可以是学校中的某个建筑。要求在观察的时候,要能把握住该建筑物的特点,能够读懂其中的建筑语言,感受到包含其中的文化内涵。有条件的可以拍成照片,带进课堂,与同学共享。 导入新课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的中山陵,流光溢彩的凡尔赛宫,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建筑物本身的宏伟壮丽是一个方面,而作者的抓住特点的介绍,又使它们的形象越发的丰满。因此我们在接触了解某一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特点,仔细地观察。 写作指导1、学生阅读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明确我们该如何观察和描写事物。2、学生结合课前观察的建筑物,来谈自己观察的感受。教学中可集中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处建筑,让同学们来学会抓特点和用语言来进行描述。如果效果不太好,还可以再选择一处建筑进行抓特点和语言描述训练。3、将上面的训练的内容用文字记述下来,就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短小的说明文。4、观察建筑物,只是观察生活的一个很小的方面。因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必须把训练的重点,引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观察来加深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观察来提升学生内在的品质。5、实战演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人,并要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要求:观察要仔细,要能抓住人、事、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味。 写作修改 课堂作文修改1、自改:完成习作后,静下心来,把自己的作品好好地读几遍,先修改错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地方,使其文通字顺。接着合卷思考:写的是什么内容,想说明什么问题。再读习作,看看在内容的表达上是否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对不妥之处再加以修改,比如说语言表情达意是否准确,抒情议论是否击中要害,叙写的笔墨是否非常集中,等等。2、互改:四人小组相互交流后,根据写作的要求,相互之间再进行必要的修改。这次修改主要针对写作的要求进行。比如说,所写的内容特征是否鲜明,对观察的事物所引发的思考触发点是否得当,等等。 作文修改训练太阳在天上走的时候,常常背着一缕白云。我小的时候,阿妈常常驮着我。她像一匹马,把我捆到她的背上,驮着我上山下地干各种活计。山路细细的,像竹篾一般;太阳暖暖的,真像妈妈的心啊!阿妈走在山路上,边走边搓棉线,山路长,没有阿妈搓出来的棉线长。每天每天,太阳在天上照着,很耐心;每天每天,阿妈在山上劳作,很辛苦我长高了,阿妈矮了,驼了。许多夜晚,我细细琢磨着一个道理。那时小的,长大了;那时大的,长小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我久久地盯着山里的太阳,终于明白了这个又简单又不简单的道理。这篇短文由太阳的辛苦劳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来写妈妈,歌颂了伟大的母爱。但在行文的过程中,语句有前后不连贯的,有语序不当的,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写作评价1、自评:学生根据“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及训练的要求,对自己的习作作出相应的评判。这时,教师要给出可操作的评判标准,使学生能够对号入座。比如说,叙述完整可以得70分,特点明确可以得80分以上,感悟得当,情感真挚就可以得90分以上。2、互评:四人小组,相互评议,说出自己的看法,由指定的组长执笔,写出恰当的评语,再根据写作的要求结合自评分,给出一定的等第,并推存出优秀的作文准备班级交流。3、师评:老师在通阅了全班学生习作的基础上,根据互评的情况,有选择的对部分习作进行精批。4、班级评价:教师在批阅的过程中,选择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全班进行交流评价。由学生本人在全班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最后再由老师进行总体性评价。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使一些优秀的作品能够为其他同学所吸纳,同时还激励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例文赏评例文 我的生命里有叶华罗庚实验学校 七(8) 袁园请原谅我的轻狂,因为我常常搬出“生命”这个千钧重的话题,但是,我似乎的确是懂了点生命,所以我拾起了几片落叶,诉尽心中的感喟。 题记一、 不知名的叶,我的童年幼时,我总是和一帮拖着鼻涕的孩子在一起,印象最深的是年年的六月初六,这是一年中包手指的一天。不管天是如何的热,我们都会出去采一些叶子,现在我都叫不上那叶子的名字了。叶面特别柔和,摸上去像是棉花,当然,这都是女孩子的任务,男孩子在柳树荫下吹着柳哨,我一般也和男孩子一起吹柳哨。不管嘴唇会如何的发麻,都要吹。外公种了好些风仙花,这恰好是包指甲的原料。可是外公特别小气,不让我们采花。我们只能到别家院后或是门前去“窃”了。原料准备好了。我们就互包手指,先是把辗烂了的花瓣放在指甲上,然后用叶子包好,最后用线扎紧。过一夜,把壳子脱掉,手指就会变成橘黄色了。所以,每年夏天,虽然都是黑黝黝的,可孩子们的手指都特别好看。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孩子不玩这个,更不知道这叶是干什么的了。童年的玩伴,现在好像都天各一方了。如果暑假有幸能再遇见这叶,我一定摘下一片,因为它满含着我童年的快乐。二、 梧桐叶,我的思念自从上了小学,我就特别自卑。因为那所学校对我来说太奢侈了,我心中便有了一种孤独感。直到有一天,她和我做了朋友,从此,我便觉得我有了一个坚强的后盾,因为她很有领导能力,也算是班上的佼佼者,我有了她之后,一切都变得多彩了,我不那么孤独了。小学五年,我和她风雨兼程。可是,最后一年,我们离开了,我被分到了七班。六年级,是一个痛苦的年级。我们却也都能笑对。学期末,她给我写了离别赠言,她是这样写:昔日的挚友/当你走在小路上/如果有一枚梧桐叶落在你的头上/那是我对你深深的思念。如今,时过境迁,我们还在一个学校,但她早已改变。在我上学的路上,依然有一排一排的梧桐树。秋天,落叶萧条的时候,我依然还会想到她,因为它蕴含着我的第一份友情。三、 门前的叶,我的怀念冬天,我独自一人来到门前的枇杷树下很怪,严寒的冬天,这棵树开花了,开得不耀眼,深黄色,接近叶子的颜色。今年春天,这棵高高的树结了果,成熟的果实,鲜黄鲜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