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doc_第1页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doc_第2页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古代汉语中的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来联系,并帮助表示判断,否定判断就在是的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尤其是秦汉以前,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制,岩邑也。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有时候,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者”字复指,引出谓语,这也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另一常见形式。如:吾所欲者,土地也。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起义这种句中用“也”字煞尾,并且“者”与“也”前后照应,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有时候,可以不用“也”字。如:兵者,不祥之器。老子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有时“者”“也”都不用。如: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两例的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结构,这是判断句最核心的部分。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如: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论语宪问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这种用法的“非”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便它本身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否定副词,它是来否定谓语的,而不是用来否定判断词的,所以不是“不”与“是”的结合。判断句的主语也可以根据语言环境省掉,多数出现在对话。如: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子曰:“非吾徒也。”论语先进下面谈一谈与判断词有关的几个词。1、“是”古汉语中“是”的出现频率很高,但它并不就是判断词,尤其在先秦的时候,一般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两句中的“是”都是作句子的主语的,“是”后的部分作句子的谓语。“是”换成“此”意思和作用不变。有时候,“是”在句中的地位很像判断词,但一经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仍是指示代词。如: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似乎可以理解为“是什么缘故呢?”,“是”好像是判断词。其实,“是”仍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何故也”即“此何故也”,在同一篇文章中,下文有“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语法结构和上面的例句完全相同,只是“是”换成了“此”,“此”不可能是判断词,可见这里的“是”等于“此”,也不是判断词。又如: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这里的“是”所处的地位也很像是判断词,但它实际是用来复指“日月星辰瑞历”的。文章下面还有“繁启藩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是又”等于“此又”,这里的“是”用在副词“又”之前,显然不会是判断词。“是”作判断词用,汉代肯定就有了。从汉语的发展来看,判断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史记论衡等书中就出现了“是”作判断词的用例。如: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显然,这些句子中的“是”已经成为判断词了,这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句形式的新发展。但在文言文中,“是”字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被普遍采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如: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论)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总叙)例一的“是不得已也”就是“此不得已也”,“是”为指示代词,复指句子的主语;例二是典型的先秦判断句“者也”式,不用“是”字。2、“为”有人认为,“为”是先秦的判断词,很像后来的判断词“是”,翻译成“是”句子也讲得通。其实,“为”是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如: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为”有“作为”“算作”的意思,这些句子也是一般的叙述句和疑问句,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如: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鯈,tio,伯鯈,人名。)3、“乃”、“即”,“维”、“惟”古汉语判断句中,有时可以在谓语前面加上“乃、即、维、惟”等,来帮助判断。如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我马维骐。诗小雅皇皇者华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这四个词都不是判断词,前两个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便”“就”;后二个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多数情况下,它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百工”与“时”并不构成判断关系。判断句的活用:判断句的作用本来是表示判断的,但古今汉语中都有不表示判断的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分析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例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这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一种修辞手法。下面的句子虽不是比喻,但也不能用一般的判断关系来理解。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白居易轻肥)第一句“百乘”指的是车马,“显使”指的是人臣,两者构不成判断,句子的意思应理解为“带着百辆车乘的是显赫的使者”;第二句意思是“佩带朱绂的都是大夫,佩带紫绶的者是将军”。这些句子必须灵活地理解。判断句最常见的活用法,就是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例一的“割也”“折也”两个分句用来说明“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