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三美”简析肃州区下河清学区 周兴梅内容摘要诗词是美的载体, 其文字精练,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古典诗词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生动形象。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诗是凝固的画,画是流动的诗。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就象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至于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诗人既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在影响读者的感情又用调动语言的声音来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了音乐的效果。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必须押韵的,同时诗歌平仄律是借助有规律的抑扬变化,造成音调的和谐优美。除了平仄之外,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同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欣赏古诗词,紧紧抓住色彩美、意境美、音乐美,走入诗言、诗意,真正体会诗情、诗境,领略其“形之美,神之韵”。通过感知诗歌的美,在优美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从而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 古典诗词 色彩美 意境美 语言 音乐美正文诗词是美的载体, 其文字精练,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古典诗词是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生动形象。学习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色彩美、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语言美等,更能陶冶一个人的性情,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一、古典诗词流光溢彩的色彩美。 色彩是生命的外部象征,能给人强烈直觉,丰富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感情。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轻快的色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他们撷草木之艳,集虹霓之彩, 用心于设色,然后泼洒于诗行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艳丽、生动可感的彩色画境,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映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美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二、古典诗词回味无穷的意境美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大夫在学术上和精神上追求的是诗书画三者的和谐统一,有些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和书法家。所以,从某一首古典诗词或某一句诗词里,你能感受到很优美的意境,读这些诗词,就象在欣赏一幅幅山水画。 诗是凝固的画,画是流动的诗。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就象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这从很多古代诗人词家的作品里面都可以得到体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而他自己的精神取向也正如他的作品所展现的那样,做了81天的彭泽县令就撂挑子不干了,绝不为这五斗米折腰!这在今天的大多数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好好的县长不做,而跑到荒山野岭的终南山脚下去开荒种树种菜。但从他的归去来兮辞里,你就会了解到这才是他的精神向往所在。所以从上面的两句诗里你就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悠闲的生活画面:到开满金黄菊花的篱笆下面,采几朵菊花放在一个小篮子里面,然后抬头看看巍巍的南山,望望悠悠的白云。此刻的心情是何等的平静,何等的写意,什么烦恼忧愁皆渺如尘埃。我相信当时陶先生的感受肯定是这样!他也成了中国山水田园派的开山鼻祖。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四句诗出自李白的关山月。李白不愧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充满了雄奇瑰丽的想象力,意境是那么的大气磅礴、雄浑辽阔,完全摆脱儿女私情的小情调。读他的作品,你完全能感受得到他对天地、自然高远壮丽的描写。试想一下:明月从苍凉寂寥的天山里跳出来,浮在苍茫的云海间,四周空无一人。你站在空旷如雪的天山之巅,眺望着那漂浮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的明月,耳边除了剌剌作响、直刺几万里之外玉门关的长风,什么声响也没有。此中境界,是何等的.!我表达不出来,你去想象吧。不知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关山月的名字是否与李白的这首乐府关山月有一定的关系。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田园山水派的诗人,他的诗里充满了自然的生趣和田园的风光,每一首诗里面都隐藏着一幅山水画。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写的就是夏末秋初的乡间黄昏景象和诗人精神世界里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你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山水情怀和文字工夫。而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就更是中国古代画家笔下绝好的水墨写意素材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应该是人们最为熟知的诗句之一了,那直上九霄的孤烟和长河那头即将西沉的圆圆落日把大漠的空旷萧条和旅人内心的寂寞悲凉表露无遗,我想西洋的油画技巧和丰富的色彩能更充分地把这种意境描绘出来。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丰碑。如果说唐诗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那么宋词的流派则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但从意境上看,这种区分有时又并不明显。“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我觉得范仲淹的苏幕遮这上阕词的优美意境我相信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亲身经历过,它完全可以写就一篇绝妙的情景散文:深秋的天空,是一片的湛蓝。偶尔飘过天际的流云,也被染成了黛色。金黄的落叶铺陈在萧瑟的大地上,一直把这纯粹的秋色铺进湖里的清波。而湖水在青天的衬托下显得愈加的清冷,湖面仿佛在青翠的轻烟。夕阳西下,把微弱的一抹余辉射向山尖,而山峰在夕阳的映照下越发显得青黑。浩淼的湖水就这样无边的漫延,一直漫向那遥远的天际。我想,那无情的芳草,一定是追随那斜阳而去了吧?“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的临江仙的这两句词把失恋之人在落花微雨的情境之下的落寞心态与双飞燕的相亲相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假如现实生活中有人遇此情境,我保证她肯定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非肝肠寸断不可! “东离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同是东篱的菊花,李清照的境界却与陶渊明的截然不同。一扫五柳的宁静悠闲,充满了萧索和落寞的况味。这里说一下,李词人的一剪梅的意境也很不错,相信感情细腻的人会更喜欢一点。 同是卜算子,苏东坡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与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描写的情境有所不同,但要抒发内心不肯同流合污、孤独寂寞的情感却是相似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的“谁见幽人独往来”这一句好象从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里面能找到它的影子,但周传雄寂寞沙洲冷是不是也应该给东坡先生版权费呢?当然,这是题外话,不必当真! 除了宋词之外,宋诗里面也能找到很幽雅的意境,林逋的山园小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就把月下梅花优雅的姿态、淡雅的花香通过清浅的溪水等景致衬托出来,与历来踏雪寻梅的意境区别很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这两句诗作为意境的画我相信诸位看过不少,至少我就看过!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真的很优美!但这需要你去发掘、去理解。当你理解了其中的意境之后,我相信你的古典文学素养、你的审美能力和你的精神气质都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三、古典诗词语言绮丽的音乐美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却显而易见。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Simonides)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东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逸盈玮说:“朗诵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描述的画面里,谱写诗歌会浮现出作者所想象的画面里。”都指出了诗与画的密切关系。至于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就更密切了。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墨子公益篇里“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话可以为证。诗经风。雅、颂的区分也是由干音乐的不同。诗和乐象一对孪生的妹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诸人的视觉,还作为吟诵或歌唱的材料诉诸人的听觉。 既然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自然会注意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构成的呢,本文从汉语的特点入手,结合诗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节奏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使人感到亲切、愉快。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节奏本身就具有一种魅力。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然而,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又会流于造作,不自然。只有那既能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中国大量诗歌的节奏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逗。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林庚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并称之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揭示了“半运律”,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合不符合这条规律。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合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读四言诗觉得节奏比较呆板,五七言则显得活泼,其奥妙也在于音节的组合上。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均等的切分,没有变出。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其次,押韵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是必须押韵的,因为汉语语音长短,轻重的区别不明显,不能借助它们形成节奏,于是押韵便成为形成节奏的一个要素。 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二、音调 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 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谐,违背规律的拗。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合音程。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句与拗句。音程协合与否,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平仄的搭配。 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厌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但并不鲜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造成音调的和谐。 那么,平仄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音韵学家的回答并不一致。有的说是长短之分,有的说是高低之别。在诗句之中平仄的区别主要不在声音的长短上,而在声音的高低上。可以说平仄律是借助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以造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除了平仄之外,诗歌还常常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同音词和象声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双声调和叠韵词是由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词。韵母相同时叫叠韵词,叠合同是声音完全相同的词。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的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铿锵、宛转,荡漾、促节的细微区别,虽未必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它们的音乐效果可以这样概括;即在一连串声音不同的字中,出现了声韵部分相同或完全相闹的两个邻近的字,从而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至于象声词则是模仿客观世界的声音而构成的词,它只有象声的作用而不表示什么意义,象声词的效果在于直接传达客观世界的声音节奏。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三、声情以上所说的节奏和音调,是就声音论声音、是一首诗中各个字的字音内配合组织。然而。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是人音组合卜效果,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就象作曲时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选择和变换节奏。调式一片。写诗也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只有达到声情和谐。声情并茂的地步。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了。下面就以两基诗歌为例,作一番具体的分析。崔颢的黄鹤楼,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但没有讲出道理。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人,遂擅千古之奇。”着眼于意象神气,就进了一步。我看这首诗的好处还可以从声情上去分析。诗入登楼远眺引起怀古思乡之情,“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一句将前半的怀占很自然地过渡到后半的思乡。望了汉阳树。望了鹦鹉洲。再往北望去就是诗人的家乡汴州了。但乡关是望不见的,所见只是烟波浩态而已。末句“烟波江上使人愁”,既是思乡之愁,又是怀古之愁,客游他乡的寂寞与流光易逝的惆怅交融在一起。诗的感情不是停滞于一点。而是由古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汽车改装与个性化定制直播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能销售线索管理与转化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园林智能温室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设计专题考试题及答案
- 护学岗疫情防控职责说明
- 销售员工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 八年级体育线上线下课程设计衔接安排计划
- 供用电技术专业电力设备安装实习总结范文
- 2025年车棚消防器材采购合同
- 2025年海南省通信网络技术保障中心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PE微粉蜡市场需求量预测及前景动态研究报告
- 2025年理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理赔员·保险基础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2025年北京标准租房合同范本下载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 面试礼仪与求职技巧讲义
- 严重创伤的急诊管理课件
- 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 急性阑尾炎【普外科】-课件
- 文化人类学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