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心理学.doc_第1页
我所认识的心理学.doc_第2页
我所认识的心理学.doc_第3页
我所认识的心理学.doc_第4页
我所认识的心理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所认识的心理学 -与韦老师谈话所想到的 心理学,这个学科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神秘莫测,仿佛是一个魔法,学会了就可以看透人心,可以洞察世间真相,超脱物然,一语道破真谛,如佛法无边,令人通透。 然而我选报心理学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哲学。原因很简单也很复杂,就是为了洞察世间的道理,人为什么会有恐惧?什么样的环境会造就怎样的人?人的差别源于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这些被我想过很多遍但都无解的问题,在我接触了心理学之后渐渐变得清晰,或者说渐渐变得不重要,因为已经没有了所谓的担忧,所谓有知而无畏,了解了它的道理,它的运转,似乎就可以掌控了它,因此而无惧。然而世间万物是无法全然了解的,依靠有知无畏让自己得到暂时的安全只能徒增恐惧,真正的安全是依靠勇气去面对无知,面对那些你无法捉摸到但又想要去解决的东西。而这些领悟,是心理学对我最大的改变。若把人生比作一段旅途,有的人拼命地向前飞奔,却忘记了沿途的风景;有的人沉醉在过去的迷途不能自拔,不仅没能欣赏沿途的风景,还忘了未来的方向;而有的人在以适合自己的速度前行,欣赏沿途的风景,却不忘未来的方向。而我,则是从那个忘了未来方向的人慢慢变成为欣赏沿途风景的人了。而这些,是我最大的成长。当我有了进步和成长之后,我发现身边却存在着许许多多不知道如何成长的人。他们或者因为恋爱而对爱情心灰意冷,或者因为与人沟通而痛苦不堪,又或者因为工作而焦头烂额。他们孤独的探索,或者一步步成长克服了自己的弱点,或者在泥潭中深陷不能自拔。我把前者称作“自我超越者”,如阿德勒;我把后者的行为称作“把自己困在牢里”,这些人把自己放在被害者的处境,并向别人申诉自己的痛苦,一直到别人认同他,可怜他为止,他们无法自知,也很难让别人帮助,所以我们只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了。而我想要做的,是在自己得到心灵成长之后,能让更多的人少走弯路,达到一种幸福状态,这种幸福不是阿Q精神,也不是“虚假的繁荣”,而是一种自己可以选择,自己可以把握的自主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是要不断成长的。所谈的这些,是我为什么选择心理学以及为何现在依旧坚持心理学作为工作的原因。先助己,再助人自助。在大学学习三年心理学期间,对心理学这个领域也有了很多的了解,然而,这种了解还仅仅局限在大学。我们学习了心理学,也确实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并不足以让自己可以帮助别人成长,更重要的是自己学了很多理论,总觉得各种流派的理论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又不知道如何细化的去解决问题,只是停留在表面:弗洛伊德学派的是通过潜意识来解决问题,剖析童年经验,客体关系,然后打通潜意识,病人问题解决了,于是我们说这是精神分析手法;然而行为主义又说人的行为是被不断强化的结果,问题是因为不正当的强化,只要我们不断良性强化,问题就能解决;但是人本主义说了,问题形成是因为没有得到关爱,通过聆听关注就能让患者康复。于是我们纠缠在三大流派中不能自拔,到底哪个学派说得对呢?又如何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呢?仿佛布里丹的毛驴,最终无法选择而饿死。因此,当我在看很多年前那些心理学家的著作时,常常觉得不够实际,而身边又缺乏督导,因此收获甚微,而当我还在看老经典的时候,新的心理学书籍却又层出不清,让人眼花缭乱。除了三大学派之外,派生的越来越多,认知心理学,团体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等,不同的理论服务于不同的群体,但又互相交织。当然也有很多通俗的心理学读物:少有人走的路、遇见未知的自己、生命的重建、心理学与个人成长等等。不管是教材的心理学还是通俗的心理学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而这些更新与发展都是跟随者时代的需求而发展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更贴合当下的实际,因而也更能被人接受。而我也经历了从对经典理论的困惑到对当下心理学发展的推崇。记得上课听老师说过,北大那些名校的学生是不看弗洛伊德的,因为他们一直在研究最新的心理学发展方向和成果。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从这句话反映了一个现象:知名高校对心理学的研究总是走在最前沿,而这种最前沿的研究已足以支撑起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而不必仍旧沿用老经典。可见,心理学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势头很猛。各高校纷纷开设有心理学课程,心理协会不断壮大,从事教师职业要考试心理学和教育学,心理学类书籍层出不穷,这说明心理学自发展以来很受人欢迎,而正是这种欢迎也促进了心理学的继续发展。当对别人谈起自己的专业时,别人都会充满兴趣的想要了解更多。这些,都让我着实感到自豪。大家都知道心理学是从国外诞生发展并传到国内的,于是就会遇到心理学本土化的问题。在我没有接触心理学之前,我觉得中国的文化本身就具有治疗效果。不管是是孔子还是老庄,他们的哲思都会给人一些教导和启发。而中国的典故和谚语,名言名句则更是多如牛毛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鼓励人们从小事做起,通过不断积累走向成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鼓励人们自信自强面对人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鼓励人们保持斗志和勇气,勇攀高峰。这些励志名言,都持有一种积极地心态,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当我们在朗诵这些名言名句时,都在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积极心态,这也是心理学对我们影响的一种表现。至于心理学如何本土化,以及怎样运用本土化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我没有想过。总觉得这些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情,我只需学会运用就行了。但有句话这样说:只有理论研究,而没有实际应用则理论失去了其价值,只有实际应用而没有理论研究则容易走偏方向。直到今天我面对面的跟韦老师谈话才认识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韦老师对心理学的建构是系统的,开阔的,是贯通性的,并且具有实用性。一方面,韦老师一直在为中国的积极心理学发展努力奔走,一直走在理论研究的前沿;另一方面还有各种体验式团体和心理学化了的产品。这样,理论上不断在研究和更新,应用上不断地实践和开展新的活动或产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心理学成了走进生活,走进大众,并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东西。改变了传统的被人误解,正式而严肃的面孔,这样,更利于心理学的本土化。另外,韦老师谈到了在中国尚属空白的心理学领域,如社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以及对教师队伍的心理培训。一方面,社区司法教师这些领域和群体中的人需要接受心理学的培训和指导,但往往因政府不够重视,民众尚未意识而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心理学方面的人才缺失。虽然心理学人才是非常多的,但因为更多的倾向于个体研究,所以在此领域的人才仍旧缺失。本该心理学者们解决的问题却一直没能解决,这是心理学工作者的耻辱,韦老师如是说。关注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这是每个人都应尽的责任,韦老师一直坚持在工作的最前线,想想自己,着实惭愧。在心理学领域,个案的咨询只能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团体的咨询只能解决一个团体的问题,而对一个群体的培训与咨询,则能更大范围的解决更多人的问题,提升群体的整体面貌。而韦老师一直在群体素质的提升方面下功夫,这更体现了韦老师思想的开阔性。作为一个心理学学习者的后生之辈,不敢说自己对心理学有多少理解和领悟,但是更愿意以虔诚的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