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般那初探-释空理.doc_第1页
安那般那初探-释空理.doc_第2页
安那般那初探-释空理.doc_第3页
安那般那初探-释空理.doc_第4页
安那般那初探-释空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释空理 大 纲 一、前言二、安那般那的源流印度到中国三、安那般那念的缘起四、安般念之大意五、安般法到数息法的转变六、数息的方法(一)数息法(二)出入息的次第(三)数息处(鼻、脐、中间息)(四)数字相(110 或 1 5)(五)气相及过患七、安般止观法门略述八、结语【参考书目】 一、 前言 禅定,在佛教裡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无定的根本就不可能成就解脱慧。外道虽然也有四禅八定,但却没有佛教的缘起法,所以不能成就解脱。早从阿含经开始,就有不同的禅定方法,安那般那(安般)便是其中之一种。而且还被称为二甘露门之一。究竟它有什麽特色使令它成为不死药之一?它的修行次第又是如何?初时,安般的修行法是念入息与出息。在后期经典的传译慢慢的出现了安般数息法。那转变后的安般法在修行上有什麽样的改变呢?又为何有所改变呢?为了解答此等问题,笔者以目录的六个章节切入有关之问题。 二、 安那般那的源流印度到中国 安般是修行禅定的其中一个法门。而禅(dhyana)本是印度一种古老的修行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要达到神我合一的境界而解脱生死。在印度古典中的中期奥义书 (Upanisad)早有提到禅定的修行法,他主张以调息调身调心及口诵唵 (Om) 字进入禅定。1在释迦成佛前的苦行中,便曾修学种种的禅法,只不过释尊并不认为此神我合一的定境便是究竟的解脱法。2 但释尊并不否认禅的功能以定发慧,因此释尊在成佛后便将禅系统化,成为层次分明,理论具足,合乎中道的佛教禅学方法。3最早传译到中国的禅经,是在后汉(约148171)时期由安士高在洛阳所译出的安般守意经。4 约与安士高同时到洛阳的支娄迦谶,也有翻译禅法经典,但都属于大乘禅经,与安士高所译的恰好相反。虽同时有大小禅经的流传,但自后汉到东晋所流行的禅法,却是以安般守意经为基础的念安般法门。5 奠定大乘禅法的基础是鸠摩罗什到长安(401年)翻译了空宗的大品般若经、维摩经等经之后方成就的。与罗什同一时代在中国的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也译出了一部小乘禅经达磨多罗禅经。6 自此,中国便受达磨禅法的影响而成为中国的禅宗。虽然如此,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还是极为重视小乘禅观法中的六妙门呼吸法。7 三、安那般那念的缘起佛教是解脱道,终极目的是脱生死离轮迴。众生的生死轮迴主因虽是源于无明,但始终与染着五欲的快乐相关。为了有效的对治五欲及观察它的可恶性,不淨观是极为实用的方法。但当时有许多的佛弟子修成不淨观后,却产生对身躯的厌弃,于是乎演变成大约有六十位比丘自杀及令他杀的事件。为了避免悲剧重演,于是在阿难尊者的请教下,释尊便宣说了另一甘法露法门安般念。8 从此安般便如是的发展起来。但是在圣严法师的法鼓全集四之三禅的体验禅的开示却说:二甘露门是后世的小乘佛教徒,从十念中,抽出了第八的数息观及第九的不淨观,作为两项特别重要的修行法。9 但笔者不认同以上的说法,原因有三:1.最早有十念的记载是在后期的增一阿含经(大正2552c553c)。而安般及不淨观却在杂阿含经就有,如杂阿含经741经云:告诸比丘。当修不淨观,多修习已,当得大果大福利。(大正2197b)2.另外,安般是在修不淨观起了副作用之后所说的法门,杂阿含经809经云:阿难,何等为微细住多修习?谓安那般那念住。(大正2208a)3.依据印顺导师的华雨集(二)方便道之施设所分析,目前的六念法是从三念(佛法僧)渐渐发展而成的。依于此说,十随念或是在相同的情况下而成立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求解脱是出家的第一要题,而佛教最先的安立是以出家僧为主的,若说先有专为在家居士的十随念法,那似乎与佛教的发展史不符合。演说安般,除了避免自杀事件,还有别因,如大毘婆沙论卷26云: 复次,以持息念所缘,怜近无种种相,无次第不依有情,任运而转,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说。若不淨观,与此相违,是故不说。复次,以持息念,唯内道起,不共外道,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说。若不淨观,外道亦起,不能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说。(大正27134c) 从上文来看,修习安般法的好处是:取境容易,并能快速的促成四念处,不像不淨观,需要缘外相才可修行;另外,不淨观是通外道的。 四、安般念之大意安般念是简译,巴利文是anapanasati,一般上译为安那般那念或阿那波那念。巴英字典的意解是:anapanasati is one of the Kammatthanas and consists in fixing the attention on the inspiration(吸气) and expiration(呼气) of the breath while meditating successively on certain ideas.11 意为所缘境的一种;它是集中注意力于出入息上的冥想(静修)方法。简单而言即是修入出息念。在杂阿含经807经说安般念时,并没有直接的解说安般是出入息,但从经文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安般念是以出入息为念的。杂阿含经807经云: 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大正2207a) 大安般守意经对安般的解说是入息出息,同时也将念息不离称为安般,这应该是不符合安般的字意。经云: 听说安般守意,何等为安?何等般?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大正15165a) 不过在解脱道论卷七却有较为接近安般念本意的解说,论云: 云何念安般安者入,般者出,于出入相,彼念随念正念,此谓念安般。(大正32429c) 值得一提的是杂阿毘昙心论,它在文中音译了入息出息念及持来持去的原字,即是安那般那审谛及阿湿波裟婆湿波裟;安那般那审谛的梵文是anapana-sati,阿湿波裟婆湿波裟的梵文是awvasa prawvasa,12 巴利文是assasa passaso,13 意为吸入呼出(音译是以梵文为本,所以与巴利文不完全接近)。虽然它误将安般看作是安那般那审谛,并将二者划上等号,但它却给与一个说明安般念本是入出息念并非数息念。如杂阿毘昙心论卷8云: 安般念今当说,安那者持来,般那者持去,亦名阿湿波裟婆湿波裟。念者忆念,于安那般那审谛繫念心不虚妄,修习彼念故说修。(大正28934a) 虽然杂阿毘昙心论提到持来持去的字眼,但并没有说何谓持来持去。而大毘婆娑论卷二十六却有持来持去的多种解说,其中一种是入息出息。论云:如契经说:有持来持去,有持来持去念有修持来持去念。此中持来者,谓入息;持去者谓出息。如施设论说:吸风入内名持来,引风出外名持去。(大正27134a) 另外,俱舍论对安那般那念,作了更详细的解说。它将持来持去及入息出息合在一起,解说为持息入及持息出。俱舍论卷23云: 言息念者,即契经中所说阿那般那念。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慧由念力观此为境,故名阿那阿波那念。(大正29118a) 上来经论对安般念的字义,除大安般守意经及杂阿毘昙心论外,其馀的都与巴英字典的解释极为相合。在印度本土,对安般念的字义是不像中国人,隔了一层的语言障碍。因此,我推想这是为何杂阿含经没有对安般念作详细的解释,而直接契入安般念的修习法。另一原因是持息念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法门,因为自婆罗门教以来都有此修行法门。虽然印度的古德在用语上是一样,但并不代表他们对安般的解说就会一致。安般除了入息出息之解说外,大毘婆沙论卷二十六还有相反解说的记载,即出息入息。论云: 此中持来者,谓入息。持去者谓出息。有作是说:出息名持来,入息名持去。有馀师说:煖息名持来,冷息名持去。复有说者:上息名持来,下息名持去。评曰:此中初说为善。(大正27134a) 虽有持相反的看法,但大毘婆沙论卷26及顺正理论卷23并不认同持来为出息,持去为入息的说法。如论云: 谓将生时息风先入,息风入已名为已生。有馀师说:临欲生时息风先出,息风出已名为已生。评曰:此中前说为善。(大正27133c134a)14谓诸有情处胎卵位,先于脐处业生风起,穿身成穴如藕根茎。最初有风来入身内,乘兹口鼻馀风续入,此初及后名入息风,此入息风适至身内,有风续出名出息风。(大正29673a) 两者不认同的原因,是因为生命的开始是息风先进入体内,而不是息风先从体内流出。有关安般的语义,惠敏法师在声闻地所缘研究阿那波那语义有详细的解说,若有意作深入的了解,可参阅其着作,15 以下是从论文中所节录的总说: 毘婆沙诸说:A 说B 说C 说D 说$ “ana”(持来) :入息出息温息上息“apana”(持去) :出息入息冷息下息(大正27134a) 五、安般法到数息法的转变依于经典,初期的安般法仅止于念入出息而已,数息法是在后期的经论方才出现的。此说法是以所参阅过的经论所得,经论如下:1. 四部阿含经2.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3. 阿毘达磨发智论4.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5. 舍利弗阿毘昙论6.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7. 修行道地经最先出现算数的字眼是在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4,但它并没有作详细的解说,论云: 安般守意,意少方便,不作增上方便。算数多语有觉有观力所逼,以此方便不乐怨恨增上。(大正28750b) 接着在修行道地经卷5便出现了数息法的解说: 随息出入而无他念,是谓数息出入。何谓数息?若修行者,坐于闲居无人之处,秉志不乱数出入息,而使至十从一至二是谓数息。(大正15216ab) 上说是大乘经论所记载,而小乘经论最早出现数息法的应该是大毘婆沙论卷26论云: 复次,此持息念由六因,故应知其相。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淨。五入息数为五入,于五出息数为五出。(大正27134c135a) 以上的转变,是否因师承有别的因素所导致,并不得而知。但为何会从入出息念转变成数息法,却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对此问题,各经论有以下的说法:修行道地经卷五说数息能伏心;16 其后再次的强调说数能令意念更为专注;17 瑜伽师地论卷27说数息是为钝根者而说的。瑜伽师地论卷27云: 又钝根者,应为宣说如是息念。算数修习令心安住,令心爱乐。(大正30431c)据经论所说,笔者认为,在这转变中所增加的(入出息)前方便,目的是希望能普遍摄受更广大的根机。 六、数息的方法 此章主要处理的内容有以下的五点:(一)数息法(二)出入息的次第(三)数息处(鼻、脐、中间息)(四)数字相( 或 )(五)气相及过患 (一)数息法大毘婆沙论卷二十六提出的五种数息法如下,论云: 数有五种,一满数、二减数、三增数、四乱数、五淨数。满数者,谓从一数一数至十;减数者,谓于二等数为一等;增数者,谓于一等数为二等;乱数者,谓数过十;淨数者,于五入息数为五入,于五出息数为五出。(大正27134c135a) 而俱舍论卷23进一步的说到,减数、增数及乱数是不正确的数法,论云: 数,谓繫心缘入出息,不作加行,放捨身心,唯念忆持入出息。数从一至十,不减不增,恐心于境,极聚散故。然于此中容有三失:一数减失,于二谓一,二数增失;于一谓二,三杂乱失;于入谓出于出谓入。若离如是三种过失,名为正数。(大正29118a) 另外,修行道地经卷5也认为以二为一的数法是失数相,并非正确的数法,经云:何谓二瑕?数息或长或短是为二瑕。捐是二事,于是颂曰:数息设长短,颠倒无次第,是安般守意,弃捐无二瑕。(大正15216a)何谓数短?二息为一。于是颂曰:其息以至鼻,再还至于脐,以二息为一,是则为失数。(大正15216b216c) 再来,瑜伽师地论卷27亦提出五种的数息法,论云: 谓略有四种算数修习,何等为四?一者以一为一算数,二者以二为一算数,三者顺算数,四者逆算数。云何名为胜算数?合二为一而算数之。(大正30431a) 虽然大毘婆沙论与瑜伽师地论都提到以二为一的数息法,但却有很不一致的说法,最明显的是瑜伽师地论以二为一的数法为正确的数息法,而大毘婆沙论与修行道地经却认为以二为一的数法是不正确的。于此来看,瑜伽师地论多样化的数息法,似乎採取了会通的立场,将多种的数息法作了一个归纳及整理,不像修行道地经及俱舍论所说的单纯,只有一种或两种的数息法。以下是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所说的五种数息法:1. 以一为一顺数法 即入息数一,出息数二,如是辗转的从一数至十。2. 以一为一逆数法 即入息数十,出息数九,如是从十、九、八、七的倒数至一。3. 以二为一顺数法 即入息出息一个循环数为一,第二循环数为二,如是从一数至十。4. 以二为一逆数法 即入息出息一个循环数为十,第二循环数为九,如是从十开始倒数至一。5. 胜进数法 即以两次出入息循环或三次出入息循环或更多次的循环数为一,接着于已选定的次数循环从一数至十,直到平稳不失,然后再增加出入息循环的次数作为另一阶段的开始,但依然从一数到十。上来的数法看似各自独立,其实是连贯的。它是先以最易的数法来调整散乱的心,接着再一层一层的提昇其难度,以避免杂心妄念活跃起来18(因为算数字的意念平稳之后,此意念会渐渐的机械化,此时数息会变成下意识的行为),就是说,当数字再不需要强用意识力即能连串的算数时,便是转换数息法的时候。隔数或跳数是数一、三、五至十九或二、四、六至二十。此数法也是可以顺数及逆数,19 也可溶入上述的数法中。其难度是可以超越上述的任何一种数法。譬如从以二为一逆数法变成二为一逆隔数法即二十、十八、十六等等或十九、十七、十五等等。若是以胜进法来说,算法也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