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ppt_第1页
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ppt_第2页
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ppt_第3页
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ppt_第4页
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陶德清 主讲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1,残疾人受歧视被虐待的历史 纪元前,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让那不准养活任何一个残障儿童的法令生效吧,2,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孔子(前551-前479)提倡“积善 成德、仁者爱人”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墨子(约前468-前376年)提出“兼相爱”的博爱思想 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纂怨恨,可使毋起,4,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荀子(约前313-前238)提倡“五疾者,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5,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汉书:汉武帝“遣博士大夫等六人分循天下,访问鳏寡废疾,无以振疾者,贷与之” 明史:明朝皇帝“命天下府、州、县设惠民局,拯疗贫病军民疾患”,6,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2,隔离式机构化的特殊教育 人类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人道主义精神基本确立,宗教教义广为传播,残疾人开始受到保护和同情,7,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18世纪,经多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一种基本的认识: 有些儿童要求有别于典型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或教育强度,以便能实现其潜能,8,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1819世纪开始,以隔离的方式为残障儿童提供教育 建立许多收容机构,向弱智者提供与社会隔离的教育和训练,9,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特殊教育开始制度化发展 莱佩于1770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公立残疾儿童的特殊学校,提倡手语 阿羽依于1784年,建立世界上第一所盲校 谢根于1837年,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弱智儿童教育训练的学校 加劳德特于1864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加劳德特聋人学院,为当今最著名的特殊教育的大学,10,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伊塔德(Gaspard Itard, 1775 - 1838),听力损伤儿童康复医生 相信教育的力量,运用精心设计的技术,来教育1799年在法国森林中发现的“野孩子”维克多,说出少量词汇、直立行走、用碗碟和餐具吃饭、与人沟通等,被认为是特殊教育之父,11,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伊塔德为维克多设定的“心智与道德教育”的五个目标: 使其对社会生活产生兴趣 唤醒其神经的敏感性 扩大其观念的范畴 引导他使用言语 使其练习最简单的心智操作,12,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赛昆(Eduard Seguin, 1812-1880 )是伊塔德的学生,于1846年出版白痴和其他落后儿童的道德待遇、卫生保健和教育,成为针对残障儿童需要的第一本特殊教育条约;后移居美国,于1876年帮助建立了美国白痴与低能人医疗机构的官员协会,为美国智力缺陷协会(AAMD)前身,现为美国智力障碍协会( AAMR),13,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受赛昆的影响,在开始研究幼儿教育之前,首先涉及到智力残障儿童,揭示出儿童在幼小时期就能够学习;具体经验和操作材料丰富的环境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她的教育方法出版于1912年,成为早期儿童教育中最为大家熟悉的一位领导,蒙台梭利学前运动的奠基人,14,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十九世纪后期,普通学校的特教班出现 1878年,Cleveland为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办了两个特殊教育班。 1898年,Elizabeth Farrell开始在纽约创办了“落后生”班级;后来组建了特殊儿童委员会(CEC),15,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直到二十世纪初,特殊教育班级仍很少见,少数城市在临近学校设有特殊班级,只有很少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进入这类班级 有人被迫进入孤立的隔离机构 许多人因害怕受到歧视和偏见而被家人藏了起来;也可能只是在家庭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某些功能 有些人因缺乏照顾而早逝,16,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很长时间里,有两种与学校有关的现象 排斥许多(假定不是大多数)残障学生进入学校。如果允许这类学生进校,他们也不为这些学生提供有效的或适宜的教育 经常把那些事实上没有残障的学生鉴定为有残障;也经常把真有某种残障的学生,鉴别为另一种残障,17,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二)特殊教育的现状 1,“一体化”与“回归主流” “去机构化”运动 Wolfensberger于1970年代初,提到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一个特殊儿童经多年的特殊教育,毕业离开学校时,他仍是一个特殊儿童,18,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一体化(integration) 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社会观念高度进步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观念 与之配套的有相应的理论模式 资源教育模式 教育配对模式 咨询教师模式 混合服务模式,19,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 流行的先进教育思想观念,尽最大的可能让特殊儿童和一般儿童一起在普通班上课 將原本安置於特殊学校、特教班或是资源班的残障学生,安排在普通班上学,打破人为的隔离,叫做“回归主流” 让残障儿童回归主流,试图使他们尽早与正常社会融合在一起,20,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2,多样化的特殊教育服务 IDEA假定 学校教育系统必须适应学生的各种需求,最大程度地使残障学生与无残障学生一起接受教育 学校不能使学生离开常规教育,除非尽管在课后会提供辅助性帮助和支持性服务,他在这里也不能得到成功的教育 基于此,当一个残障学生不能有效地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时,就应在一种较为特殊的,较少容纳的项目中接受教育。这些项目是服务连续体中的一部分,21,22,轻,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cascade of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s),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三)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1,“容纳”(inclusion)的理论基础 假如没有残障,所有学生都将会在应注册的学校里接受教育 每个学校的残障学生是一种自然比率(即整个学区的代表性比例) 根据零拒绝观念,每个学生都不会因其残障的类型和程度而被排除学校外,23,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学校和常规教育的安置都是适宜于年龄和年级的,这就不允许自控的(self-contained)特殊教育班级出现 互助学习和同伴教学是较好的教学方法 特殊教育的辅助存在于常规教育班级和其他融合性环境中,24,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2,“容纳”的定义 残障学生在常规教室里获得最大程度的融合,25,一,特殊教育的历史 与发展趋势,“容纳”和“回归主流”的区别 在普通班的时间不同:回归主流指的是特殊班的学生在部分时间进入普通班参与非学科的活动;而容纳则要求残障学生全程进入普通班 普通班的课程是否有调整:回归主流时,普通班的课程未做调整,残障学生只是跟着正常学生的进度上课;容纳則要调整普通班上课及测评的方式,以使残障学生的需求能得到滿足,26,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一)基本原则 零拒绝(Zero reject) 反对将任何学生拒之于学校之外。不能有一个学生因为某种残障而不能接受免费的适宜的公共教育(Free Appropriate Public Education,FAPE),27,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目的 消除各种服务间的隔阂 消除不同年龄间的差异 出生3岁的早期干预 3岁6岁的早期特殊教育 6岁18岁的义务教育 18岁21岁的过渡性教育训练,28,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无偏见评估(Nondiscriminatory evaluation) 要求学校对学生施以公平的评估,以便确定他是否身有残障;假如有残障,要确定残障是什么类型以及什么程度,以及这个学生是否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 目的 确定是否有残障 确定是否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29,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适宜的教育(Appropriate education) 要求学校根据评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量身定作的教育、训练项目,并通过相关的和辅助性服务予以加强 适宜的特殊教育的关键是个别化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个别化过渡计划(ITP) 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30,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最少限制的环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要求学校使残障学生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最大程度适应残障学生的要求 现在被认为就是“一体化”、“回归主流”的体现 一般来讲,最少限制的环境就是最大的容纳,31,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正当的法律程序(Procedural due process) 为学生面对学校行为时提供安全保障,包括诉诸法庭的权利;确认学校和家长是否有违法现象 尽管这会令学校和家长出现对峙,但这种对峙本身给他们一个机会,去表达各自对一个学生的愿望,以及如何有效地合作起来共同实现这个学生的法定权利,32,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家长与学生的参与(Parental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要求学校与家长及年长学生协商、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特殊教育计划;家长与学生与教育工作者合作并参与作决定的权利 国家及地方教育机构为整个特殊教育制定计划而召开咨询会议时,家长有权得到通知并参加听证会,33,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二)基本模式 1,早期干预 基本概念 在生命早期通过积极的养育使儿童得以发展 对0-5岁有残障、发展中易受伤害的幼儿及其家庭持续而有计划地给予帮助 通过提供治疗(如言语-语言),或运动装置(如轮椅或支架),促进残障儿童获得必要的教育和经验,34,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主要目的 避免发展的迟缓 发展迟缓,是在身体、情绪、智慧技能方面,通过与其他同龄儿童的发展相比较来确定的 由于某些缺陷、残障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不是所有的残障儿童都能容易地达到一般儿童的发展水平,35,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没有治疗或教育刺激等形式的额外帮助,残障儿童可能会发展得很慢,并在成人以后所达到的功能水平,也比接受过早期特殊教育的残障儿童要低很多 只有在一个以上的领域出现问题才被认为是迟缓,36,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防止伴随性问题行为 伴随性问题行为一旦形成,就几乎不可能消除。有效的早期干预,能极大地促进一个儿童的发展,并有助于克服早期表现出来的高危状态(at-risk) 激惹行为(challenging behaviors):咬自己,打自己,37,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自我刺激(self-stimulation):由于环境输入的缺乏,就以此行为来刺激大脑相近兴奋中枢的部位,以便自己引起某种兴奋。其他人必须较早地与其相互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感官的满足,38,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2,个别化教育计划(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Plan,IEP ) 为特定的一位有特殊需要的残障学生量身定做的特殊教育方案,39,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个别化教育计划”包含两个步骤与层面 个别教育计划会议:让身心障碍儿童的家长和有关教育人员一起,直接沟通与协调,以便能设计出适合该儿童独特需求的教育方案 个别教育计划的书面文件:个别教育计划会议最后结论的记录,和家长同意书,40,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IEP委员会的组成 地方教育机构的代表(特殊教育主管或教师),他应该有特殊教育和身心残障方面的知识 残障学生的教师 残障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 必要时,包括残障学生本人 IEA或父母要求的其他人,具有关于该生的残障或教育需要信息的人,或能为该生辩护的人,41,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IEP委员会的责任 收集并分析广泛的测量资料:适应性技能和限制;身体、医学、心理特征与需要;环境方面的优势和限制 将这些测量资料转化为所需支持的概述,补偿、改善、克服学生目前存在的特殊缺陷,42,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制订计划(IFSPs,IEPs,ITPs),提供教育服务和其他所需支持,包括学校以外专业机构适时提供的支持 设计项目,在可能的最大程度上,将残障学生与正常同伴一起融入教育、社交、休闲活动中, 并提供教育性支持,成功地实现容纳,防止隔离的出现,43,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实施这些计划的过程中评估学生的进步,在考虑测评资料、诊断、实际服务和支持的提供、安置地点、 个人进步,和家庭与学生满意程度的基础上,至少每年要做修订,44,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个别教育计划书”的三项功能 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契约,必须依循法规的既定程序与内容要求,其结果将使身心障碍者的受教育权利获得具体保障 家长和有关教育人员之间的沟通途径,共同讨论和协商,什么是该生现阶段最迫切的教育需求 一份管理及绩效评估计划,针对残障学生的独特需求,设计规划出一学年或一学期的长期和短期教育目标;并根据此计划监督、评鉴实施单位的执行成效,45,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IEP的基本内容 学生目前教育成就水平的描述 年度目的的描述,包括短期教育目标 提供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以及学生参与普通教育项目程度的描述 计划中各种服务开始与持续的日期 至少每年确定是否达到短期目标的客观指标,评价程序,和时间安排 不晚于16岁,以及此后每一年,所需转衔服务的描述,46,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目前教育成就水平 学术性(如国语、数学等)和非学术性(如行动能力、社交技巧等)的表现情形 必须使用可测评行为作为评价指标 直接关系到长期教育目标的拟定,和相关服务的提供,年度目标的描述,短期教育目标的确定,47,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教育和教学目标 针对特殊教育的实施,必须与儿童之现阶段教育表现紧密衔接 其目的是评估儿童的进步和特殊教育服务的成效 年度目标可解释为长期教育目标,通常为学习目标的概括性表述 短期教学目标将长期教育大目标细分成若干具体的教学目标,48,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相关服务 校内外交通工具的提供、医疗的提供与费用支出、校内医护人员的支援、专业心理咨询辅导、听能训练、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能力矫正、休闲能力培养、亲职教育和社会工作人员的协助等 要陈述个案的状况、接受专业服务的频率和项目内容等,但不必制订年度教育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49,二,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模式,转衔服务 衔接十四岁或十六岁以上学生离开学校后去向的规划和适应能力的训练 中等学校毕业后,可能会进入高等教育或职业训练机构,以及直接就业等 独立生活能力,职业技能,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都属于转衔服务的内容,须因学生的实际状况而列入教育目标,50,三,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方法,(一)课程设置模式 1,主要目的 改善残障儿童的社会技能 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促使与他人成功交往,并由此而获得社会承认的那些人际行为 对于在学校、家庭、和社区日常生活几乎每一个方面都有深远影响,51,三,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方法,2,主要内容 成人生活的领域:基本达到成人水平的胜任和独立所要求的领域 分支领域:有效理解成人复杂生活的分支领域 主要的生活要求: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成人面临的典型事件和活动,52,三,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方法,特定的生活技能:满足主要生活所需的区域性特定内容 教学组织:教授生活技能的课程安排;教育背景的作用,53,三,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方法,3,扩展的课程模式(the Expanded Curriculum Model) 有三条线索来满足残障学生的需要 有区别的学业课程线索:必须为能力水平不同的每一个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包括了学校传统课程:基本技能(读、写、算),课程内容的传统领域(社会研究、健康,等等),54,三,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方法,发展性的/补偿性的课程线索:帮助残障学生学习大多数学生自然或自发形成的那些技能,并要求采用补偿性策略降低残障造成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发展性/补偿性课程线索是个别化的;这是特殊教育“特殊”的核心,55,三,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方法,生活技能课程线索:提高残障学生在多种场合获得学业和社会技能方面的相似性表现;当能够在不同场合表现这些技能时,残障学生就学会了将这种技能加以泛化。它强调的是目标、目的、材料、和教会学生如何驾驭环境、求职、和自理的经验;提供的是现在和成人以后,可以用来解决问题和满足个人需要的原则和技能,56,三,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方法,(二)主要教学方法 1,直接教学(direct instruction) 教师控制着教学目的,选择适合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材料,确定教学步骤的速度,57,三,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方法,2,精确讲授(precision teaching) 表现为一系列程序,决定一个教学项目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得以改进,以便促进残障学生的学习,58,三,特殊教育的课程与方法,3,合作学习 专家的合作 家庭的合作 同伴的合作 社区的合作,59,以下为附加内容 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以下为附加内容,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天金 20130507 陕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要大抓特抓、坚持不懈。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目标) 生产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供给社会(方向),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 三、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人走村空”问题愈演愈烈 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每年新增900-1000万。 四川抽样调查: 26% 举家外出农户 20% 留守农户 转移比例平均60%,高的70-80%,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 陕西抽样调查: 72% “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农民工) 55岁 务农农民平均年龄 63% 妇女 83%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四川抽样调查: 务农农民50岁以上54%,60岁以上30%,70岁以上13%; 妇女60%; 初中及以下90%。,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深刻背景 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 新生代农民工 76% 不愿再回乡务农 85% 从未种过地 (国家统计局2010年10省调查:90%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一天的农业生产活动),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紧迫课题 “谁来种地”“地如何种”?,党的十八大: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稳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聚焦“谁来种地”“地如何种”,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紧迫课题 “谁来种地”“地如何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足:“不是没人种地,而是这地由什么人来种”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是种不过来,而是怎么种得更好”,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历史使命 回答好“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题,历史性地落在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现代)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是伴随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完善产生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重大意义 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加快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具有相应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化路子,解决有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的问题;,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重大意义 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转变,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解决务农种粮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