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生命的花种.doc_第1页
播下生命的花种.doc_第2页
播下生命的花种.doc_第3页
播下生命的花种.doc_第4页
播下生命的花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播下生命的花种利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列五中学 张宏英前 言 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如同社会其它各方面的改革一样,如火如荼地正进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也有一些角触及教育骨髓的事件引人深思。比如什么“又一个花季少年弑父”,什么“天才儿童不堪重负跳楼”,什么“北大才子街头卖猪肉”等新闻此起彼伏,既洗了人们的眼球,又触及了教育的敏感神经,于是乎,一个又一个疑问飞向教育,一个又一个责难砸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每每看到这一切,我都不能不痛彻心痱: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难道“误尽苍生”的真是“语文”,真是“语文老师”吗?痛定思痛之余,我想就这方面的问题和各位同仁作一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探求,以期我们的语文教学步伐更加稳健,使我们的语文教育走得更远。一 语文教学的“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两条值得语文教师关注: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笔者以为,这样的课程理念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它明确了语文的任务,更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特色。然而,尽管这样的理念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们指明了方向,尽管新的课程标准也颁布并实行了好几个年头,但在现行的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还是难以深入“师生心”,难以深入课堂,大多数时候师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讨远远超过了对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和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关注,素质教育也因此常常成为一纸空文。这种现象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而越是这样,语文学科的优势就越是弱化,语文的审美魅力就越来越少,语文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更是大打折扣。难怪许多学生到了高三“大彻大悟”,突然感到语文和数理化没什么区别,高三的语文教师也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角色转换变成了指点思路迷津的智者,变成了解题高手,变成了纠错“验钞机”,此外似乎别无所长,与一个数学教师、物理教师或是化学教师无甚两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渐渐都失去了热情,更失去了个性,当然这样的语文课也就变得面目有些可憎了。经过长期的实践、思考以及学习,我以为只有还原“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的本来面目,才能激活教师,激活课堂,激活学生,从而完成语文教学的真正使命。关于语文的本来面目,中国古代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我们可以从他们讲述的求学之道中来了解这一点。(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指为了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为人”则指为了向别人炫耀夸饰。不难看出孔子肯定前者而否定了后者,这大概可以算作最早对学习(语言文学)所作的深入而简洁的思考了;荀况在劝学中“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的表述与建安七子之一徐斡的见解“学者也,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更是直接而明白地说到了“为学”的第一要务;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则强调要“于典坟”中“颐情志”获得精神上的营养;北宋人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读书求学,也首先重其意义和功用,他认为,读书不仅能增益德行,明晓养亲、事君之道,而且能敦励风俗,改变人的骄奢、鄙吝、暴悍、怯懦等不良品性,他说“不读书将为小人”;同一时代司马光也有如下的精彩论述:“所谓学者,非诵章句、习笔札、作文辞也,在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也。”所有这些,正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那么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也正是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尽管有许多人为“教师”这两个字作了极其精彩的诠释,但我仍想引用韩愈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以为这是对“教师”的准确定位。相较于其它学科的教师而言,语文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传道,这道除了学科本身的规律、知识点而外,更应有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引导、帮助和关怀,而这些引导、帮助和关怀则必须渗透到文章的学习中,融入到课堂的讨论里,深入到学生的体验中。二 语文教学的“道”孟子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尽管这是讲为君治国的道理,但扩展一下,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人生。可以这样说,“道”若深入人心,则生活美好,快意人生;反之,则人生失意,生活无趣。那么,担负起“传道”重任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传授给学生什么样的“道”呢?在学生的心田上播下什么样的花种呢?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说:“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而“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追求。”不难看出,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心中播下那些有助于他们成长的花种。当然,前人在这一方面有颇多论述,但我以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不断变化,我们的观念、理念也有必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那么,在新的时代,新的生活面前,首先而且必须播下的是什么呢?我以为是关于“生命”的认识,尽管这样的话题显得有些沉重,甚至有人觉得有些苍老,但我以为“生命”本身应是永放光彩的,而且常谈常新,在新的社会变革下应赋予它更加深入而具体的内涵。(一)培养向善的心。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讲人会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当越来越多的教育盲点、年轻悲剧刺激着社会的敏感神经时,这句古语似乎就更是成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的家长、社会在强调客观原因(环境)的同时,常常忽略了另一个更为主要的方面,那就是人的心灵。心理学中曾有过这样的案例:如果一个撑杆跳运动员比赛前脑海中浮现的是跃过横杆时的轻灵,触垫时的欣喜,站起时的轻松,以及登上领奖台时满目的雀跃,欢呼以及手中的鲜花,那么他取得胜利的机率就远远大于与之相反的各种想象。诸如此类的实例更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地上演。鉴于此,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就应该首先要培养他们向善的心,这“善”则包括人世间种种美好的情感。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台北一所小学作讲演时,曾让三年级的学生作了这样一个游戏他把黑板分成两块,右边写下“天堂”,左边写下“地狱”,要请小朋友在两边各写一种有代表性的东西或情感,结果“天堂”里出现的是有所代表美好的字眼,而“地狱”则是令人厌弃、憎恶之所在。读者看到这里,也许会和小朋友一样,得出“人就住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这样的答案。绝妙的是林先生告诉他们:“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就是身处天堂;当我们心里怀着怨恨的时刻,就是住在地狱呀!”这样的话真是醍醐灌顶,这样的认识绝对是仁者和智者的思考。也许有人会说,林清玄是一个通晓佛理的学者,普通的人哪有这样的悟性与境界呀?可无论怎样疑惑,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他讲的确实是真理,古语不是有“种花得花,种刺得刺”之说吗?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如果有一颗向善的心,有一颗对光明、对美好人生渴望之心,那么他就会懂得尊重、懂得珍惜、懂得用坚强乐观的心来承担人生的挫折和苦难;当然我们也就不难想象如果在学生的心灵上种下一颗“光明美好”的种子,耕耘出一片“向善”的花园,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样的人生不管遇到了多么大的磨难,他(她)都可以品味出白开水的淳美,欣赏到白云的自由,向往鸽子的飞翔,从而使生命进入更好的境界。相反,一个人如果内心缺乏对光明对美好的向往,即使功课十分了得,操行也很不错,在人生的旅程中也容易陷入黑暗,现实社会是不乏这样的让人触目惊心的例子的。(二)生命的尊严。我们头脑中不乏“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家庭中不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而学校里也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理所当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就堂而皇之地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和座佑铭,而“社会地位”“所干工作”似乎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衡量人才的社会标准。可是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许多抱着这些观念的人越难以如愿,加之独生子女的增多,从小养尊处优,猛然间面对社会的真实面目,很难一下子适应过来,于是就会产生挫败感,甚至有人会走上不归路。在这里,我以为全社会应该首先统一一个认识,形成一个共同的观念,即“教育是培养有美德的公民,而不是培养特权阶层”。所以,我认为“生命的尊严”应是播撒在学生心田上的第一粒种子,布在他们灵魂深处的第一条“道”。相信大家还记得在2003年一度引起社会轰动的陆步轩。他曾经是一个“山村穷小子”,一跃而为“北大才子”,继而在生活的颠沛流离中“落魄卖肉”。尽管他在失落中没有消沉,在落魄中没有怠惰,在奋争中没有放弃;尽管他住着十平来兼客厅的小屋,每天双手沾满油腥,几年间把小店经营成了全镇第一;尽管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传奇式的英雄,可以成为一个创业的典范,可以成为一个震动他人的榜样,然而在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他竟成了全国最知名的可怜虫。与其说这是某一个人抑或某一个群体的悲哀,不如说是教育的悲哀。我们再来看几个世纪前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真实事件吧。据说一位英国人当年访问还是非常“蛮荒”的美国时观察到,美国的普通小民百姓身上有一种欧洲人没有的“自由的尊严”。一对美国农民夫妇,一年到头累断了腰地劳作,以维持基本的生存,但是他们没有一点自我怜悯,反而洋溢着一种骄傲:“我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我干我地里的活儿不在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之下,谁也别来对我指手划脚,告诉我该干什么!”而富兰克林在当学徒时的境遇绝也不比当今的陆步轩好,但他生活得多么骄傲。这样的事实都发人深省,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就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我想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是不难达成共识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为了人自身的发展,也为了社会的健康进步,我们的教育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生命的尊严,是那种对命运高贵地承受,而不是一种等待别人尊重的傲慢,或者得不到尊重的那种生不逢时的自暴自弃。可喜的是,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文章,更有许多这方面的思想碰撞,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喜事,更是一大幸事。(三)平等的生命观。以前我们总说要征服自然,于是上演了森林被伐、羚羊被捕、良田被毁的惨剧;以前我们总说要做“人上人”,于是有了攀比、有了践踏,也因此有了不择手段。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了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人的世界,还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这个社会也不是“一己”的社会,而应是一个与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社会。这样的认识要落到实处,就需要在灵魂深处播种“生命平等”的种子。这粒种子一旦扎下根,长成树,开出花果,人们就会拥有生命的尊严,就会尊重生命,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这样的人生境界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还记得发生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的一幕:一只小鸟误入球场,被击中坠地,只见那位年青的运动员扔下球拍跑过去,跪在地上,双手捧起那只小鸟为之祈祷,眼里噙满了泪水。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对这一幕记忆深刻,这绝不是作秀,而是运动员瞬间流露的真情感染并感动着每一个人。无独有偶,类似这样的事曾发生在俄国著名诗人屠格涅夫身上,只不过他面对的是一个乞丐而已。据说有一天他经过广场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向他伸出乞讨的手,他摸遍了口袋,也没有能找出一个卢布来,于是他对乞丐说:“兄弟,真对不起,我今天没带钱出来。”谁知那个乞丐眼里一下子噙满了泪水,颤抖着说:“谢谢,这是你给我的最好的施舍。”我想所有读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肃然起敬,为大诗人的这份尊重,为他的这份平等,更为他的这种令人怦然心动的高贵,同样那个乞丐也会让我们的灵魂为之一震:原来这个世界会因平等相待而如此美好,如此动人心魄。小孩子会因为蝴蝶断了翅膀而难过,一些大人在伤了别人的筋动了别人的骨却无所畏惧;过去的小孩子大多不会因为小朋友的家境不好或相貌不正而不与之交往,今天不少的小孩子却会因为父母下岗为别人做钟点工或是略有缺陷而自卑不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传承文明的过程中,每当看到这一切就不能不感到一丝透骨的寒意。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倘若我们在教学中,在学生心中播下“生命平等” 的种子,我们每个人的心房里点燃一盏“生命平等”的长明灯,那么学生在成长的岁月里,就会逐渐地对自身一个真实而正确的认识,人格才会更健全,个人的成长才会更健康。更何况,如果我们有一颗平等的心,哪怕是作为一名工人,一位农民,但顶天立地,光明磊落,也远远胜过“学富五车”“位高权重”但贪污腐败、玩法弄权的官员。三 语文教学中的“行”也许有人会说前面讲的一切通过学科的教学也能实现,或者在别的生活经验中也可以得到落实。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毋庸讳言的是语文有其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而语文老师更是责无旁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课程理念“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就成了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语文教学与其它课程一样,同样要“授业解惑”,完成语文学科的知识教学,同样要面临高考,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落实前面的这些课程理念呢?在此结合实践,略谈几点做法:首先,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久而久之,耳闻目睹,耳濡目染,自会有一些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其次,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字里行间跳动的生命音符,剖析文章的内涵,深入领会作者的旨意,加强学生的内心体验。第三,结合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诸如课外阅读、美文共赏、辩论写作等拓宽学生的眼界,加深对“人生”、对“生命”等关乎人生发展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把字面上的意义转化为内心的一种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