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礼仪背后的交锋.doc_第1页
外交礼仪背后的交锋.doc_第2页
外交礼仪背后的交锋.doc_第3页
外交礼仪背后的交锋.doc_第4页
外交礼仪背后的交锋.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7级工商26班练习论文外交礼仪背后的交锋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那么,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 ,是怎样与别国打交道的呢?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疑问:什么是外交礼仪,古代的外交礼仪是怎样,外交礼仪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在近现代史上,外交礼仪背后上又有怎样的交锋。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我们将看到外交礼仪背后的激烈交锋。2009年12月3日星期四外交礼仪背后的交锋一、内容摘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那么,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 ,是怎样与别国打交道的呢?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疑问:什么是外交礼仪,古代的外交礼仪是怎样,外交礼仪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在近现代史上,外交礼仪背后上又有怎样的交锋。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我们将看到外交礼仪背后的激烈交锋。关键字:外交礼仪 交锋 二、研究背景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然而,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五千年的历史是风云变幻的。从中华的灿烂文明时期到封建社会由胜到衰的,成为半殖民地半分建社会,最后,经过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最终建立我们新中国到过程中,外交礼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三、内容分析1、什么是外交礼仪礼,在汉语里有多种含义。广义上的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狭义的礼,仅指为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所谓礼仪,是为表示尊敬而进行的仪式。外交礼仪是国家领导人、外交代表及其他官方人士在国际交往中,为表示敬意或隆重所遵守的行为规则和传统习惯,及在这种规则、习惯指导下的礼节、礼貌与合乎礼仪的程序与安排,以便为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2、从古至今外交礼仪背后的交锋2.1诸侯国交往礼仪背后的交锋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古代,各种场合的礼节礼仪合称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其中宾礼就是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之间互相访问的礼节。礼宾周到,井然有序,如同现在一样。当时,随访人员的人数有所限制、身份越低随访人员越少,那时,根据来访者的官爵品级,陪同来访的礼宾等,官员人数的多少,也有不同规定和限制,国君来访,宾方的礼宾官“介”与主方的礼宾官“摈”各为9人,其他各级依次为上公7人、侯伯5人、子男3人。宾主会见时,来访者下车与东道主出迎的距离远近也有规定。外国的国君来拜会,东道国的国君于来访者行抵大门90步处出迎,来访者下车,以示尊敬。来访者身份越低,主人出迎的距离就越近。因此,主人出迎的距离远近也是对来访者尊敬程度的一种表示。来访者回国时,东道主一方也派相应的官员送到本国边境。例: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人入侵燕国,齐桓公应燕国庄公的请求领兵往救,驱逐了山戎,消灭了孤竹国,并将这一带方圆五百多公里的地方给了燕国,燕庄公非常感激。当齐桓公带领大队人马返回本国时,燕庄公亲自为齐桓公送行,一路恋恋不舍,不觉送入齐国境内的长芦(今河南省沧县北),离燕国已经五十余里。在分手时,齐桓公猛然察觉到了,感到不妥。于是对燕庄公说:“自古诸侯相送不出境外,寡人不可无礼于燕君。”遂坚持将这五十余里齐国土地让与燕国,以表示对燕庄公的尊重。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外交礼仪以平等和互相尊重为重要原则。然而,隐藏在礼仪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呢、。表面看上去,似乎燕王得到了很多的好处,齐桓公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好形象,殊不知,齐桓公确是有意借此机会,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以确定自己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2.2近代史上中国与他国外交礼仪背后的交锋中国古代王朝妄自尊大而轻视外国,称外国为“蛮夷之邦”,将外国人看作是没有开化的野蛮人。而且,不管人家是否表示愿意臣服中国,一概将“属国”地位强加于对方。在国书和相互交往文件中,处处冠以“天朝”对属国等不平等称谓与用语。这一系列的礼宾之礼,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满。以致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中俄会定尼布楚条约时,俄国代表要求附加三款,其第一条就是“嗣后清帝国致帝俄文书,必记载帝俄尊号全文,即或不然,亦宜记载其略号。且文中不可用表示两皇帝尊卑不同之文字”。对俄国代表这一要求,清朝代表索额图以未奉朝廷明确指示予以拒绝。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3年),清王朝又因俄国使节所持国书将清帝列名于俄黄之后,以“奏文体式不合”而不予接受。直至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列强所签订的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中,都有关于礼仪方面的条款,规定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往应体现地位平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并规定中国地方官与各国领事遇有交涉事项,其行文格式不得如上司对属员、下寮对上级。中国队外国官民的称谓,一律不准用“夷”字。这些在今天看似平常而且理所当然的事情,当年西方国家实际上是在以武力为后盾的情况下,才迫使清政府接受的。让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中国可以妄自尊大,称自己为“天朝”,而称别国为“藩国”。首先,经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在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中国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历代王朝认为周边邻国统统都是从属于自己的藩属。以致长期以来,在对外交往中贯穿着人卑我尊的不平等的礼宾礼仪规则。其次,清朝前期,中国地大物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曾经都是龙头。实力决定了其礼仪。一个国家顾有自己的尊严,长期形成的思想,并不会因为逼迫而轻易的改变,然而,我们这样一句也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固然,我们曾经拥有灿烂辉煌的过去,在列强的枪炮面前,不得不低头。最后,清王朝的礼宾礼仪也最终会瓦解,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让我们来看一看清王朝的觐见礼仪。早在清朝建立之初的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俄罗斯使臣巴伊阔夫因拒绝有损本国尊严的跪拜礼,未获顺治皇帝接见便愤而回国。乾隆、嘉庆年间,英国来使也因觐见礼节而产生麻烦。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来华的另一位英国使节阿美士德,当他抵达北京圆明园时,因不愿行叩头跪拜礼,被清朝官员连推带拖的带去见嘉庆皇帝。情急之下,这位英国专使以没有备妥礼服和未曾携带国书为由,推脱离去。结果清廷责令这位外交使节立即离境,落到被驱逐的境地。例:1861年,时年6岁的同治皇帝继位,各国公使请求觐见。清政府以皇帝年幼,太后听政,搬出“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予以拒绝,将觐见推到皇帝亲政之时,其实质还是为了回避觐见礼仪。12年过去了,到1873年,18岁的同治皇帝亲政,觐见之事,清政府已无辞推脱。当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有了办法,建议各国公使“只准见一次,不准再见;只准各国同见一次,不准一国单独求见”,并提出将西洋礼三鞠躬改为五鞠躬,增三为五,以示中国皇帝高于其本国君主。迫于形势,李鸿章的方案被皇帝勉强采纳。各国公使无赖,只好接受。但这只不过是清政府在情急之下的权宜之计,而且并非所有外国公使都一律照办,日本公使副岛种臣就只肯行三鞠躬礼,德国公使亨利觐见光绪皇帝时行的是四鞠躬礼。直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英、美、德、俄、日、法、意、比、奥、荷和西班牙11国公使,趁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机,以近乎最后通牒的方式和语气,作迫使清政府接受觐见礼仪的说帖七款,并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写进条约,代之以欧美各国通行的觐见礼仪和礼宾程序。如果说清朝前期国力强盛,有的欧洲国家还不得不勉强屈从的话,那么鸦片战争后的清王朝则远非康乾盛世时期可比,国势日衰,门户洞开,国家主权几乎丧失殆尽。为什么,清王朝还能继续坚持这样不平等的礼仪了,原因在于其根深蒂固的思想,做这天朝迷梦的清王朝始终不相信自己的败落。但,清王朝毕竟曾经是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龙头,尽管落败,西方国家不得不避让三分,或许,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气节。从礼仪上,依旧能给西方国家一种威慑力。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此时的西方列强,再也不能容忍清王朝侮辱人格,损害本国尊严。面对清王朝的觐见礼仪,采取地址抗争的态度。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中国采取对等原则,这是一种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2.3现代史上中国与他国外交礼仪背后的交锋自新中国建立之日起,就把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为对外工作的目标,努力为国内和平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美国等国不但拒不承认心中国的合法地位,而且对新中国实行封锁、遏制政策,阻挠中国统一,并让台湾当局长期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直到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通过新中国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际环境也得到改善。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让人心痛的一点,外交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70年代,美国访华,周恩来总理采取了不卑不亢的风范,树立了我们中华的好形象。 例: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 当月21日中午,尼克松的专机抵达北京,周恩来等到机场迎接。飞机舱门打开后,只有尼克松和夫人两个人共同走下舷梯,而随行的基辛格、罗杰斯等人只有在等尼克松夫妇与周总理握手后才下舷梯。这是因为美方想突出尼克松与周总理单独握手的画面。 当尼克松夫妇出现在飞机舱门时,周总理并没有鼓掌,而是等他们走到舷梯一半位置时才开始鼓掌。等尼克松夫妇下完舷梯最后一级,周总理也不是主动迎上去握手,而是站在原地。这时尼克松主动走上前去,身体微向前倾,先伸出手握住周总理的手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这时,周总理的回话也是意味深长:“你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 在欢迎仪式上,没有群众欢迎场面。 在欢迎宴会上,一般情况,周总理在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碰杯时,总是让自己酒杯的上沿去碰对方杯子的中间部分。但这次在向尼克松敬酒时,周总理却特意将他的酒杯杯沿和尼克松的酒杯杯沿持平后再碰杯。这一细微的举动,既不失礼,也不过分。我们知道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的“破冰之旅”的访问,从此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当时,西方媒体对此次访华的评价是:“Correct not warm。”其中,“Correct”是“正确”,用在礼宾上应该是“符合礼仪”,“not warm”则为“不热”的意思。这体现了我们的原则不冷不热。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虽然中国当时的发展发展有很多困难,在国际中的地位还未稳固,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就应该有自己的风范,所谓:人穷志不穷。周总理在接待过程中体现了从容不迫、不卑不亢的风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四、总结外交礼仪是在长期的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不成文规则和习惯做法。一般来说,除少数已成为国际法规范者外,它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尊重它,不是基于法律的义务。违反了也不能作为违法行为而追究法律责任。但外交场合的失礼,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反常的,在政治上,特别是对外关系上,往往带来不利的影响。实践表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