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北京市一二模各城区文言文试题一模文言文试题【海淀】 袁宏字彦伯,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宏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不欲令人显问。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行数里,问宏云:“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曰:“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宏窘急,答曰:“我已盛述尊公,何乃言无?”因曰:“.。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胡奴乃止。宏性强正亮直,虽被温礼遇,至于辩论,每不阿屈,故荣任不至。与伏滔同在温府,府中呼为“袁伏”。宏心耻之,每叹曰:“公之厚恩未优国士,而与滔比肩,何辱之甚。”谢安常赏其机对辩速。后安为扬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道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尝从桓温北征,作北征赋,皆其文之高者。撰后汉纪三十卷及竹林名士传三卷、诗赋诔表等杂文凡三百首,传于世。(取材于晋书袁宏传)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率尓与左右微服泛江 率尔:率性、洒脱地B、引宏参其军事 引:指引C、君赋云何相忽 相:代指“家君”D、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 要:抓住要领9.下列对文中句子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声既清会,辞又藻拔 声音既清越有节奏,词句又极富文采B、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 既然没来得及向您禀告,也就不敢把他的名字写出来了C、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 当时贤士们都会集在此,谢安想用士卒胁迫的办法考验他D、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 就应当宣扬仁德之风,抚慰那里的黎民百姓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袁宏吟诵表现他个人志趣抱负的咏史诗时,被微服出游的谢尚听到而得到赏识,从此声明日渐显扬。B、袁宏因不听伏滔的劝谏而与他产生矛盾,辩论时又从不曲意奉承桓温,因此始终得不到荣升。C、袁宏不愧为一时文宗,他才华出众,著述颇丰,所著的东征赋北征赋在当时很有影响。D、这篇史传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即使是次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也塑造得生动可感、各具特色。11、文中桓温和胡奴提到的“家君”与“家君作宰,路出名区”中的“家君”意思相同,它是古代的一种称谓,是说话人在外人面前提及_时的尊称。(1分)12、为什么袁宏能让桓温由“甚忿”转变为“泫然而止”?请概括回答。(4分) 【东城】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注释: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典谟:经典。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务:致力B自非怀经抱质 质:质疑C则摈落私门 则:却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以:因为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 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 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8. 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 【西城】 高克恭,字彦敬。父亨,字嘉甫,有时名。世祖时,台、省交章论荐。召对便殿称旨,世祖欲官之。固辞,归老房山卒。 克恭传家学,于群经奥义,靡不研究。江南平,选授行台掾。从御史大夫相威入觐,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赐钞二千五百贯。二十五年,入为监察御史。是时,桑哥秉政,擢克恭右司都事,克恭刚直不阿。明年,随使江淮行省,考核簿书文法,吏多媚上,务求严苛,克恭独持以平恕。出为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公田七十五万顷,克恭视民所输,较私田增二十倍,奏言:“今吏民交困,宜讲求良法,保固邦本,不当重为烦扰,复循旧弊。疏入,不报。有以朝命至杭增湖东夏税者,自执政以下皆取认状,独克恭不肯。比去,克恭徐语之曰:“吾才不逮子远甚,子昔官于此不能增,而谓吾能耶?子毋重瘠吾民。事卒寝。 元贞二年,迁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时畅师文为佥事,克恭奏言:“师文历中外几二十年,臣资历尚浅,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明年,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亦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人皆多克恭之让。克恭抵任,条上兴学校、选真才、汰冗官、增吏俸,慎刑狱五事。又言:“朝廷累放诏旨,议行贡举法,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五年,敕克恭与直学士王约赈京师水灾,惠利周浃,民德之。克恭在刑部,与同官议事,不肯曲意附和。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克恭诗自得天趣。画学米芾父子,后用李成、董元法,造诣精绝,尤工墨竹,与宋文与可齐名。(选自新元史高克恭列传,有删改)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桑哥秉政 秉:掌握 B克恭独持以平恕 以:因为 C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乃:才 D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 沮:阻止7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 世祖的顾问谋臣再三问他:“你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B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 师文的学问品行远超同辈人,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 C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现在所到之处人才缺乏,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D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等到离开刑部,凡是高克恭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高克恭的父亲在当时很有名,却不愿意出来做官,到房山去养老,并死在了那里。 B高克恭发现浙西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民田高二十倍,便上疏解决了这个问题。 C为官期间,高克恭体恤民情,赈济灾民,改革吏制,不屈从权贵,深得百姓爱戴。 D高克恭博学多才,熟读经书,诗作自然成趣,绘画方面造诣很高,尤其擅画墨竹。9通观全文,“克恭刚直不阿”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10文中第四段写道:“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意思是“况且我一向把师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现在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克恭不肯位居师文之上这一做法的看法。(200字左右)(12分) 【朝阳区】牡丹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日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使昼呜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 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止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允宜肇于此日 肇:开始 B惜其所见不逮 其:代词,指武后 C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 悉:详尽 D匪止士民之家 匪:少,微薄7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B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 如果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C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 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 D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 我曾经把这话对朋友说,有朋友认为这说法太迂腐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强项若此,(牡丹)得贬固宜 B(武后)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C(予)兹得此论,更发明矣 D同人诘予曰:“(牡丹)有所本乎?”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看到书上有关牡丹被贬的记载以后,作者才开始认同牡丹的花王地位。 B作者认为植物生长自有规律,就是圣贤也无法让冬天的田地长出穗。 C作者从秦地巩昌带回一些牡丹,朋友嘲笑作者的行为是“趋冷非趋热”。 D关于牡丹朝南才能生长的问题,作者认为李白的诗句为此提供了根据。 10结合上文,请简述作者认为牡丹不同于其他花卉的两个独特之处。(4分)1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断句。(5分)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详景公乃止(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丰台区】零陵三亭记 柳宗元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馀,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低湿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乱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辨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鼛鼓之音。鸡豚糗醑,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扰,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低洼,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映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 之 志 其 果 出于 是 欤 及 其 弊 也 则 以 玩 替 政 以 荒 去 理 使 继 是者 咸有 薛 之 志 则 邑 民 之 福 其 可 既 乎 予 爱 其 始 而 欲 久 其 道 乃 撰 其 事 以 书 于 石。薛拜手曰:“吾志也。”遂刻之。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注释】糗醑:糗qi,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醑x,美酒。埴:zh,黏土。裨谌、宓子:裨谌,郑国大夫,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到郊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子,鲁国人,为单父县令,喜欢抚琴娱乐,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然后理达而事成 然后:这样之后 B. 假湘源令 假:借助 C. 州牧尚焉 尚:推崇 D. 然而未尝以剧自扰 剧:(政务)繁忙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群畜食焉 旁邑仿焉 B. 为县者积数十人 积坳为池 C. 民讼于牧 具于是邑 D. 乃发墙藩 乃作三亭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馀 君子须有游赏之物、休憩之所、高超的才能,才会安宁平和,常显得优游有余 B. 逋租匿役,期月辨理;宿蠢藏奸,披露首服 欠租逃役的人,一月内就回来申辩办理;一贯作恶狡诈的人,也出来坦白服罪 C. 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 山间明澈,云气散漫,清风自起,烟霭飘浮,不用人工培植就能使人感到满意 D. 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 高的亭子建在山顶,低的亭子建在清池边,日常生活必备的用具,一应俱全11.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零陵县虽有泉水但环境恶劣,前任官员们都不知开发治理;薛存义眼光敏锐,到零陵上任后率百姓着手改造,取得良好成效。 B. 文章第二段叙述薛存义治理零陵县的政绩,突出他杰出的为政才能,为下文叙述其独特的为政之道、阐述作者观点做铺垫。 C. 作者在第三段记叙了薛存义不因忙于政务而自我困扰,他安闲自在地享受着山水鸟鱼的快乐,创造了一种高雅的消遣方式。 D. 本文为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内容重在叙述零陵三亭修建的原因,描绘其周围的美景,目的在于表达对零陵三亭的喜爱之情。12. 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4分) 薛 之 志其 果 出于 是 欤 及 其 弊也 则 以 玩 替 政 以 荒 去 理 使 继 是者 咸 有 薛 之 志 则 邑 民 之 福 其 可 既 乎 予 爱 其 始 而 欲 久 其 道 乃 撰 其 事以 书 于 石。13. 文章开篇提及“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意思是说:有人认为县里设有观赏游乐的地方,不利于政事,这种观点很不正确。请根据本文,概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石景山区】训蒙大意示教读注明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谚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 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乏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注:教读,社学的教师。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心喜悦 中心:内心B. 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而:却C. 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 渐:接近D. 改废其绳墨 绳墨:规矩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 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B. 日惟督以句读课仿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C. 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 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D. 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一定能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B. 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C. 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D. 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11. 作者提出了进行儿童启蒙教育的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共同的导向是什么?(4分)12. 作者认为“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谈一谈。(不少于200字)(12分) 【顺义区】 曾庭闻自万里归,己酉正月,会酒于三巘,尽欢。壑风十尺,倒上吹墻屋,雨雪杂下。庭闻尽出其所为古文,使予论定。庭闻之文句,格法昌黎,而苍莽勃萃,矫悍尤多秦气。 予与庭闻为童子时同学,庭闻天资甚鲁,终日读不尽十行。长,省尊大夫于京师,数过吴门,与吴中名士游,其文斐然一变,而庭闻之名盛于东南。近二十年则出入西北塞外,尝独身骑马行万余里,最好秦中风土,至以宁夏为家,而庭闻名在西北,其文又一变。 庭闻间归,相见予于山中,毛衣革踏,杂佩帨带刀砺,面目色黄黝,须眉苍凉,俨然边塞外人。回视向者与予咿唔笔研间,及细服缓带为三吴名士时,若隔世人物。呜呼,庭闻之文多秦气,何足异也。 文章视人好尚,与风土所渐被。古之能文者,多游历山川名都大邑,以补风土之不足,而变化其天质。司马迁,龙门人,纵游江南沅湘彭蠡之汇,故其文奇姿荡轶,得南界江海烟云之气为多也。 余读史,尝怪赫连氏,初无功德,而兴之暴,西夏强且久,与宋室为终始,此必有所以自强固者,不独恃甲兵之力。间披舆图,按其处,距长城外河西数十里,自分力劣弱,终身不能至,详考其兴亡盛衰之迹,而庭闻乃竟以是为家边徼风土人情叛服治乱必有深知其故者他日著之文章当不止如史传所记载也。(取材于清代魏禧曾庭闻文集序) 注:曾庭闻(16211677),名畹,字庭闻;江西宁都人。崇祯间乡试不遂,远游边徼,寄籍西安。尝省父应遴于北京,诸名公争延之,诗文脱稿辄诵持去,名盛于东南。赫连氏:在西北建立政权的少数名族。魏禧(16241680),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散文家。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省尊大夫于京师 省:看望B.数过吴门 过:错过C.故其文奇姿荡轶 其:他(指司马迁)的D.不独恃甲兵之力 独:只8.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闻天资甚鲁,终日读不尽十行 曾庭闻天资愚鲁,一天也读不了几行书B.最好秦中风土,至以宁夏为家 最喜欢秦地风俗,以至在宁夏安了家C.回视向者与予咿唔笔研间 回想从前和我一起读书写作D.初无功德,而兴之暴 开始并没建立什么功德,然而却以军事暴力兴起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曾庭闻和本文作者自幼就是同学,但是曾庭闻贪玩儿,读书一点也不勤奋刻苦。B.曾庭闻最初学习韩昌黎的文章风格,后来经历了两次变化,在吴中有很大名气。C.曾庭闻自西北来看往本文作者,细服缓带,让作者感到他仿佛是位“隔世人物”。D.作者对西夏历史极为关注,但是因身体不好,难以到西北边陲做一番实地考察。 10.用“ / ”为第二大题文末划线的语句断句(5分)。而 庭 闻 乃 竟 以 是 为 家 边 徼 风 土 人 情 叛 服 治 乱 必 有 深 知 其 故 者 他 日 著 之 文 章 当 不 止 如 史 传 所 记 载 也。11.文章援引司马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道理?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你语文学习的启示;不少于150字。(12分)北京2014各高校二模文言文试题【海淀】游南岳记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层曲,尤其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哫上蒸之,云五色夺日。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责文中生、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运览宇宙,一日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逐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省,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详览之,以悉得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 注释: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诘朝:次日清晨。舁者:轿夫。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攀危石凌绝顶 危:高 B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 使:致使 C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 极:穷尽 D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 画:自我限定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失足,人莫援以手 一旦不慎跌倒,没有人施以援手 B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 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 C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D为昔贤所曾游者 是从前贤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 B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 C作者认为应竭力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 D本文前面用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11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12文中说“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意思是说,此间的奥秘,大多隐秘深藏,不能轻易被人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思考。(200字左右,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孔 子 曰 所 谓 圣 人 者 德合 于 天 地 变 通 无 方 穷 万 事 之 终 始 协 庶 品 之 自 然 敷 其 大 道而 遂 成 情 性 明并 日 月 化行 若 神 下 民 不 知 其 德 睹 者 不 识 其 邻 此 谓 圣 人也。 (选自孔子家语五议) 【东城】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 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人有颠蹶之形者。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悬挂中堂。主人对之,即是御风障雪之屏,暖胃和衷之药。 善行乐者,必先作如是观,而后继之以乐,则一分乐境,可抵二三分,五七分乐境,便可抵十分十二分矣。然一到乐极忘忧之际,其乐自能渐减,十分乐境,只作得五七分,二三分乐境,又只作得一分矣。须将一切苦境,又复从头想起,其乐之渐增不减,又复如初。此善讨便宜之第一法也。 譬之行路之人,计程共有百里,行过七八十里,所剩无多,然无奈望到心坚,急切难待,种种畏难怨苦之心出矣。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则七八十里之远者可到,况其少而近者乎?譬如此际止行二三十里,尚余七八十里,则苦多乐少,其境又当何如?此种想念,非但可为行乐之方,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学道者之读书穷理,农工商贾之任劳即勤,无一不可倚之为法。 噫,人之行乐,何与于我,而我为之嗓敝舌焦,手腕几脱。是殆有媚人之癖乎?(取材于李渔冬季行乐之法)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无论寒燠晦明 燠:暖,热B人持破伞,或策蹇驴 蹇:跛,瘸C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 但:空,白白.D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 凡:凡是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独行(于)古道之中B正宜悬挂(诸)中堂C(其)即是御风障雪之屏D然无奈(吾)望到心坚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作者看来一幅风雪行旅图,就是抵挡风雪的屏障,是暖身的良药。B作者认为百里行程走了七八十里,若想怎么还不到,就会闷闷不乐。C别人行乐与作者无关,但作者依旧喋喋不休,原因在其好谄媚他人。D这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阐明了“冬季行乐”的有效方法。1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不少于150字)(12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无他以捕萤往晡 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取材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注释:晡: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 【西城】 赵鼎,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授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与郡。 始,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属潮守放编置人移吉阳军,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 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 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而悲之。明年,得旨归葬。 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胜非去位 会:恰逢B浚初求去 去:前往C怅余生之无几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D天下闻而悲之 而:表顺承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他的母亲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B此而不治,孰不可为?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C因奏其事,上该容谢之。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改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D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秦桧见了赵鼎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前那样倔强。”10.下列的理解和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赵鼎幼年丧父,却能勤奋学习,为南宋王朝尽心出力,最终成长为南宋一代名相。B.赵鼎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进封建国公,并在行宫门外建设了资善堂。C.赵鼎和张浚一度得到高宗的信任,他们都曾经认为秦桧是可以与之共谋大事之人。D.赵鼎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迫害,为使家人免遭牵连,毅然绝食而死。11.请根据选文第67段内容,分析赵鼎的品格特点。(4分)12.史书评价赵鼎是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你认为赵鼎最突出的治国才能使什么?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作简要阐释,并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贤相之才”的认识。(200字左右)(12分)1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身 不 善 之 患 毋 患 人 莫己 知 丹 青 在 山 民 知 而 取 之 美 珠 在 渊 民 知 而 取 之是 以 我 有 过 为 而 民 毋 过 命 民 之 观 也 察 矣 不 可 遁 逃故 先 王 畏 民。(取材于管子.小称)【北京2014各高校一模文言文试题】【答案】【海淀区】 【答案】8. B 9.C 10.B (每小题3分) 11. 自己的父亲(1分)12. 答案要点:平息愤怒:没有请示,不敢擅自提及桓彝,示谦敬之意;消除怀疑:回答非常迅速,让人感到不是临时应变之辞;触发情感:高度赞扬桓彝的功德,评价中肯,触发桓温怀念追思之情。【东城区】 【答案】5.(3分)B 6.(3分)A 7.(3分)D8.(3分)要点一:主张屏退贬黜轻浮的文风(或主张阻止控制华丽虚伪的文风)。要点二:推荐并任用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为官。要点三: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要点四:惩办了写华美艳丽公文的官员。要点五:皇上接受了李谔改变文风的建议,并传示天下以实施。(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3分) 9.(12分)略【西城区】 【答案】6. B7A。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8 B。高克恭上疏,并没有得到答复9(4分) 在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时,不肯为讨好上级而千方百计挑毛病。在江淮任职期间,为民着想,不同意增收湖东的夏税。在刑部时,和同事议事时,不肯曲意附和。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一点得2分,2点得3分,答齐三点给4分10(12分)略。评分标准:本题12分,观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3分,联系实际分析3分,语言表达4分【朝阳区】 【答案】6.D(匪:不,不是)7.A(“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来决一雌雄”有误)8.D(省略成分应为“尔”)9.C(“趋冷非趋热”有误)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7分。10.(4分)牡丹依时守季开花,不畏强权,即使遭贬亦坚守节操(独迟2分);牡丹朝南才会生长,改变方向就会死,个性刚强,绝不委屈通融(不改向2分)。11.断句(5分)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详/景公乃止(评分标准:标记“/”处,共10处,每断对2处,得1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丰台区】 【答案】8. B 解析:假:代理。(3分)9. D 解析:A。第一个“焉”,为兼词,于此(零陵县山麓);第二个“焉”为代词,代薛存义。B. 第一个“为”为动词,治理。第二个“为”为动词,成为。C. 第一个“于”为介词,向。第二个“为”为介词,在。D. 两个都为连词,于是。(3分) 10. C 解析:“不植而遂”应理解为“不刻意栽培就能自然生成。”(3分) 11. D 解析:文章内容重在议论抒情,表达作者对薛存义治理零陵县的看法,目的在于提高山水游记的教化功能。(3分) 12. 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 【评分标准】4分,共9处;“/”为可断可不断。每错1处扣0.5分,扣完为止。) 13. 理论阐述:观游可以辅助为政者清心静虑、理达事成。(依据;“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馀,然后理达而事成。”举例说明:为政者要像薛存义、裨谌和宓子一样以“高明游息之道”来使自己“清宁平夷”“理达事成”。(共2点,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石景山区】 【答案】8. B(3分) 9. D(3分) 10. C(3分)11. (4分)方法: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共同导向:顺导调理,潜移默化,意在栽培涵养,而明理性和。12. (12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具体明确。(2分)有理有据,分析中肯,联系生活进行合理联想与阐发。(6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4分)字数不足,酌情扣分。【顺义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际高中考试及答案
- 2025年山东化学中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精麻处方考试试题及答案
- 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 慢性咽炎课件
- 金融学基础考试大题及答案
- 情景再现法课件
- 青华中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护理评估单考试题及答案
- 航空航天概论考试及答案
- JGJ31-2003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管理规定
- 卡牌版权合同
- DL-T5366-2014发电厂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程
- 石材厂设备保养操作手册
- 2024年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 金融理财基础知识
- 教育心理学第3版全套教学课件
- 送别混声合唱简谱
- 202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ZZ060母婴照护赛项规程+赛题
- 幼儿园分餐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