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素养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doc_第1页
论科技素养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doc_第2页
论科技素养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doc_第3页
论科技素养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科学素养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 _问题性教学设计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基础自然科学化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在未来的21世纪,化学与人密不可分,因此具有良好化学科技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技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对基础化学教学尤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2061计划”中,科学素养的定义是“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作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科学素养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数学及技术学的多个方面,包括:科学内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科学的推理过程;科学的社会历史发展;对科学的积极态度。新课程设计一般包:一、教学目标,二、情感价值观,三、创新性教学。在传统教学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一般强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研究论述了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性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指出“问题性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教学设计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关键词:科学内容、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推理过程、科学的社会历史发展、科学积极态度、新课程、 问题性教学、 教学设计 新课程带来新教育。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教师除应更新教育观念外,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不断探索、研究、发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在新课程理念下恰当运用问题性教学模式,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适应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要。问题性教学的教学形式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待于学生与教师在互动过程的相互适应。当然,问题性教学不能停留于只是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或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这样一个单调的过程,教师必须向它的更高形式发展1。问题性教学的高级形式中,学生与教师共同提出问题或主要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能否达到这种教学境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教师的真正水平不是提出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培养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是搞好问题性教学的关键,要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及心理自由氛围。问题教学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创新思维的发展必须有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教学的民主观、现代意义的学生观和教学质量观。在这些前提成立时,教学才有可能实施。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要。要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心理障碍是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培养方法是:当学生问“问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份,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份用积极的态度指正。对“问题”进行指正时要尽量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不能自己“冲锋陷阵”,对“问题”中的错误成份“穷追猛打”。总之,教师不要凌驾于学生之上,要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 其次是要给学生有足够的问“问题”的空间。教学中不能对问题的讨论匆匆了场,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间充分地争论。尽量地让学生有讨论问题的体验,使他们在体验中不断修正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实际上,问题解决的讨论过程中,学生间的争论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然后才让学生回答。如讲授苯一节时,可先向学生出示苯的分子式,问学生:C6H6若为链烃,其结构式如何?学生此时可写出:H3C-CC-CC-CH3CH2=CH-CC-CH=CH2 等多种形式。此时,再让学生分析上述烃能否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在明确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应适时地提问:苯(C6H6)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这是为什么?这就逼近了苯分子的结构: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提出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首先要让学习者会搜寻问题。觉察有不正常的状态;觉察不调和或不和谐;觉察有缺点和不够完善;觉察变化中发现新问题等方面去发现与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过程和技巧使问题教学走向成功。 二、 教学过程设计方法结合新课程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从“启”字上下功夫,在启迪引导学生兴趣上动脑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创设问题情境,是学习者为了获得问题的一种手段,因此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只有如此,才能产生正向的学习迁移。1、实验演示或动手操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而不是简单临摹教材和实验册。把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辅以科学实验,无论学生操作还是教师操作,均能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认知的内驱。美籍华裔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实验无论如何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环境必须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有明显的反差,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好奇,并从好奇到怀疑,进而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通过这样方式创设情境: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回忆了酸、碱溶液的性质,及检验方法(学生纷纷发言找出了若干种正确的方法,最后得出简便的方法是用pH试纸),问什么是中和反应?产物是什么呢?(盐溶液),那么盐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呈中性,于是取出NaCl、 NH4Cl、 Na2CO3三种盐并用蒸馏水溶解配成溶液,再用pH试纸检验,结果使学生一片哗然,纷纷问为什么?这与学生大脑中已形成的认知有冲突。接着请学生亲自动手用pH试纸检验Na2SO4、KNO3、CH3COONa、Fe2(SO4)3、NaF、CH3COONH4等溶液的酸碱性,结果不尽相同,强烈的问题意识就迸发出来了。这时结合分析盐的组成及强弱电解质讲盐类的水解就水到渠成。2、社会热点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都是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这些社会热点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会觉得具体、亲切、现代感,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科技,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如:央视披露某地存在用陈化粮和“吊白块”制米粉现象后,及时指导学生带着:什么是“吊白块”?有何作用及性质?等问题积极查找相关资料,由学生总结得出答案, “吊白块”的化学名称为甲醛次硫酸氢钠(NaHSO2CH2O)。为了漂白增色、防腐、增加米面制品的韧性及口感,违法者常常向食品中添加“吊白块”,但由于“吊白块”有毒,且易致癌,人食用后会引起过敏和食物中毒。 “吊白块”是甲醛和次硫酸氢钠(可表示成Na+ OSOH)反应制得等。并设置了相关练习,如:试回答下列问题: “吊白块” (填“易”或“微”或“难”)溶于水。“吊白块”具有 (填“强还原性”或“强氧化性”),已知“吊白块”溶液中滴加足量碘水反应生成的产物中有甲醛,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了解了社会、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巩固了基础知识、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3、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孔子要求“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化学教学中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由彼及此,由已知到未知,逐渐引向疑惑之处,用点拨、诱导或必要的暗示,引起学生的回顾和联想,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铵盐的性质”教学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2SO4、(NH4)2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对问题的归纳、总结。对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