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宋元明清考点.doc_第1页
古代文学宋元明清考点.doc_第2页
古代文学宋元明清考点.doc_第3页
古代文学宋元明清考点.doc_第4页
古代文学宋元明清考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文学宋初三体:宋初诗坛,承袭晚唐五代诗风,宋诗归为三体,即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白体:他们以白居易为师,模仿元稹白居易等人唱合的近体诗,内容多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诗风平易浅俗;代表诗人王禹偁村行晚唐体以九僧群体,林逋等人为代表,他们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山林景色和隐逸生活,重五律,字斟句酌,诗风清苦,代表作有林逋的山园小梅;西昆体因杨亿编的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他们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对仗工稳,讲究用典,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色。他们标榜学习李商隐,实际上只是发展了其创作中的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艺术成就高于白体,晚唐体。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指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以欧阳修,苏轼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们推崇韩愈柳宗元等人,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以议论入诗,推动散文发展,革新诗风和文风,要求文学反映现实,强调道对文的作用,强调简朴平易的诗文风格。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是欧阳修,他字永叔,号六一居士,晚年又号醉翁,他的六一诗话在诗歌评论方面开创了一个新的形式。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代表追求瘦硬风格主张创新,强调用典。“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婉约词:(词的正宗、主流)唐五代词皆为婉约,宋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张炎,南宋末年,姜夔、吴文英为格律派豪放词派:A、苏轼、辛弃疾开创的诗派(特点: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 B、创作主力是辛派词人(爱国激情,慷慨悲壮,走向散文化,议论化道路)话本小说:章回小说 讲史话本,小说话本,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范仲淹与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者,对词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柳永与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的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为人所称道。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词的上阕在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的设想。全词既写了眼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整首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缠绵,凄凉清丽,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柳永与八声甘州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觉西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滚滚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上阕:借景抒情。词人登楼远望,景色苍茫辽阔、萧瑟凄凉,抒发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为下文的思乡怀人作铺垫。(用典、拟人)下阕: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词人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进而想象佳人妆楼颙望,误识归舟的情形,从而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欧阳修与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首联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山城偏远而寒冷,春天来得比较迟。看似写初春二月夷陵山城景况,实则寓情于景,表现出被贬夷陵后的凄凉心境。“春风”亦隐喻皇上。颔联山城早春景象。选择了山城二月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橘、笋)铺开描写,承首联“早春”之意。明写实景,实际上亦托情于景。“残雪压枝”寓意了作者被压抑的失意,“橘”在唐宋诗中通常被视为“自有岁寒心”的清雅君子。“冻雷惊笋欲抽芽”则寄托了作者东山再起的欲望和心愿。颈联由写景转人感慨。借夜晚听到归雁的叫声,萌生出浓浓的思乡之恋和戚戚的病中索居的感慨,令人心旌摇曳。由山城荒凉写出了游子之悲。末联写自我宽解,不须嗟叹。以自己早年客居洛阳时的春风得意反衬现在,表现身处逆境时的自我安慰与对前途的信心。由景物的生机活力引发乐观向上的情怀。【特色品味】以小孕大,怨而不怒。诗人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在封建朝政中,君臣更多的是一种人身依附、政治依附的关系,臣民要做到真正的人生自主与自择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也只能以“戏赠”“戏答”的方式表达一下他的怨刺而已,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构思精巧,章法独特。诗人用倒装手法,先写疑的主观感受,再写造成疑的原因,先情后景,新颖别致。首联两句之间一疑一答,首联与颔联之间又成转折关系。后两联主要抒情,由眼前景想到昔日之景,由眼前的无花想到昔日洛阳的有花,今昔对比,有从到无,表达了自已政治失意后乐观与旷达的情怀,产生了一种振聋发聩的美学效果。写景抒情,颇有特色。写景,紧扣“春寒”,描绘出料峭春寒中饿盎然生机;抒情,在写出诗人贬官后沉重郁闷的心情的同时,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洒脱的性格。全诗既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求和追求,又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的执着态度和积极进取精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欧阳修与踏莎行侯馆梅残小结: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这是一首写离情的佳作。在抒写游子思乡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相忆念的情景,写出了两地相思之情。下片写闺中思妇。以抒情为主,情寓景中。构成了清丽缠绵的意境。这首词表现出欧词深婉的风格,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欧阳修与朋党论本文是针对当时守旧势力诬蔑革新者为朋党而写的。首先欧阳修认为要破除“君子不党”的旧观念,要分清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这种观点是有胆识、有历史眼光的。事实上庆历年间,以范仲淹等为首的革新派是进步的政治力量,朋党论对当时的革新也是有力的支持。其次,作者在文中一再规劝君王,期望国君接受历史教训,重用君子之朋,斥退小人之朋,以求天下大治 苏东坡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慰来消解,只能旷达一笑而过。一轮光辉灿烂的明月,从篇始照到篇终,从现实生活照到理想世界。作者虽有犹豫,并无悲哀;虽有怨恨,并无颓唐;虽然没有良宵佳节的欢乐,但对未来生活也还没有失掉信心。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苏东坡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然他们囿于偏见,其中不无微词,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这首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苏东坡与题西林壁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苏东坡与前赤壁赋全文借景取理,依理述志。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7、王安石与明妃曲写作背景:王安石幼年即怀大志,年十七八,就以天下为己任。嘉祐三年,王为地方官,即写出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北宋“积弱积贫”,“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主张“改易更革”,然遭到宗仁的拒绝。后一年,写了明妃曲二首,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感叹。作品赏析:王安石这首作品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从开头至“当时枉杀毛延寿”为第一部分,用正锋、侧锋的笔法描绘了王昭君的美貌。前四句着眼于昭君本身,后四句着眼于汉元帝。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王安石却用“湿”、“垂”、“顾影”、“低回”等字眼,栩栩如生地刻画出王昭君的静态美和凄凄楚楚的动人模样。即使是这番面无颜色、眼眸含悲的模样,也让君王看见了她惊鸿的容貌和娉娉袅袅的步态,一时不能自持。整个情景烘托出优柔的氛围。汉元帝后宫佳丽无数,以至他只能依画工所画肖像来选择妃嫔,而昭君偏偏“意态由来画不成”,画工毛延寿因此作了屈死鬼。这里表面上是为毛延寿翻案,实际上是讽刺汉元帝荒淫愚昧,无知人之明,具有很强的批判意味。接下来从“一去心知更不归”到“只有年年鸿雁飞”这四句为第二部分,这部分写昭君出塞后思念故国之情。昭君思念汉朝,穿尽了汉朝带来的衣服,还托人探问汉朝的消息,突出了王昭君的情系汉宫和眷恋故土。而年年鸿雁飞来,却没有汉帝一字一句的问候,更突出了汉帝的寡恩。第三部分则为最后四句,也是作者通过借家人之口来宽慰她:“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你嫁在匈奴虽然不幸,还能得到单于的宠爱,对比汉武帝待阿娇,爱之欲金屋藏娇,恶之则幽闭于长门要好多了,人生失意是不分江南塞北的。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陈阿娇的失意与王昭君的失意,从本质上看,两人的悲剧本质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她们都是受害者。制造陈阿娇悲剧的罪魁祸首是汉武帝,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当然就是汉元帝。正是由于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并无真实爱情的缘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远去。诗人借家人劝慰的决绝之词,揭露了朝廷的黑暗,宫廷的冷酷,抒发了人生失意的感慨。思想主题: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王安石此诗只所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黄庭坚与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写景、寄识、遣怀、赠答、题画等类抒情诗,最能体现黄庭坚的艺术匠心和独创个性。七言律绝诗,如登快阁写洒脱襟怀。体现了作者胸襟旷达,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创作态度严谨。首联以寻常笔法,写得平坦,从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写起。傍晚时分干完一天的公务,似有无限快意,登临快阁自然合情合理,但也从中隐隐露出厌倦官务的情绪。诗人在阁上徘徊瞻眺、消遥自在的生动情态宛然可见。颔联,从人、境相融,进而写心、境意会。诗人在快阁上,放眼眺望远山无数;居高临下,见清江一道,描绘出一副令人陶醉的深秋晚晴图。这两句分别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及谢眺“澄江静如练”(谢朓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脱化而来,写得精粹洗练,意境逼真,动静映照,开阖变化,于写景中分明可见作者坦荡的胸襟。颈联,诗人的思绪从对阁外之景的遐想中回到现实,写出诗人一副兀傲的意态。尾联写诗人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本是诗在用典、炼字方面颇见功夫。“天远大”、“月分明”,点活了眼前景,写出了胸中境。“朱弦”“青眼”,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快阁东西”中的“东西”,写其徘徊瞻眺,“倚晚晴”的“倚”,写其逍遥自得,用寻常字面,意态宛然可见。五六句属对严整,意思流贯,把七言歌行的手法运用到律诗中,气势流转,谋篇布局颇见章法。秦观与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原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且词人秦观一改前人因袭“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下哀婉、凄楚的格调。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上片中词人先言:“纤云弄巧”既是美言织女精致的手艺,又暗示了眼下正值七夕佳节。“飞星传恨”句则点出了牛郎织女只能隔河对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离愁别恨。“巧”、“恨”二字展示了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寓寄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悲剧性特征,尽显练达与凄美。“银汉迢迢暗渡”句转言相会在即,这一年一度的佳期,他们的踽踽宵行,他们的千里迢迢,让人屏息!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一句议论句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金风玉露之夜,良人相聚于银河只畔,堪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俱全,词人借言此番情景烘托出牛郎织女间美好的感情,歌颂了他们圣洁、坚定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语出李商隐的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一样的美好交映之下,尽显牛郎织女不灭之爱的高尚纯洁与超凡脱俗。下片多言两人依依难舍之情:“柔情似水”,短短四字即写尽相会之缠绵,难舍难离之情暗伏其中,当相聚的喜感与近在眼前的别离交织一处,此倏尔即逝的相聚便显梦幻而短暂,让人不禁心生离别之伤,随着这感情的自然流露,苦别的“佳期如梦”便应运而生。此中八字堪言精炼而扣人心扉。而别意正起,词人又言:忍顾鹊桥归路! 此时,词的感情基调已然由相聚之喜转入别离之伤,但词人未将笔调纠停于四目相对的柔情万丈,而侧言二人的难舍难离,但也不直言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却有无限惜别之情,无限辛酸,别离的苦楚便跃然其中。回顾佳期幽会,似梦似幻,美轮美奂;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凄凄楚楚,已至于极。至此,似是在此番乐景哀情中匆匆收尾的时段了,然难能可贵的,词人并未陷入前人囹圄,沉醉于“欢娱苦短”的哀婉与凄楚。而是空际转身,以从容积极的论句另辟出一番新天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啊!他们圣洁真挚的爱情绝不因世俗而湮灭,亦是战胜时间的永恒之恋,两情久长时,岂在朝朝暮暮纵观全诗,词人集抒情议论于一炉,借上空飞星谱尘世深情,叙写了牛郎、织女相爱的神话故事,讴歌了他们诚挚、圣洁而坚贞的爱情,抒情上则峰回路转,哀而不伤。特别是尾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既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李清照与永遇乐落日熔金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1,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2。来相召、香车宝马3,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4,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5。铺翠冠儿,捻金雪柳6,簇带争济楚7。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1这首词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陆游与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全诗四联,围绕“游”字层层展开。首联写农农家迎宾,备有腊酒,酒昧虽不及清酒醇美,但待客的情谊却是极其真诚的。菜肴是鸡和豚,虽不是山珍海味,但都是自家生产,加上年成好,可以让客人尽情享用。前一句的“莫笑”,后一句的“足”字,都很有表现力:既像模拟主人的口吻,又像是诗人在赞叹,曲曲传出了山西村农民的淳朴和好客。经这么一渲染,山西村真让人神驰心往了。次联写山行情景。山阴道上,山光水色令人应接不暇。重重山遮,道道水绕,诗人几乎疑心无路可走了。但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一个村落宛然在目,山西村便到了。前一句中的“疑”字用得传神:“疑无路”不是真的无路可走,而仅仅是路难寻难辨,这是人们走生疏山路常有的体验。后一句中的“又”字也很传神:“又一村”不是说一个接着一个村,而是经过探寻忽然发现有那么一个村在那里,表现了绝处逢生的喜悦。人们读这两旬都会感到,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也正是因为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这两句诗便越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被人们广泛引用,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第三联正面写山西村所见所感。箫鼓声不绝于耳,原来是农民在迎接社日的来临。“春社近”,已经“箫鼓追随”,则社日的热闹场面更可想而知。“衣冠简朴”是说礼法都还保持着古老样式,诗人把山西村比作“桃花源”,表现这里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的宁静生活。与其说这是南宋初年江南农村的风俗画卷,毋宁说它是陆游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它突现了山西村的精神风貌,倾注了诗人的一片深情。“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尾联写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诗人在山西村“游”了一天,明月当空之际才别情依依的踏上归途,他大概又想到孟浩然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那样隔得太久远,最好是能不时柱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那才惬意,才尽兴。“若许”是“如果可能”的意思,是诗人的设想,并不是要得到谁的允许。“无时”是“随时”的意思,即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正是因为这次的“一日游”印象美好,诗人才有多日游、乘月游的设想和期望。其热爱家乡、热爱乡亲之情溢于言表。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作者到山西村做客,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及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和淳朴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陆游与关山月此诗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之时。短短数行,却将南宋的剪影呈现在读者面前,放翁构思绝妙、文字凝练、情感溢于表、爱憎分明,爱国、报国之思不言而喻。寥寥数十字,却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思想和形态,由小见大,这不就是当时的南宋?全诗分为三层,每一层从某种人物描写。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只图享乐、荒废战备的将军;中四句为第二层,从边疆战士的角度出发,表现战士们报国无门、蹉跎年华的悲愤心情;后四句写沦为遗民的人们切盼收复,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议和的诏书已下十五年,将军来到边疆不为战斗,只图那深院紧锁、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就算马肥死、弓弦断,又有谁去认真准备战备?岗楼阵阵更声,仿佛在催促着将落的圆月,正如那半年从军的战士,如今已是白发点点。谁又知道,那凄凉的笛声里,是壮士无奈无望的心声,沙场上那累累白骨,月光之中显得更加苍白。与胡人之战古来就有,可何曾沦落至此,中原的土地竟养着胡人的子孙!沦落的难民啊,切切期盼,何时能再回来祖国的怀抱,可就算他们夜夜垂泪,朝廷又能带给他们什么希望呢?同一轮圆月下,不同的是每个人的心境。诗人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入手,制造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全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情感激烈,呈现了一幅渐近、交织的关山月夜图。诗中有景有物,以景托物,以物衬景,朱门、厩马、戍楼、落月、沙头这些本不相关的景物在诗中,很好地融为了一体,若非诗人情到深处、细致入微、才学渊博,焉能有此好诗? 诗人一生以报国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入骨,然苦无机会一展宏图,保家卫国。“将军不战空临边”,一个“空”字,道出诗人所想,所谓空者,浪费也,诗人此刻多想守边的将军是自己,那样,就可以披挂上阵,勇猛杀敌,放纵沙场,那不就是放翁的梦吗?“沙头空照征人骨”,又一个“空”,只是这个空多少有些凄凉,无数将士葬身沙场,如今却不能驱走胡人,朝廷又妥协求和,不能痛杀敌人,为战友雪耻报仇,惟有对着空旷的月光下,沙场上樽樽白骨,责人,抑或责己,那该是怎样一种悲哀?情到深处,看到那些遗民夜夜对月垂泪,只为盼朝廷早日收复失地,去屡屡失望,我若为将军,焉能无动于衷?然纵有万种思绪,一个罢官闲居的诗人,又能奈几何?抹一把泪,长叹几声,聊表我悲恸之心。辛弃疾与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该词的意象:楚天,玉簪螺髻,日楼头,断鸿声等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之境,继而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表达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基调:愤懑,愁思,壮志难酬。水龙吟是辛弃疾南渡后写在健康。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意,只能借游山玩水,吟诗作词,胸中壮志难伸颇是郁闷,从而此词的内容也是表达此类情怀。上阕写楚天千里、水天相接的清秋景色,由此引发他的愁思。这愁是给南宋朝廷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说明胸怀壮志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心情。下阕用典抒发自己无人能解的“登临意”,批评那种“求田问舍”鼠目寸光的庸人,随即感慨自己年老,又不屑如此,只好唤取“红巾翠袖”来消磨壮志。最后几句虽是蘸着颓废的牢骚,却依旧充斥着豪气充盈,坼天裂地,将平身不得伸展的志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辛弃疾与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自己抗金杀敌收拾山河的志向也无法实现,只是作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这一次,又是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能尽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他失望。他知道朝廷实无北上雄心。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当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精密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心中感慨心绪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对照当时的政治现实,金军多次进犯,南宋朝廷在外交、军事各方面都遭到了失败,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朝政昏暗,奸侫当权,蔽塞贤路,志士无路请缨,上述春事阑珊的诸种描写件件都是喻指时政且无一不贴切?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作者实有意自拟为蜘蛛。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里作者表达了虽然位微权轻,但为报图,仍然“殷勤”而为。下片的结句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抒怀上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的作用:第一,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从另一角度描暮春景色写有着与绿肥红瘦不同的意味。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相呼应,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第二“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饱含韵味的一笔,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也抒发自己尚未见用的郁闷。姜夔与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須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金元文学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西厢记的艺术特色作如下浅析:一、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1.因景生情作品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四个句子,一句一景,紧扣时令特征。孤立看,“碧云天,黄花地”似不乏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但加上带着寒意让人瑟瑟的“西风紧”和因气候变冷而南飞的群雁,这样的画面一下子就变得凄凉、萧瑟起来。此时,再看到那经霜染红的树叶,长夜流泪的女主人公便禁不住触景生情,道出了那叶子该是离别人带血的泪染红的吧的独特感受。这种奇异的感觉,正是由外界的景物所引发的,它契合了莺莺与张生别离时感伤、痛苦、泪流不止的悲凉心境。2、以景衬情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在这幅景中,西风和烟雾加浓了别离人心中的凄凉之感,西风中的黄叶好像预示着有情人的即将分离,寒烟笼罩下凄迷的衰草又似乎暗示着崔张爱情的迷离不可知,因为,专断的老夫人时时在阻挠着他们爱情的发展。正是因此,分离在即的张生满怀愁绪、没精打采的萎靡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下面写张生神情沮丧、闷闷不乐的两句“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也就显得那么真切而不矫情了。前两句凄凉迷离的景色正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凄苦迷茫的心情,加浓了他们心中的伤感。景物铺垫引神态,真是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了!3、缘情设景古代送别多涉柳,取其谐“留”(挽留)之意,张生骑的“玉骢”虽然“迍迍地行”,但莺莺尚嫌马儿走得快,巴望着长长的柳丝能栓系住它。这里的写景,单单选取了柳丝和疏林斜晖,而将其他景物一概舍弃,是因为这二者最能真真切切地表现人物此时此刻内心的急迫、无奈、愁苦和怨怅,取舍之间,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4、融情入景 这幅画面中的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在莺莺的眼里已不再具有可供欣赏的审美价值,它们反倒成了隔断有情人的屏障,成了一种可厌之物, “一煞”中的这些景物,无一不深深打上了人物情感的烙印,无一不融入了送行者对远行人欲见不能的惆怅、欲诉不得的悲哀、欲哭无泪的凄怆、欲去不忍的眷恋之情,可谓化情入景的绝佳例子。 二、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写,刻画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莺莺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那种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那美好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去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似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势的利益。三、在修辞手法上手法多样,语言雅俗相济,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品格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张生的文雅,莺莺的婉媚,红娘的泼辣,无不具有独特的色彩。形成既典雅秀丽、含蓄悠长,又质朴自然、活泼晓畅的雅俗共赏的语言新风格。主要表现是:1、王实甫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出以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如北宋范仲淹的【苏暮遮】词“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将“叶”字换成“花”字,成了千古名句。本句不仅营造了黯然神伤的动态意境,还增加了一对恋人离别之情,化物境为情境,物境同心境融而为一。2、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将愁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让人感觉到人物心灵上难以承受的重压。3、借助夸张、对比,刻画人物心理。写莺莺泪水之多,愁苦之重,用的则是比喻夸张手法。对比描写则更多,【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迟”与“疾”的对比;【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满庭芳】“须臾对面,顷刻别离。”【四边静】“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一煞】“来时甚急,去后何迟?”这都是生动的对比之句,情状如绘地刻画出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真实反映出一对恋人被活活拆散的愁郁心理。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例如: “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其语言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离愁别绪的特有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种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的。 综观西厢记全剧语言的艺术特色,最突出的是把典雅的文学语言与白描性的白话口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下一种既文采华丽,又朴实淡雅的风格。如果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相”富有浓郁的文学语言色采,那么,同是第四本第三折中, “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则显然又是充分的白话口语,二者自然熔为一炉,正是西厢记的风格。西厢记的语言,文辞优美,诗意浓厚,优雅自然,既借助诗词的格律,又吸取口语的自然;既化雅为俗,又化俗为雅,做到了雅俗共赏。既便于观看欣赏,又便于案头阅读。同时,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高明琵琶记蔡伯喈:蔡伯喈的悲剧从外因方面看,是由他身处的社会环境造成的。首先是伦理纲常的约束,封建伦理纲常是统治者赖以维护封建秩序的支柱,它要求人们通过礼教的自律,抑制个人的欲望,实现社会的稳定。其次是强权逼迫,剧本中写牛丞相作为强权豪门,他的逼婚非常“牛气”。蔡伯喈的悲剧从内因方面看,主要是蔡伯喈自身的性格原因。蔡伯喈是一个在性格上有着弱点和缺陷的悲剧人物。首先,他有强烈的功名心。虽然表面看来蔡伯喈淡泊功名、无意仕途,但细究其言行其实不然。其次他优柔寡断、懦弱无能。蔡伯喈向皇帝辞官辞婚时不说家有妻室而是反复强调双亲无人照顾,婚事要由父母作主。剧本一再描写牛小姐其实是一位贤惠善良、通情达理的女子。但蔡伯喈没有想方设法争取牛小姐的帮助和支持。这一切都表明他从来就没有主动地争取过、抗争过,已失去了自我的意志。所以说,蔡伯喈不仅有强烈的功名心,而且总是思想大于行动。他既贪恋眼前富贵又难以心安理得,虽良心未泯却又不敢采取行动;他不愿被封建伦理纲常捆绑却又没有勇气冲击这罗网,向往自由却又不敢为争取自由而奋力斗争。对功名的热衷、性格的寡断和懦弱使蔡伯喈过着一种苦闷痛苦的生活。赵五娘:在赵五娘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韧劲,这种韧劲的表现就是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蔡伯喈赴京考试后,照顾公婆的责任全落在了她一人身上,但赵五娘也不过是个弱女子罢了,她也需要人照顾,可她没有逃避责任,水旱灾荒发生之后,赵五娘把自己的首饰和值钱的衣服拿去典当换来粮食为公婆充饥,从中看不出她有丁点的不舍,这对于赵五娘这么一个美丽温婉的女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后来她再无值钱的东西典当,赵五娘艰辛求来的一点赈灾粮,在归途中被里正这个贪官无赖所夺去,赵五娘本想一死了之,这样就可以不在承受饥饿和痛苦的折磨,但为了遵守丈夫临走前的嘱托,照顾好公婆。她坚强的维系着她虚弱的生命,张太公送来的一点粮食她自己舍不得吃,把好的留给了公婆,自己却背地里吃糟糠。如果换成其她女子,丈夫三年不归,杳无音讯,再遇上天灾无食可吃的境地,多半会抛下公婆,改嫁保命的,可赵五娘不仅没有这样做,还具有极大的牺牲精神。明代文学西游三借芭蕉扇水浒风雪山神庙1、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林冲的形象与性格他面对社会现实的黑暗,明知自己受了天大的冤屈,也自认是“罪囚”;尽管对李小二有恩,还“恐怕玷辱”,自惭形秽。 他去草料场,认为是“好差使”,想修理草屋、求神明庇佑等心地善良、安分守己和随遇而安,有服完刑后与家人团聚的幻想。当他得知陆虞侯前来追杀时,愤怒寻找,要报仇,找不到人,就“心慢了”。得知火烧草料场真相后,终于醒悟,拼死抗争思想性格飞跃:彻底摆脱温良恭让的君子之风走上反抗的道路。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深刻地揭示“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真理。描写风雪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烘托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林冲毅然投东而去,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二是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犀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杯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才能听到敌人的阴谋。为了避风雪,陆虞侯伙才直奔庙里来。宋濂与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记叙自学、从师的经历,反映作者不怕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第二段,列举太学诸生学习的优越条件,对比自己求学时的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