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doc_第1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doc_第2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doc_第3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doc_第4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疾病简介: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内异症)。该病最早发 现于19世纪中期,最常发生于盆腔腹膜,也见于卵巢、阴道直肠隔,和输尿管,罕见于膀胱、心包膜和胸膜。内异症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局部种 植、浸润生长及远处转移能力。流行病学特点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因此主要见于育龄妇女。近年来,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约为10%,然而, 由于它与不孕和盆腔痛的关系,在这些女性人群中,其患病率明显要高。据报道,其患病率不孕症妇女为25%-35%,盆腔痛的妇女达39-59%。而内异症 患者50%的病人有明显的痛经,30%合并不孕,严重地影响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病因学研究经血逆流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普遍为学者们所接受,在20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这是最早提出并得到广泛接受的学说。妇女月经期经血可经输卵管倒流进入腹 腔,引起子宫内膜组织在腹腔内播散。逆流经血中的内膜碎片黏附并侵润腹膜间皮,获得血液供应后持续存活并生长。近年来,郎景和等发现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 对其发病有重大作用。但是90%的女性月经期有经血逆流发生,而临床上仅有10%发生EM。目前的观点认为还有其他多因素参与了EM 的发病,如内膜细胞通过血管或淋巴播散,机械种植机制等。血行-淋巴播散学说血行-淋巴播散学说 Lymphatic or Vascular Spread:有证据支持子宫内膜异位症起源于子宫内膜组织经淋巴或血管异常播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一些少见部位如会阴或腹股沟区,更加支持了这一学 说。单纯在腹膜后发现孤立病变者支持了淋巴扩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Coelomic Meatplasia)此理论认为部分腹膜是具有分化能力的组织,并可以化生出与正常子宫内膜相似的组织。因为卵巢和苗勒氏管均来源于体腔上皮,因此体腔化生学说可以 解释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膜间皮同样具有增殖和分化的能力,因此此学说甚至可以扩展至腹膜以解释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但除卵巢、苗勒氏管、腹膜以外的 其他分化于体腔上皮的组织中并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现,这一现象使得体腔上皮化生理论受到了质疑。激素依赖性( Hormonal dependence)临床及实验室观察证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并且雌激素对于EM的生长和维持都是至关重要的。EM不发生在初潮前的少女,无排卵月经的妇女发病率也很低。EM的组织呈现了许多与雌激素分泌和代谢异常的分子生物学异常改变。在异位病灶中, 芳香化酶是最后一步的合成酶,把C19 类固醇转化成雌激素。无论类固醇基因快速调节蛋白还是芳香化酶。这些酶联反应确保了异位子宫内膜处于雌激素作用环境。局部产生的雌激素在自身组织中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即自分泌效应。免疫机制尽管大多数女性均有经血逆流的情况,但只有少数最终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逆流入腹腔的经血和内膜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被体内的免疫细胞清除,如巨噬 细胞、NK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当经血逆流时,免疫系统不能发生功能也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机制之一。受损的细胞及体液免疫、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均 在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发现。免疫机制在 EM的种植、定位、黏附及生长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逆流至腹腔的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减少促进了其生存能力,并且有利于其逃避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监测和清除。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脱落反流的子宫内膜细胞中持续稳定地表达,加强了其向腹膜的侵袭力,并进一步发生增生反应。家族聚集性EM的发病有家族性倾向。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一级亲属中发病率的增加提示我们这可能是一种单基因或多基因的遗传病。在一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遗传学 研究中,Simpson等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其姐妹(5.9%)及母亲(8.1%)目前也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在患者丈夫的女性一级亲属中发病率 仅为1%。因此,有学者人为EM是一种免疫监视功能混乱的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家族聚集性提示了多基因遗传模式,于是有研究者对部分基因进行了研究。研究使用同胞对连锁分析和高通量分析基因表达模式。某一 大规模的研究调查了1000多个患者姐妹组,确定染色体位于10q26,为显性遗传病。研究同样显示20p13有较小相关性。两个候选基因内及其附近位点 也已经确定。其中一个基因是EMX2,它是生殖道生发的必要转录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中异常表达。芯片技术被应用于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 者及正常女性二者正常位置子宫内膜中基因表达的区别。解剖学缺陷生殖流出道梗阻加剧经血逆流,容易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进展。因此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容易发生于残角子宫、处女膜闭锁和阴道横膈的患者中。 因此在进行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同时,我们建议同时对这些解剖异常进行纠正。通过对解剖异常的修复,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环境毒物有大量研究显示暴露于环境毒素可能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2,3,7,8-四氯苯二恶英(TCDD)是最常见的环境毒素。 TCCD可以激活芳香烃受体,此受体作为一个基础转录因子,介导各种基因进行转录,它与同样的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蛋白家族具有相似功能。TCDD通过与雌激 素结合刺激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并且似乎可以阻断孕激素介导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退行变化。在环境中,TCCD及其他二恶英类化合物是工业生产的副产品,摄入 污染的食物或意外接触是最常见的暴露方式。病理生理病理异位子宫内膜可出现在身体不同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其中盆腔腹膜内异症约占75%;卵巢受累达半数以上,两侧卵巢同时波及者约50%; 约7%37%累及肠管;16% 累及泌尿系。盆腔外内异症常见于剖宫产和侧切手术的瘢痕处,罕见于脐、肺、肌肉骨骼、胃、肝脏、眼和脑等处。郎景和将内异症可分为腹膜型、卵巢型、深部浸 润型和其他部位型四个类型。日本学者根据内异症病灶形态,在腹腔镜下可分为无色素性病灶,含色素性病灶和继发性病变等。无色素性病灶包括透明小水泡、浆液 性囊泡和表面隆起等。含色素性病灶包括紫蓝色结节、血性囊泡、散在煤渣样灶、含铁血红素着色、点状出血斑、浆膜下出血等。显微镜下检查早期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在病灶中可见到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样结构、内膜间质及出血。有时临床表现典型,但内异症的组织病理 特征极少,镜检时能找到少量内膜间质细胞即可确诊。异位子宫内膜可出现不典型增生,少数发生恶变,多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varian endometrial carcinoma)或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生理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不孕是错综复杂的,它不可能是某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个机制叠加作用的结果,并随着个体差异的不同,表现出作用机制 的不同。总的来说,EM的不孕程度与其疾病的严重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助孕技术在EM患者中的成功率显著低于患有输卵管疾病的妇女,而且重度EM患者的预 后明显不如轻度患者。由于很多原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疼痛机制还很难确定。不过,目前认为有三大机制:1、腹腔中炎症因子的作用;2、异位种植病灶出血的直接或间接影响;3、盆底神经的受累或侵润。临床表现及检查育龄妇女有进行性痛经或/和不孕史,妇科检查时扪及盆腔内有触痛性硬结或子宫旁有不活动的囊性包块,可初步诊断为内异症。超声、CT和MRI等 主要适合于有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MRI对诊断深部浸润型内异症较超声和CT均准确,新近兴起的内镜超声诊断肠壁内异症的准确性甚至优于MRI。血CA125测定可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期内异症血CA125多正常,期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灶浸润较深、盆腔粘连广泛者 血CA125多为阳性。而腹腔镜诊断是国内外公认的诊断内异症的最准确的方法,镜下看到典型内异症病灶,既可确定诊断,可疑时取活体组织检查,镜下看到的 病灶约70%能得到病理诊断。按照美国生殖医学协会制定的内异症分期法(R-AFS 1985,见表1)作出疾病分期,指导临床治疗。但是这种分期法的严重程度与探讨的严重程度不相关,而且也不能预测患者对疼痛或不孕治疗的反应性。更多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识:/zgnmywz/2013/0520/133309.html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流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因为在直视下可以基本上明确病灶范围和性质,对解除疼痛,促进生育功能效果较好,疗程短尤其对重症者,纤 维化多,粘连紧密,药物不易奏效。较大卵巢内膜样囊肿,药物治疗无效,手术尚有可能保留有效卵巢组织。手术可分为保守性手术,半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3 种。手术方式治疗细则一般适应症保守性手术腹腔镜手术:通过腹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可用特种设计的刀、剪、钳等进行病灶切除,分离粘连。在腹腔镜下可用CO2激光器或氦-氖激光器烧灼 病灶,即在耻骨联合上2cm处做第二切口,激光刀通过这切口的套管进入盆腔,在腹腔镜直视下烧灼病灶。也可经腹腔镜穿刺吸出囊液,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 注入无水乙醇510ml,固定510分钟后吸出,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吸出。要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者。保留子宫及附件(尽量保留双侧),只是切除病灶,分离粘连,重建卵巢,修复组织。近年来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异位病灶,仔细缝合创面,重建盆腔腹膜,仔细止血,彻底冲洗,使手术效果臻于完善,提高手术后妊娠成功率,降低复发率。B超下行卵巢内膜样囊肿穿刺术:对手术剥离术后或腹腔镜下穿刺后复发病例,可考虑超声下穿刺术及药物治疗。剖腹保守性手术:用于较严重病灶粘连患者,尤其是无腹腔镜设备医疗机构或腹腔镜掌握不熟练者,皆可实行剖腹手术分离粘连,挖除卵巢子宫内膜样囊 肿,尽可能保留正常的卵巢组织,如病灶仅限于一侧且较重,另一侧正常,有人主张将病侧附件切除。这样做妊娠率较保留病侧卵巢后的妊娠率高。还可做简单子宫 悬吊术。是否做骶前神经切除值得商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