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苏轼诗歌水平唐代确实只能算二流.doc_第1页
论证苏轼诗歌水平唐代确实只能算二流.doc_第2页
论证苏轼诗歌水平唐代确实只能算二流.doc_第3页
论证苏轼诗歌水平唐代确实只能算二流.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证苏轼诗歌水平唐代确实只能算二流苏轼是中国从古至今少有的文学全才和巨匠,但个人觉得单就他的诗歌水平而言,放在唐代确实只能算二流水平,这不是对苏轼的贬低,而是较公正的定位。这也是对于某些狂热的苏轼粉丝过于吹捧苏轼的有感而发 。以下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论证。我知道煮酒曾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但自己很遗憾并未赶上,但还是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要讨论苏轼的诗歌水平到底在唐诗中算几流,首先要对唐朝诗人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超一流的毫无疑问只有李白,杜甫两人,其他的唐朝诗人跟这两位都有明显的差距。一流的唐朝诗人个人认为只有三位,既李商隐,王维,白居易,杜牧虽然与李商隐并称,其实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二流诗人主要有孟浩然,岑参,高适,王昌龄,杜牧,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人。以上分层个人认为应是符合实际的,那么苏轼到底应该排在哪一个档次呢,个人认为李杜那档没有必要比,相信了解诗歌的人都是能够知道答案的,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把苏轼的诗歌与唐朝一流诗人做一下客观的比较即能够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但是白居易,李商隐与苏轼诗风差距太大,不容易得出准确判断。王维与苏轼都算艺术全才,都算各体兼工,都写了大量的山水诗,都受过比较深的佛老思想影响诗风也有相近之处,比较容易判定优劣,下面主要拿他们两人做一下对比。苏轼流传最广的诗歌有以下六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王维的代表作有以下几首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 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 归雁来时数附书。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相信只要稍微熟悉诗歌的人都能够得出结论苏轼代表作脍炙人口的程度远不如王维。以下在做一个具体的对比,两人都算诗歌的多面手,但对比一下如何呢引一段章培恒、骆玉明版的文学史诗歌到盛唐已经众体皆备,王维于各种诗体无所不长,堪称全才。他被人称为“五言宗匠”,今存数量也最多。其中五古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渭川田家等,五律如山居秋暝、观猎、使至塞上、终南山、汉江临眺等,五绝如辋川集二十首、鸟鸣涧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七言诗中,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和伊州歌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七律积雨辋川庄作被后人誉为“得山林之神髓”、“空古准今”,取为唐人的压卷之作(王右丞集笺注引澹斋翁语),七言歌行也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如同崔傅答贤弟,全诗“写疏荡于队仗之中”(唐诗别裁集),极具跳宕飞跃的力量,洋溢着一往无前的青春气息。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论五、七古以王维为名家,五、七律和五绝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羽翼。其实,王维所写的六言诗、杂言体乐府和楚辞体等,也莫不具有深厚的造诣。就这一点而言,王维可说是盛唐时代表了各种诗体所达到的成就的一个全面的典型。 王维的五言诗水平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苏轼明显不如,七言歌行也是唐诗仅次于李杜的大家,七言律诗可谓杜甫后的盛唐第二人,七言绝句也有千古名篇,整体成就比苏轼七言不遑多让,更有六言,楚辞奇招致胜,整体比较苏轼处于劣势显露无疑。以上分析可大致得出苏轼不如王维的结论,根据王维水平与李商隐,白居易大体相当的判断,苏轼不能排在唐朝一流之列。然后再说一下文学史评价的问题章培恒、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讲高适2900多字,包括高适生平。讲王维3700多字,包括王维生平简介;讲杜牧2300多字,包括杜牧生平简介;讲李商隐3600多字,包括李商隐生平简介;讲苏轼,纯粹苏轼诗歌,不包括简介,用了3800多字。这是某位煮酒苏轼研究的大家给出的数字,我们先不说文字多少到底说不能说明诗歌成就,他引这段数据其本身是相当不厚道的,他没有引这部文学史介绍白居易的文字,那应该是远远超过介绍苏轼的,大家都知道由于强调什么诗歌的思想性,文学界对唐朝白居易的评价过高,而对李商隐,王维的评价偏低,这本文学史也不例外,如果把介绍三人的文字平均一下,稍微公正一点,超过苏轼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说苏轼与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唐朝一流诗人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个人主要是因为苏轼虽说比较全面,但没有哪一类型的诗如王维的五言,李商隐的七律达到了唐诗的最高水平,这就限制了他的成就,使他虽然明显高出唐朝孟浩然,杜牧等二流诗人的水平但仍只能算准一流诗人也就是二流顶端这个档次,这也是苏轼只是诗歌名家而不能算大家的原因所在。最后,想说一下个人完全认同唐诗与宋诗双峰并峙,成就差不多的观点,但其实这与苏轼作为宋朝成就最大的诗人并不矛盾,因为个人理解宋诗的成就是靠整体取得的,总体水平较高,宋朝经济比唐朝更发达,教育比唐朝更普及,社会总体文化水平比唐朝高,这就使宋朝诗人更多,是唐朝的四倍,诗歌总数是唐朝的八倍,典型的宋诗风格的形成与取得伟大成就主要是整体的功劳,个人的作用相不如唐朝突出,也就是说宋朝并没有李白,杜甫那样一流的大诗人凭一己之力就奠定了唐诗的成就,这也就可以解释黄庭坚是宋诗风格的典型但诗歌还是有比较大的缺陷,并不是一流大诗人的原因,也就是说宋朝相对而言缺乏一流的诗人,但二流,三流水平的诗人要比唐朝多得多,水平较为平均,没有特别突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