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5分钟与孩子一起读故事.docx_第1页
睡前5分钟与孩子一起读故事.docx_第2页
睡前5分钟与孩子一起读故事.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睡前5分钟与孩子一起读故事时间: 2013-11-15 作者: 王竞 (德国教育学博士) 来源:心理月刊 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都会把2岁的豆豆抱在怀里,让她翻页儿(总共8页),“兔兔蹦,兔兔跳”妈妈都数不清给她读过多少遍兔宝宝了,但是豆豆就是喜欢这个睡前故事。德国儿童阅读专家可丝登波伊(Kirsten Boie)说,父母陪3岁前的孩子经常一起看书讲故事,会带给孩子力量这力量会伴随孩子一生。这个时期的孩子,几乎不用眼睛看书,而是用他全部的感官!小小孩喜欢坐在父母身上,闻父母身上的味道,喜欢听父母读书的声音,喜欢伸出小指头摸摸书上的小鸭子、小汽车,也喜欢爸爸妈妈在跟他翻书的空当咯吱他一下,开心地笑作一团。传递给孩子美好感与安全感3岁前的孩子,特别需要“原始信任感”。当孩子长大成人,经历人生的风浪时,幼儿时培养起来的原始信任感会使孩子对生活、亲情有一种基本的信任和乐观态度,不易走极端。和孩子一起看书的氛围,也会潜移默化地把信任感植入孩子的心里。幼儿的皮肤是饥渴的,而一起翻看图画书的时候,父母和孩子的身体会自然而然地亲密依偎,给孩子讲的图画和故事都是美好的,父母读书的声音和平时说话相比,也更柔和。这一切,都能传递给孩子安全感和美好感。和上学的孩子做睡前阅读,也是促进孩子阅读水平的好方法。著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博士说:“睡前给孩子读515分钟的书,比你跟他说一天话都有效。”坚持给孩子读睡前故事,你会发现孩子的词汇量有明显的增加,语言感觉也变得敏锐起来,孩子的想象力和知识量都会有所提升。爱读书是一个人终身的幸运。越早开始亲子阅读,孩子的语言发展就越早,而且会一生都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如果上学后孩子才开始接触书籍,由于课本是以学习工具的严肃面孔出现,和考试联系在一起,孩子对书就会产生负面的情感反应。而在幼儿时期就常常和书愉快交流的孩子,也会对学习抱有积极轻松的心态。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小小孩特别喜欢互动,这也是语言能力提高的过程。当豆豆妈读到:“兔兔蹦、兔兔跳”时,豆豆总是指着书里的兔子说:“它蹦了!它跳了!”而且说得一次比一次清楚。妈妈每次都会鼓励她:“豆豆说对了!你看兔兔跳得多远呀!”幼儿和老人有一个类似之处,生活需要规律和仪式感,所以给孩子讲故事可以安排在固定时间。睡前是亲子阅读的最佳时间,亲密温馨的时光,会让孩子安静下来,带着美好的感觉进入梦乡。规律和仪式感还体现在,幼儿经常喜欢睡前父母给他们讲同一个故事。教育专家小巫认为:重复性故事是辅助孩子入睡的最佳手段,也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很好途径。“给孩子讲故事,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一个故事起码要重复56遍,甚至可以一周讲一个故事。重复的频率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作相应调整,越小的孩子重复率应该越高。成长中的孩子呼吸和心跳都不稳定,有规律的生活,重复性的讲述,可以增进孩子呼吸与心跳的和谐,而只有当孩子调整好呼吸和心跳时,才能进行智性思考,也更容易接受故事内容的滋养。”每天晚上9点是囡囡读书和听故事的时间。前15分钟是囡囡读给父母听,后15分钟反过来。囡囡今年8岁,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睡前一定要听故事。每次妈妈会把大灯关掉,开着台灯,压低音量,“女儿多数时间都是在故事声中就睡着了。”有时,妈妈还会给女儿讲自己小时候的趣事,或者自己熟知的故事。小巫认为:“听故事时,孩子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如果妈妈在幽暗的环境中讲,孩子会根据妈妈说的每一句话,结合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和体验,在脑海中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画面,这其实比识字或被一幅别人创作的图画束缚住更重要、更有意义。这种内心图景对于儿童心灵和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上学的孩子有更强的自主意识,会缠着家长“再读最后一段”。建议父母,开始每天睡前故事之前,要注意跟孩子约定时间,互相遵守。教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愿望,学会等待。另外,小巫还提醒父母们,不要说穿故事的意义。“故事的意义很多时候不是一眼就看出来的,尤其对于格林童话这类民间故事,是几千年古老智慧的积累,其人物和情节都具有隐藏的象征意义。成人由于受社会阅历的影响,已经不能很好地理解了。孩子的心灵是单纯的、透明的,他们虽然说不出口,但会本能地从故事里汲取养分。这些养分会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一生精神上的支持和引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讲故事现在给孩子看的书实在是太丰富了,多得让妈妈们失去了选择的能力。蒲蒲兰绘本馆的早期阅读推广人林静说,她现在给孩子读的书都是绘本。囡囡妈也是花了半年时间才给女儿讲完白话文版的三国演义。到底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睡前故事书,很多妈妈也不是特别清晰。小巫认为:累加故事和无意义故事,更符合学龄前孩子的身心韵律,这样的故事情节简单,甚至没有情节,只是动作和语言的不断重复。“像格林童话这类民间故事和其他复杂一些的故事,最好放在孩子上学后再讲,那时孩子的心智已经发展到可以理解故事里复杂的人物关系、激烈的冲突和深层的意义,并且能逐步区分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家长也可以自己编故事,只要故事内容美好、友善、温暖,并不需要法则和意义,也不要求与真实生活一样,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夸张。多大的孩子就不需要父母的睡前故事了呢?王林认为:“按照人的生理发展,一直到12岁听觉的接受程度都高于视觉。所以,父母可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到12岁!”爱孩子,每天给他们温柔的5分钟在中国,听父母讲睡前故事的孩子有多少呢?六一前夕,在意大利大使馆的文化剧场举办了一场“100个女孩子的读书会”,庆祝一套意大利的勇敢女孩子系列图书非常小公主(中文版)出版。这套书很温馨,特别适合睡前读给孩子听。当现场的孩子们被问到:“爸爸妈妈在睡觉前给你们讲故事吗?”在场大多都是610岁的孩子,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理由多是:“爸爸妈妈没有时间!”“大人太忙了!”“求了好多次,都不给我读!”有一个女孩,终于轮到她说了:“我自己读!爸爸妈妈很忙,我不打扰他们。我自己能读好多书了!”真让人感慨!大人的事情难道永远比跟孩子分享哪怕5分钟更重要吗?也有一些父母工作繁忙,经常出差,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其实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生活本身就是充满了取舍,这需要父母们自己去权衡。 如何为孩子创编故事澳大利亚的资深幼儿教师苏珊佩罗(Susan Perrow)告诉我们1、快乐的结局给孩子希望,他们还在成长,内心需要希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孩子远离媒体,因为媒体中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孩子的心智不够强壮,还不能承受像地震那样的景象。2、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年幼的孩子是通过模仿动作来学习,你会发现经典故事中,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在三只小猪中,就是不断地行动、行动、行动,这与孩子的内在需求对应,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要发展意志力。3、所有的故事都有开头、过程和结尾如果要给一个23岁的孩子创编故事,则故事要短,要有韵律;大一点的孩子可多一些过程。 所有的故事都有治疗或治愈的潜力澳大利亚的资深幼儿教师苏珊佩罗认为凡是有助于恢复失去的平衡、或者重新获得整体感的故事,都是“治疗故事”。给孩子讲“治疗故事”,能够让孩子的行为或状态重返平衡。如果一个故事让人发笑,笑的人就得到了治疗。如果一个故事使人哭泣,同样也具有治疗的效果。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的主题和解决方案非常大众化,常给听故事的人带来希望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帮助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