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doc_第1页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doc_第2页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doc_第3页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doc_第4页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文献学资料整理时间:12月25号 ,上午10:0011:30地点:F_1091 名词解释1.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穀梁春秋三传:解释经的著作,在战国秦汉时都叫 “传”。春秋三传就是春秋经的三部传,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西汉立博士的时候,只有公羊一家,后来谷梁、左氏相继出现,东汉时三传并行。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是西汉后期古文经学所尊崇的传,今文经学则推崇春秋公羊传,汉代最为盛行,六朝后,左传盛行,唐代以后三传都不被重视,宋人胡安国的传盛行,直到清儒刻意复古,三传才渐渐恢复。2.刘向: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人,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元帝时石显弄权,被诬下狱,成帝时复进用,迁升至光禄大夫。宣帝时习谷梁春秋,在学术上属今文派,但也重视古文,能诗善赋,通神仙方术,好言灾异。成帝时,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任宏、尹咸、李柱国校书。刘向不仅分校经传、诸子、诗赋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后来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其工作,集六艺群书,编着七略。刘向父子在校勘学、目录学上皆有开创,能够广考众本,提要钩玄,洞明流变,促进了书籍的普及。对后世影响很大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 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对那些同类文献尚未结集者,则辑为定型文献,如楚辞、战国策、列女传等都是 利用现成文献编集而成。 刘向每校订一种书,都写一篇“书录”,大约相当于今天书前的“目次”和“序”两部分内容。刘向校书有个班子。刘向与其子刘歆在每一书后都撰有一篇书录,当时把这些书录单独辑成一部书,叫别录。后刘歆在别录基础上,写成七略。别录、七略都是群书目录,同时也是了不起的学术著作,是西汉以及西汉以前我国学术史的系统总结。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即指这件大事。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另: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1、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致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由北宋曾巩校订,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说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2、 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3、列女传: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刘向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说苑的注本,以今人赵善诒说苑疏证质量较优,可以参阅。向宗鲁先生校点的说苑校证是说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亦可参阅。简单来说:刘向(前77前6)中国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一说生于元凤四年( 前77 ) ,卒于建平元年( 前6 )。原名更生 ,字子政。汉皇族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 。 历经宣帝 、元帝 、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曾屡次上书称引灾异,弹劾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 、 诸子和诗赋 。典校时,又撰有别录。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原书已佚。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以见到七略的梗概。据汉书艺文志载 ,刘向有辞赋33篇 ,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 部历史故事集 ,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2. 今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楚汉相争之后,大量书籍毁佚,一些经典依靠今文经师口耳相传,以隶书著之竹帛,成为所谓今文经书。古文经的则是流传下来或重新发现的用先秦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古本。今古文经书差异很大,彼此有异文。篇章也有不同。对今古文经的研究形成分歧巨大的今古文经学,其差异如下:1、今文学崇奉孔子,古文经学崇奉周公。2、今文经学尊孔子为“受命”的素王,古文经学尊孔子为先师。3、今文经学认孔子是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古文经学认孔子是史学家。4、今文经学认为孔子为“托古改制” ,古文经学认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5、今文经学以六经为孔子作,古文经学以六经为古代史料。6 、今文经学以春秋公羊传为主,古文经学以周礼为主。7 、今文经学为经学派,古文经学为史学派。8 今文经学的传授多可考,古文经学经的传授不大可考。9 、今文经学西汉皆立于学官,古文经学西汉多行于民间。10 、今文经学盛于西汉,古文经学盛于东汉。11 、今文经学斥古文经传为刘歆伪造,古文经学斥今文经传是秦火残缺之余。12、今文经学今存仪礼、公羊、榖梁、韩诗外传。古文经学今存毛诗、周礼、左传。13、今文经学信纬书,以为孔子微言大义间有所存斥纬书为诬妄。东汉末年,社会动乱,今古文经学的传承被打破,先秦诸子之学复兴,佛道思想开始盛行,今古文经学衰落。直到清儒复古,今古文经学才得到恢复。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 (引自汉书楚元王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趋近混于一同。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今古文经的区别大致有下列几点:一、今文经学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古文经则以六经皆史。二、今文经学家崇奉孔子,认为孔子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经则崇奉周公。三、今文经学家信纬书,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家斥纬书荒诞,谓六经皆史,主考据。东汉时期,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正因为此,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 善本善本:石林燕语和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中指错误少、不残缺的本子,这是学术标准上的善本。但后世在文物意义上也将有文物价值的本子如古本、孤本、罕传本、名家手稿、名家手批手校,或者名家写有亲笔题跋的本子归为善本。张之洞综合以上两中标准,在车酋 轩 语中提出“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 见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北京第2版。 善本的两层含义: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书版本,仅仅是“善本”的含义之一。“善本”本来的含义是“好的本子”,而“好的本子”是指错误少、不残缺的本子。关于这一点,清末张之洞輶轩语语学曾总结为:“善本非纸白墨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缺之本也。”这种以讹误少为标准的善本的概念和前面的文物标准的善本概念显然不同。因文物标准一是要求时代早,越早越好,其文物价值也就越高;一是看稀见与否,越稀见价值越大。尤要重视讹误少的善本,前辈学者常说“读书必求善本”,主要是指的精校本。张之洞輶轩语中另为“善本”下过一个定义,徘徊于价值与学术之间。“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前两条仍是学术标准上的善本,第三条则是文物意义上的善本。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校,不缺不讹。这个概念基本上不受时代早晚限制,而且经常表现为后出转精。4. 四校法四校法:陈垣 在元典章校补释例第四十三的“校法四例”中所举的四种校雠学基本方法,即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理校法。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二为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比較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三为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四为理校法:推敲事理以定是非。四校法是对前人尤其是清儒校勘方法的系统总结,影响极大。陈垣先生元典章校补释例总结出校法四例,杜泽逊先生略予变通。对校法:假如一部书传世的本子不止一个,那就应对不同的本子进行对校。对校的方法,刘向校书时就大量采用了。“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冤家相对”,不同本子对校是由两人进行的,一人拿书本,另一个人读,遇有异文就标示出来,这种方法清代仍有用之者。一个人也可以对校,将两个本子摊在桌上,一个作为工作底本,遇有两本异处,就把异文统统记在工作底本上,这种功夫叫做“死校”。异本不多,可以逐一对照;异本如较多,那就要先弄清版本系统。获得古刻旧抄精善之本进行对校,是校勘古籍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校书应该从版本对校入手。他校法:陈垣先生元典章校补释例校法四例:“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其实也算得上一种对校 ,不过不是全书对校,而是片段对校。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其中战国纵横家书一篇,作“触龙言”,“揖”字作“胥”,与史记正同。从版本上彻底证明王念孙校勘的成果。他校法要求广泛掌握同类文献资料,包括引文和同一史料互见他书,此法很见功力。本校法: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要求掌握本书文法文例,韵文掌握韵律。熟读全文。目录与正文可以互校,注文与正文可以互校等等。举例: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观堂集林卷五史x篇证序,据观堂集林目录,此篇当作史x篇疏证序,脱“疏”字,可据目录校补。又遗书中收有史x篇疏证一卷,亦是本证。综合考证法:在实际校勘实践中,往往诸法并用,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文字音韵训诂以及历史文化知识来判断是非,这叫综合考证。一位合格的校勘学家,其功力可尽见于此法。6.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1925年,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的、以“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证古代历史文化的方法。他将此方法运用于甲骨文、金文和敦煌文书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影响极大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后来又有人发展出三重证据法。7.袁枢袁枢:袁枢(11311205),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于孝宗隆兴元年(1163)试礼部词赋第一,出任温州判官,后为太学录,干道九年(1173)年出为严州教授,在此期间编写了通鉴记事本末。宋史袁枢传说他常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於是將資治通鑒所記史事,每事一篇,獨立編纂,即為通鉴记事本末。袁枢本意是想通过精简通鉴帮助读者解决阅读此书的困难,却由此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袁枢袁枢(11311205)中国南宋史学家。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1171),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喜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著通鉴纪事本末42卷,因其文总括为239事,独立成篇,起讫了然,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创造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多有仿作。8.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继编年体、传记体之后出现的第三大史书体裁。它以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为起端,是一种以记事为主,每事一篇,独立标题,自具首尾的编纂形式。因为它专记一事,始末了然,故称之为“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以简练的文字,将各个历史事件的全貌集中反映出来,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有巨大作用。袁枢创造纪事本末体裁后,续作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如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等继承发扬了这一体例。二问答1.简述目录学与学术史的关系。简述目录学与学术史的关系: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大概的资料打出来,各抒己见吧。目录学是学术史的一个层面,而其本身也构成了一部学术史。目录学的研究,对总结前人成果,指示学术门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目录著录有无断书的真伪,用目录考古书的分合,以目录著录部次定古书的性质,因目录访求阙佚,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以目录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的真伪,是治学术史的重要工具。乾嘉时期学者王鸣盛,对目录学是这样强调的:“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所以目录学一向被视为入门之学。如果要从事研究工作,应该从目录学入手。图书文献分类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为了查找方便,第二个目的是能够通过分门别类总结学术源流。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始终以图书内容、学术门类为主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分类是能够从一个角度体现学术发展历史状况的。现代当代的著作,有的仍沿用旧有的内容与体制,这部分著作仍可在四部分类中找到位置。而近代从西方输入的新学科新方法,则应采用西方的图书分类体系予以分类。不同分类体系产生于不同土壤、不同时代,都是现实的产物,各自有其合理性和不足。l 简述目录学与学术史的关系:窃以目录之学,有本有末:穷六艺之流别,较四部之得失,外以通夫古今学术之邮,内以紬绎寸心之用,此目录学之本旨也;辟治学之门律径,启著录之成规,大之可为通方致远之资,小之足为提要钩玄之助,此目录学之末节也。 汪辟疆目录学研究序一目录何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钩玄提要,示学门径纲纪群籍,簿录甲乙鉴别旧椠,校雠异同篇目(考一书之源流)、叙录(考一人之源流)、小序(考一家之源流)二目录学史的三个关(?)汉书艺文志(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隋唐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目录学类型目录家 但记书名,略存篇卷、作者,整齐类例,详审出入,因时损益,本书立论。史学家立论探其源,择言准诸史,是非同异,具存于叙论;渊源授受,分疏于书名藏书家鉴别旧椠,考订异同,徒供鉴赏之资,兼侈收藏之富。书之宗旨,不遑辨别。读书家或述作者略历,或陈书中要旨,或明学派渊源,或定纠纷异说。他如篇章真伪,析理纯驳,亦反复证明,使承学之士,得所绳准。四学术史视野下的目录学“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目录学也不例外,它是人类对历史的一种回顾方式,属于历史编纂学范畴,也是学术史的一个层面,而其本身也构成了一部学术史。因此,我们可以从外部(总体学术史)、内部(目录学本身)两个角度来审视目录学。l 目录学内部的学术史书的归类与体例 历代书目的部类分合 四部与七科(经史子集与理工农商文法医)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1阐发“史意”2为著述之林校雠行失。3盖将有所发明。4评隲当时学风流弊。l 学术史背景下的目录学学术变迁是理解目录学史的关键!1、 先秦子学时代的兴起先秦社会变迁与学术的兴起(中国学术的发端)2、 两汉今古文经学儒术独尊,经学的成立, 经的真伪两汉今古文经学的四次论争1西汉哀帝建平元寿年间(前6前1)古文经传不得立。2东汉光武建武年间(2555)左氏春秋立于学官,旋废。3东汉章帝建初元年至四年(7679)4东汉桓帝至灵帝光和五年(147182)今古文经学异同比较1 崇奉孔子(今)崇奉周公(古)2 尊孔子为“受命”的素王(今)尊孔子为先师(古)3 孔子是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今)认孔子是史学家(古)4 孔子为“托古改制”(今) 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古)5 以为孔子作六经(今)以六经为古代史料(古)6 以春秋公羊传为主(今)以周礼为主(古)7 为经学派(今)为史学派(古)8 经的传授多可考(今)经的传授不可考(古)9 西汉立于学官西汉(今)多行于民间(古)10 盛于西汉(今)盛于东汉(古)11 斥古文经传为刘歆伪造(今)斥今文经传是秦火残缺之余(古)12今存仪礼、公羊、榖梁、小戴礼记、大戴礼记、韩诗外传(今)今存毛诗、周礼、左传(古)13 信纬书,以为孔子微言大义间有所存(今)斥纬书为诬妄(古)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3、 佛教的传入方外书籍的归类; 方外书籍的体例4、 清代乾嘉之学理学与朴学;对古籍的大整理与再认识5、 晚清今古文经之争晚清今文学反东汉的古文学而回到西汉今文学宋学的倡导者、汉学的辩护者、今文经学研究的支持者都意识到中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需要一套经世学说。在清朝的政制框架内经典既然仍是政治事务的基本指南,那么任何改革动机都须在经典中找到历史先例。今文经学在中华帝国晚期的再次出现,正好介乎国家正统学说与士绅异议形式、国家的文化霸权与士绅的政治脆弱性之间。 (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六、西学东渐下新的学科格局七、目录学中的等差观念2.试评述古史辨运动。试评述古史辩运动: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大概的资料打出来,各抒己见吧。民国以来,西洋的治学方法和新史观不断的输入,更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以极大的启示。胡适在北京大学讲学,常根据他从西洋得来的治史方法,考证中国历史上的问题,于是古代史的威信更为动摇。顾颉刚等受到启发,便开始提出古史上诸问题加以讨论,“古史辨”便在这种情态之下出现了。古史辨派代表人物有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童书业等,他们结合了现代学术理论和传统的考据方法,大胆讨论古史,顾颉刚发现“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因而提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古史辨派运用这一理论考察史事的变迁形成,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取得了三个巨大的成就1、打破古代就是黄金时代的传统观点2、重新审查了几乎全部的古代文献3、是对传统的古代观进行了全面的扫荡,为建立新的古代观开辟了道路。但古史辨派疑古时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常常否定过头,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古史辨派对古书真伪的考辨是对古史真伪考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固然有过于大胆的地方,但他们的发明也很多。例如在辨伪方法上,他们利用了古史进化的新思想,使周礼、尔雅的托名周公获得了新证。顾颉刚是当时较早提出从文法上辨伪的人。l 试评述古史辩运动:1、 古史辨运动兴起的背景1. 史学上寻源心理的发达书籍不是学问,考证的功夫也不是学问,学问只是“在事物上体会着,再在心思里裁断着的境界”。因为在事物上体会着,所以言是应当公的,义是应当通的;因为在心思里裁断着,所以意志是应当尊重的,虚妄是应当辟除的。至于体物施断的方法怎样呢?则在(一)分别条贯去考察他的同异,所以要做目录学;(二)探其源流去寻到他的来因,所以在做史学.2. 西洋的科学治学方法和新史观的输入民国以来,西洋的治学方法和新史观不断的输入,更予人以莫大的启示。胡适先生在北京大学讲学,常根据他从西洋得来的治史方法,考证中国历史上的问题,于是古代史的威信更为动摇。颉刚等身逢其会,便开始提出古史上诸问题加以讨论,“古史辨”便在这种情态之下出现了。 顾颉刚3. 清代中叶以来疑古学的渐次兴起4. 考古学的抬头2、 古史辨派代表人物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童书业3、 古史辨的工作及其观念与方法n 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n 在推翻非信史方面,我以为应具有下列诸项标准:1、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2、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3、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4、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顾颉刚答刘胡两先生书)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1“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3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情况。n 这是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2)研究这件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3)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4)遇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n 古史辨功过:李学勤:(功)1、打破古代就是黄金时代的传统观点 2、重新审查了几乎全部的古代文献 3、是对传统的古代观进行了全面的扫荡,为建立新的古代观开辟了道路。(过)疑古时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常常否定过头,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余英时:顾先生“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之说之所以能在中国史学界发生革命性震荡,主要就是因为它第一次有系统地体现了现代史学的观念在史料学或者历史文献学的范围之内,顾先生的“累层构成说”的确建立了库恩(Thomas S. Kuhn)所谓的新“典范”(paradigm),也开启了无数“解决难题”的(puzzle-solving)新法门,因此才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史学革命。顾颉刚先生把“传统的经历”看得比“史迹的整理”还重要的观念,达到了中国传统考证学者在历史意识方面从来没有达到的高度。n 就整个的史学说,一个历史的完成,必须经过审查史料(疑古)及融会贯通(释古)两阶段,而且必须到融会贯通的阶段,历史方能完成。 冯友兰古史辨第六册序(1937)4、 古史辨之后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其(王静安)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凡属于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玁狁考等是也。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凡属于辽金元史事及边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之主因亦儿坚考等是也。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评论及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1934年6月3日)五、古史辨与西学的比较l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l 福柯知识考古学l 后现代理论3.评述今古文经之争。评述今古文之争: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大概的资料打出来,各抒己见吧。长时段的今古文之争共有两次,一次是在两汉,一次是在清代。汉代的今古文之争共有四次,今文经学自西汉文帝设博士时即占官学地位,自汉武帝时到西汉末,除平帝及王莽时曾一度立古文经之外,一直是今文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古文经书的不断发现,古文经学日益壮大,今古文经的竞争日益激烈,哀帝时,刘歆立古文的建议受到哀帝的支持,但遭到今文经派的强烈反对而失败。王莽建立新朝,托古改制,强调周礼,重视古文经学,但东汉光武帝时,又完全承袭西汉,立今文十四博士,虽曾因今古文经学论战,将古文左传立于学官,也旋即废止。章帝时,统一今文经学,但也重视古文经学,后汉书儒林传序记载建初年间,下诏令高才生受古文尚书等。在学术界古文经学逐渐受到重视,名家众多,如卫宏、贾逵、郑兴、郑众、马融、许慎等,而今文大家仅有何休。但今文经的政治地位仍占据官学席位,后期今古文经学在斗争中互相渗透,东汉末年出现了很多兼通今古文经的大家,如郑玄。东汉末年,社会动乱,而经学意识形态地位衰落;党锢之祸导致知识分子群体衰落;地方起义割据使得作为经学传承社会基础的世家大族阶层。先秦诸子之学复兴,佛道思想开始盛行,今古文之争告一段落。到清代复古考据之风兴起,遵照东汉古文经学训诂考据的学风。但干嘉之际,清朝开始腐败衰落,使得士大夫士绅阶层意识到帝国的政治文化需要一套经世学说,且必须从经典中需找依据,庄存与及其亲族弟子刘逢禄再次开始考求春秋的“微言大义”。龚自珍继承庄刘,引用公羊之义讥切时政,魏源考证古文尚书为东晋伪造,提倡经世致用。以后今文家考证逸书、逸礼等书为刘歆伪造,今文学日兴,到康有为时,全部推倒古文诸经传,今文学声名大振,对当时政治文化产生巨大影响。今文经学的先驱是庄存与、刘逢禄,继之者魏源、龚自珍。刘逢禄作左氏春秋考证,主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与吕氏春秋一样,是独立的史书。魏源作书古微,认为西汉出现的古文尚书是由刘歆一手伪造。至光绪年间,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进一步认为周礼、左传、毛诗等古文经均系刘歆伪窜,目的是为新莽篡汉制造理论根据。梁启超在辨伪学史上作出卓越贡献。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的有关章节中对辨伪学方法进行过系统总结。著我国第一部古籍辨伪学理论专著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古文经学派在辨伪方面较著名的有章太炎、符定一、钱穆等。章氏有春秋左传读、刘子政左氏说,符定一有新学伪经考驳谊,钱穆有刘向、歆父子年谱,都是驳今文家言的。4.简述出土简帛对学术史研究的意义。简述出土简帛对学术史研究的意义: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大概的资料打出来,各抒己见吧。1、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课题。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传世古籍的简帛古写本的出土,为考证古书的时代及真伪、校补古书讹脱、释读古书文义提供了可靠的最新依据。3、历史资料宝库:大批不属于古籍的文书、遣册、历谱、药方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如长沙三国吴简和居延汉简。4、文字学资料:出土简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战国至秦汉间汉字形体的数据,为研究战国文字、秦汉文字提供了大量素材。5、书籍制度史实物:出土简帛对我们了解古代书籍形态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证明西汉及其以前古书有以篇行世的现象,流沙汉简对了解古代简牍制度有很大帮助。1新学问的兴起(近代中国学术的转型)2重新认识古代学术思想史(反省以往的研究得失)3对古代一些具体制度的新认识如古代简牍制度。(出自陈凌课件)简帛文献的价值:1.佚籍复出大批古佚书的出土,使我国一部分古籍佚而复出,丰富了古文献的内容,解决了某些学术上悬而未决的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