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010夫子五德以讳求.doc_第1页
论语笔记010夫子五德以讳求.doc_第2页
论语笔记010夫子五德以讳求.doc_第3页
论语笔记010夫子五德以讳求.doc_第4页
论语笔记010夫子五德以讳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笔记010-夫子五德以讳求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从史记的仲尼弟子列传中看,有可能不是孔子的学生。郑玄注论语和檀弓中都说他是孔门弟子,也有些学者认为子禽就是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原亢禽,陈、原是姓氏分化的结果。 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是孔子比较出色的学生。 夫子:古代的一种尊称,原意是用来称呼做过大夫的人。孔子因为做过鲁国的司寇,因此有了这个称呼,汉语里后来的“老夫子”都是从孔子这个称呼演变来的。 闻:原意为听到,这里引申为得知。 与:“求之与”的“与”是语气词,表疑问。“抑与之与”中,第一个“与”是给予的意思,第二个也是疑问词,下面子贡的话中“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也是疑问词,皇本写为“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也”,这样句式变为陈述句,“与”就做为给予的意思,整体语义没有变化,只是语气不同。 抑:反语词,可译为还是。文言中“亦”字也有用做反语词的时候,但“亦”字也有前后意同时存在的意思,而这里的“抑”是单纯的“还是(反过来)如何如何”的意思。 温、良、恭、俭、让:温,温和。良,善良。恭,庄敬。俭,节制。让,谦逊。 其诸:语气词,当时齐鲁地区常用。后来就是文言文中的常规用法,在这里有“或者”的意思。 关于子禽是不是孔子的弟子,这方面古时考据很多。一方面认为原、陈是同氏不同姓,原亢就是陈亢。孔子家语中把二人分开是王肃添加进去的。另一方面认为如果二人为同一人,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都会有所考据,并且从论语后面有一章中,子禽认为子贡贤于孔子看,子禽应不是孔子弟子。 因为子禽在史料中也不是重要人物,留下的记载不多,无法确定其是否为孔子的弟子。并且考据他是否为孔子的弟子其实意义不大。但从这个问题,我们倒是可以考虑一下中国的师生伦理。 在孔子之前,知识的传播大多靠贵族家庭内部的世代相传,学问都可以称之为家学。而春秋时期正是社会结构变革,打破这一教授传统的时期。但当时中国的社会变革还不同于欧洲中世纪时出现商业城市这样的异质性的社会结构变革,是属于原有的分封结构本身提供推力的变革。正因如此,尽管知识传播方式改变了,但从习惯上还是把各个学派称之为“家”。余波所及,中国古代一直在知识传播方式上带有宗派色彩。没有出现欧洲式的带有独立精神的大学模式,并且从学说的宗派结构又引申发展出了排他式的政治群体。而科举制度出现后,从政的官员都是没有法定贵族身份依托的大范围社会群体,即自然产生了门生习俗。门生习俗不过是利用这种习惯的宗派力量,获取政治利益的手段,和传授知识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简单地判断是否是师生关系,主要在于师生双方是否同时认可,但认可的标准也是受时代习俗的影响。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官场上的门生习俗是一种模式,以考试、递门生贴等特殊仪式来确定。私塾授课也是一种模式,并且是皇权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知识传播方式。书院讲学也是一种模式,但只在一些特殊的具有开创性思想出现时才有,不具备连续性。这些都受先秦时代的知识传播模式波及,即因为以往分封制社会中知识传播模式是家学,父子相传,自然就把师生关系发展成一种伦理,即我们熟知的俗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伦理为道德直觉,师生关系属于特定习俗下引申的道德伦理,也正是这种道德伦理,才为政治结盟的门生习俗提供支撑。 并且,由于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带有宗派气息,社会很多行业也产生了仪式化的师生关系。目前社会的教育体系是参照西方的模式,宗派气息就很少了,尤其是做为社会主要的知识传播系统的普及教育。实际上古代的普及教育,即私塾体系也很少门户概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延续,固守门户对知识传播、社会进步都是有害的。但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师生伦理传统,目前中国对于师生伦理有些纠结混淆,在曲艺等行业尤为明显。 回到孔子时代,孔子据说有三千弟子,但仔细想想,如果孔子对这三千弟子都教授所有的儒家知识以及“六艺”,似乎力不能及。这就带来了在春秋时期,是否教授了所有规范课程才能算师生关系的问题。还有,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因此后来很多道教人士就因此认为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也带来了知识分子互相讨论、请教算不算师生关系的问题。 因此,不管子禽是不是孔子的学生,从子禽对子贡的几次提问,以及子禽问伯鱼诗礼看,子禽是一个学习儒家思想的一个人。是否算孔子的弟子,由于没人知道是否有双方认可的事实,只能看我们对弟子如何定义。 这段话中对于孔子到底有没有“求”,是后世注释中普遍回避的问题。比较常规的解释是孔子具备五德,所以该国国君主动向孔子问政,而孔子本身是并没有“求”的。甚至有些注释把这段话理解为,孔子入国境后观民风五德,而得到该国的政治信息,完全屏蔽了孔子“求闻政”之心。实际从子贡的言辞,以及孔子的游历诸国的经历来看,孔子实际就是“求”了,只不过“求”的方式委婉些而已。 为什么后世注释者讳言孔子的“求”呢?这和人类的心理特性有关,人都是有欲望的,孔子一定有从政需求,以达到他个人的自我实现。但人类对于同伴的需求又都有防范意识,在原始人中对于同类的欲望和需求的防范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正常机制。而人类的共情能力让人可以体会到他人的防范,使得人类天生地就会在他人面前控制自身的欲求。也就是说人的自身欲求和融入群体的欲求是冲突的,必然需要一个平衡才能形成社会。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各个文明、不同的宗教都有控制欲求的道德伦理。但相比于西方文明,中国古代由于一直是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社会群体比其他文明都要庞大,对于控制欲求,避免冲突的需求也就更强烈些。带来的结果就是因之形成的道德伦理反过来作用社会,更容易组成规模大的统一模式的社会结构,同时,在个人进取的精神层面上被西方文明视为更加保守。 先秦学说中,儒墨两家都是显学,都是要事功有为的。就连一直视为隐学的道家学说中,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也是包含目的的。庄子的思想和后世禅宗才可以算真正的隐学,社会作用是在人不得意时提供慰籍。 如果说孔子以温良恭俭让“求”的方式,是儒家倡导的黏合群体的人格准则。子贡的既为师者讳“求”,又没有掩盖事实的漂亮言辞,也是儒家所欣赏的平衡人际关系的技巧。后世一味地否认孔子的“求”,实际上是忽视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