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法制推断红楼梦遗失文稿内容.doc_第1页
从清代法制推断红楼梦遗失文稿内容.doc_第2页
从清代法制推断红楼梦遗失文稿内容.doc_第3页
从清代法制推断红楼梦遗失文稿内容.doc_第4页
从清代法制推断红楼梦遗失文稿内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依据清代婚姻家庭法律探究红楼梦遗失文稿内容届 别 2008届系 别 政法系专 业 法学姓 名 秦润嫱指导教师 介新玲二一二年五月依据清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论证红楼梦遗失文稿内容的合理性学生姓名:秦润嫱 指导教师:介新玲摘要 由于红楼梦手稿部分遗失,后四十回为他人撰写,这使红楼梦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给后人留下无尽遗憾与遐想。红学界不断有学者对红楼梦遗失文本内容作出大胆推测,目前对于一些人物,故事已经达成共识。本文根据曹雪芹在前文留下的线索,同时结合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依据清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通过研究红楼梦原稿提到的细节,从法律的视角揭示红楼梦遗失文稿中的部分内容。由于红楼梦小说故事繁杂,人物众多,而且并非所有的故事情节发展都与法律有直接关系,故难以做到一一探究,仅对宝黛姻缘,王熙凤遭休弃与李纨守节终身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关键词 红楼梦 清代法制 宝黛成亲 王熙凤遭休弃 李纨守节终生一、 研究红楼梦的法律价值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尹伊君:红楼梦的法律世界,商务印书馆,2007,第49页。红楼梦对研究我国古代民间的法律思想、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有重要的价值,“后现代主义”新颖而精辟的论断“历史与小说无异”使我们对几千年积淀的古典文学的价值不容忽视。在对红楼梦这部书中所体现的封建法律制度,尤其是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其所蕴涵的重要研究价值: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研究能揭示古代婚姻家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婚姻家庭法律研究能揭示中国古代家族法的真实状况以及国家社会与家族家庭的互动关系。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已经成为一个静态的历史断面,但其留有的芳芬仍令人回味无穷。它是中国古代法律积淀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为保持中国古代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民族昌盛起到了积极作用。利用文学作品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法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我们建设现代法治社会是有所裨益的。虽然红楼梦中仍有很多问题一时还难以得到明确的定论,但站在法律与文学融会贯通、互补缺漏的立场,从边缘法学的视角充分地开挖历史小说、笔记、诗歌、戏曲、野史、谣谚,甚至无文字传说中法律的点滴反映和记载,我们就能够为中国法律文化的研究另辟蹊径。最令人惋惜的是红楼梦八十回后手稿遗失,目前我们看到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后人所续。究竟是由谁所续,文学界早期认为续者是高鹗,现在已抛弃了“高鹗续书说”,提出后四十回为无名氏所续,高鹗、程伟元仅为整理者。不论红楼梦后四十回情节究竟由谁写成,总归不是由曹雪芹本人亲自完成。于是红楼梦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随着红学家对红楼梦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学者对红楼梦八十回后故事做出大胆的猜想。这里我们将从法学的角度,一起从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出发,探讨曹雪芹遗失文稿的内容。一、探讨红楼梦遗失文稿内容的前提基础(一)红楼梦创作特色前文细节暗示后文故事发展红楼梦最独特的创作特色在于运用“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写作手法。现用“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反复使用同一词语,多次交待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草蛇灰线”这一说法出自红楼梦脂批本,有“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草蛇灰线是中国小说艺术中一个独特的创造,经由曹雪芹的意匠经营,将之发挥到一个超迈往古的神奇境地。在其他小说中,只具有局部的、有限的意义,偶一为之而已,而红楼梦几乎每句每节每章,无不隐现着“草蛇”,续接着“灰线”,贯穿小说始终。有的以反复使用同类意象形成一种似断实续的意念,若隐若现的意脉,在转关接缝中关联照应,又不露痕迹; 有的提纲挈领,对故事结局,人物命运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有的则淡墨轻染,稍事涉略,看似平淡实则是对后面情节作铺垫作用。例如: 第3 回中黛玉初到贾府,贾府上上下下人物纷纷出场,在对众多人物的言谈举止、贾府的纷繁事件展开紧张有序的描写时,插入这样一个情节: “又见二舅母( 王夫人) 问他( 王熙凤) : 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 月钱已放完了。”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第92页。在紧张的描写中突然写了这么一个关于“放月钱”的对话,而且是突然而起又突然而收,看似和此时的人、事毫无关系,读者这时将阅读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黛玉及与她相关的人、物、事上了,很容易将这一情节视为闲笔而忽略。可是深谙曹雪芹笔法的脂胭斋有批: “不见后文,不知此笔之妙。”原来王熙凤借管理家务,迟发克扣月钱私下放债生息,“每年少说也得翻出一千银子来”。王夫人的这一轻问,说明“放月钱”一事看似不经意,事实上却是一件十分吃紧的事,这一行为早引起了众丫鬟、赵姨娘等人的不满,终究也是纸里包不住火,为王熙凤招致大祸。这种伏笔手法,由红楼梦独创,为曹雪芹独擅,逸群绝伦。正是由于红楼梦这一“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鲜明写作特点, 才能够通过研究前文的蛛丝马迹,猜测后文内容。(二)红楼梦创作的法律背景清代法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父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红楼梦这部小说即是根据其个人经历创作而成。曹雪芹所处的时期,当时已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封建法制极为发达。自唐代始,已建立了一整套法律制度,并在以后的各个朝代加以增补、巩固和强化,至清代,其封建法制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备的程度。清王朝是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也是中国法制走向近代化的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变革时期。清王朝统治了二百六十余年,其封建经济曾经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清代的法律,也是封建法律的集大成者,同时由于清朝已处封建社会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它的法律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清代的法律以大清律例为代表,它以大明律为蓝本,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着手制订,名为大清律集解附例,颁行全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将现行则例附于律文之后,雍正年间续修,乾隆五年(1740年)更名为大清律例。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大清现行刑律颁行,大清律例才予废止。大清律例在结构形式上与大明律相同,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篇,三十门,436条,律后分别附以奏准的“条例”。经过近一百年的多次修订而成,大清律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封建法典。律中有规定:妻不贤有七出之条,子不孝入十恶之列。有罪可存留养亲,至亲应容隐举罪。凡告期亲以上尊长者,谓之干名犯义;而奉养有缺或违反教令者,皆因其不孝于亲而课之以刑。忘哀作乐,居丧悬为禁条;谋反大逆,近亲均须缘坐。以奴婢为资财,视同物权得以让与,因丧服定亲等,按诸刑律异其论科。凡此种种,红楼梦中皆有体现。因文字狱的关系,红楼梦虽然自称“朝代年纪, 地舆邦国反失落无考”,但曹雪芹及其家族所处的年代正是清代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时期,红楼梦中所描写的也明显地反映出清代当时的法律制度。因此我们说,红楼梦中描写的事件所反映出的是清代的法律制度,红楼梦中涉及的相关法律内容体现的是清代民间的法律文化,所以可以依据清代法制来探究红楼梦遗失文稿的内容。二、 依据清代婚姻家庭法律探究红楼梦遗失文稿内容红楼梦第 5 回中通过一系列判词暗示了主要人物的最终命运。比如“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就暗示了袭人最终是嫁给了蒋玉涵( 优伶),而与宝玉无缘做夫妻;接下来的“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写的是元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写的是惜春。特别是红楼梦十二支曲,更是在隐喻暗示中。对此周汝昌有评:“第五回的红楼梦曲与金陵十二钗簿册,都是真正的最紧要的伏笔”周汝昌:周汝昌梦解红楼,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第96页。虽然,所有的人物命运在前文中均由伏笔,可并非所有人物故事发展都与法律有直接关联,所以在此仅根据红楼梦中前文埋下的伏笔,结合清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对如下几个人物命运进行探究。(一)、宝黛是否订立婚约清代法律在结婚条件方面,规定了许多禁止性规定:首先同姓不得为婚。大清律例规定:“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但“其姑舅、两姨姊妹为婚者,听从民便。”如此我们不难理解,大观园里有那么多优秀的贵族女孩子,为什么多情种子贾宝玉却仅在其姑表姊妹林黛玉和姨表姊妹薛宝钗之间产生了感情。但至清朝后期,同姓为婚之禁实际已无约束力,“同姓者重在同宗,如非同宗,当援情定案,不必拘文。”红学家认为在曹雪芹原稿后四十回中,并非贾母希望宝玉与宝钗结合而听从凤姐施计,瞒天过海,让宝玉偷娶宝钗,而是像宝玉、黛玉二人所希望的那样,准备让他二人结成连理,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加之父母双亡,从小跟随贾母生活,与贾母感情十分深。而宝钗是王夫人姐姐的女儿,与贾母感情自然没有黛玉深厚。贾母作为封建家族的长者,虽然并不是家长,但其地位也是非常之高,贾府中大小事都大至宝玉的亲事,小至刘姥姥的去留,事无巨细,都得请老太太示下,从太太起,没有一个人敢驳老太太的回。从书中原文来看,曹雪芹前八十回中,黛玉与宝玉的感情已经得到了贾府大部分人的默认。只是因为后来贾府遭到政敌打击,家族事变,宝玉被流放,黛玉日日期盼流泪,伤心过度而亡。后宝玉归来,怀着满腔对黛玉的悲痛和怀念,才又在家人主持下与宝钗定下的婚事。下面的论证可以支持这种观点: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天命六年曾就其包衣宁善嫁女事说:“在法律上有:如果女儿、儿子愿意,可以嫁娶,如果不愿意,就废除。”这就表明清初对婚姻当事人赋有很大的婚姻自主权,以当事人感情倾向和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然而到了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受汉族影响,满族统治阶层规定结婚则必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合法形式,父母家长享有对子孙的主婚权。而按照清律,只有父母和其他尊亲属才能有权决定婚事。男女私定终身不仅被视为伤风败俗的事,还要被迫离异并受到惩罚。对于不同时期相反的两种立法规定的解释,我们再来看:黛玉四五岁时别父进贾府,在贾母有心无意的安排下,与宝玉吃在一处、睡在一处,从懵懵懂懂、两小无猜,到青梅竹马,闺情怀春。二人心思,贾府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例可证: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里“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一点子茶叶,就使唤起人来了。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否大笑起来。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儿不言语。”凤姐又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根基儿家私儿配不上?那一点玷辱你?”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第81页。还有:第六十六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兴儿跟尤二姐、尤三姐提到宝玉的婚事,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第236页。由此,这对小儿女纯真的恋情是得到贾府从上到下主子奴才大多数人的默认和赞同的,而且如果贾府家长不同意这个未来的媳妇,贾母、王夫人等是不会一直眼看宝玉、黛玉关系如此之亲密的。他们的默认,就是对宝玉、黛玉婚事最大、最好的支持。因此宝玉、黛玉在遗失的后四十回稿中婚约的订立是顺理成章的。虽然清时满族统治阶级已经意识到了近亲通婚的弊端,为了保证人口的质量,法律其实明文规定禁止同辈亲属,包括姑表、姨表亲,异父同母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并严令“违者杖八十,并离异”。但由于清代民间尤其受汉族文化传统影响,表婚已相习成俗,法律一时难以禁止,不得不迁就之,所以又有“其姑舅两姨姊妹为婚者听从民便”。(二)王熙凤是否遭休弃王熙凤为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大管家,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王熙凤曾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就是这样一个极尽权术机变,谋略周密,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最后却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学家根据红楼梦第五回中关于凤姐的判词“一从二木三人休”推测出凤姐最终遭贾琏休弃。在前八十回中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了贾瑞,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弄权铁槛寺”,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同时她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为何如此威风凛凛的王熙凤最终会被贾琏休弃?红楼梦在前八十回已经略微逗露,依据清代婚姻家庭法律关系分析如下:在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中,当嫉妒、泼辣的王熙凤撞破了贾琏的奸情大哭大闹时,贾琏非但不认错,反而“逞起威风,故意要杀凤姐儿”,凤姐便没有了平日的威风,只能跑到贾母处哭诉“老祖宗救我,琏二爷要杀我呢!”此时也只有贾母能喝斥住贾琏的疯狂。因为根据清朝法律,从夫妻间的人身关系看,丈夫的地位同于尊长,妻子的地位同于卑幼。明清律均规定,妻骂夫者,即可被笞四十,而“凡妻妾殴夫者,杖一百。夫愿离者,听。至折伤以上,各加凡斗伤三等;至笃疾者,绞;死者,斩;故杀者,凌迟处死”,但“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至折伤以上,减凡人二等。”至于婚姻关系的解除,仍沿用传统的“七出”之条。此外,夫妻一方犯罪,婚姻关系即行解除。若夫妻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异者,即所谓“协离”,不坐。大清律例卷十户律就有“七出”及“义绝”的内容。虽然清律亦规定“凡妻于七出无应出之条及于夫无义绝之状而擅出之者,杖八十。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减二等,追还完聚”,但这种出妻制度,其实是男女双方在离婚问题上一方自由主动、另一方被动接受的制度。所以尽管出身名门、能说会道、精明强干、“一万个男人都不及”的王熙凤尽管深得贾母喜爱,但由于她生性贪婪又暴虐,嫉妒且无子,并没有博得丈夫的欢心,加之无视丈夫的权威,已具备了“七出”之状。随着贾母的去世和王家的败落,她最后仍逃脱不了被休弃的命运,只能“哭向金陵事更哀”。凤姐的一生是被裹在封建男权主义里的一生,凤姐曾用恶劣的武器争夺过,但为时人所不容,也为封建制度所不容。凤姐最终也逃脱不了命运的悲剧。(三)李纨守节终生李纨算是红楼梦中难得获得较好结局的人物。从红楼梦前八十回内容来看,李纨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 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她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李纨在贾府中是一个经济地位比较特殊的人,这取决于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她是贾政长子贾珠之妻,年轻而守寡,幸得一子,取名贾兰。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周汝昌:周汝昌梦解红楼,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第256页。这句话可以看出李纨在贾府与独子相依为命, 一心指望儿子长大成人,过着与世无争的孀居守节生活。因为清代承袭明制,统治者鼓励妇女夫死守志,并禁止官宦之妻再嫁,规定七品以上官员之妻夫亡再嫁者,杖一百,并追夺诰封。同时结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第五回中对李纨的判词,头两句“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可以对李纨后来命运进行推测,意思是贾珠死后,李纨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对贾兰的培养上。她对贾兰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督促他读圣贤书,为科举考试做案头准备,还安排他习武。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玉在大观园里闲逛,顺着沁芳溪看金鱼,这时候忽然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了过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面前,就站住了,跟宝玉打招呼。宝玉就责备他淘气,问贾兰好好的小鹿,射它干什么?贾兰说这会子不念书,闲着无事就来演习骑射。在清朝皇帝中,特别是康、雍、乾三朝,非常重视保持满族的骑射文化,对皇子的培养既要他们读好圣贤书,又要能骑会射,所以贵族家庭也按这文武双全的标准来培养自己的子弟。李纨望子成龙心切,对贾兰也是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要他能文能武。在红楼梦遗失的文稿中贾兰中举后,爵禄高登,金榜题名,当官。“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母因子贵,李纨也终于扬眉吐气,封了诰命夫人。但曹雪芹对这种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也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只这戴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枉与他人做笑谈”。虽然最后儿子争气,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自己也“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但此时已经“昏惨惨黄泉路近”,“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作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从清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的财产制度来看,李纨守节是必然的。清律原先规定,丧夫后,妻子没有继承遗产的权利,若守志不嫁,则由本家“恩养”或长子奉养监护,但是不能擅取亡夫的遗产,否则会被处以严刑。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女子无私财、无私与,如有违反相当于“七出”中的“盗窃”。妻子对于家财只有使用权,并无所有权。李放:论红楼梦中所反映的法律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1)。不仅如此,封建法律否认妻子有继承丈夫财产的权利,丈夫的遗产必须由儿子或嗣子继承;即使夫死无子嗣,寡妇也没有遗产继承权,要由族长在本家族内为其择嗣,寡妇不过代继承人承受夫产,代为管理而已。到皇太极天聪五年,却谕旨指出:“嗣后已故功臣无后者,家产不得分散,留给其妻,使自赡焉”,但妻子必须保证守节而不再嫁,若改嫁外姓,则丧失该财产权。郭丽红:从红楼梦看清代婚姻家庭制度,太平洋学报,2006(7)。因此,李纨为了自己儿子贾兰,守节是最好的选择,既能保证贾兰膏粱锦绣的生活,同时还能够使贾兰获得优越的教育资源。在封建礼教下作了牺牲品,徒留虚名为后人钦敬。三、结语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不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红楼梦在法律学习者眼里,就是大量民事纠纷中穿插着刑事案件,国法与家规错综复杂,实体法与程序法交相辉映。红楼梦的影响在于提供了许多清代法律背景下的具体的案例,我们在利用清代法律制度分析红楼梦时,能够将抽象的法条与当时社会状况相联系,变抽象为具体,这有可能帮助我们走出概念法学、法条主义的困境,获得一些对清代具体法律制度的切身理解。同时,反过来可以利用清代法律制度为工具,通过对清朝法律制度的了解根据前文推测红楼梦中刑事案件及民事矛盾的发展趋势,最大限度的还原曹雪芹创作原意,复原红楼梦最初创作面貌,将法律因素融合到红楼梦中四大家族家族兴衰史中,突出法制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影响,从而构建出红楼梦故事的法律背景。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前八十回情节的分析及解读部分清代婚姻家庭制度,可以看出清代婚姻家庭制度具有。参考文献1 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2 尹伊君:红楼梦的法律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 冯象:正义的蒙眼布政法笔记,读书,2002(07)。4 王利明:法学家的社会责任,法制资讯,2011(08)。5 Litvinova Svetlana:比较法学范畴下的法律文化的概念和类型, 法制与社会, 2011(22)。 6 童晓岚,郭德双: 简析经典法律电影对美国法律文化的影响,科技创业月刊, 2011(07)。 7 杨吉: 一切为了思想之美从法律与文学看苏力的贡献,中国图书评论, 2006,(12)。 8 沈明:法律与文学:可能性及其限度,中外法学,2006(03)。9 刘汉波: 文学法律学研究述评与理论建构,重庆社会科学, 2007(09)。10 白笛: 唐传奇的豪侠思想,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3)。11 关四平: 唐代仕宦小说官民关系的文化批判,北方论丛, 2010(01)。12 刘文佳: 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华东政法大学, 2010。13 卜谷,钟华友:何家弘:法律与文学共舞,法律与生活, 2003(14)。14 李相森:威尼斯商人的法律解读,边缘法学论坛, 2010(02) 。15 刘汉波:文学法律学研究述评与理论建构,重庆社会科学, 2007(09)。16 李炜:论唐律的礼法关系,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4)。17 苏力:传统司法中“人治”模式从元杂剧中透视,政法论坛, 2005(01)。 18 徐晶晶,张远航:探索文学文本中的法律资源读波斯纳法律与文学,法制与社会, 2007(05)。19 沈明:法律与文学:可能性及其限度,中外法学, 2006(03)。20 苏力: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法律与文学代译序,比较法研究, 2002(02)。21 William R.Bishin,Christopher D.Stone: Law,Language,and Ethics:An Introduction to Law and Legal Method .Foundation Press, 1972 .22 White.J.B:Law as Language:Reading Law and Reading Literature.Texas Law Review. 1982. 23 White,J. B:The Legal Imagination: Studies in the Nature of Legal Thought and Expression. Toront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