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南北朝早婚现象.doc_第1页
浅析魏晋南北朝早婚现象.doc_第2页
浅析魏晋南北朝早婚现象.doc_第3页
浅析魏晋南北朝早婚现象.doc_第4页
浅析魏晋南北朝早婚现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魏晋南北朝早婚现象吴真摘要: 这是一个战乱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若论世之变化,恐怕唯有春秋战国可与以匹敌。在此期间,数十个各政权更迭换代,诸多少数民族政权兴旺盛衰,世家大族的沉浮起落,赋予这个时代不一样的风采。400年的民族大混战、大融合,给社会带来了巨变。南北文化激烈碰撞蹦出新的火花,婚俗也随之变化早婚成为时代大流。而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历史等因素,无疑是早婚形成的原因,而早婚的发展又对社会产生了反作用。关键字: 魏晋南北朝;早婚;原因婚姻习俗受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的影响, 而其又从一个独特的棱面折射出那一历史时期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风貌。婚龄是婚姻习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的变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魏晋南北朝时期婚龄与前代相比是较早的, 本文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早婚现象作一粗浅的分析。1、 早婚现象概述中国古代盛行早婚,在法令上也大多鼓励早婚。成婚年龄的高低,历代屡有变迁,但均以早婚为大前提。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早婚更为突出,早婚在当时是一种普遍性的习俗,婚龄普遍早于前代。从统治阶层到被统治阶层,各阶层人民的婚龄均有提早。虽周礼有曰“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历史现实说明,历代人们总是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婚龄,并未遵守古礼,魏晋南北朝就是典型的代表。从古籍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皇室的早婚现象,这也直接反应出了魏晋南北朝对早婚的提倡。北魏文成帝以前,诸王15岁就赐婚别居,其后更低。魏道武帝15岁生昭帝,景穆太子晃15岁就有了文成帝,而献文帝13岁便生下孝文帝。北齐后主高纬,14岁生子高恒,高纬之弟高严被诛时14岁,已有遗腹子4人。北魏高宗皇后冯氏年14选为贵人,孝文帝幽皇后冯氏14嫁文帝,昭皇后13岁出嫁,世宗宣武顺皇后年14。梁朝太宗简皇后王氏大婚时,太宗只有10岁,简皇后只有8岁。刘宋王朝前废帝刘子业的皇后何氏12岁出嫁,明帝皇后13岁出嫁。梁高祖的皇后15岁嫁高祖,丁贵嫔年14归高祖。陈世祖沈皇后、陈后主贵妃张贵华均为10余岁出嫁。西晋惠帝皇后贾南风15岁为太子妃,北周宣武帝皇后15岁归武帝,东晋孝武定王皇后16岁出嫁,为其中婚龄最大者。这些人婚龄最大的为16,平均婚龄13岁,最小的只有8岁。可知帝王早婚已是普遍现象。并且在最高当权者的影响下,在上层社会中也极为盛行。三国时徐州刺史陶谦,14岁时娶故苍梧太守同县甘公之女。郁林太守陆绩之女,年方13,便嫁同郡张白。西晋并州豪族张宣子女14时,嫁给刘殷。南朝梁柳恨,12岁娶长城公主 。张攒,11岁娶富阳公主。琅邪人王志,弱冠娶宋孝武女安固公主。王晾,弱冠娶淮南长公主。何敬容,弱冠娶齐武帝女长城公主 。王僧绰13岁娶太祖长女东阳献公主 。谢渝8岁时就娶了孝武帝的公主。普通百姓中也十分流行早婚,晋武帝时规定:“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长史配之”,女子出嫁最迟不得超过十七岁, 否则政府将强行将其婚配。宋书中有云:“设早嫁之令, 女子十五不嫁, 家人坐之”。北齐后主规定:“女年二十已下,十四已上未嫁悉集省, 隐匿者家长处死刑”,不仅年龄较宋提前了一岁,而且女子过14不嫁者,家人均要受牵连获罪。北周武帝建德三年( 公元574 年) 诏云:“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已上,爰及鳏寡, 所在军民,以时嫁娶, 务从节俭, 勿为财币稽留”。北齐、北周均规定凡男15、女13以上,均得及时嫁娶,否则父母就要受到处罚。另外西魏大统十二年( 公元546 年) 夏五月诏令:“女年不满十三以上, 勿得以嫁”。我们可从侧面得知当时女子不满十三而嫁已为普遍现象, 统治者才会颁布此令。这时期,在统治阶级的反复鼓励提倡与法令的强制要求下,加之统治阶层带头早婚,早婚早育的思想也就逐渐在广大百姓中成长起来并且扎根。2、 早婚的原因1、 人口因素人口问题是促成这一时期人们早婚的主要原因。在生产力、生产方式落后的古代封建社会中,人口的多寡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某一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某一政权的兴旺昌盛的标志之一即人口的大量增长。反过来,人口又对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产生或兴或衰的反作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恰当的表现出了封建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以广大的民众为基础,人口与政权的兴亡息息相关。孟子就曾讲国家有三宝: 土地、人民、政事。汉魏之际的政论家徐干说:“故民数者, 庶事之所自出也, 莫不敢正焉: 以分田里, 以令贡赋, 以造器用, 以制禄食, 以起田役, 以作军。”若无一定数量的人民,那么国将不国。 首先,从封建国家的社会经济方面(富国)来看,人口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力昌盛与否的显著标志就是人口的增长与减少,众多的庶民与百姓支撑起了整个封建王朝的社会经济。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人民交纳的赋税,各种工程水利的修建离不开人民的徭役,开荒拓林也少不了人民的辛勤劳动。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经济模式下,人民和土地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主体。晋书食货志记载 :“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 十五已下至十三, 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 需要服各种赋役。北魏均田制中规定:“诸男夫十五已上, 受露田四十亩,年十五以上未娶者, 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魏书肃宗纪又记载:“八月戊戌, 宴太祖以来, 宗室十五以上于显阳殿, 申家人之礼”,年十五即可受田, 且要纳全租调, 又于殿上申礼, 可见已被视为成人, 这与汉代相比大大提前。成人即可娶妻, 而根据女子生理成熟年龄略早于男子的一般规律, 女子成婚应为十三、四岁。役龄的走向与婚龄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反映了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由于对税收的追求和服役人口的急需, 一方面强令早婚早育, 另一方面将服役年龄一降再降。随着历代封建经济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经济已有了较大的发展进步,但绝对无法与小农经济相较高低。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历代王朝多以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农业经济几千年来一直制约着商业经济的成长。故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虽有进步,但小农经济完全占据着封建经济的主体地位。在落后的农业社会中,人口则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关键条件。封建政权要维系其统治,就必须使其经济基础稳固,那么政府鼓励早婚以增加人口就势在必行。并且个体家庭在封建体制下,唯有人丁众多,才能家庭美满。因为人口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农业、手工业、服役生产均离不开人力劳动,生产力低下,全国人民繁重的兵役、瑶役,还有繁重的赋税,所有这些都需要人力,百姓只有靠增添男丁来减轻负担。所以不得已早婚以早日增添人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农经济的本质就是人多力量大,所以个体家庭也通过增加其人丁的方式来增加家庭的经济,维持家庭的发展。其次,维护王朝统治所需的大量军队更是直接受人口因素的制约(强兵)。军队对于国家的领土安全、政权安全、社会安定有重大意义,军队的强大与否直接反应出了一个政权的盛衰情况,是国力是否强盛的必要标志。若处乱世,军队更是有着空前的重要性,直接关系一个政权的兴亡。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政权的颠覆、王朝的更迭大多通过战争手段来实现。其战争之惨烈程度、次数之频、种类之多,恐唯有春秋战国可比。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汉族政权的斗争、中原王朝之间的冲突、各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农民反抗其统治阶级压迫的起义、南北之间的统一战争使社会生产生活遭到巨大的破坏,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沦为流民,直接死于战争和受战争之害而无法生存的人不计其数。战乱使人口剧减、户口下降。政府为保证赋税的征收、徭役的进行、兵役的承担,采取了鼓励早育多育以增户口、人丁的措施,早婚便应运而生。这也反映了由于战争使人口锐减,政府对服役丁口的急需,继续组织军队进行战斗,兵源就成了问题。太过频繁的战争使户口下降,兵源也随之减少。于是,鼓励早婚以达人口增殖便成大势,从而增加兵源并弥补战争所带来的人口锐减的危害,维护王朝的利益。再次,自然灾害瘟疫、旱涝、蝗灾与战争一样,造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锐减。尤以瘟疫为重,如果说战争是最大的人祸,那么瘟疫则是最严重的天灾,是严重影响封建王朝人口大敌。曹植就指出:“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殖,或覆族而丧”。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夏,“大疫。冬,又大病,至三年春乃止。”时间长达半年多。据宋书卷三十四五行志载: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三月,“宛、许大疫 死者万数”。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十一月,“大疫, 京都死者十万人”。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二三”。东晋孝武帝太元五年(公元38 0年)五月大疫,“多绝户者”。可知这时期的瘟疫爆发时间长、危害大、范围广,一次瘟疫的流传,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危害之甚,人口大量减少。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封建王朝要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那么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加户口、人丁的措施就必不可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众多的人口是其实现富国强兵的必要前提。人口问题既是封建王朝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婚龄提前的本质原因。2、统治者的上行下效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层社会普遍盛行早婚进而也对下层社会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帝王、王公贵族等统治阶层均身体力行的进行早婚实践,由上文我们可以得知。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措施层出不穷,早婚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并且由他们来起带头作用。在皇帝、皇子、大臣、世家大族们的早婚的共同影响下,整个社会阶层开始争相效仿统治者的行为接受并推崇这一时期早婚早育的思想。3、平均寿命在古代,由于各种条件的不足,人的平均寿命均较低。人们疾病的死亡率很高。青年夭折的原因可以说大都是由于各种疾病,而中老年人的死因却疾病和衰老双重作用。在物资匮乏、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医疗设施差和抵御疾病能力弱的条件下,生命的衰老必然会提前,而抵御疾病的能力也会随之而下降。在各类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是恶性传染病(瘟疫)。在古代王朝缺乏科学预防和治疗的条件下,瘟疫的肆虐畅通无阻,通常会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历朝历代全国性的或大范围的大幅度人口下降,由于瘟疫导致的死亡一般均是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中国传统的医学和养生之道在一定程度下减低了疾病和衰老的死亡率,但即使不考虑传统医学和养生之道本身的局限,也还存在着两种无法克服的难题:一方面能够得到治疗的人(封建帝王及上层社会中的将相大臣等)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极低,另一方面,流行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的“死生有命”的信念和因果报应之类的迷信思想使部分人根本不去治疗疾病。而且在封建政府的残酷压迫下,人民的早死也很普遍。如果再考虑到这时期频发的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 一般人民的平均寿命无疑会大大低于降低,这就使得人的寿命无法普遍延长。魏晋南北朝时期同中国其他历史时期一样,是很讲究孝悌之义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历来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孝。人民的平均寿命如此之短,如果不早婚,很有可能会传不下自己的子孙。而谁也不愿意自己这一脉绝嗣,为传嗣延祚也要尽的早生儿育女。为了在自己短促的一生中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防止因自己早亡而绝嗣,人们自然也乐于选择早婚的方式。4、 封建家庭的宗法观念(世家大族传统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着一种以累世同居、子孙满堂为荣的家庭宗法观念, 这是影响这个时期婚龄的又一个因素。 自周公创周礼以来,古代社会中便一直流行着累世同居、多子多福的家庭宗法观念。礼论昏义明确道出“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即婚姻传宗接代之主旨。孟子认为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无子甚至成为古代妇女“七出”首要条件。在平均寿命远远低于现代的古代社会,要实现多子多福就要早婚,提前婚龄。这种观念贯穿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广家族、繁子嗣则为婚姻的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同样继承了这种观念,并且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空前加强并深入人心,上层社会更是广为流传着这种的传统观念,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倍受推崇称颂,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一种家庭模式。比如东晋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写给谢万的信中说道:“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充分反映了其陶醉于多子多孙的大家族中的心态。北魏人杨椿曰:“兄弟皆有孙,唯椿有曾孙,年十五、六矣,椿常欲为之早娶,望见玄孙”,这反映了其对数世同居大家族的追求。由封建政权也对这种大家族予以鼓励、表彰和各种优待(减赋、政治特权)。这时期,几世同堂的大家族是整个社会公认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的家庭状态,既有世人的称羡,又有政府的优待,通常显赫一时。这种家庭的形成,自然要提前婚龄,南北朝时期的诸多大家族,主要是依靠早婚来实现的。意义及局限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早婚有其特定的环境土壤,同时又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中,早婚产生过一定的社会效益,早婚早育以及其它使人口增殖的政策,使人口得到大量补充,改善了这一时期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的状况,为隋统一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副效应,损害人们的健康,大大提高了婴幼儿的死亡率,过早结婚其生理发展不健全,所生子女也会因为先天不足,抵抗疾病的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