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doc_第1页
影响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doc_第2页
影响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doc_第3页
影响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doc_第4页
影响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现甘肃省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于法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732)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甘肃省19782000年粮食生产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甘肃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实现甘肃省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甘肃省 粮食安全 灰色关联分析 政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993年以来,全球都十分关注未来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广泛的讨论1。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甘肃省作为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粮食主产省,研究其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甘肃省19782000年期间粮食生产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改粮食生产的因素进行关联分析,探讨影响该省粮食安全的因素,并结合该省水资源利用情况,提出了实现粮食安全的政策性建议。1甘肃省粮食生产情况分析1.1 甘肃省粮食生产总体情况的纵向分析资料显示,甘肃省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为491.0万,2000年增加到713.5万(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粮食产量总体上表现出波浪型上升趋势,从19782000年,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2年),小幅度的下降阶段。1978年,粮食产量为491.0万t,到了1982年达到了469.0万t,其中的1980年,产量为有一个较大的幅度的增加,达到了492.5万t。第二阶段(19821987年),产量稳定阶段。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530万t左右。第三阶段(19871993年),粮食生产增加阶段,期间包括两个小的阶段,一是1987年到1990年,另一个是1991年到1993年。1987年粮食产量为529.4万t,1990年增加到690.7万t,到1993年达到了758.3万t。第四阶段(19932000年),粮食生产陡升陡降阶段。从1993年的758.3万t,降低到1995年的644.2万t,1996年,又提高到了820.6万t,1998年粮食生产到了最大值,为872.0万t。随后,受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影响,粮食生产急剧下降,到2000年,产量为713.5万t,基本与1990年、1994年水平相当。1.2 甘肃省人均粮食情况的纵向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人均粮食的变化情况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类似,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但从总体上讲,甘肃省要实现人均占有400kg粮食的目标,还需要经历了艰难的过程,特别是在农业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安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19782000年的23年中,只有7个年份人均占有粮食超过了300kg,而且都是在21世纪90年代,90年代之前的年份都低于300kg。1995年,由于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了严重的干旱,旱灾受灾面积达到了26.2万hm2,人均粮食降低到了90年代的最低点,只有269.7kg。1998年,人均粮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为351.1kg,此后,由于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粮食播种面积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从而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人均400 kg粮食产量指标,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是一个不高的指标。考虑到人口将继续不断增长,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耕地资源、水资源也将日趋短缺,因此,实现人均粮食产量400 kg这一目标,任务也是艰巨的。因而说,人均粮食产量400 kg,一个水平不高但难度不小的指标2。图 1 甘肃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1.2 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区域特点表1是甘肃省各地市粮食产量、耕地面积、水资源量以及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全省总量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甘肃省粮食生产主要集中的庆阳市、平凉市、武威市、张掖市、陇南地区、定西地区和天水市,这7个地市的粮食产量占了全省粮食产量的74.28%,其余地市的粮食产量只占全省粮食产量的25.72%。甘肃省粮食生产在区域上表现出如下特点:(1)张掖、武威两市粮食产量分别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0.16%、10.98%,但其对应的耕地面积比例分别为6.35%、7.62%,而农田灌溉用水量比例则分别为20.24%、21.46%,这表明,这两个市粮食生产主要因为有充足的灌溉水资源,而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力。(2)定西、天水两个地市则表现出相反的特征,它们的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比例分别为9.64%、9.00%,而耕地面积却分别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32%、11.37%,这说明其土地生产力比较低,原因在于农田灌溉用水比例比较低。(3)其余的各地市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比例基本与其耕地面积所占比例一致。 表 1 甘肃省各市(地、州)粮食生产情况 单位:%行政区粮食产量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农田灌溉用水量兰州市4.846.321.137.35金昌市2.531.360.354.61白银市7.038.860.966.41天水市9.0011.373.811.63武威市10.987.625.8321.46酒泉市4.243.3413.1125.92张掖市10.166.3516.7520.24定西地区9.6415.325.044.13陇南地区9.748.6125.331.79平凉市11.1411.491.111.73庆阳市13.6213.092.370.74临夏州5.834.265.473.17甘南州1.242.0230.810.22 资料来源:根据2003年甘肃农业年鉴和2000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整理。2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是邓聚龙教授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用来分析系统中母因素与子因素的关系密切程度,从而判断引起该系统发展的主要和次要因素34。根据该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思路和要求,考虑资料的获得性以及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投入要素,采用19782000年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基础,通过对甘肃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判断,从中选择5个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1有效灌溉面积(千hm2),2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万),3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4粮食播种面积(千hm2),5受灾面积(千hm2)。计算结果见表2,各种因素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的变化见图2。表2 19782000年粮食总产量和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有效灌溉面积化肥农业机械动力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年份x1x2x3x4x519790.97140.94610.99480.94940.461019800.99880.98450.94790.92410.990519810.94210.97050.89490.90040.548819820.97920.91800.97580.87800.824819830.94390.85080.95870.86880.760019840.94460.78590.90750.83290.341019850.94440.76260.92680.79370.750319860.92100.67850.83150.77100.899719870.94720.71060.87600.77720.595419880.88850.69400.95800.70230.389519890.84610.56520.73930.69380.725019900.81580.50800.65660.68060.676219910.84760.49880.66090.65340.486119920.84180.48770.66310.63180.333319930.78550.45810.62560.60830.686319940.83110.42570.58930.58360.781219950.87100.40170.57120.56260.891419960.75860.36940.51660.54300.398319970.80240.35060.49050.52580.690719980.73510.33970.49680.49420.617719990.77540.33430.52290.46010.598920000.85570.33500.56870.42590.6853关联度0.87490.60800.74420.69370.6423关联序15234图 2 甘肃省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的关联度变化 从计算的总体结果看,影响粮食生产的几个因素中,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生产的关联度最大,其它依次是农业机械总动力、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具体分析如下:21 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灌溉、防洪、排涝等工程设施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甘肃省来说,由于其水资源十分短缺,河西走廊是灌溉农业,而处于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基本上是雨养农业。近几年,由于实施集雨灌溉工程,再加上一些先进的农艺耕作技术,对粮食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有这些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灌溉条件明显改善,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2000年有效灌溉面积981.5千2,比1978增长了128.8千2,增长15.10%。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与全省粮食总产量显著相关,整个分析期内关联度为0.8749。从关联度在整个分析期内的变化看,都处于比较高的位置。22 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化肥反映了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化肥的施用对粮食产量的增长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1980年前后,粮食产量和化肥显著相关,1981年,其关联度0.9705,处于第1位。但由于受到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化肥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的能力逐渐下降。化肥和粮食产量的关联序在整个分析期内是呈现逐渐下降的特征。23 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农业机械总动力也是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绝对数看,2000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56.9万kw,比1978年增长了743.3万kw ,增长2.34倍。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在80年代前期,为0.9438,处于第2位,一直到80年代底,都处于第2位。而90年代,其关联度为0.5705,处于第3位。从图2也可以看出,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生产的关联度也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24 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优质品种以及先进种植制度的采用,播种面积的影响程度会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减小,但当物质投入达到某一个值之后,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会增加5。对农业生产的现实而言,由于耕地面积一般来将是逐年减少的,同时,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之后,播种面积会进一步减少,依靠播种面积的增加来提高粮食总产量是不现实的。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在80年代为0.8143,到90年代减少到0.5489,但其关联序由80年代的第3位降到90年代的第4位,这表明甘肃省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的影响在减小。25 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粮食生产受气候的影响较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可忽视。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遇见性,从而决定了受灾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具有极大的波动性特点5。从分析期内的总体看,受灾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从受灾面积和粮食生产关联程度变化来看,其关联序由80年代的第5位上升到90年代的第4位,这表明,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在加大。因此,必须重视退耕还林草,进行水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田小气候,同时应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进行能力生产能力建设,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3 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性建议31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一定的有效灌溉面积 甘肃省各地市在水资源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水资源总量最多的是甘南州,达到60.08亿m3,占全省水资源的27.47%;其次是陇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59.40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2.58%;处于第三位的是张掖地区,水资源量为32.67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4.94%。水资源最少的是嘉峪关市,仅为0.17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0.08%;倒数第二位次是金昌市,水资源为0.69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0.32%;倒数第三位是白银市,水资源量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0.85%。从用水结构看,酒泉、武威和张掖3个地区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份额都在90%以上,临夏、定西和白银3个地区的农业用水份额在80%以上。农业用水份额较小,低于50%的地区是甘南、兰州和嘉峪关三个地市。无论农业用水份额高的地区,还是份额较低的地区,农业用水份额大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有的递减幅度还比较大6。上面的分析已经看出,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因此保证一定的有效灌溉面积非常关键。根据甘肃省水资源的状况,不可能依靠用水量的增加来扩大灌溉面积,只能依靠用水效率的提高来扩大灌溉面积。在黄土高原区开展集雨节灌工程,以保证一定的灌溉面积7。32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一定的粮食播种面积目前,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行,耕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将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相应也减少了。通过土地整理,可以增加一部分耕地,从而增加粮食播种面积。这是保证粮食产量稳定的一个方面。同时,还应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尤其是优质耕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将耕地保护逐步纳入法制轨道,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另外,加强现有耕地的深度开发,通过先进的农业科技、先进的种耕作制度、优质品种等,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相对增加播种面积。33 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化肥的施用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是越来越小,同时,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也造成了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应大力推广有机生态肥的施用,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逐步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与东部地区相比,甘肃省化肥施用量还比较少,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即来自现代农业的冲击比较小。这就表明,甘肃省在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从特色农业方面进行农业可持续能力建设。34 加强粮食生产的能力建设从上面的分析看出,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应通过一系列工程、生态等措施,加强粮食生产的能力建设。为此,必须增加农业生态建设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参考文献1 梅方权. 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J. 中国改革,2000(12)2赵秉强,张福锁. 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超高产研究战略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邓聚龙. 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4段学军.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16(1):30345许月卿,李秀彬. 河北省粮食生产灰色关联动态分析J. 地理研究,2002,21(3):3393466李周,宋宗水,包晓斌等. 化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研究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7于法稳,尚杰. 西北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J. 中国软科学,2002,(2):8688 Policy Suggestions for Ensuring Grain Secu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