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诗的情韵李山带你领略诗经中的古典浪漫.doc_第1页
风诗的情韵李山带你领略诗经中的古典浪漫.doc_第2页
风诗的情韵李山带你领略诗经中的古典浪漫.doc_第3页
风诗的情韵李山带你领略诗经中的古典浪漫.doc_第4页
风诗的情韵李山带你领略诗经中的古典浪漫.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诗的情韵:李山带你领略诗经中的古典浪漫2书名: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作者:李山出版社:东方出版社作者简介:李山,1963年生,河北新城人,文学博士,曾先后师从启功、聂石樵、夏传才等学者诸耆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史,在诗经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出版过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先秦文化史讲义中国文化史牟宗三转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等专著,发表过论文数十篇。内容简介:风诗的情韵是国学名师李山教授潜心研究20年心血之作。书中以诗经中160篇国风作品为底本,广泛涉及婚姻、家庭、恋爱、农耕、狩猎、战争、劳役等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似多棱镜,如万花筒。李山教授运用周代重视婚姻关系等古代文史知识,结合诗经具体篇章,以最浅白的语言、最有趣的角度娓娓道来这部比论语更原生的国学经典,使普通读者不再对诗经中流传千古的动人篇章望而却步。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无不滥觞于此,李山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再现诗经的文字之美、艺术之美,并运用时代、器物、铭文等新材料重新解释被国人误读千年的篇章。书摘正文第一章 诗经离我们远吗诗经三百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从时间上说,离我们很远了。可是,诗经离我们真的很远吗?回答是:并不远。今天人们说话若喜欢文雅一点,一不留神就可能溜出一个半个出自诗经的语词。比如,我们常说某个人在某些领域“独领风骚”。这“风骚”二字的“风”,就与诗经有关,诗经不是有“国风”吗?还有好多这样的词。例如做什么事如打仗,中途放弃、开小差,我们就说“逃之夭夭”。这个词也出自诗经,只是原本写作“桃之夭夭”,是形容艳丽桃花的。再如,形容一个人提携、诱导别人,就说他“耳提面命”,这也出自诗经。还有,假如在一些事上俩人立场不同,人们就说是“泾渭分明”,还是出自诗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有学者以诗经“成语”为题,居然可以写成一本小册子。所以,诗经虽古老,离我们却很近。这就是经典,你不知道它,它知道你。诗经最早的作品,其时间距今已有三千年了,近的也有两千五六百年,时间很久了。可实际上,它的要素却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而且,可以肯定,不仅我们这代人,就是下代人、下下代人,诗经还会照样起作用,人们照样还会去关注诗经。而且所谓的“关注它”,还不只是关注它精美的语言,还会关注诗经的思想观念、艺术风采,等等。说来说去,那么,诗经是什么呢?或者说什么是诗经呢?传统的说法,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有人说是“选集”。总之,就是有这样的305首诗,在一定时期被编纂成了一部书,就是诗经。若是用更形象、深入一点的语言说,诗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在自己的文化创生时期产生的精神花朵。正因如此,诗三百篇(简称“诗三百”)才重要,才与一般诗歌集子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们这个民族,是歌唱着“诗三百”创立了自己的精神传统的;换个说法也许更准确,在很大程度上,三百篇的歌唱所表达的内涵、风神、韵律,展现的就是我们这个文化人群在创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传统时的所思所想,她的追求和崇尚,她对自己在世界中生存的理解感悟,她对美恶好歹的判断即情感的反应,等等;归结为一句话:诗经的内涵,其实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诗经还将随民族的发展而前行,传之久远。那么,诗经包括哪些内容呢?按照古来的分类,包括三大部分:风、雅、颂。从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说,还有三项: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就是所谓“诗经六义”。这是读诗经之前,应该知道一点的。那么,什么是“风”?打开诗经,不论是古代人注解的,还是现代人注解的,头一部分就是周南,之后是召南,再往后,邶鄘卫,之后是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一共十五部分。再简单点就是如下口诀:周召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三个五言句,虽不押韵,也很好记。记住这三句有好处,容易查找每一部分篇章。“十五国风”的这个“国”,原本是称“邦”的。不论是“邦”还是“国”,概念都与今天不大一样,“十五国”,其实就是周王朝的十五个地区。就是说,“风”是分地域的,这些“国”,有的是国,有的则不是。这些地域大致包括黄河流域、江汉地区。具体点说,黄河途经陕西、山西,转而向东,流向下游河南、河北以及齐鲁地带,最后入海。这一线,周代诸侯,举其大者有秦、晋(即魏、唐风诗之地)、郑(郑风、桧风之地)、卫(邶、鄘、卫三风之地)、曹、齐、鲁之邦等;王风之区及周南、召南之地的一部分,也属于黄河沿岸一带。再往南、东南,一为汉水与长江汇合之域,还有淮水沿岸地区,诗篇也有显示,周南召南一些篇章即与这些地方有关。国风地域的南界没有过长江。然而,西至陕甘交界、东到齐鲁大地、北至河北、南到江汉的广大区域,大致就是周王朝势力所及的范围,封建诸侯很多,是当时“华夏”的中心地带。同时,“十五国风”的“国”,有叠合或大致叠合的现象。如秦风,主要流行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即今陕西地区,之前,此地为西周腹地。有的国风称谓所指,在周代本不是国家,如周、召。两者的地域,据古代的说法,只是周初两位大臣即周公、召公分别负责管辖的区域,以陕(约在今三门峡市)为分界点,以东洛阳即左近地区,为周公管辖;自陕以西,北起陕西关中南到江汉之区,为召公管理。因此,两地风诗才分称“周”、“召”。总之,知道“十五国风”之“国”,是区域概念,差不多就够了。以上说“国风”,重点在“国”,现在谈谈“风”。“风”的概念,从古到今有不同的解释。风,本为自然界空气流动现象。但古人理解可不这样简单。有人就说“风”代表的是教化、风教。孔子就说:“君主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国家发布政令,发布文教政策,就像刮风一样;风一动草就随之摆动。古代非常重视风教,又称政教。“政”什么意思?政者,正也。就是引导人民走正确的路。走正确的路,就要实施正确的文教,也就是用好的风化化导民众。这是“风”的第一个含义。风,又可以读成“讽”,就是今天“讽刺”的“讽”。要讽刺什么,总得幽默点,拐弯抹角一点。大家较为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话说得多么委婉啊!这在古人也是很重视的。从上面往下说,是风化;下面对上提意见,就是“讽”、“讽谏”。老百姓有意见,往往是经由民谣唱歌来表达的,这就是讽谏。这是古代的大致情况。还有其他解释,以上两点是最主要的。还有一种说法,自古就有,近现代以来更受重视。那就是:“风”是地方土调。古代著名编年史左传就曾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位楚国乐官战争中被晋国人抓了俘虏,晋国人叫他演奏音乐,他就“操南音”,即演奏南方的家乡乐调。为此晋国人称赞他是“君子”,是“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土风”就是乐调。还有,孔子、墨子,都是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既然是“歌舞”诗三百,就得有乐调。古代中国是地域广大的国家,现代地方戏曲也很多,在古代,各地的乐音也很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的各地乐音、乐调,就是“风”。上面说过,现代人最认同“风是地方乐调”这一说法。上面这最后的“风”说,很有道理。不过,笔者以为还不全面。所以,让我们从“风”的原始意义再做一点分析。古代有一种现象,就是“吹风定律”。吹风定律干什么?判断时令。这在东周文献中有记载。春天到了,该下地耕种了。那么,哪一天是春耕最佳时节?这需要专门的判断,方法就是吹律管。所谓律管,差不多跟后来的笛子大体相同。谁来吹律呢?记载上说是“瞽”,就是一种瞎子艺人。他们双眼失明,所谓感官互补,眼睛看不见的人往往耳朵灵光,古代就由他们专门负责吹律。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气温、气压、湿度下,同一个长度的管子吹出的声调,是不一样的。古人就根据这一原理吹律,测定某一节令的到来。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而且,中国农耕文明是在季风气候区域里建立的,所以种地特别强调时令。任何一个农民,对时令的熟悉要比城市人敏感得多。什么时候种小麦,什么时候种瓜、种豆,时令是非常讲究的。这就要吹律管、测时节了。请注意,因为风与时令有关,古人又相信天地有灵,所以“风”就很神秘。郭沫若先生有一部书叫卜辞通纂,书中说,甲骨文有这样的说法:“风”字与“凤”字有密切关系,风就是凤,就是神秘的凤凰。“凤”的职责就是“帝史”。“帝”就是上天,“史”就是信使。“风”是什么?原来就是传达上天意思的使者。也就是说,古人认为“风”这种现象与神秘的天意相通。这又涉及西周时的“天命”观念。西周确立了一个很重要的精神观念,相信历史兴衰的幕后总主宰就是天。上天把王朝大权一开始交给夏,后来到夏桀时恶待老百姓,老百姓怨声载道,上天就听到(“听到”俩字很重要)了。于是上天就“革命”,做法就是把权力从夏人手里夺回来,转而交给殷商。殷商到了纣王时,又不好好干,老百姓又怨声载道,于是上天也听到了,就又把权力重新夺回来,转而又交给周人。那么,上天根据什么把权力拿回来又换过去呢?就是根据老百姓的呼声,其中就包括歌唱。刚才我们说,“风”有神秘的含义,老百姓的这种歌唱,也被视为“风”,就是想象歌声像风一样传达给上帝。这样的意思,保存在孟子里就是这样的两句话:“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这两句话的要点是:老百姓唱歌里含的情感,是可以被传达到上天的。上天最终是根据百姓的歌声亦即民“风”的内容,做出把大权交给谁的决定。同样,上天的意思,有时候也是经由唱歌传达给下界人的。这样的例子周代有,不过这里还是举一个大家较熟悉的吧。东汉后期,出了一个很残暴的人董卓,杀了不少人。据文献记载,在董卓没有杀人之前,当时的市井小孩嘴里就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什么意思啊?一开始大家莫名其妙,后来董卓杀人了,才发现“千里草”,就是一个“董”字,“十日卜”就是一个“卓”字啊!原来在董卓凶暴以前,老天就经由小孩子的嘴向人们预告,不久将有一个董卓出来杀人放火啊!可惜,大家也只能事后诸葛亮,肉眼凡胎,没能领会老天提早群发的微博、短信啊!还有一个例子离我们更近,是关于近代袁世凯称帝的。袁世凯有好不学,偏学坏,放着民国大总统不当,非要做皇帝。那时候的北京,据说家家唱“家家门口挂红线”。袁世凯称帝了以后国号叫“洪宪”,据说就是一个妓女给他起的。一些达官贵人在八大胡同那种地界闲聊国是,旁边一位妓女多了一嘴:说未来的帝朝叫红线得啦!你看市面上唱“家家门口挂红线”,叫“红线”,不就完了吗?后来“红线”俩字一改装雅化,就成了“洪宪”。诸如此类的现象,用唯物观点理解,是人心骚动的表现,人心不安自然就出这种事情,与人撞见鬼差不多,心里没事撞不见鬼。一个时代也一样。当年陈胜、吴广要造反,为了神化自己,吴广就点一堆篝火,黑夜里躲在一边学狐狸叫,即所谓“篝火狐鸣”,叫什么“大楚兴,陈胜王”,也都是造谣惑众的事情,当不得真。可在古人就不然,他们相信这个,相信老百姓歌唱,是神秘的,“风”就传达了上天的什么神秘天意。这样就带来一个重要的文化结果。简单看这个现象,是古人愚昧的表现。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愚昧观念,却带来一个积极的结果,什么结果?就是朝廷特别重视采集民风。采集民风做什么?观看。观看什么?观天意。同时,儒家解释说,观看民风最重要的是考察自己的政治得失。通过老百姓的歌唱,你执政者听到、看到,就知道了百姓心里是怎么想的了。那就根据民意检测自己的行政,改善自己的政治吧。一个愚昧的观念,带来的却是一种不错的文化结果。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复杂,这样精华与糟粕并存,手心手背。剔除糟粕,取其精华,道理是好,谈何容易!在新中国,上过中学年岁稍微大一点的先生女士都学过诗经中的两首诗:伐檀与硕鼠。这两首诗出自魏风,暴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赋税太重和尸位素餐。按照传统的理解,社会上流传这样的歌谣,你魏国当政者就该注意了,诗篇被采集加工到王朝的朝廷上演奏,你周王也该注意了。魏侯可能还有其他诸侯,老百姓经济负担过重了,魏国可能还有其他邦国,朝堂上不三不四的人多了。不论魏的主政者还是更高一级的周王朝主政者,就该“观得失,自考正”,及时调整政策、税率,否则民怨日趋严重,老天爷知道了,魏国吃不了兜着走,连周王也得负责。这就是古代学者以为的风诗的价值。是否真的这样起过作用,我不敢说,但是,在天命观念下,发乎民间的一些歌唱被保存加工,以至于流传后世,成为民族的文化、文学经典,这倒是可以肯定的。总之,说到这个风,现代人说他是土调,没问题,就像河南人唱戏用豫剧腔调,河北人用梆子腔,浙江人用越剧腔一样。这些戏曲发源于地方土调,没问题,可是,若把古代的“风”就单纯地理解为地方土调,可就太过简单了,就像是神庙里没了神,空荡荡的,无精打采的。应该把古人风、凤相连,沟通人天的理解,加到“风土”这个概念中去,这就能解释何以古代王朝有心思采集民风歌唱了。这就是“风”,一个千百年之前的老观念。以上说的是“风”。那“雅”又是什么呢?雅,今天我们也在说,这个人很雅致,雅就是高雅。雅的含义是什么呢?古人说:“雅者,正也。”在此,“正”就是“标准”的意思。论语说,孔子在读书、读诗还有做典礼司仪的时候,所操的语言是“雅言”。孔子说的“雅言”,不是指老夫子家乡的山东话。这所谓的“雅言”就是通行于各诸侯国的标准语,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普通话”。孔子家乡那时候一定也是有方言的。这个“雅言”的“雅”,就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