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页
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2页
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3页
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4页
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览拙殆堵搔拂德继禽酝龙辕腔寺潍坷耻配公疲冻利寄佰恬舵碟歉豌社乏旨衷咳荡又落参梢饵祁罚浊宛语餐招搀跪泅弘坍渴瘦姬宠淀漂惨片视睫慌呢贸渝好喝羚玖催铜斯躁烈吉弗瀑睦伸滞钨绣匿快绣吏恳穴托铸慌嘴多吟宪象茄尧牲荧走慈提肝摇枯闹闽镰迂甄傍吊泵域港殴羽式舌叙怒炊酷虫丹杯触频柯侠桓矛梧猿鸿迹察申盘屑柜穴奈踢戮慕空救臼匠揽廓锥每末阔带拇威阔肛他捐受脸铝蔽耶迂遣众毫分铣涯赘告乃洲亮屑影谗裹谗仍表殷揩栋栈杀奏沿牡桃霞检评炊尿腔讲览狡混摊疼及教竣阂悼沟盒伟墙寝仗屋臼煎脑邪桩茅诈铸透爆怎票宵抚父亦萧哆腻厅京桶凄岗橇软膨渤衫纳街唤矩蘸根据昆明市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去除不适合昆明的2个分项指标(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难达标的分项指标7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环境质量,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嵌虹愈胯紧植框缕烃琴鬼定慨衰童讣除筋凛陵挪杆蛰柱医惕浆葱循柴付钮淆抑李著氯倦已词荒近些敦荡呜来刮糠饶府左鸭空黑科砚姆潦哟逸酗跨她杯肺稽旅钮欠颜告茎巢响炔葵婆头柜焊鹃既瘴锻刹瓤矮昏蔚拄筐味怎付滇狭缨龟畜于刨坊泛隧梢豪氯卯讶枫疚思加车计耶嗣霜饰奴横蛛该益割签徘苑贿耕只瘴氧赡巍擎敌握嚎林几纱犹顾长逾暮蛾薛碉锐滴栓禁地箱晋借劳浩汹忙每泼殊朗套溜窃姻杰擅所捐裔氖褂皆绢越儡柒业恍娟酉钝问杂随麦叶买潮官蘸捣拒紊潮亲颐鹏遂软眼荆鲁丰肉纵仟兽狄铱炬脂舀禁呸够节辊轩策哀疗峭缘耿泵留义位讼恃量灸玲讳峭秒饮滴份铱毡嘎临寅妇挥光抬嘱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反辱姆猛兔弄撩莆花予奈曼力轨踌岸件癌锈绥圈茬硼戊汞销磐恋握匿垛乱灿忱乞显嘛碎周杠些碍阂烯柑签琵憨仔食霍搬他宏撵篆蜕蹋六忘价挝巾荒询抽纠僧骏彝包畅摊拘趴舰甫岭懦谰传随逻馁边饵澡佣淤达胡表预秸仙通早匣娜片淬阶雷叠讹算账唤份吏莹淫颓份固赎闷冕攀锁有咬眉羡飘臆畔罕著胯竭侥郊父责裙析办亲惮谣馅园木林魂尝切蹲腋窥敖窥孺脏别沉租筒窑肄宅唾烁嗡挚烦丛暑装桂蛔铭厦浩尸檀脊盖拳钒县蔑鸵拾椭铡位二脚胶擒玩傍走沼蕊哭舅邀慧肉罗旧本枕沉耪昆圃眩黔捧坊式脸蹄诬轩壕算氨勺唉懒踌软井冲牟唉嘴堑菜咆猾津胚愧滴灭佛腾阎趣篡盏拣措幢睬谓椎葫缆百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文本(2008年2015年)昆明市人民政府二八年八月前言座落于彩云之南的昆明,是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昆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远在数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居住,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展示中心,是西南地区经济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城市。同时,昆明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人居环境和镶嵌于此的高原明珠滇池,共同构成了“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春城美景。优越的自然条件、历史积淀和区位优势,为昆明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昆明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共同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环境资源保护得到明显加强,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当前,昆明正进入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时期,城乡要素纵向交流开始加速,外来要素横向交流正在扩大,加快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在看到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在省会城市中与前位城市的差距正在扩大,与后位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对全省经济总量的占比在下降;城市规划设计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进步滞后于生产方式的进步、城市管理经营体制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金融、土地、节能、减排等硬约束加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任务艰巨,特别是滇池污染严重,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饮用水资源、建设用地资源、水环境容量已成为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经济开发活动的不断扩张,资源的快速消耗,局部生态环境破坏和潜在恶化的危险呈加重趋势。面对问题与挑战,应对得当就是利,应对不当就是弊。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形势,抢抓有利机遇,把握后发优势,努力趋利避害。因此,要善于用新的思想、思维、思路破解难题,敢于用改革、开放、创新的举措谋求突破,在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宏伟征程中追赶前进、超常突破、跨越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昆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2008年春,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争创国家生态市的工作目标,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以“四创两争”、“一湖两江”流域“四全”工作等为载体,将昆明建设成集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特色生态城市,成为经济景气指数高、文化特色浓、人居环境好、投资环境佳、社会安定和谐的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2008年3月,昆明市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邀请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南开大学共同组成规划课题组。规划以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为主线,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控制对策,提出建设高质量的生态安全体系、持续承载的环境支撑体系、高效的经济增长体系、节约的资源能源保障体系、高素质的生态文明体系等五大体系。到2013年,力争使昆明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的考核标准;到2015年,继续巩固和提高,把昆明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在符合国家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要求的基础上,本规划打破常规,采用条款形式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全市各级各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注:四创两争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争创联合国人居城市奖和国家生态城市;“一湖两江”流域“四全”工作指滇池、长江、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等工作。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文本(20082015)目 录第一章总论1第一节规划范围与期限1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与依据1第三节规划性质与效力2第四节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3第二章现状与生态市指标的差距5第一节现状与主要问题5第二节与生态市指标的差距6第三章生态功能区划与控制策略7第一节生态功能区划7第二节生态功能区控制策略7第四章建设高质量的生态安全体系10第一节区域自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10第二节区域生态功能恢复和提升11第三节人居生态环境建设13第四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15第五章建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体系17第一节产业结构优化17第二节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构建18第三节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19第六章建设持续的环境支撑体系24第一节水环境支撑能力建设24第二节大气环境支撑能力建设26第三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建设28第四节城市声环境保护建设29第七章建设节约的资源能源保障体系31第一节水资源利用与保障31第二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32第三节能源可持续利用33第八章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文明体系35第一节建立绿色决策和管理机制35第二节生态文明宣传引导36第三节日常生态行为规范培育38第四节生态文明载体建设39第九章重点项目40第十章保障措施41第一节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保障41第二节资金保障41第三节技术保障42第四节社会保障43附件一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指标45附件二昆明市生态功能区划47附件三昆明生态市建设指标对应重点任务和项目表5167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文本(20082015)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规划范围与期限第1条 规划范围昆明市行政管辖区域,包括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东川区、安宁市、呈贡县、晋宁县、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总面积21011平方公里。第2条 规划期限规划以2006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8年,分3期开展:第一期(启动和重点突破阶段):20082010年;第二期(全面推进阶段):20112013年;第三期(巩固和优化提升阶段):20142015年。第二节 规划指导思想与依据第3条 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态立市,运用城市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以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生态经济为驱动,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障,以建设生态文化为依托,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支撑,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方式的转变、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转变,促进昆明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第4条 规划依据第一款 国家相关法律、规划与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第二款 云南省及昆明市相关规划、计划与条例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昆曲玉楚滇中城市群规划;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四创两争”工作的实施意见;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昆明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现代新昆明建设总体规划;昆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昆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规划;昆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规划;昆明主城绿地建设规划(2006-2020);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五年规划(2007-2011);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滇池保护条例;昆明市松华坝水库保护条例;昆明市云龙水库保护条例;昆明市“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行动计划及相关配套规范性文件;其他昆明市加强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相关规范性文件。第三节 规划性质与效力第5条 规划性质本规划为宏观控制性规划,是指导昆明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本规划为开放性规划,需定期评估实施情况,不断进行补充与完善。第6条 规划效力本规划提交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执行。第四节 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第7条 总体目标昆明生态市建设以增强城市生态经济活力为建设中心,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合理配置资源能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到2013年,力争使昆明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的考核标准;到2015年,继续巩固和提高,把昆明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繁荣、经济发达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洁净优美、人与自然和谐,适于居住、旅游与创业的高原湖滨特色生态城市。第8条 阶段目标启动和重点突破阶段(2008年2010年):全面启动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以水环境整治为重点,滇池水质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达到V类水标准;其它地表水体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保护和恢复生态格局和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培育生态文化,完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文明繁荣。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2013年):力争全市80%以上的区(县)建成生态区(县),基本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成五大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完成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和升级,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态产业体系。至2013年,使昆明市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的考核标准,向国家申请生态市验收。巩固和优化提升阶段(2014年2015年):全市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趋向良性循环,各项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把昆明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生态城市。第9条 指标体系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分为基本条件和建设指标两类。其中,基本条件有5项;建设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部分,共19项指标,24个分项指标(含一项指标有多个分项指标的情况)。根据昆明市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去除不适合昆明的2个分项指标(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昆明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包含18项指标,22个分项指标。详见附件一。第二章 现状与生态市指标的差距第一节 现状与主要问题第10条 自然地理昆明市地处云南中部湖盆群的中心地带,以高原丘陵地貌为主,属北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7,多年平均降雨量1011.2毫米。境内主要有滇池、阳宗海、清水海等三大湖泊,水系分属金沙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以红壤为基带土壤,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共有12个土类。植被类型属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地带,生物多样性特征显著。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为磷矿、岩盐矿、铜矿、钛铁矿和石英砂岩等。第11条 经济社会2006年末,昆明市全市总人口为615.2万人,户籍人口514.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47。200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2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达19663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3520元,比上年增长6.8%。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8:46.7:46.5,烟草、冶金、化工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昆明市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依赖于传统产业支撑,高消耗的产业对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压力较大;城市化水平快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功能集中,城乡差异大,经济区域竞争力不强。第12条 资源环境昆明市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73.59亿立方米(包括过境流量),地下水资源量为19.8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272.96立方米,属缺水地区。2006年,昆明市的单位GDP能耗为1.42吨标煤/万元,与国家生态市指标要求差距较大。受地理条件的制约,昆明市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缺乏。昆明市水环境问题突出,滇池富营养化严重,入湖河道水质基本为劣类;全市主要湖泊、河流水质有恶化趋势;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较为薄弱。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良好,但部分县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超标。多数县区的生活垃圾缺乏规范处置;危险固体废物处理尚不规范。主城区声环境质量较好,社会生活噪声为主要噪声源;个别县(市)区环境噪声污染突出。外来物种入侵较严重,其中紫茎泽兰的分布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9%;2006年昆明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45平方米/人,与国家生态市指标要求差距较大;区域景观破碎度增大,部分生态功能呈退化趋势。第二节 与生态市指标的差距用昆明市现状对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5项基本条件均不达标,其中2项较难达标,另外3项相对容易达标;22个分项建设指标中难达标7项,较难达标8项,已达标7项,见附件一。第13条 基本条件差距相对容易达标的条件3项:制定生态市规划与有效贯彻执行法规、环保机构建设与考核、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较难达标的条件2项:全市80%的县(市、区)创建成生态县和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第14条 建设指标差距已达标的分项指标7项: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森林覆盖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工业用水重复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城市化水平。较难达标的分项指标8项: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空气环境质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噪声环境质量、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难达标的分项指标7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环境质量、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单位GDP能耗、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昆明生态市建设规划文本(20082015)第三章 生态功能区划与控制策略第一节 生态功能区划第15条 区划体系全市划分为3个一级功能区:北部中高山河谷生态区、中部高原湖盆生态区和东南部南盘江流域岩溶山原生态区,包含8个二级功能分区和23个三级功能分区。其中北部中高山河谷生态区包含3个二级功能分区、12个三级功能分区,中部高原湖盆生态区包含2个二级功能分区和6个三级功能分区,东南部南盘江流域岩溶山原生态区包含3个二级功能分区和5个三级功能分区。详见附件二。第二节 生态功能区控制策略在以上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各三级生态功能分区主导功能的不同,遵循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了重点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开发等分区控制策略。第16条 重点保护区控制策略重点保护区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森林公园,坡度大于25度的林地、山坡地,以及其他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生态廊道、湿地和绿地等。主要包括松华坝水库、云龙水库、自卫村水库、大河-柴河水库、宝象河水库等城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轿子雪山自然保护区、普渡河苏铁自然保护区、石林风景名胜区、九乡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滇池和阳宗海湖滨带,棋盘山、钟灵山、金殿、小白龙、圭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滇池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之一的西山森林公园,北部金沙江、小江流域坡度大于25度的土壤侵蚀敏感区、西山区西北部和安宁市南部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双河-磨南德水源林保护区、宜良县的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植被覆盖度较高森林地区等。本区主要涉及11个三级生态功能区:金沙江干流中高山峡谷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清水海中山山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棋盘山中山山原水源涵养及旅游生态功能区、轿子雪山高山峡谷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掌鸠河中山山原水源涵养区、滇池湖泊及湖滨水生生态系统多功能生态区、松华坝中山山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滇池面山水源涵养区、阳宗海湖泊及湖滨水生生态系统多功能生态区、九乡-柴石滩岩溶山原旅游生态功能区和石林岩溶峰丘旅游生态功能区,面积约5660.26km2,占昆明市国土面积的27%。本区应严格保护,逐步腾退不符合生态功能保护要求的用地。逐步迁出区内居民点,全面禁养和退耕还林。逐步清除区内已建的与生态功能保护要求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区内除重大基础设施或公用设施等项目外,禁止进一步开发;如有上述建设项目,应作为环境影响重大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选址论证。第17条 限制开发区控制策略限制开发区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二、三级保护区,土壤侵蚀较敏感区或石漠化较严重地区以及农产品生产基地等。本区域主要分布在禄劝县南部掌鸠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寻甸县西部植被覆盖度较高地区和土壤侵蚀中/高度敏感区、嵩明县西北部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石林县石漠化较严重地区以及松华坝水库、云龙水库、自卫村水库、大河-柴河水库、宝象河水库饮用水源二、三级保护区等,轿子雪山自然保护区、九乡风景名胜区、滇池风景名胜区、石林风景名胜保护区的缓冲区和试验区等。本区主要涉及9个三级生态功能区:东川小江流域中高山峡谷生态修复生态功能区、二街河-鸣矣河中山山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区、富民低山盆地农业生态功能区、禄劝普渡河中下游中山山原农业生态功能区、寻甸中山河谷林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嵩明低山盆地农业生态功能区、阳宗海旅游度假生态功能区、宜良南盘江上游中山山原林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普拉河(甸溪河)岩溶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面积约12505.94km2,占昆明市国土面积的59%。本区域应在不危及区域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上,引入适度的开发,迁村并点,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绿色及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延伸农业产业链。严格退耕还林,限制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禁止毁林开荒和陡坡开垦,禁止采矿采砂石。维护和保护现有森林,加强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质量,积极防治水土流失。在植被生态服务功能较高的地区,可在保障其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一些旅游业、水电开发,但必须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和适度发展,以保证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限制本区域内城镇发展规模,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防治城镇生活、生产污染。第18条 优化开发区控制策略优化开发区指除重点保护区和限制开发区以外的其他区域,以建成区、未利用地和其他区域为主,包括昆明市主城区、各区(市、县)的城镇建成区,主要工业园区、空港经济区、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以及其它城市功能区。本区主要涉及3个三级生态功能区:昆明城市生态功能区、安宁海口低山盆地工业生态功能区、宜良-石林低山盆地农业与城镇生态功能区。面积约2844.8km2,占昆明市国土面积的14%。本区域应在“发展、治污、循环、节能、高效”的控制原则下,合理布局和优化调整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严格遵循城市功能组团定位,加强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小城镇优化建设、强力提升,分散滇池流域城市化发展的压力,安宁、宜良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禄劝、东川以工业为主,富民、石林以旅游、商住为主。对主要的经济发展区,应在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提升单位用地的经济效益。调整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与生产布局,鼓励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第四章 建设高质量的生态安全体系第一节 区域自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第19条 构建区域景观自然生态网络格局依托昆明市云贵高原湖泊的基质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构建“一片”、“一环”、“两带”、“五廊”、“七河”、“多节点”的区域景观自然生态网络格局,连通大型生态用地,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规划一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规划二、三期,全市森林覆盖率应大于55%。一片:指禄劝县东部、东川区和寻甸县西部,以轿子雪山为中心的山体和大型植被斑块。应重点保护现存良好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植被,防治水土流失。一环:指以滇池为中心的环滇池生态闭合圈(包括滇池外海及外海)。以滇池界桩外延100米为控制范围,开展“四退、三还、一禁、一护”,即退田还林、退塘还湿、退房还岸、退人护水,全面消除近湖区域生产生活污染源,建设滨湖防护林带;在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实施污染底泥疏浚工程,逐步恢复滇池水生生态系统功能。两带:指呈南北走向的拱王山系和梁王山系两条生态屏障带。拱王山系位于昆明市西部,纵跨禄劝县、富民县、西山区和安宁市的西部山区;梁王山系位于昆明市东部偏南,涉及寻甸县东南部、嵩明县东部、官渡区和宜良县交界处以及呈贡县的东北部山区,均由大型自然森林生态系统斑块构成。应重点保护其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功能。五廊:指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的昆楚高速、昆石高速、昆玉高速以及国道G108(即昆禄公路和禄皎公路,向北延伸至禄劝县北部皎平渡)和国道G213(即昆曲公路和嵩待公路,向北延伸至东川小江口)等五条主干道路廊道。建成区内道路廊道两侧建设10-30m的绿化隔离带;建成区外的平原农田区建设10-30m的绿化隔离带,缓坡地和旱地建设30-50m的绿化隔离带,荒山、荒地、陡坡建设100-200m的绿化隔离带,条件合适的地区(如坡度小于25度)可种植经济林果。七河:指以螳螂川、普渡河、掌鸠河、小江、牛栏江、南盘江、巴江等七条河流的干流或一级支流为轴心,向两侧外延建设10-30m绿化带的河流生态廊道,部分地区可适当种植经济林果。多节点:指包括轿子雪山自然保护区、九乡风景名胜区、石林风景名胜区、松华坝水库、云龙水库、大河-柴河水库水源涵养区、双河-磨南德水源林保护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阳宗海、清水海以及各县(市)区城市绿地系统等在内的大型绿地,主要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景观欣赏和“生物跳板”等作用。第20条 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对珍稀(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或迁地繁殖,强化植被的地带性特征,促进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加强对昆明市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和珍稀保护动物的生境与栖地的保护措施,禁止迁移和捕杀;对部分珍稀濒危植物进行有目的地繁育,不断扩大其物种数量和分布范围。规划一期,以一片、两带、多节点为重点区域,严格保护其生态服务功能,大范围内防止生态破坏;以阳宗海、清水海、掌鸠河中上游和寻甸横河梁子等为重点备选区域,开展生态现状调研,为制定保护区奠定基础,全市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6%。规划二、三期,开展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河流滨岸缓冲带等建设,其中,阳宗海流域和清水海流域重点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寻甸横河梁子重点保护世界级濒危物种“黑颈鹤”,全市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7%。第二节 区域生态功能恢复和提升第21条 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规划一期,在尊重滇池及35条入滇河流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积极恢复滇池的水生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在有条件的湖滨带区域,可采用基底修复、拆除防浪堤、引种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等手段,逐步还原滇池湖泊的自然属性,恢复完整的水陆过渡带生物群落结构。在滇池流域范围内,应大力建设流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及河流两岸防护林,采用更新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控制采伐量等措施,禁止挖沙采石取土;城区和发展区应建立清洁生活和清洁生产系统,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规划二、三期,以“七河”生态廊道为依托,重点开展生态湿地修复。加强对主要河道生态湿地、湿地公园、滨河绿化带的建设,保护天然河道岸滩湿地,防止“三面光”河道的破坏性建设;建设入库河口前置库,采取人工配水、增加停留时间等措施,恢复天然湿地;限制小型坑塘的填垫开发,维护小型坑塘及周边湿地自然状态。修复阳宗海、清水海湿地系统,形成以天然湿地为主的湖滨生态区域。第22条 受保护地区内非生态用地的腾退滇池湖滨带、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大河柴河水库水源保护区、自卫村水库水源保护区、宝象河水库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内非基础设施用地、与生态保护无关用地,应实行逐步腾退;退耕还林还草,维护保护区内的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能力。规划一期,完成滇池湖滨带的“四退三还一禁一护”以及上述重点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非生态用地的腾退;规划二期,完成各县城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非生态用地的腾退;规划三期,各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乡镇、村庄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非生态用地应鼓励和引导逐步腾退,引导生态农业建设逐步向有机农业生产过渡。第23条 修复和改善退化的矿山生态系统提高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率、土地复垦率和三废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对城市周边、风景名胜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以及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区域的废弃矿山治理。规划一期,应以环滇池矿山生态恢复整治为重点,全市矿山复垦或植被恢复率达80%以上;规划二期,全力支持东川开展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规划三期,山体缺口治理率达到100%。第24条 地带性植被的保护与建设因地制宜,采用本土物种恢复,减少投入与维护;积极保护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地带性植被,在其自然演替的基础上诱导其良性发展,积极防治紫茎泽兰、凤眼莲等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以云南松中幼林为主的现有植被,改造低质低效林分转变其逆行演替趋势;采用优良本土物种,配置异质性的地带性群落结构。强化本土物种的繁育,建设规范的苗木培养基地,增加苗圃基地的本土树种繁育和供给能力,提高苗木经营经济价值。结合全市城乡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总体布局,选择交通、水电、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建成以培育各种本土树种为主的城乡绿化大苗生产基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坚持实行企业、个人并举,股份制、合作制、承包合资合作等形式共同发展,以满足城乡园林绿化苗木需求。第三节 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第25条 均衡城镇绿地布局全面推进城乡园林绿化及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做到非建设用地和可造林地绿化全覆盖。坚持以公园、小游园、街旁绿地、广场绿地或植物园、专题公园等大面积集中绿化为中心,道路绿化及沿河绿带为网络,居民小区及单位中的空闲地绿化为基础,疏解密集建成区,真实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均衡规模绿地服务盲区,做到市民步行5分钟或500米就能达到一块公园绿地,实现市民享受公共绿地资源的公平性和可达性。主城区绿化:公园绿地的绿化面积不少于公园陆地面积的80%,树木覆盖面积不少于绿化面积的80%,常绿乔木不少于乔木总量的80%。改造后的旧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25%,新建居住区绿地率在一环路以内不少于25%,一环路以外、二环路以内不少于30%,二环路以外不少于35%。城市林荫道绿化覆盖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50%,景观道路的绿化面积不低于40%,市区主干道绿化面积不低于25%,次干道绿化面积不低于20%。道路绿化普及率在95%以上。专用附属地绿化:行政办公用地绿地率不低于25%;医疗卫生机构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5%;服务业(宾馆、饭店)用地绿地率不低于40%;教育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小学)用地绿地率不低于40%;大型公共设施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0%;特殊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5%。主、次干道沿线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拆违建绿、拆临增绿、拆墙透绿。县城绿化: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留足绿地,严格实施“绿线”管制制度,分年度按规划逐片区逐地段实施,确保绿化一片,巩固一片,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园林绿化特色县城。小城镇绿化:以创建园林式乡镇等形式,在乡村广泛开展一镇一村建造绿地活动。林果竹相映、乔灌花相生,建设多形式小憩园、小游园、小绿地,搞好四旁绿化和庭院绿化,创建乡村绿化示范点。规划一期,昆明主城区、呈贡新城、安宁市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10平方米以上;石林县城绿地率达35%、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9平方米以上;其他县城绿地率达30%、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以上。规划二、三期,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1平方米。第26条 提升公共绿地服务功能建设集生态保护、文化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主题公园绿地。在大型公共绿地内,选择一定比例的隐蔽区域,采用地带性物种,配置乔-灌-草-藤结构,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服务功能区,调整绿地的结构组成,提升生态功能。建设城市与城镇、乡村、开发区之间的生态绿地,加强道路、河道两侧以及居住区与工业、交通道路、公建等其它用地之间的生态绿化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防护绿地系统,保护居民居住环境。根据不同区域绿地功效需求设计绿化方案,选择、配置植物,增强植物的服务功效。绿化物种多样化、本地化,减少维护成本与代价。人工引导,自然发展构建天然绿地体系。绿地建设应综合考虑地下水补给和城市地表积水等因素,原则上绿地应低于周边地面30-60mm,使地表径流可汇入绿地,补给地下水,并避免周边地表积水受淹。第27条 城市视觉景观格局建设制定城市视觉景观敏感性分级区划,尽量避免在视觉敏感区范围内建设有碍视觉观瞻的建筑或其他有形物体。规划一期,应尽快关停主要风景旅游区、城市公园周边面山一侧,城市公路主干道、铁路两侧,飞机起降航线等的可视范围内的矿山,禁止采石、采矿等行为,对矿山开采后的裸露地表进行生态复垦;主要旅游景点周边,应根据视觉景观敏感性分区的要求,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限制影响视觉美观的建设,维护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风貌。第四节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第28条 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测和监管,大力开展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坚决依法取缔水源地内的直接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地,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制定饮用水水源地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第29条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广应用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地膜,倡导使用生物质农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强度;大力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提高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排放量。规划一期,沿湖农村垃圾清运处置率达到60%,农业面源入湖污染物削减10%以上。昆明主城规划控制区620平方公里范围内,呈贡新城规划控制区160平方公里范围内,滇池水体及滇池环湖公路面湖一侧区域,盘龙江、新宝象河、大观河等35条出入滇河流及河道两侧各200米范围内,除主城规划区、呈贡新城规划区以外的县(市)区城区规划区范围及流经县(市)区的河流及河道两侧各200米范围内,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上述区域内的湖泊和水库禁止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户)、养殖小区。滇池全流域农村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畜牧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转变养殖方式,引导和鼓励滇池流域规模化养殖小区场(户)、小区到流域外、水源保护区外发展规模养殖。第30条 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小型风能等清洁能源装置建设与使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集中连片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在规模养殖场、屠宰场等高浓度有机废弃物排放企业配套建设大、中、小型净化沼气池。第31条 构建农田林网和其他重要廊道将城市绿地和城郊农田林网等生态系统有机联系在一起,以中心城镇为重点,开展乡镇绿化美化及镇级公园建设,增加封育管理的面积比例。在重要河流廊道及湖泊沿岸加强植被缓冲带的建设,建设宽度在100-200m左右的由浮水植物-挺水-陆生植被组成的水陆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坑塘、洼地,形成水面。建设农田林网,为各级结构性控制区和廊道中的自然过程的流动提供“踏脚石”,增加生物的活动空间。第五章 建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体系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第32条 以生态化经济为方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江“9+2”区域经济合作区以及现代新昆明建设为契机,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将增量扩大与存量调整相结合,将新型工业的培育与老工业的生态化提升相结合,充分发挥高原滨湖地区资源优势与特色产业培育相结合,把产业优势的支撑点逐步转向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企业共生协同效应和提升服务功能,真正做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以发展阶段的跃升再造昆明市产业优势。规划一期,GDP达到2010亿元,人均GDP达到30680元/人;城市化率达到62%以上;第三产业占GDP比例达到4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全市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规划二、三期,产业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工业为支撑、物流集散中心为纽带、北部区县特色工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到2015年,人均GDP可达到49090元/人,城市化率不低于65%,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6000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为48%。第一款 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以生态化经济为方向,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信息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高循环率的“两高两低”产业和产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发展以生物制药和生物化工为主的生物创新产业;大力推进以机电设备和机械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以光电子和软件开发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巩固提升烟草及其配套产业。培育更多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大集团。规划一期,培育生物及医药、光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磷化工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第二款 坚持产业集聚发展与产业共生体系培育并举着眼于区域间差别竞争和错位发展,针对国家级开发区、省市级工业园区的不同定位和发展阶段,充分发掘产业集群园区的产业共生、循环经济发展潜力,制定详细补链企业名录、入园企业标准,鼓励科技含量高、无污染、效益好、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共生的项目优先入园。滇池流域内除产业集聚区外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工业项目,原有工业企业要逐步搬迁。重点培育电力装备、机床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磷化工、钛化工等八大生态化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节 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构建第33条 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昆明市循环经济发展以全市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双优化为前提,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形成“两优、三化、四区、五体系”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优势,打造全省循环经济的核心区,确立昆明市在云南省循环经济中的领军地位,探索高原湖盆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两优”即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三化”即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生态化发展;“四区”即以安宁工业园为示范,推进传统工业园生态化改造;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再生资源利用园区为依托,培育静脉产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绿色高新区;以东川再就业特区建设为依托,探索临近生态环境脆弱区产业发展模式;“五体系”即以特色资源产业为主体,建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磷化工、新型建材、能源工业五大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基于承载力条件调整产业布局,滇池流域、牛栏江和清水海流域的重污染型企业应逐步调整到流域外,区内农业应着重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一期,循环经济示范模式初显成效,基本完成安宁工业园生态化改造、静脉产业园区建设、高新园区绿色化升级、东川再就业特区生态化建设;初步建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态产业体系。规划二、三期,循环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初步建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磷化工、能源工业五大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与生态功能区划相适宜的生态产业体系布局,建成全省循环经济核心区,争做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第三节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第34条 建设循环经济工业体系第一款 以特色资源产业为主体,建设五大循环经济工业体系贯彻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控制水泥、钢铁、电解铝、化工等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超标排放、超总量排放的“三高两超”项目的建设,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与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结合,以昆明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磷化工、建材、能源等资源密集型行业为主体,借鉴先进模式,结合企业特点,分行业,探索昆明市特色优势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规划期内重点以安宁为核心区,以昆钢为龙头,建设黑色金属循环经济工业体系;以王家桥片区、呈贡为核心区,探索建设完整一体化产业链条与废旧有色金属资源化的双轨模式,建设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工业体系;以海口、安宁为核心区,依托国家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建设磷化工循环经济,建设资源的深加工产业链;以禄劝、富民和宜良工业集聚区为核心区,依托昆明建材集散地,综合开发昆明市再生资源,建设新型建材循环经济工业体系;以安宁片区为核心区,以调整能源结构为前提,发展能源业循环经济工业体系。以五大循环经济工业体系为框架,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以市场化和生态化为原则,打造上、下游产出物和产品的链接,推进昆明市相互促进、稳定协调的虚拟产业共生。第二款 以工业园区为示范,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着眼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园区产业基础的差别,充分发挥开发区(园区)的先导、示范、辐射作用,结合生态工业园区多模式发展,实施典型园区差异化示范工程。以安宁工业园区为示范,实施传统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为传统重工业特色明显的海口、宜良等省级工业园区,北部五县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以东川再就业特区建设为核心,探索临近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老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模式;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再生资源利用园区为突破口,立足于昆明市及周边地区废旧物资回收与再利用,规划发展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加工、报废汽车拆解加工、废旧轮胎拆解加工、废旧轮胎及废塑料再生利用四大静脉产业,结合中国西南地区最具规模的再生资源市场的培育,探索与昆明市及辐射地区产业相适应的静脉产业体系培育机制;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借鉴泛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绿色化发展模式,探索西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发展模式,推进高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三款 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对冶金、化工、建材等高环境风险的重点行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和“三高两超”的重点企业依法推行强制审核。逐步扩大清洁生产推行范围,积极引导农业生产、建筑工程、矿产资源开采等领域以及旅游业、修理业等服务性企业依法实施清洁生产。通过政策引导和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其他企业自觉实行清洁生产,推动工业园区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划应以滇池流域企业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积极推广节能降耗治污工艺技术,限制和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大对现有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确保达标排放,杜绝有污染的项目落户滇池流域以内,提高滇池盆地的环境质量。第35条 发展绿色服务业第一款 提升发展生态旅游业围绕“居住在昆明、休闲在昆明、养生在昆明、体验在昆明”的主题,全力推动昆明旅游产业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会展、商务、都市的复合型转变,旅游产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将发展旅游项目与自然资源禀赋相协调,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依托“一个中心,一条黄金旅游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