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格式介绍一、 一般格式规范(可对照后面例文来看)一篇完整的论文,应包括:l、题目;2、摘要;3、关键词;4、正文;5、注释。要打印的论文正文页面统一用“A4”纸,“纵向”打印,页边距左.cm、右cm、上.cm、下各cm,行距固定值20,左侧装订。 在校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字数要求都是8000字以上。函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暂时要求5000字以上。具体样式、字号要求如下:样式说明:题目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副标题四号黑体加粗居中、副标题前面加破折号间隔一行XXX专业 学号:XXX姓名 指导教师:XXX姓名 四号楷体居中,学号必须是取得学籍后的学号。间隔一行摘要空二格起打,五号黑体:摘要内容五号楷体。摘要需简明确切(一般在300字左右)关键词空二格起打,五号黑体:关键词必需有3-6个五号楷体,词与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词后无需标点符号。也有各词间空一格排列的,我们不取。间隔一行正文五号宋体,小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居中,与上段间隔一行。文中图表只附最必要的,图与表内的文字、图题、表格题目要简练准确,字体字号有时正文相同(也可视具体情况用不同字体字号,要以醒目美观协调为原则 )。正文序号编排应规范,序号层次安排为:第一层:一、二、;第二层:(一)(二);第三层:1、2、;第四层:(1)(2)。正文完。间隔二行注释五号黑体,空二格起打。注释二字单独一行,另起一行打注释内容。二、 特别注意几点:1、摘要空二格起打,五号黑体:摘要内容五号楷体提供论文内容梗概,表达文章中有创新意义的内容,体现结论,不须评论,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尽量不使用“本文认为”、“笔者认为”、“介绍了”、“阐述了”等引导性用语(读者从摘要中应获得全文的主要信息)。摘要不可与前言、引文或结论的内容重复。、注释:注释内容是对文中特定的字、词或引文内容作的说明或对引文注明其出处,编号用表示,用右上标。注释内容若涉及引文,此种注释的表述按作者(如外文译著须加译者,如古籍则在原作者后加点校者或注释者名)、书名(文章名)、出版单位(刊发的杂志名)、出版时间(发表的期号)、引文所在页码的次序来写。如涉及数字除古籍外,均应用阿拉伯数字。如:宋濂等编元史吴师道传,中华书局1997版,第2231页。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 版,第348页。同一种文献多次引用,则编号可放在同一行,文献有关信息标注一次,而页码相对应即可。如涉及数字为古籍,可用中文数字,其余均应用阿拉伯数字。要仔细看看例文标注方式。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正文中独立成段的引文,用仿宋体或楷体,左缩进两格,右边不缩进。其中第一行需缩进四格。如:吴礼部诗话一开头便对东汉仲长统的述志诗提出批评:“仲长统述志诗,允谓奇作,其曰叛散五经,灭弃风雅者,得罪于名教甚矣。盖已开魏晋旷达之习,玄虚之风。昌黎志辟异端,而汉三贤赞,统与焉,殆未之察也。”鞭锋所及,至于韩愈。其捍卫儒学正统之志可见一斑。接着讨论朱熹的感兴诗,更是体现出他对“圣贤操存之要”和世人“逞其私见,穿凿以为知”、“异端词藻之害道”的严正态度,从而也集中体现了吴师道诗论力辟邪说、捍卫理学正统的主旨。又如: 卫武公抑戒宾筵二诗,极言荒湛之失,本以刺王,而引以自归。至于丧乱回遹等语,皆所不讳,盖所以致其警戒之切尔,旧序之言为是。韦苏州逢杨开府诗云:“少事武皇帝,惟有故人知。”此盖韦公因见当时三卫恣横,身在其列,故托以自言,亦古人之意。论者遂谓韦少豪纵不羁,晚始折节,所谓对痴人谈梦也。使真为自言,则窃姬之丑,不识字之愚,何至如此历举乎?卫武公年九十五作抑戒宾筵诗 以刺周王,人称大贤,后人常将之与周公作酒诰相提并论。儒生颂扬的是所谓文臣死谏的精神。吴师道评韦应物逢杨开府诗“因见当时三卫恣横,身在其列,故托以自言,亦古人之意。”正体现了他严格遵循诗歌有“美刺”之职的儒家正统诗论观点。同时对庸人曲解进行了驳正。三、 不要随便用网络资料,因为网络文章错误特别多,尤其是错别字病句特别多,引文没有出处。而我们论文要求严谨,引文要详细注明出处,详细到页码。例文:宋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汉语言文学专业020150003:张三 指导老师:xxx摘 要:由于相近的现实境遇,宋代文人与屈原的心态形成高度契合,从而导致了两宋楚辞学的兴盛。宋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首先是凸现屈原“忠君爱国”的主题,以强调中原宋国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其次是对屈原言行中那些不符合“中正”道学的细节进行重塑和改造,以便将屈原的精神纳入理学的轨道,达到昌明“道统”、“文统”的目的;再次是大多数文人将屈原对自身与社会的双重固持视作人生的范式,以作处穷时期的励志动力。关键词:宋代文人;屈原;楚辞;朱熹;忠君爱国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现象本身都具有其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图式结构。其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意义,其意义的实现主要依赖接受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以将人物或作品的空白填充起来,从而使其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达到其特定意义的实现。因而,一千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屈原其人其事及其作品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为后人留下了相当的空白。细究起来,后代楚辞接受者大多囿于各自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境遇。评屈原说楚辞的同时也是在说时代说自己,一如陆九渊所宣称的“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故而,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针对屈原和楚辞的研究史反倒成了各个不同时代文化思潮和不同文人思想学术的载体和投影。因而,考察不同时代的文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情况,也可见出那个时代的特殊文化现象和文人心态。两宋时期的现实处境与战国后期楚国的形势有许多相似处。强敌环视,军事不振不仅是当局统治者的心腹之忧,也一直是神经敏感的文人们的穿心之痛。文人心理随国运而变,学术思潮也伴国运涌动。这种心痛在两宋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具体到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方面,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导致了两宋楚辞学的兴盛。其兴盛程度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以迄唐五代,是继两汉以后楚辞学的第二座高峰。宋史艺文志著录了楚辞类著作12部,除首二部为屈原等撰楚辞十六卷和王逸章句楚辞十七卷外,余晁补之续楚辞二十卷、又变离骚二十卷、黄伯思翼骚一卷、洪兴祖楚辞补注十七卷、考异一卷、周紫芝竹坡楚辞赘说一卷、朱熹楚辞集注八卷、辨证一卷、黄铢楚辞协韵一卷、钱杲之集传离骚一卷,共七家十种为宋人著作。此为收录宋人楚辞文献最集中处,而更多零星的评论、绍骚拟作散见于儒林传、文苑传和众多的个人传记中。还有部分资料散见于宋人杂史、笔记、书录、文学作品等著作中。元人所修宋史资料凌乱不全,向为后世学人所诟病,于楚辞文献资料也不例外。即使传至今日的文献也未见其全收,毋庸说今已散佚的资料。今人姜亮夫先生著楚辞书目五种1,辑得宋人著作凡16家22种,另图谱7家9种,为迄今著录宋人楚辞类著作最全者。近年又出版了李诚、熊良智主编的楚辞评论集览2,该书从四库全书等处集得宋人楚辞评论80余家凡200余项,传世之宋代楚辞文献遂大备于斯。宋人所取得的楚辞学成就说明时人对屈原和楚辞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是空前的。促成这一结果的关键动因是屈原忧思和楚骚精神与宋代文人心态的高度契合。鉴于唐亡的教训,宋代的开国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结束了中国有史以来重武轻文的治国方略,开启了以文人为主导的时代。一大批文人志士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宋代的政治领导层,而以武著称的将军们在失去军队的直接领导权的同时,也被逐出了上层领导层,士大夫为主的文官成了社会的唯一主导力量。在这种巨大的政治转变下,宋代文人开始了亦文亦政的生涯。多数人怀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人生态度,其文学主题往往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整个宋代,让文人们忧心的事情太多了,而国运日衰,军事孱弱,是赵宋320年间最突出的问题。北宋初立,周边仍强敌环视,边患不断。燕、云十六州一直未能收复,辽、西夏、金、蒙人皆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持续扰掠边境,蚕食宋人国土。进而中原沦丧,先是屈辱地苦守半壁江山,最终亡于蒙元之手。这一切跟屈原时代的楚国际遇惊人地相似。因而,宋代文人思接千载,引千年之前的三闾大夫为同道:愤屈原所愤,激屈原所激,忧屈原所忧,叹屈原所叹。在这首共鸣曲中最强的音调无疑是“忠君爱国”论调。而这个论调恰恰是宋代文人根据时代需要对屈原精神的升华,是宋人首倡且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观点。唐以前文人对屈原的评论主要执于褒扬和贬抑两端。褒扬者如刘安、司马迁等从屈原人格高洁的角度,认为“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贬抑者如班固、颜之推等则从屈原言行过激的角度,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忿怼不容,沉江而死”“过矣!”属“文人无行”。有时一人竟持褒扬和贬抑两论,皆因其时间和境遇不同使然。但未曾有人提出过屈原“忠君爱国”的概念。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窃尝论之: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3这是楚辞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以“忠君爱国”来解读屈原精神。这一概念的提出,或者说这种君国意识的确立,是建构在政治上“中国正统”论基础之上的。周边异邦的压力,迫使宋人明显感觉到“中国”不等于“天下”,宋人只据有“中国”,已无法操控“天下”。汉唐时期那种睥睨四方君临万国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异方之法乱中国,夷狄之君抗天子”4的事情时有发生,且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自身民族的合法性,确立汉人中国的正统性便成了宋人的重要使命。从宋初石介的中国论5开始,到欧阳修的正统论和正统辩6,正统意识、夷夏之辩陡然清晰起来。而屈原那种自视高贵、傲然不群的品格和对宗族乡土的无限眷恋情结,便成了宋代文人认同和共鸣的基点。王禹偁仿作骚体赋抒发情志,梅尧臣作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赞美屈原“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的忧国之心。苏轼写屈原塔、屈原庙赋表达他对屈原忠贞人格的肯定和推崇,对屈原遭遇的同情与不平,并寄托自己与屈原一样拳拳忧国之心。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刘敞晁补之、张耒等北宋文坛名人都写有诗文评述和赞美屈原的“忠贞之志”、“仁人之心”、“不屈之志”。靖康难后至于南宋,文人们对民族的危机越加忧心忡忡,内心的悲愤也越发浓重。所以在这一时期,坚持主战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认可的正确立场;而呼吁洗雪耻辱、收复中原,期望报国杀敌、建功立业,表现慷慨悲愤的激情和英雄主义理想的文学作品也成了当时文坛的绝对主流。诗里每见“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九原?”(陆游白鹤馆夜坐)、“平时感叹屈灵均,离骚三诵涕欲零。”(楼钥寄谢林德久);词中多是“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辛弃疾喜迁莺警臣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诗)、“湘妃起舞一笑,抚琴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而直接凸现一个“忠”字,涵咏爱国主题的也不乏见:高宗时王十朋说“先生死忠清。”(梅溪集题屈原庙);孝宗朝袁说友说“千载孤忠动神物。”(东塘集汨罗);宋末文天祥写道“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端午感兴);高斯得赞美“豪气今安在,忠魂死不泯。”(端午小饮,分韵得身字);林景熙更是感叹“湘江浴忠臣。”此情此景,诚如葛兆光先生说的:“宋代对异族和异国的警惕,使得爱国主题真正占据了文学的主流。”7当然,这其间,最为重要的是洪兴祖楚辞补注的出现和朱熹楚辞集注中“忠君爱国”理论的提出。必须指出的是朱熹认为屈原“忠君爱国”,并非只停留在对屈原言行的简单体认,而是上升到了行而上的哲学层面,也即道德伦理的理学高度来解读的,这也是宋人接受屈原的又一特色和独特角度。复兴儒学,践行圣人之境是宋代理学家的崇高使命。大学里提到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中庸里说的:“居上不骄,为下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8成了理学家的座右铭。由此推出了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很显然,屈原处穷时愤世狂狷、责数怀王,甚至“忿怼不容,沉江而死”的言行方式是不符合这种中正之道的。因而,宋人在接受屈原时必须对其部分精神意念进行汰弃和调整改造。朱熹在肯定屈原“忠君爱国之诚心”的同时,明确指出“其志行”“过于中庸而不可为法”,即屈原的行为已明显偏离中正之道,不能效仿。张九成更是直接指出:“圣人之道,大中至正,不在防浪高远处,亦不在枯槁憔悴处。”指斥“凡刻意尚难,愤世嫉邪,沽激矜持,决去不反如屈原、申屠狄之流,皆非圣王之道也。圣王之道,不疾不徐,不激不抗,悠然自得,从容中道。”9有些理学家甚至因之而否定整部楚辞的价值。魏了翁跋胡复半野诗稿云:“古之为文,皆以德盛仁熟,流于既溢之余离骚作而文辞之士与世之以声律为文者傅会牵合,始与事不相俪。”10在师友雅言里又说:“离骚作而文辞兴,盖圣贤之书,皆实有其事,虽比兴也无不实。自庄周寓言,而屈原始托渔父、卜者等为虚词,司马相如又托亡是公为赋,自是以来多漫语。”11有些道学家的态度则比较缓和。如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在跋刘克逊诗中云:“孔子诲人,诗无庸自作,必取中于古水为沅、湘,不专以清,必达于海。玉为珪、璋,不专以好,必荐于郊庙。”12肯定诗、骚华质两备的特性。在为“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玑作的徐灵渊墓志铭中说:“盖风、骚之至精也,近世乃连篇累牍,汗漫而无禁,岂能名家哉?”13更是将诗、骚并列。但终归未能脱出以经说骚、借经以提高屈原和楚辞地位的苑囿,而这正是道学家所坚守的底线,也是他们倡言“道统”和“文统”的需要。比较全面地对屈原人格精神进行改造提升,以适应时势需要的人还是洪兴祖和朱熹。洪兴祖在注完离骚章句后评论说:“屈原其不可去乎?有比干以任责,微子去之可也。楚无人也,原去则国从而亡。故身虽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如爱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尽矣。屈原虽死,犹不死也。乐天知命,有忧之大者,屈原者忧,忧国也。其乐,乐天也。离骚二十五篇,多忧世者语。屈子之事,盖圣贤之变者,使遇孔子,当与三仁同称雄。”14 生当两宋之交的洪兴祖完全站在“君臣大义”的儒家道德高度对屈原的出、处、死节行为进行了巧妙的改塑,表彰屈原“忠正”“爱君”的精神,从而将屈原的愤怼乃至狂狷也纳入了儒家“忠君”、“忧国”的正道。朱熹更是从理学“诚”的角度出发,认为屈原“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可有所交发于“天性民彝之善”,“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15对屈原之心本“诚”的推论,使朱熹包容了屈原志行中不合“中庸”的细节,而着重肯定其至仁至诚的“忠君爱国”之“大节”,并提升到“三纲五典”、天理、天性的高度。从而把他的楚辞研究纳入了他一生所极力倡导的“道学”轨道。但是道学家毕竟不是宋代文人的全部,何况程朱理学在朱熹生前还曾一度被斥为“伪学”,遭到禁黜。更多的文人敬仰的是屈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执着抗争精神,以及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人格,把这二者当作自己处穷的楷模,励志的动力。两宋时期虽然文官当政,但北宋党争不断,守成与革新之论贯穿始终;南宋国远乖唳,主战主降之声此消彼涨。一批文人政坛得志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另一批文人仕途的失意。而且,谁也不敢保证今天的平章宰辅,明天不会成为迁客骚人。从范仲淹到欧阳修,从苏轼到辛弃疾,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大批文人尽忠遭谗、怀才不遇的痛苦感受,迫使他们将目光投掷到与自己命运相仿佛,同样“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古贤屈原身上。借屈原之酒浇自家之愁。更是以屈原之志励己之志,以屈原之行励己之行。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醉翁亭记,苏轼屈原塔诗、屈原庙赋、答谢民师书,晁补之续离骚序、变离骚序,洪兴祖楚辞补注注文,吴仁杰离骚草木疏跋文,谢翱芳草谱,朱熹楚辞集注注文,扬万里天文天对解,钱杲之离骚集传注文,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喜迁莺警臣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诗词,陆游、楼钥的大量诗篇,张戒岁寒堂诗话、严羽沧浪诗话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种精神意趣和价值取向。而其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欧阳修“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叹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苏轼“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勉于后世?”(屈原庙赋)、陆游的“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偶读旧稿有感)都是影响后世的人生感悟和艺术箴言。而这一切都具有超越生死、突破君臣间一己之恩怨的长久性社会政治价值。至于在宋末国亡之际,江万里、贾纯孝等人相继投水殉国,陆秀夫还抱了帝昺跳进大海。这些人的殉国殉君方式不由不让人想起屈原的的沉江。他们是从行动上践行了屈原的节行品性。而这种文人气节的延伸则往往会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之时,国家命运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迸发出超乎寻常影响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屈原的悲剧主要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悲剧。君主专制的特点是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君主可以仅凭自己的感情好恶对任何人行宠施暴,不需要任何理由。其结果是其他人意愿的消磨和扭曲,使人不成其为人,人臣时时有“伴君如伴虎”的心理恐慌。英国哲学家弗莱姆在讨论分析这种强权专制时说过:“在极权主义的环境中,最主要的犯罪行为就是反对权威的统治。所以,反叛是极大的犯罪,而服从则是极大的德行既然尊重权威就不允许他对权威所制订的戒律产生任何的怀疑。当然,权威也许会对他下达的命令和戒律、作出的奖惩加以解释,也许不作任何说明。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必须肯定,他从不给别人以怀疑或批判的权力。”16而屈原是个不遵守规则的例外,他试图对君王的权威进行冲击,而又时时不忘永葆志行高洁的品性。这种“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固持”17,在君主专制的背景下,只能换来君王的镇压、打击,乃至奸佞小人的造谣、诽谤、诬蔑、陷害。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久存在,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失志贤人。屈原精神的终极价值是“以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与家教合同范本
- 加工定做印刷合同范本
- 项目机器购买合同范本
- 代办管道维修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范本 景区
- 种植基地订单合同范本
- 电台广告合同范本
-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护理查房
- 回归热脾区叩击禁忌护理查房
- 内部调岗合同
-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课件
- 医学影像学与辅助检查
- 电力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 《HSK标准教程1》第4课课件
- 双J管健康宣教
-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水电站新ppt课件 第一章 水轮机的类型构造及工作原理
- 护理查对制度课件
- 市政工程占道施工方案
- GB/T 39965-2021节能量前评估计算方法
- GB/T 20671.1-2006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