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doc_第1页
读《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doc_第2页
读《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doc_第3页
读《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doc_第4页
读《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龙树菩萨著中论的目的是要夷道俗两边、泯有无二际,消灭诸戏论,但青目对中论的注解不仅“辞不雅中”,他也没有真正理解龙树所说的“空”和“中道”的内涵。青目是佛门的荀子,是辩证法界的恩格斯,他对中论的注释为后世的中观应成派戏说“空”字打开了方便之门。一、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在中论中,“空”字具有两种含义。首先,“空”是相对于“有”而言的,“空”即是“无”,与“有”截然对立。如“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以及“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这样的“空”是外在的否定,“一切法空”,即是没有一切法。“空”的另一含义是内在的自我否定,用以破除事物的“常”和“住”,如“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例如鸡蛋是“空”的,不是鸡蛋消失不存在了,或者说鸡蛋只是一幻象,而是鸡蛋在不断否定自身的“常”和“住”而逐渐孵化成小鸡。此涵义的“空”是积极的,是万物运动、变化和生成的根源,是“生生之谓易”的“易”。 龙树一方面说,“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又说,“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执著于一切法的“有”,或是执著于空无一法的“无”,都“无有生灭”,通常认为中道的“毕竟空”是非有非无。但是这样的“有”是绝对的“有”,“无”是绝对的“无”,“有”与“无”绝对对立,因而都是抽象的。如果仅说中道的“空”是“非有非无”,也难免陷于空洞的戏说,因为绝对的“有”与“无”根本不存在,那么“非有非无”的所谓“中”也是虚幻的。虽然龙树自己也说“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但同样一句话出自菩萨之口,涵义是不同的。这正如黑格尔说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是辩证法,恩格斯东施效颦,他说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辩证法就成了诡辩论。 中道的“空”其实是生生不息的,是有无相生的“几”,是“非有非无”,也是既“有”也“无”。如果把“有”“无”割裂为截然对立的两端,那么“非有非无”虽然否定“有”“无”两端,但并不能达到“中”。如果打通“有”“无”,那么说“空”是既“有”也“无”,这不是自相矛盾,而是内在的“生生”。易传云:“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同样,否定“有”“无”两端则无以见“生”,应该执“有”“无”两端而用其“中”,“空”是有无相生的“易”。龙树说“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空”是消极的“空”,即一切法都不存在。但他说“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是在著名的“三是偈”1之后,“空”的涵义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若一切不空”与“若一切皆空”不是同一层次上的互相反对的关系,决不能根据形式上互相对立的两偈而得出中观的“空”只是“非有非无”。 即使认为“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只是以“空”破“有”,如青目注解为:“若一切法各各有性不空者,则无有生灭;无生灭故,则无四圣谛法”。但龙树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则显然表明“空”还具有生生不息的大用。然而青目没有认识到“空”还能成物、化物,他注解这一偈子时只是简单重复龙树的原话:“以有空义故,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皆悉成就。若无空义,则皆不成就”。如果龙树说“空”仅仅是为了破“有”,所谓“若一切法各各有性不空者,则无有生灭”,那么即使“空”使一切法有生有灭,但并不能与“一切法得成”划等号,因为这样的“空”仅仅是消极的“空”,而不是积极的“空”。可见,青目注解此偈并没有解释“空”为什么能成物,而是语焉而不详,糊弄了过去。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离开了“生物不测”的大用,则“为物不二”的“体”也是虚幻的,正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空”之所以是“灭见安隐法”的实相,正在于“空”能实现“一切法得成”。二、空亦复空 “三是偈”不仅是观四谛品的重点,也是整部中论的核心: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一切法都是从缘而生,所以“无不是空者”。但缘生法是“空”,也是“假名”,也是“中道义”。紧接着“三是偈”,龙树又说:“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显然“若一切不空”的“空”即是上一颂“中道义”的“空”。一切法是“空”,才有生有灭,才有“四圣谛之法”,那么“生”和“灭”正如“有”和“无”一样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生”和“灭”不是“对立”,而是“矛盾”,即“生”和“灭”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过程,而是生成的当下即走向灭亡,灭亡的当下即是生成。亚里士多德说: “产生的主体也会是灭亡的主体,因此产生就在自己产生过程中灭亡着。但是它既不能在自己的产生一开始就灭亡,也不能在自己产生了以后灭亡,因为灭亡中的事物必须正存在着”。 假如万法产生以后再灭亡,或灭亡以后再产生,那么产生和灭亡就是截然对立的两个过程,这样的产生和灭亡正如赫拉克利特说的火的燃烧和熄灭一样,只是抽象的运动,没有现实意义。此外,万法在产生时是“有”,消灭时是“无”,只能说它们有时是“空”,而不能说它们是“无不是空者”的毕竟空。其实龙树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即生成的当下在走向灭亡,所谓“产生就在自己产生过程中灭亡着”。但缘生法是“无”,也是假名的“有”,即灭亡的当下也是生成,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所以,生成和灭亡不是外在的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过渡到对方的返回自身的圆圈,这才是“中道义”的毕竟空。 对于“三是偈”,青目的注解显然割裂了“有”与“无”以及“生”和“灭”: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何以故?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是法无性故不得言有,亦无空故不得言无。若法有性相,则不待众缘而有。若不待众缘则无法,是故无有不空法”。 青目是分析着说“空”和“有”,他是怎么向龙树的“中道义”靠拢的呢?首先他说“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这是破“有”,“是法无性故不得言有”,即非有。接着他说“空亦复空”,直接把“空”破掉,即“空”只是“以假名说”,其实不空,“亦无空故不得言无”,即非无。这样就从形式上实现了“离有无二边”的“非有非无”,他认为这就是龙树所谓的“中道”了。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龙树的意思是“缘生法”是“无”,也是“假名”。而青目为了得到“空亦复空”的命题,而把龙树的意思歪曲为“无”或“空”是假名,所谓“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所以,“空亦复空”在中论中找不到任何根据,完全是青目为了从形式上符合龙树的“非有非无”的“中道”而主观杜撰的一个命题。他首先说万法待缘而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则是从外面把这个“空”也直接否定掉,那么否定的结果是所谓的“不空”即“有”,这样的“有”与“空”是截然对立的关系,“有”与“空”既然都是抽象的,那么非有非空又怎能是中道呢?僧肇批评本无派:“ 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而青目说“空亦复空”,即是“非无无彼无”。龙树说“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空”是中道的毕竟空,而青目说“若不待众缘则无法,是故无有不空法”,“空”是万法无自性的消极的不圆满的“空”。 此外,割裂了“有”与“无”以及“生”和“灭”,就容易造成循环论证而走向诡辩了。例如万法从缘而生,所以无自性故“空”;万法无自性,所以不能自生,而是待缘而生。那么对于“缘起性空”,到底是因为缘起,所以性空,还是由于性空,所以缘起呢?其实,只要打通“有”与“无”以及“生”和“灭”,那么缘起即性空,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而不是通常所谓“因为缘起,所以性空”这样一种外在的因果关系。或者说,不是缘起所生之物是“空”,而是缘起的“生”本身是“空”。同样,性空即缘起,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即“性空”本身即是缘起的“生”,而不是所谓“由于性空,不能自生,而是待缘而生”,例如龙树说:“若果从缘生,是缘无自性;从无自性生,何得从缘生”。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缘起是“有”,是生成,性空是“无”,是灭亡,缘起与性空不是外在的互为因果的关系,而是内在的“体”与“用”之间的关系。中道的“空”是“非有非无”,所谓“非有”(性空),是 “即体而言用在体”,“灭亡”即是摄用归体;所谓“非无”(缘起),是 “即用而言体在用”,“生成”即是从体起用。因为“有”“无”是相生的,才可以说中道的“空”是“非有非无”;因为生成和灭亡是互为体用的关系,才可以说中道的“空”是“不生也不灭”。割裂了“有”、“无”以及“生”、“灭”,那么“非有非无”和“不生也不灭”都只是戏说。 龙树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又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体用不可割裂,前者是“即体而言用在体”,后者是“即用而言体在用”。所以“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与“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青目不解其意而把龙树的原话重复一遍,对于“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青目的注解更是辞不达意,歪批三国: “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 龙树所谓“俗谛”和“第一义谛”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前者是现象界的“假有”,后者是本体的“性空”。现象界的千变万化正是本体的流行发用,舍现象无以见本体,所以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而青目说“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所谓“俗谛”是“言说”,“第一义”是佛法的真谛;“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佛法的真理需要通过言说来表达,这显然错解了“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的意思。此外,学佛的进程有信、解、行、证,假如“得第一义”只是通过诸佛的言说而明了佛法的真理,而涅槃则是真修实证所达到的境界,理上的悟入与涅槃的解脱之间还差着许多层次,直接说“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也似有不妥。 中庸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阳明子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黄梨洲说:“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即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