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徐梓,王炳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之文的形式,由形式灵活的散文到结构固定的八股文。科举制度追求公平的努力,使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了整个考试过程中的程序公平。但正因为太执著于公平,科举制度淡忘了选拔行政官员的终极目的,迷失了自己的使命,造成了对自身的戕害。关键词:科举制度;考试;公平中图分类号:G64929,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05)04000307科举制度是我国自隋朝出现的设立科目、考试士子、用以选拔官员的制度。在此后1300年的演化过程中,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的发展趋势:各种规程日渐完备,可操作性逐步增强,也越来越客观公正。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益均。?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1一、科举制度对公平的追求在科举制度发展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改革,都服务于追求公平的取向。从“兼采时望”到“糊名考校”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开放的时代,大唐的敢作敢为和英武豪迈在科举制度上也表现得十分典型。唐朝人当然注意到了行政官员的选拔要公平和公正,因而有举子之间的相互结保,如果有作弊不实之处,一经查出,所有同保人三年不得赴举;也有较为严密地防止内外串通作弊的措施:“礼部阅试之日,皆严设兵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诃出入,以防假滥焉。”21但他们更懂得,设立科举并不是为了标榜公平和公正,设立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充任各级行政官员,一切都应该从属于这个目的。为了避免一试定终身的机械,避免因为考试环节中的各种偶然因素而遗漏贤能,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允许有超出考场之外的行卷和公荐。所谓的行卷,是应试举子将自己创作的诗文选择其佳者,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献给当时的名公贵卿和文坛巨子,以获得他们的赏识,在同僚问制造声誉或向主持考试的官员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希望的一种手段。行卷的送呈开始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是否送呈由举子自行决定。天宝元年(742年)以后,政府则明文规定,应试考生要将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作为最终确定中第与否的依据之一。投献行卷不只一次,很可能是为了表明自己短时间内即可以再作几篇的才情,也可能是为了进一步提示名公巨子不要遗忘了举荐自己,在第一次投献之后的不几天,应试举子往往再一次投献,这被称之为“温卷”。在官僚权贵中间,唐代盛行公荐和通榜,也就是一些达官贵人和文坛名宿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向主考官推荐那些有很高文化水平和社会知名度的考生。很多材料表明,公荐与通榜在录取考生时,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由唐摭言卷六公荐第一篇故事可知:在正式考试之前,只有判卷之后才能确定的名次早已确定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写得虽好,但因为在太学博士吴武陵之前更有他人请托,他只收稿日期:20050630作者简介:徐梓(1962一),男,汉族,湖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中国传统教育研究。王炳照(1934一),男,汉族,河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本文系作者拟向“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福建:厦门大学,2005年9月2日-4日)提交的论文。万方数据4 教育学报2005往能屈居第五名;杜牧的操行虽差,也因主考官崔郾答应了自己的同僚,录取也是不容更改的铁定事实。可见,唐代科考至少一部分决定性的因素在场外而不在场内,考试本身不过是一个形式,甚至是走一走过场而已。不能说这样的做法没有一点合理性,有行卷和温卷在,毕竟在试卷之外多了一重考量的要素。借助这些要素,试官能更加全面地判别士子的文才,避免了仅仅依靠单一试卷所表现出的偶然性。同样,公荐和通榜也能提醒考官对某些有才能士子的注意,避免在“目眩而不欲视,心废而不欲营”的情况下判卷遗漏人才。但是,行卷和温卷有可能出自他人之手,公荐有可能假公之名而行徇私之实,通榜也有可能变成私下交易。特别是随着唐朝辉煌的逐渐逝去,唐代科举投献请托、“公荐”徇私愈演愈烈,考场外因素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3权贵的请托和知贡举者的徇私,不仅引起了平民士子和百姓的愤慨,也遭致了一些正直或请托未遂官员的不满,更为与主考有嫌隙官僚的攻诘提供了口实。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有人主张“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有的主考官为了避免嫌疑,“不听嘱论,坚收沈滞”4,故意裁抑世家子弟;本来“朋比贵势,妨平人道路吣3的权贵子弟,也因为舆论的倾向和社会的压力而“不敢应举”。不管艺实如何,一味地裁抑世家子弟,同样是一种不公平的做法,尽管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是少数人,尽管他们在这里受到的挫折能在别处得到弥补。特别是在进士出身、“迁擢荣速”的时代,在登科及第、庶士倾羡的社会气氛中,在“士舍科举之外,他无进取之门”嘲的情势下,把他们的这条路堵死,对他们利益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这就必然会遭致他们的不满,而掌握着国家大权的他们的父兄们,也在努力寻找折中的办法,既能保证他们的利益,又不遭致物议。到北宋时期,逐渐出台了糊名、誊录、别试和双重定等第等方法。这些措施,杜绝了考场外的因素,保证了科举考试程序上的公平,既能保证平民子弟的利益不受任何损害,也为一些权贵子弟光明正大地参加科举考试创造了条件。北宋前期是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在废除唐朝的投献和公荐的同时,还采用了糊名、誊录、别试和双重定等第等方法。这些措施,使科举制度在制度化和严密化的同时,也更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人为的因素越来越少,考场外的作用越来越小。有了这样的制度,平民子弟不再因为贫贱而被刻意举擢,而权贵子弟也不再因为有父兄的优势而被刻意裁抑。无论是凭借父兄的权势和关系、通过作弊及第争先,还是担心物议和舆论而故意黜落权贵子弟,都是有失公允的做法。北宋前期科举制度的严密化,使得所有人的及第与否,尺度相同,标准一致,考试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不再有这样和那样不公正的待遇,保证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一切考诸试篇”8|、“一决于文字而已”9的实现。这些要素,是科举制度中客观性和公平性的核心内容。北宋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实行的保证考试公平的措施,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如欧阳修就赞誉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进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1叼很多文献,也都清晰记录了科举制度在唐宋之际,所完成的由“兼采时望”到“糊名考校”的变化。北宋时期出现的这些被历代称为“至公亦至善”的制度,也为元明清科举所沿用。归并考试科目。指定考试内容唐代的科举制度,保存了许多察举制的特点,不仅有行卷和温卷、公荐和通榜这样一些以誉望取人的做法,而且取士内容广泛,科目繁多。“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113常科之外,又有皇帝特别发布诏令、以待非常之才的制举,制举名目之繁多及怪异,令人瞠目。如志烈秋霜科、幽素科、蓄文藻之思科、临难不顾殉节宁邦科、长才广度沉迹下僚科、龚黄科、才膺管乐科、藏名负俗科、寄以宣风则能兴化变俗科、道侔伊吕科、手笔俊拔起越辈流科、哲人奇士逸伦屠钩科、皋泽自举科、风雅古调科、高蹈丘园科、军谋越众科等等。据明朝人陈继儒的狂夫之言卷五和李日华的六研斋二笔卷四的统计,唐代制科见于正史的就有80多种。有一些科目,就是为特定的人所专设。“人之或偏,犹器不求备。”人才各有短长,优于此可能拙于彼,而社会生活的丰富,正有赖于各有所万方数据第4期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5长的人们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各尽所能。很显然,常设的科目,是难以将那些“非常之人”举擢上来的。因此,唐代制举的设置,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然而,科目的众多,意味着录取标准的不一致,在某种意义上,设立一个考试科目,就必须另立相应的标准。标准的不统一,各科之间没有可比性,具体操作时难免高下不一,是非紊乱,难以保证公平。因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把所有的科目同等看待,而是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了明经和进士科上。“士族所趣,向唯明、进二科而已。-N23特别是进士科,更是受世人重视:“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恒不减八九百。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日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苏、张之辨说,荆、聂之胆气,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筹画,弘羊之书算,方朔之诙谐,咸以是而晦之,修身慎行,虽处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E133可见人们之所以看重进士,是认为由此出身的人具备有多方面的才能。时俗所尚,众望所归,也使得一些饱学之士只应此科,这更使得进士科得以脱颖而出,一骑绝尘。而其他一些科目受到轻贱,应试者也越来越少,如唐代曾诏举天下秀才孝廉,“其后应此科者益少,遂罢之,复为明经进士。-04科目这样逐渐简约。到了宋代,科目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归并,已颇为集中,主要科目是分为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的进士科。“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之有改。-E83宋代依然有制举,但应举和及第的人都很少,社会影响也比唐代小得多。宋代的王应麟曾有这样的统计,唐代制举的名目多达86种,一共举行了76科,通过制科官至宰相的有72人;而北宋制科只取了40人,官至宰相的,只有富弼一人而已,南宋制科,取中的更是只有李重一人01-153“宋代科举在经历了多次变迁之后,奠定了诗赋、经义、策论三科目制度,成了后世的定法。这三个科目包括了所有中国古典中的教育内容,从而导致了科举为进士所包办,应试者都走向进士一途。”16呷“3在科举发展的历史上,元代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前代的词赋和经义科目,到元代归并减省为经义一科。“初焉试论赋,盖又宋金余习,后则一以经学为本,非复向时比矣。”D73以经义取士除了能“化轻俊为敦厚”、“矫颓惰为奄迅”、有助于德行的美好之外,更便于评阅试卷时辨别是非,评定高下,有助于客观公正地取士。“天下之物,妍媸皆一定而不易,独制义不然。甲之所赏,乙之所摈,好丑纷然,终无定价。不独此也,一人之身,昨所取士,而今Et糊名复试,去取必不尽同矣,甚可怪也。唐韩昌黎应试不迁怒,不贰过题,见黜于陆宣公。翌岁,宣公复为试官,仍命此题,昌黎复书旧作,一字不易,而宣公大加称赏,擢为第一。以昌黎之文,宣公之鉴,犹无定若此,况今日乎?,181相对于经义的正误对错而言,词赋的优劣高下更难以判断。把沿用甚久的词赋文学排斥在了科考的主要内容之外,也就使科举制度在客观公正之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二是采用宋代理学家特别是朱熹所注的四书和五经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确立了朱学独尊的地位。元代的科考分为三场,“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已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1妇元代科场严格执行独尊朱学的规定,“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Cz03这种做法,既便于士子的记诵,便于考官的评阅,更重要的是,为科举试卷的评阅,提供了一个标准的答案。以四书和五经为考试内容并以朱注为答题标准,除了划定备考范围之外,也使得答题和评卷有标准可依;无论是考生还是考官,都以朱子的是非为是非,避免了个人的主观随意性。以八股文取士。规范考试形式明清科举制度沿用了元代的成法,又有所发展。“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21内容为经学特别是朱学,形式是八股,这是明清科举考试的重要特点。用明朝人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五经、四书,圣学之本,敷为时文,体制亦佳。”L2纠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经义、时文、八比文、四书文等,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它渊远流长,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正式形成于明朝成化(14651487)之后,至清光绪时始废,延续了500年之久。这500年中,所有以参加科举考试为目的的万方数据6 教育学报2005钲士人学者,无不花费极大的心力研习它,几乎没有知识人不受其熏染。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八股文象征着僵化、刻板、陈腐和误国误人,即便是在它施行的时代,就一直是争议不断。“而且是说坏的多,说好的少。大到说国家的命运,国破家亡是八股文断送的。小到个人的遭遇,考不中功名,作不了官,潦倒终生,也是八股文害的。,23(P2D对八股文作全面的评价不是本文的任务,我们这里只是要说明,八股文这种文体的出现,是科举制度在追求公平和公正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当试卷之外的干扰因素已经被排除,对公平的唯一影响,仅仅可能来自于考官个人的爱憎好恶。严定程式,客观衡文,公正评卷,使评卷规范化和客观化,控制评卷过程中的误差,就是科举考试发展的内在要求。八股文的产生,便是受这一内在动力所驱使。从考试技术和操作的层面来考察,八股文对保证科举考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是起过一定作用的。八股文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有一定的体式和结构。具体地说,八股文有破题、承题、起讲构成的冒子,有起股、中股、后股和末股四个段落构成的主干,正因为这四个段落各有两段相比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称之为八股文。八股文不仅有固定的结构,而且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如清顺治二年定为450字,康熙时定为550字,后来又增至600字,乾隆四十三年则限700字一篇。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八股文诸多的写作技巧,如在清代唐彪的读书作文谱中,涉及到八股文写作技巧的就有章法、股法、句法、字法、浅深、虚实、开阖、离合相生、衬贴、反正、关锁等等。这些要素既然是写作的技巧,也可以用作评判的标准。如果没有这些规定和技巧,“同一的题目,成千上万程度差不多的人,写一篇文章,写一首诗,没有一些比较机械的严格要求,都随考试者任意去写,这样必然出现大量差不多的文章,你说这篇好,我说那篇好,而说好、说坏也只凭直观,这样就很难确定取舍标准,更难排成名次。”23佃10正是有关结构、字数、技巧的种种规定,使得对一篇八股文进行客观评价成为可能。取中与否,首先得看体式怎样,结构如何,也就是要素是否完备;要看字数是否合适,要看写作技巧是否运用到家。着眼于对这些具体的要素进行考量,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24或者如邓云乡先生所说:“鉴赏水平高的主考,阅文如老吏断狱,一眼能看透作者。”2311八股文的确有无干社会现实、内容空疏、形式刻板的毛病,古人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有的甚至有很激烈的批评。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说:“八股之害,尤甚焚书。而败坏人才,又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非但四百六十余人也。-E25最高统治者也看到了它的种种弊端,这直接导致了它的多次被废除。但它僵而不死,死而复生,几起几落,以至于几乎与科举制度的运数相终了。读书人明知其无用,却必须全力以赴;统治者明知其弊害甚大,却又难以彻底更张。所以如此,它较容易公正客观地评判,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家用人,率重科举;而科举取士,率重文章。科举,制也,不可易也;文章,化也,不核也。”22既然科举制度不可改易,文章又难以考核,那就只好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来对它进行限定了。当察举制演化为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法由以举荐为主发展到了以单一的考试为中心,选才的主要标准也就完成了由德行到文章的跨越。科举制度在此后1300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这样的趋势:由以行卷和温卷、公荐和通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兼采时望”,发展到采用糊名、誊录、别试和双重定等第等为主要内容的“糊名考校”;由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发展到只有一个单一尺度的进士科;由注重多方面的才能,发展到只注重单一的文才,由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逐步发展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而且经义之文的内容,也由百家学说发展到仅用理学家特别是朱熹的学说,经义之文的形式,则由形式较灵活的散文发展到了结构颇为固定的八股文。这一发展趋势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一切考诸试篇、一决于文字而已,特别是最大程度地避免因为试官个人的爱憎好恶而上下其手,使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保证整个考试过程中程序的绝对公平。二、对公平的过分追求戕害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不能没有公平,公平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块基石,是它历时1300年而长久保持生命力的源头活水。“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乱所。”26(P119如果没有公平的拱卫和支万方数据第4期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7撑,科举制度绝对会和其他制度一样,湮没在权力人情的旋涡中,消失在全社会轻忽鄙视的氛围里。科举制度之所以能走完1300年的历程,公平及由公平所支撑起的给予所有人的希望,是它不断改换面貌、永葆活力乃至苟延残喘、僵而不死的根本原因。从科举制度的产生来看,它无疑是各种形式的文官选拔制度中最好的一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科举,古代中国如何来选择自己的官员?如果没有公平,选择的官员又如何能让被治理的百姓服气,甚至政敌都无话可说?在“士舍科举之外,他无进取之门。苟有毫隙可乘,则营回以趋之,冒法以为之。明知其罪,不暇顾矣”6的情势下,科举制度能坚持高举公平的旗帜,矢志不移地追求公平的理想,采用一切手段维护考试的客观性,用尽各种办法保证读书人的公平竞争,这是我们民族的贡献,也应该是我们民族的庆幸。但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功能并不是为了维护公平,更不是为了标树公平的风声。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传统的价值标准所认可的合格的行政官员,以治理中国广袤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我们甚至可以说,科举考试把公平作为自己追求目标,是对自己责任的迷失。正是因为太执著于公平,或者是说在追求公平的道路上走过了头,科举制度才最终忘记了根本,戕害了自己的使命,造成了对自身的斫丧。科举制度就其表现形式来看,它首先是一种考试制度。既然是一种考试制度,它就得体现考试的精神,遵从考试的逻辑,服从考试的原则,这就是在考生资格、考试命题、考试实施、评阅试卷、录取标准等考试的全过程中,体现出公平。但科举制度又不是单纯的考试制度,就其基本功能和最终目的来看,它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公平是手段,选官是目的,公平是选拔官员过程中应有的原则,之所以要坚持公平的原则,不过是为了更好地选拔官员。显然,这里公平应该服务并服从于官员的选拔,而不是相反。在科举制度发展史上,公平的原则曾经很好地服务了行政官员的选拔。但从宋朝开始,科举制度把公平看作构筑这一制度的最核心要素,所有的建设工作都围绕着完善这个要素而进行。如前所述,随着考试的客观性和技术性越来越强,考试的内容也越来越狭隘,考试的形式越来越僵化;考官的爱憎好恶受到了最大限度的遏制,考生的性格和气质也逐渐被驯化。结果考试过程中所坚持的公平的原则,和考试的最终目的之间出现了背离,或者说,对公平的苛刻要求和尽一切可能细密化的措施,越来越成为选拔行政官员的锢咒而不是保障。“国家设科之意,本以求才;今之立法,则专以防奸为主,如弥封、誊录一切之制是也。,273科举制度因为过度“防奸”即追求公平,最终给自身造成了戕害,这对于要求科举考试绝对公平的人们来说是始料不及的。科举制度终极目的的迷失,和它承载过多的使命有关。科举制度说到底是选官制度,而官员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占的分量太重了。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获得,意味着一个人能彻底改变个人乃至家族的命运,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在各种利益资源颇为稀缺的中国古代社会,有机会占有更广大的资源。而这些,仅仅在于能否科举中第这一线之间。因此,这一线为所有的人所瞩目,牵动了全社会的神经,对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举考试演化为一种惯例式的全民动员,已接近于一种宗教行为。它将考试演化为程序、规则、禁忌,以及庆典仪式,使其彰显为民众生活的中心,也淡化了一切与其无关的活动选择。”28(P283)中国传统社会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科举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一个人如何通过公平的方式、公开而公正地穿越这一线,也就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贡举之于天下,群人士而趋之者也。其不雠者,皆能多其口说以动众者也。抑他日之可在位以持弹射之权,公卿贪势位、呢子孙、私姻亚,莫此著明,而其犯群怒也为烈。”2叼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制度,既关乎读书人的命运,也涉及到官僚们的利益,因而历来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成为各种是非和矛盾的焦点。在科举时代,“小人欲排异己,求可攻之瑕而不得,则必于此焉摘之,以激天下之公怒,以协人主以必不能容。”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下,在全社会的高度瞩目和期许中,在各个利益集团或个人出于不同目的的纠摘、监督和建议下,科举制度如前所述,一步步走向了公平之路,以至于越走越远,最终迷失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现代教育测量学认为,衡量考试的质量,可以从考试的有效性(效度)、可靠性(信度)、公平性、分数的可比性等等指标来进行。其中,最重要的质量标准就是考试的效度。所谓考试的效度,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全国消防安全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身体健康及养生保健知识竞赛试题(附含答案)
- 2024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版)
- 兽医传染病学模拟试题与答案
-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指南试题(附答案)
- CRRT护理相关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院临床主治医师《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专业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202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网络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县级卷)
- 标准日本语课件pdf
- 生产保密文件管理制度
- 胖东来库存管理制度
- 2025-2030中国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市场销售格局及投资战略深度调查研究报告
- T/CIMA 0011-2019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卡
- 外墙仿石漆合同协议书
- 股票代持合同协议书
- 广东2025年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第一批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新人教版英语八上单词默写表(先鸟版)
- 起重吊装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方案
- 基层卫生岗位(社区护理组)练兵和能竞赛试题
- 反恐安全风险评估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