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doc_第1页
六安市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doc_第2页
六安市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doc_第3页
六安市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doc_第4页
六安市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安市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摘要:比较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今年的试题更加贴近教材.比如第1小题和第2小题所考查的32个词语中,炽热,叱咤风云,同仇敌忾,欲壑难填,春风和煦,毛骨耸(悚)然,天随(.关键词:高考语文类别:其它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28六安市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报告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我们从五县三区随机抽取文理两科样卷35本,对卷各题的答题情况及得分失分原因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基本了解了我市今年高中语文的整体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市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毕业班教学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试题特点简评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在内容与结构上同往年大体相当,但也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其特点是:(一)贴近教材,难度降低比较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今年的试题更加贴近教材。比如第1小题和第2小题所考查的32个词语中,“炽热、叱咤风云、同仇敌忾、欲壑难填、春风和煦、毛骨耸(悚)然、天随(遂)人愿”等7个词均见于教材第四册附录中,其他词也多散见于初高中教材。第5小题标点符号的使用,在教材第三册附录中有明确的说明。再如文言文阅读,孟尝的故事在教材第二册滕王阁序中就有“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的内容,选文中的“孝妇蒙冤被杀,郡中大旱”的情节,在第四册窦娥冤中也出现过。第12小题“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考查更是把第五册的齐桓晋文之事、第六册的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初中的醉翁亭记等名篇中的句子与文段中的语句搭配组成考题。这样的试题符合考生的心理认知和知识储备的要求,使考生感到不陌生。其他如第16小题古诗鉴赏以王安石的评价作提示,第17小题名句默写选的都是最常见的诗句。这些都有意识地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使得高考试题更加人性化,与考生更接近,而不是为难考生,给考生制造心理障碍。(二)保持稳定,有所突破今年高考试卷的整体面貌与试题结构同去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题型与去年基本一致,第23小题的拟写公益广告词类似去年的提示语仿写,作文话题在语言结构形式上与去年相同,且都带有思辨色彩。这样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当然,这份试卷还是有所突破的。首先,在结构上作了调整。主客观题所占的比例由去年的30%和70%调整为28%和72%,即卷由去年的45分降为42分,卷由去年的105分升为108分。其次,设置了新题型。比如第5小题对标点符号使用的考查,第24小题对对联的考查,都是多年来没有出现的新题目。第三,题量赋分有变化。全卷由26道题减为25道,第四大题分值由15分提高到18分(文言文翻译题由5分升至8分)。这些突破与变化,又体现了高考命题传承与求新相结合的趋向。(三)关注生活,接近学生今年高考题材料的选择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仅第一大题就涉及美国经济政策、我国的反腐倡廉,消费者权益、农民工问题、旅游业、制药业、汽车制造业、艾滋病防治、世界杯、家庭教育等15个方面,具有明鲜的时代性,触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文阅读材料人体干细胞是当前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此类研究文章频频见于报端,中学生应该有所关注。第23小题以“说普通话”为内容拟写公益广告词,更是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第24小题对对联,虽然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试卷上,但也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所常用的传统创作形式,平时关注生活的学生解答此题自然会得心应手。在接近学生方面,除了前面所述的根据学生实际适当降低试题难度外,还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关心与呵护。比如试卷的“重头戏”作文,仍为话题作文,并与去年一样同属于关系型。与去年比较,今年作文题与学生生活联系更密切,它关注学生自身,容易激发学生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深层思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利于思维的深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露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二、卷得分情况抽样统计卷共有四大题,分值依次为18、18、12、60,从我市五县三区高考试卷中随机抽出120份(文理科各60份),统计结果如下:文科60份理科60份题 号 应得分 实得分 平均分 得分率 难度值 应得分 实得分 平均分 得分率难度值四108081113.575%0.75108087014.580%0.80五108071312.0566%0.66108075312.669.7%0.70六7204247.0658.9%0.597204447.461.2%0.60七3600264644.173.5%0.743600262043.6772.8%0.70从上表看,我市今年语文总体成绩与去年相比,有所提高。这是老师们辛勤付出得到的回报。但是分析试卷的目的在于查找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我们通过对考生答题情况的全面分析,看出考生得分状况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一是各大题得分差异较大,古诗文阅读鉴赏得分较高,语言表达运用得分较低;二是区域差异较大,城区考生成绩明显高于农村考生。因此,面对卷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今后的语文教学还要有长远意识,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夯实基础,强化能力培养,缩小城乡差别,全面提高我市语文成绩。三、答题情况分析(一)第四大题分析本大题包括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赏析和名篇名句默写三方面内容,3个小题,共18分。由于题目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我市考生答题情况还比较令人满意,抽样统计如下:题号每题分值应得总分文科抽样60份理科抽样60份实得总分平均分得分率实得总分平均分得分率1584803756.2578%4267.1089%1663602934.8881%3275.4591%1742401061.7744%1582.6366%总9072%91115.1884%从表中看出:文、理科考生的得分率都较去年的44%和47%有一定的提高,各小题的得分情况也明显好于去年;文、理科相比,理科考生成绩又普遍高于文科,这和去年的抽样统计结果相似。下面就各小题答题情况作具体分析。第15小题,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涉及文言文阅读的综合知识。所给的两个句子比较浅显,句式并无特殊之处,结合语境容易理解句意,并可推断出关键词语的意思。所以,理科抽样60份,得8分的16人,得7分的34人,得6分的10人;文科抽样60份,得6分以上的也达47人,得3分以下的仅2人。答题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三点:1.关键词语理解有误。该题的判分标准是,句子译通各给2分,“比境”“贸籴”“穷泽”“居止”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各给1分。一部分考生的失分原因就在对这几个词语理解出错,比如将“穷泽”译成“很穷的地方”(约占50%),将“贸籴”译成“运送”,更离奇的是将“贸籴粮食”译成“进行交易的粮食中常有老鼠屎”。此外,较突出的毛病是把(2)句中表示“靠近(他)”或“接近(他)”意思的“就”理解为现代汉语作连词的“就”。其实,这些词语在高中阶段都接触过,如“穷乡僻壤”“粜米籴粮”“籴就师学艺”等,只要联系起来再与语境对照便不难理解。2.直译意识不强。对中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要求是尽量做到直译,不能直译的才辅之意译。但是有的考生似乎不了解这一要求,只对句子进行意译,甚至只说说文句的大概意思,或者只与句意沾一点边。例如把第一句译成“不产粮食,而出产珠宝,与商人交换,来换取粮食”,或把“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译为“与旁边的商人做生意”。又如把第二句译成“归隐后,自己亲自耕种,邻县的老百姓为其精神感动,迁到这个地方的就有一百多家”,或把“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译为“敬重他的为人,就有百余家跟他住在一起。”这样的译文一般都要扣掉1-2分。3.译文表意不明。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首先要做到 “信”与“达”。而少数考生或因理解不准,或因拙于表述,出现了译文语言不通、表意不明的毛病,甚至让人不知所云。例如第一句有的人翻译为“与有粮食的人交往,就是一般的小商贩,相互交易也能买到粮食”,有的翻译为“孟尝不收农民的东西,而自己出海干活,与人交涉,商货流通,粮食可以通运”,还有的翻译为“郡中不生产粮食,而郡中人出海与商人贩卖珠宝,还向外贩卖粮食”。又如第二句,有的翻译成“邻县的农民把孟尝作榜样,看见他的品德高洁,学习他的人有百家以上”,还有的翻译成“越到深处越穷,自己来耕地,邻县的农民羡慕这种精神,就在这居住了一百多家人”。这些不着边际、令人费解的译文,严格地讲是要被判零分的。第16小题。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古诗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鉴赏评价的能力。所提供的古诗秋思句意无难懂之处,设置的问题容易把握,且有王安石评论的提示,所以考生答题的得分率最高,文、理科抽样各60份,分别在81%与91%,文科有21人得满分,29人得5分,理科有35人得满分,22人得5分。但是,试卷中还是暴露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错解题干。具体表现在三点:一是未弄清“细节”的含义。所谓细节,指的是人物动态、情貌的细微处。诗中描写的中心事件是写家书,在这一中心事件中作为细节来描写的是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相当一部分考生答细节为“写家书”,结果被扣去1分。还有的考生“细节”的概念更模糊,回答说“细节是生活中的思乡之情”“细节是对家人的思念”“写作者身在外地思乡的细节”。二是未看清“哪个”一词。有的考生的答案是:“细节有秋风、家书、行人、洛阳城”“通过洛阳城中的秋风想到重重的书意恐怕匆忙说不尽临出发时又打开来阅读等告示平常细节”。把题干中“哪个”与“哪些”混为一谈了。三是未注意两问,题目有两个问题,判分标准是答一问给3分,而有的考生笼统作答,无意中只答一问,丢了另一问。比如这样一种解答:“作者借给家里写一封家书而引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他想给家里写家书,但是又有很多话要说,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在带信人要走之时,又把那封家书打开了。”拉拉杂杂说了一大通,也只是答了“细节”,未指出表达的“情感”。2.错解文本。诗题是“秋思”,内容写的又是“作家书”,分明表达思乡思亲之情。可是,有的考生盯住了“秋”,于是随意解答道:“表达出作者对秋的盼望 ,依依不舍又开始新的季节,思念着秋季,秋是收获的季节。”二写到秋天里的风,通过对秋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秋天的倦(眷)恋之情。”有的考生瞄上了“行人”,于是无端地把全诗理解为送别:“写了友人分别时的一些肺腑之话,难以一时说尽,而这时友人又要踏上行路了。表达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友情。”还有的考生思维怪异,所答与诗文内容完全挂不上号:“表达作者寒窗苦读的辛苦,以及盼望展示其才能的艰辛执著。”“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观察细致入微,对过去读书时的向往,使作者感到一种孤独、寂寞。”如此解读,自然要被判零分。第17小题。本题意在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可能考虑到去年题目偏难考生得零分的很多,今年的命题明显降低了难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中学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礼记学记中的句子虽出自教材外,但是人们常引用的。可是,从抽样看,这仍然是失分最严重的一道题,理科有50%的考生得分在2分以下,文科竟有70%的考生得分在2分以下,文理科抽样的120份试卷中得零分的多达22人。主要错误有三方面:1.添漏错讹。把“三国周郎赤壁”的“郎”写成“朗”的相当普遍,把“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照”写成“送”的也不乏其例。添漏的现象更为严重,例如在句横线上填“天涯明月何时还”“明月何时照我渡”“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数千古流风人物”“千古风流(英雄)”“周郎赤壁,乱石穿空”“小乔周郎赤壁”。2.胡乱“移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要求补出“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而有些考生却补出“古道西风瘦马”“卷起千堆雪”“小娇(乔)初嫁了”“望断天涯路” “便纵有千种风情”等。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后一句补成了古诗“大串调”,填“万紫千红总是春”“停泊(车)坐爱枫林晚”“疑似(是)银河落九天”“浅草才能没马蹄”“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 “千里莺啼绿映红”“正是江南好风景”“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令人啼笑皆非。3.自编“新词”。如有的考生在“教然后知困”前填“学然后知难”“学然后知易”等,在“春风又绿江南岸”后填“孤帆送别一叶舟”“又是一年好春景”“各岸桃花遍地开”等,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后填“北燕南飞”等,在“故垒西边,人道是”后填“古风西紧”等。(二)第五大题的分析第五大题为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该题延续了近几年语文高考一贯出现的散文体例,所选文本系茅盾的大地山河,着重考查考生对这一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共4小题18分,题型分值分布均与去年保持一致。这题抽样统计如下:题号分值文科试卷抽校60份理科试卷抽样60份应得分实得分平均分得分率应得分实得分平均分得分率1842401091.8245.4%240991.6541.3%1942401853.0877.1%2401883.1378.3%2063602253.7562.5%3602684.4774.4%2142401462.4360.8%2401542.5764.2%总0861.6%108070911.8265.71%从表中可知,第19题得分率最高,文、理总得分率均在77%以上,第18题得分率最低,文、理总得分率分别为45%和41%,总体来说,该大题得分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各题情况作具体分析。第18题。主要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写法,考查考生对作者组织材料思维方法的分析与把握能力。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考生具有整体意识,善于统摄全文,总体把握作者所描述的几个画面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把握各材料的虚实因素,从而对作者组材的思维方法进行触摸和显现。这道题目难度较大,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少数考生甚至不能作答。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概述内容,不言“组织”。一些考生对题干“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这一问题视而不见,或不明白什么是“组织”,只依次概述各画面的内容,并没有说明它们是如何组织的。如“先写西北高原与江南的水乡,着重写江南的水乡一些有名的河流,然后从飞机看西北高原,从空中地上和山腰方面写,再以世说新语中的内容写雪”、“由高原处的居民缺少交错密布的水道,写到江南遍地的河,进而转为写江南和西北雪的特点,联为一体”,造成这一情况,或许与题干没有明确地对考生进行思维导向有一定关系。二是仅言“思路”,浅尝辄止。一些考生虽触及到作者的行文思路,但由于缺少对各材料的整合能力,不能把握各材料的虚实关系,并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予以精要的概括。如“先写河,通过写延水的威风写到最能反映西北雄浑壮阔特征的高原,再通过一个历史典故写雪”“由江南的水引出西北的河,又拉出了高原景色和西北的雪,层层递进,节节引出”等,这样大都形成了“只写再写又写”的格式,未能进行理性思考。三是要点不全,认识片面。完成此题应涉及到两个要点(观感与想像)或三个要点(所见所闻所感),一些考生缺乏整体意识,不能统摄全部材料。或只言所见,“河与高原都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来展开的,其中点明眼见为亲眼所见”;或只谈所感,“通过感性认识,把河、高原、雪统一起来”;或只说想像,“通过对西北高原的想像,引出西北的河”。更有甚者,一些考生认识狭隘片面,以致旁逸侧出。或说“时空”,“以时间空间的顺序组织到一起的”;或谈“季节”,“通过季节变化把它们组织到一块”;或言“对比”,“以西北地区的河、高原、雪与江南作比较”。都暴露了思维窄化的弊端。四是理解偏颇,言不及义。一些考生对作者的行文的思维方法茫然无绪 ,又缺少相关文艺理论知识的积淀,不能从巧妙的角度切入,只是以极为浅显的常识来解读阐释作者的组织方式,如“并列的方式”、“举例和用典”、“叙事”、“第二人称为主,一步步地用问答的形式”等,更有甚者,一些考生不懂装懂,滥用术语,如“创造意境,引用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由虚到实、层层递进”、“由下而上,形散神不散”等,均不着边际。五是胡乱作答,信口开河。一些考生看到题目后,头脑一片空白,不知从何处下手,不是弄清题干指向,而是凭空杜撰,或大而不当,空泛无物,如“三幅画都是西北风景,可以代表西北的面貌”、“三幅画同时来自一个地点”等。或东拉西扯,信口开河,如“由写河流的滚滚南下而积沉塑造成高原,由河水形成雪花,它们都是大地的血脉”, “都是由西北高原的各种迷人景色由始而终所想到的”等。第19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求考生筛选重要信息,把握主要观点。“怎样真正了解西北高原?”通读全文,可知答案在六、七自然段,包括两个要点:“宏观把握与自身体察”或“空中飞过与地上走过”,考生通过对六、七段信息的整合,便不难得出。据抽查90份可知,该题得满分的有56人,仍有一些考生只得2分3分,主要问题是:一是要素不全,顾此失彼。相当一部分考生缺乏整体意识,不能看出重要语句的隐含意义和潜台词,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以致顾此失彼。具体说,只看到“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认识才能够补足”的表面现象,抓住了“切身实践”的信息而忽视了“光是从天空飞过”这一重要信息源,以致仅得2分。据抽查90份可知,有30人属于这种情况。当然也有极个别考生只答出“宏观把握”而遗漏“实地考察”要点的。二是摘录原文,不会提炼。少数考生虽能答出两个要点,但对“具体体验”信息点采集错误,直接从第8段摘录作者原话,并不知道它只是作者所展开的具体事例。如答成“驱车来到西北这样一个山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不能对原文信息加以准确的提炼,以致失去一分。三是表述失当,概括不准。少数考生虽能据题作答,但思维模糊,感觉朦胧,只是笼统作答,如“作者认为应该亲身游览,要从多个角度去观赏它,然后品味其中的美”、“亲身来到高原并从不同角度以及适当的位置去观察”等,不一而足。四是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极个别考生阅读能力低下,不知道据题从原文搜寻相关信息点,捕捉关键,把握内涵,而是想当然地“意会”,胡乱阐发。如“要想真正了解西北高原,就必须体会到西北高原的居民生活”,“有气势宏伟的黄河,山脉相连,和西北人民的坚强意志”。特别是答成“作者认为西北高原只是一个江南太湖水乡的居民区,那里的暮春三月,群莺乱飞,”,更是无中生有了。第20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对其重要信息的归纳整理。该题有两个小问题,即让考生用比较的方法和简洁的语言说出江南西北的雪的不同特点和给人的感受。回答时可分别作答,亦可交互作答。该题考生答题状况尚好,据抽查90份可知,得5分以上的有57人,亦有一部分考生得分不甚理想,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尽力描摹,“特征”不足。对于江南西北的雪的特征,部分考生不从文本出发,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不能准确地概括出其内在本质,甚至调动自己生活经验,随意发挥,尽情想像,如“轻柔、雪朵大”、 “大而轻,有随风飘浮的动感,即如轻浮的鸿毛随风而至”、“柔软,好像西湖边的纸醉金迷”、“像江南的人,比较温柔”等;而西北的雪:“大片大片地落下,气势宏大”、“雄壮,雪景较壮美,一望无尽”、 “以一种豪迈,不拘小节的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等。二是就事论事,“感受”不深。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带给人怎 样的不同感受”,一些考生只是从自己主观印象出发,就事论事,认识肤浅,概括不准确,不全面,甚至脱离文本。如江南的雪:“带给人恍如柳絮的感受”、“给人带来隆冬气氛,让人感到寒冬已到”、“给人柔和怡人、舒畅的感觉”、“富有浪漫的气息”等。而西北的雪给人的感受更是五花八门:“非常大气”、“沉重、磅礴、“豪放、粗野”、“雄壮、辽阔”、 “给人紧张、又急又快、来势凶猛的感觉”,等等,这些答案等均与文本有一定距离。三是生搬硬套,简单复制。对于“西北的雪特征和给人的感受”这一问题,极少数考生虽知信息采集点,但没有用自己的语言提取、组织,概括要点,阐释意义,只是将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大段大段地摘录。如“下大朵那也是柳絮,不过是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单马曳的雪橇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空气清洁好像滤过。或只作简单加工:“给人的感受是穿了长毡靴走过的煞煞的响声和颇有燥感的粉末,会给人一种完全构成盐的印象”,虽失分不多,但这种懒汉式思想是答题大忌。四是脱离文本,随意发挥。极少数考生未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具体地加以比较,而是大而化之,一语带过,笼统空泛,离题千里,如“带给人视觉上不同的感受”、“给人寒冷是真正冬的感觉”。而另一些考生则脱离文体,不知所云,如“给人以惊讶,不分季节的惊讶”、“给人很失望的感觉”、“正如北方人有的野蛮、狂放,可以看出北方人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第21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内容、思想、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通过对选文的解说,不正确的选项应为A、E,A项错误在于“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息,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没有着落处,系对“白杨礼赞”的移花接木,E项错误在于“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方法”解说有误。从抽样120份可知,得满分的有33人,误选B的有50人,误选C的有26人,误选D的为18人,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对文章的表达技巧不甚了了,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没有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路。(三)第六大题分析本题共3小题12分,分别是长句变短句、拟写广告词、对对联。涉及到考纲中的“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等考点。本题一向被认为是高考改革的“试验田”,今年在承续前几年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突破。拟写广告语,生活气息浓厚;考查对联,文化色彩浓郁。题目设计既有综合性,又有开放性。该题得分情况抽样统计如下:题号分值应得总分文科抽样60份理科抽样60份实得总分平均分得分率实得总分平均分得分率2242401542.5664%1452.4260.4%2342401442.460%1352.2556.2%2442401242.0651.6%1482.4661%总分127204227.0358.6%4287.1359.4%从表中可以看出,文理科考生该大题得分情况大体相当。各小题情况分析如下: 第22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解题关键:准确理解句子解说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把握句子的主干及修饰成分。理清句子的逻辑层次。 主要失误: 1误将句子改写理解成句子重组,未改变长句性质。例如:古人类学是研究从猿到人转变中劳动的作用,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及化石猿猴与人类亲缘关系的学科。 增删词语,调整语序,但未改变原句的性质,依然是一个长句。更有考生简单地将原句中的“顿号”变为“逗号”,照抄原句格式,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 2误将改写理解成压缩语段,遗漏信息。原句中包含了这样一些信息:古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古人类学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规律。研究化石猿猴与人类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而不少考生将此句改写成:“古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保留了骨架,掏空了血肉。或是“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亲缘关系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只保留了部分信息,挂一而漏万。 3错解逻辑关系,句意不连贯。原句中“等”字的前面部分(研究化石猿猴体质特征变化和规律)包含于“等”的后面部分(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加上“等”以后,前后的外延才相等,“等”前面部分是举例分说,因此,改写后应该用“例如”将前后连接,句意才连贯。而有的考生只简单地用序号标示改写的短句。如: 古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化石猿猴和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其实,第一个句子应是总说,后面三个句子是对第一个句子的解说,应当用“例如”将第一个句子与后面的句子连接起来,以显示逻辑层次。4套用固定格式,语言不简明。部分考生思维定势,以为改写句式,宜用统一的格式,于是就有:“古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学科,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的学科,古人类学是研究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的学科”这样的组合。造成以上失误的原因:第一,未读懂原句便胡乱肢解。第二,未掌握长句变短句的正确方法。第三,语言表达能力差。第23题,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本题既与生活紧密相连,又与考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紧密相关。解题关键:主题要鲜明,体现出广告语的目的性。构思要新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语言要通俗,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抽样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精彩的广告语:如“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普通话,标准音,让华夏儿女更知心”。但是,该题属于新题型,考生平时关注不多,答题中暴露出不少问题。1主题不鲜明。该广告要求以“说普通话”为内容,主题应是体现普通话的交际沟通功能,但是,不少考生拟写的广告词或含糊其辞,或转移话题。例如:堂堂正正做人,清清楚楚讲话。(“清清楚楚”未必就是普通话。)让我读懂你,好吗?(“读”、“你”可能有多种理解。)素质教育,请从普通话开始。(话题似乎转移为“素质教育”。)说普通话,农村城市都发达。(普通话没有那么大的威力,只有科技才能使城乡发达。)2缩小或扩大了话题的范围。命题是以“说普通话”为对象,说普通话是全体公民的事,可是,部分考生扩大或缩小了话题的范围。例如:讲文明,懂礼貌,请广大师生说普通话。(仅把说普通话局限在校园范围内。)让我们的语言动听一点,悦耳一点。(动听悦耳的语言,何止是普通话?)3构思缺少创意。广告语的设计要富有创意,才能让人触目而动心。抽样中发现,许多考生拟就的广告语就是一句大白话。例如:21世纪要学会说普通话,这要求是最基本的。我们的祖国需要我们用普通话来美化语言。中国进入了世贸,国语也流行于世界,土语没人懂啦!4语言不得体。本题题干中要求态度真诚,语言简明,可是有的考生写的广告语含混晦涩,令人费解。例如:五十六种语言组成一句话,才是我们共同的家。五湖四海是一家,共同说我大中华。也有的引喻失当,语病明显。例如:普通话是增进民族友谊的一剂良药。也有的广告语态度轻慢,语言粗俗。例如:老少爷们会说普通话吗?说好普通话一切OK!前半句“老少爷们”语言庸俗,后半句“OK”土洋结合,不伦不类。5抛开话题,另起炉灶。可能是受到前几年仿写句式的影响,少数考生另选话题,拟写广告。例如: 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请远离毒品吧!请勿乱涂乱画,让其留取清白在人间。失误原因分析:第一,题目综合性强,能力层级高。考生在短时间内写成富有创意的广告语殊非易事。第二,考生的生活积累不丰富。第三,考生语言贫乏,缺少个性色彩。 第2 4题对对联。对对联是汉语言传统的测试项目,今年出现在试卷上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复位,对引导学生关注语文本身的特征,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这种题型答题关键:要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比如上下联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谐调、语意相关等。要有广阔的生活视野,续对的下联,与上联既要“形”似,还要“神”合。抽样中,我们发现考生的主要失误有:1上下联词性不相同。比如第一题“祖国江山好”,对出的下联为“代代出人才”,上联三个词的词性为“名词名词形容词”,而对句的三个词的词性为“名词动词名词”。同样,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考生对出“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总是春”,词性也不能一一相对。2上下联结构不同。对联是由词组成短语,由短语组成句子,严格地说,对联上下句的结构(也包括句子内部短语的结构)应该是相同的,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但是,许多考生对出的对联结构不相同。例如:“祖国江山好”,对成“天地乾坤新”,“祖国江山”是偏正结构,而“天地乾坤”是并列结构。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万紫千红百花盛开都是春”,对照一下,“冬去春来”与“万紫千红”、“千条杨柳”与“百花盛开”、“迎风绿”与“都是春”结构都不能相对。3上下联语意简单重复。对联的上下联同意,在对联中被称为“合掌”,是对对联的大忌。不少考生就犯了这样的忌讳。如“扫千年旧习”,对成“去万代陈规”、“除不良风俗”等。4上下联语意不相关联。对联的上下联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关话题,表现主题。而有些考生对出的下联与上联却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对成“秋去冬来姑娘身穿白棉袄”、“南来北往条条大路通罗马”、“你来我往齐声歌唱祖国好”、“花开花落黑发人送白发人”等。“祖国江山好”对成“金榜题名时”也属此类错误。5注重形似,语言不通或违背物理。很多考生只是简单对照上联的词性或结构,不考虑所对对联的内容,于是,病句迭出。比如将第二题对成“羊走猴到万千英豪拔地起”、“潮起潮落万只海鸥逐浪黑”,“拔地起” 的对象通常是建筑物而不能是“英豪”,而“海鸥逐浪黑”更让人莫名其妙,是否是环境污染太严重?对联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或浓缩,有些考生对出的对联从语言形式上没有问题,但却违背了生活常识,例如第二题对成“夏去秋来千亩小麦映日黄”、“日下月上万颗晶星随云闪”,都有违生活真实。除此以外,大多数考生所对对联与上联有词语重复的现象,虽勉强得分,但不可效仿。少数考生对出的对联,思想消极,如“古往今来万事因果皆有报”,也当引以为戒。造成以上失误的主要原因,一是不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二是考生思维僵化,只跟着上联亦步亦趋,比如上联是“冬去春来”,下联就是“夏归秋至”,上联是“杨柳”,下联只能是“梅花”等植物。因此,我们从抽样的试卷中很难发现精彩的对联。(四)作文分析2004高考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延续了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仍是材料话题,话题仍是多元化概念的组合;文题仍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人生社会,并重视道德修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由于审题难度相对较小,入手比较容易。然而,2004等级评分标准作了两点重大改革:一是等级分值的调整,去年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分值比例为50:10,今年调整为40:20。二是评分重点在调整中更加明确细化。显然命题者淡化审题难度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考生把精力和时间更多而有效地投入到创意的表达中去,同时也为那些有文化积淀和写作才华的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因此考生要把今年文题写好其实也并不容易。从我市抽样统计看,考生得分总体良好,普遍高于去年,具体分析如下:一、总体得分情况文科人均分44分,其中优秀率(48分以上)14.8%,不及格率(36分以下)4.6%;理科人均分43.6分,其中优秀率13.3%,不及格率4.1%。最高分56分,最低分20分。作文各项得分集中在二等。二、作文反映出的若干问题1.内容泛泛,鲜活不够。今年考生作文内容项得分尽管多在二等,但分析大量作文,我们明显感到,考生作文的内容缺少厚度,感情缺乏浓度,中心缺乏倾向性。表观在,多数考生只是谈了自己的看法,谈“相信自己”的意义,却忽略了 “不相信自己”的教训;谈“要听取别人意见”的益处,却忽视了“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失误;谈“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善听别人”,只是平分秋色,缺乏理性的阐述、具体的生活感悟以及个性化倾向的描述。由于内容泛泛,缺乏鲜活的生活感触,多数考生内容项得分一般只在14分上下。如辩证对待别人的意见一文的选题应该不错,观点也很明确,但文中仅举了海尔扩张,微软崛起,项羽失误三个事例作为一般性的印证,而未能有效展开具体深入的分析阐述,结果导致字数不足800字,内容项仅得13分,总分只得37分。相反菩提人生,紧扣“智慧是教人捕捉生活中的灵光,却不是要人去一味相信或猜疑”这一辩证话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今,从个人到国家,从正面到反面,一路拓展,侃侃而去,最后用抒情或议论“不仅是历史,琐碎的生活,平凡的人生,都要求我们以碧海青天之心去静观世界,菩提之心去处理人生”自然作结。由于内容充实,情感真挚,内容项得18分,总分得56分。2.表达平平,功力不足。考生表达功力不足,一直是写作教学的瓶颈,今年问题依旧。据抽样分析,多数考生文体意识不强,文章结构不够严谨,书写水平普遍不高,350篇文章中,文面整洁,字迹工整,字体秀美者难得一见。今年最突出的问题有二:一是考生选择文体高度集中,过于单调。数据表明,考生选择议论文约80%,选择记叙文仅有6.6%,选择其他文体约占13.3%,如自信+听取别人意见=成功,选题没有问题,但作者却生硬套用了一个数学证明题样式,使行文显得十分呆板、别拗,结果在表达项仅得13分,总分也只得38分。考生文体训练无素,应是考场中文体选择单一化的根本原因。二是语言素养不高,字迹潦草难辨,且错别字多。自己别人一文应该是切合题意的,结构完整,字数也并不少,但文中语病频出,仅在第二段就先后出现“心复(腹) ”、“失(适) 得其返(反)”、“轻而一(易)举”、“见意(建议)”、“不可一试(世)”等一连串错别字,结果表达项仅得12.5 分,总分只得38分。相反自己他人一文,其文体、选题、视角、分析与上文大致相当,但语言相当流畅,文面十分整洁,字体也相当工整秀美,结果表达项得18.5分,总分得54分。由此可见,考生表达功力高低,在得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特征缺憾,个性缺失。今年高考作文特征分由去年10分,增至20分,增幅高达100%。命题者着意淡化审题难度,努力为那些有文化积淀、写作才华和个性创意的考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这一意图是很明了的。然而,在抽样中我们却很难发现那些“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的佳作。据抽样统计,我市考生内容项均分14.8分,表达项均分15.17 分,特征项均分13.8分;在特征项中,15分以上的约占16.6%;18分以上的仅0.66。上述数据表明,我市考生特征项得分始终低于内容表达,特征的缺憾是我市考生的“软肋”!笔者认为,造成我市考生作文特征缺憾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作文个性的缺失。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考生对作文所涉及的观点、态度包括情感等方面的剖析缺乏思辩的深度,分析问题只用一点论、记叙事情,只着眼于现象,选择其他文体,也刻意形式,这种单一的论述手段,给文章带来的只能是浅薄。其二,取材的渠道极其有限。抽样表明,考生作文选材多数局限于校园课本一些耳熟能详的人和事,而很少涉及校园之外的社会、家庭以及报刊影视等传媒信息,选材雷同化上的“大路货”也的确难以激起评卷人的好感,自然也很难得到高分。其三,语言文采,普遍缺失。在我们抽样的48分以上的高分作文中,也很难见到文采飞扬、个性鲜明,令人叹服的佳作。其四,文章缺乏创意,四平八稳文居多。今年我市考场作文大多平平,除去命题本身限制过多的客观因素外,考生平日训练无素、无序,以致于文章缺乏灵感,缺少创意,缺失个性,两者应该说都有很大的干系。问题暴露在考生作文里,根子恐怕在教师应试教学的僵硬模式中,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深刻反思。四、对语文教学及2005年高考复习的建议(一)古代诗文阅读方面1.夯实基础,重视训练,提高古代诗文阅读能力。古代诗文的学习既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又有助于提高现代语文的素养,因而中学新教材编入了大量的古代诗文,并确定了一些背诵篇目,高考命题也一直十分重视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赋分为30分,约占全卷总分的20%,今年还增加了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从今年试卷中暴露的问题,我们认为古诗文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由于语体的特点,学生对古诗文有语言“隔膜”,这就需要教师耐心科学地加以引导。首先,要让学生多接触古代语言材料,充分感知,培养语感,积累文言知识。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文言材料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在高三复习阶段要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再次要加大训练力度,要让学生在训练中摸索规律和方法,用规律和方法指导训练,真正把训练落到实处,把古诗文学习基础打牢夯实。2.强化诵读,注重积累,丰厚语言文化的底蕴。传统语文教学留下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诵读,语文学习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断地积累,只有多诵读、勤积累,才能丰厚语言文化的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可是,从平时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相当多的学生语文学习显得很浮躁,流于表面的多,踏实用功的少,诵读和积累明显不足。学校本应该书声朗朗,而有的学校早读都难得听到读书声。我市学生近几年高考在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题失分一直较多,正暴露出这方面的问题。像今年的默写题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按理说是每一个中学生应当烂熟于胸的,可是居然有近20%的考生得零分,60%左右的考生得分也在2分以下,可见这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诵读,注重积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熟读熟记,并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积累习惯以及语文学习的“敏感”。(二)现代文阅读方面1.培养阅读习惯,强化文体意识。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赋分30分,占全卷总分的20%,但考生大都视为畏途,平时复习不得法,考试得分不如意。究其因,大都是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强烈的文本意识。我们发现,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许多地方仍是传统的“五段论”教学,而一些追求“热闹效应”的阅读教学,师生亦是脱离文本,无限发挥,不着边际,这些都与高考的考查点不能接轨,以致学生学了课文不能用,接触考题时不知从何下笔。在反馈评价时,教师也只是讲讲答案,学生记记结论,见山是山,就事论事,并没有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承载的信息,更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行点拨矫正。因此,要大力改变这种脱离文本的阅读倾向,教师要以考试大纲为导向,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富有人文意识及文化品味的文章,深入探究文本的内核,悟透文本的精妙,形成良性的阅读习惯,同时建立检测体系,强化反馈一起节,着力思维点拨,准确解读文本,如此才能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产生愤悱意识。2.规范操作程序,着力方法点拨。我们发现,在平时教学和复习时,现代文阅读存在着盲目无序的状况,或大搞“题海战术”,只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阅读题,而不顾及其完成的质量,或一意“解剖麻雀”,未让学生在量的积累上完成质的飞跃,或一味“蜻蜓点水”,泛泛讲解答案而未给学生指导,以致学生不能触类旁通。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建议,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文阅读操作程序,采取分项集约式复习法,就感知整体,筛选信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鉴赏评价等方面,逐项指导过关,并汇总于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进行学法指导,题海无边,“学法”是岸,“传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把各种复习资料中的难点指津,方法点拨系列落实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中,如针对学生看到题目无从作答的思维“盲区”,可指导学生按“弄清题干指向据题搜索对应范围选用或重组语句作答”三步予以答题,如此操作若干个回合,学生自会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3.注重语言表达,苦练表述内功。在调阅试卷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解答题目时或朦胧感知,胡乱作答,或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或大段摘录,简单复制,更有甚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于是随意发挥,这与平时训练的笼统性,随意性,懒惰性有一定关系,学生面对试题,懒于思考,惰于动笔,大量“留白”,考试时又迫于“分数”的驱动,虽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