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四季唱衣食.doc_第1页
艰辛四季唱衣食.doc_第2页
艰辛四季唱衣食.doc_第3页
艰辛四季唱衣食.doc_第4页
艰辛四季唱衣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艰辛四季唱衣食七月一诗为先周所传,在收入诗经之前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礼?春官?籥师:“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郑玄注:“豳诗,豳风?七月也。吹之者以籥为之声。七月言寒暑之事,迎气歌其类也。此风也,而言诗,诗总名也。”“豳雅亦七月也。谓之雅者,以其言男女之正。”“豳颂,亦七月也,七月又有获稻作酒,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之事,是亦歌其类也。谓之颂者以其岁终人功之成。”由此看来,七月一诗是由先周时歌谣集约而成。从诗本文看,其中一些片段产生时间很早。此诗应作于周远祖公刘之时。公刘当商代初年之时,仍承夏制。如“曰为改岁”句,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称“岁”而不称“年”,为证据之一。其中论服色曰“载玄载黄,我朱孔阳”,色尚黑(玄)与黄,带有夏人习俗之遗留,尚赤(朱)则反映了周人的风尚。礼记?大传“易服色”下孔颖达疏:“谓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此证据之二,可见其中也残存着夏代文化的痕迹,最早应产生于商代初年。诗序说:“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这是以周公向成王陈诗之传说而误为作诗之本事。原诗如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七月,夏历七月。周正建子(夏历十一月),殷正建丑(夏历十二月),夏正建寅(夏历正月)。周人兼用夏历,故诗中周历建正之月称为“一之日”,意为周历一月的日子。凡言“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是指周历的一月、二月、三月、四月;“蚕月”是周历五月(夏历三月);凡言“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是指夏历的月份。“七月流火”,言大火星开始向西下落。大火星,每年夏历六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向最正而位置最高,七月开始偏西下行。至夏历九月已至深秋,按当时习俗将冬衣分发给家族、氏族成员,所以说“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言夏历十一月寒风已起。觱(b)发(b),双声联绵字,风寒撼物的声音。“二之日栗烈”,言十二月寒风凛冽,冷气逼人。“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是说:没有穿的,怎能度过这年底的一关?此诗全是以农夫家长的口吻唱的,是先周农夫的抒情之作(褐,h,用兽毛或粗麻织成的短衣)。“三之日于耜”(s),言夏历正月即开始修理耒耜农具(“于”,在名词前表示与此事物有关的一种行为)。“四之日举趾”,言夏历二月开始翻地。耒耜要用足踏之使下,所以说“举趾”。“同我父子,馌(y)彼南亩,田畯至喜”,“我”,农夫家长自称。“同”,会合。言召集了妇女儿童向地里送饭,田大夫看到了很高兴。本诗唱周人早期阶段农夫一年中的生活,而从入秋唱起。因为入秋后天气一天天冷起来,饥寒交迫,对一般农夫来说是一年中最难过的时期。诗中只说到“无衣无褐”,而食之不足,意在言外。诗中这种哀苦的情调,向下贯穿全篇。又:本章写农夫既写到作为劳动力主体的成年男子(于耜、举趾),也写到妇女(馌彼南亩)。对男女农夫劳动状况与情感的反映也成了全诗的两个主要内容。另外,诗中写到农夫,写到田畯。农夫家男女老幼都紧张劳动,则“田畯至喜”。诗中对农夫同部族首领阶层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对比,同样贯穿首尾,成为本诗内容表现上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上三者的交错,形成本诗较复杂的结构方式。第二章承上章“同我妇子”一句,表现农夫家妇女特别是姑娘们的劳动生活与情感。春天天气暖和起来,黄鹂轻快地叫着,姑娘们提着深筐(懿筐)沿着小路(微行hn)去采柔嫩的桑叶。“春日迟迟”,言春日天长;“采蘩祁祁”,言采蘩采得很多。这句同上“爰(乃)求柔桑”是互文见意。蘩(fn),白蒿。徐光启农政全书言:“蚕之未出者,鬻蘩沃之则易出,今养蚕者皆然。”可见采蘩是为了出蚕之用。在这一幅春意盎然的采桑图中,姑娘们的心情并不是轻松愉快的:她们担心会随豳公的女公子一起出嫁,背井离乡去作媵妾。说文:“归,女嫁也。”如作其他解就错了。第三章,萑(hun)苇,荻和芦苇,古人用来作养蚕用具(如今之蚕箔)。收割芦荻在其干枯之时,已至秋季。本章开头的“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和前面的“九月授衣”,后面的“四月秀葽(yo),五月鸣蜩(tio)”等都应是当时的时令谚语,用以为起兴,同时也有铺叙节候,带出记叙与抒情的作用。“蚕月条桑”,言夏历三月修剪桑枝。夏小正:“三月,妾子始蚕。”故周先民也称夏历三月为“蚕月”。三月间要用斧斨(统称斧头之类。古人称斧之柄孔方者为“斨(qin)”)截去长而高扬的桑枝(以其不便采摘),攀引桑枝采摘柔嫩的桑叶。“猗(y)”借作“掎(j)”。“女桑”即“柔桑”。(j),鸟名,即伯劳。“载绩”,开始纺捻麻线。“载玄载黄,我朱孔阳”,言我所染又是红色的,又是黄色的,所染颜色十分鲜亮。这里“我”统上“八月载绩”以下三句言之。“孔”,很,二字一音之转。第三章承上章而写桑蚕及织染缝制等女红之事。第四章说,四月里远志(一种草本植物,可入药)结籽。五月里蝉开始鸣叫(不开花而结子叫“秀”)。八月里收获庄稼,十月里草木枝叶脱落(陨箨tu)。十一月去猎狐貉之类,同时也作为军事训练的方式。“载缵(zun)武功”,言继续一年一度的狩猎和军事训练。“言私其豵(zng)”,将小兽归私人所有(“私”用为动词。豵,本义为一岁的小猪,此处泛指小兽)。“献豜(jin,三岁大猪。此处指大的野兽)于公”,把大兽献给部族首领。第四章承上第一章写男子之劳动和训练,而劳动产品分配中的等次分明,与上章的“我朱孔阳”一样反映出农夫对劳动之辛苦与产品分配不公的不平。以上四章结合季节写农夫一年的劳动与生活,而同时从生活、地位、物资分配方面将农夫与部族首领层加以对比。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正常的,所以周乐师采集此诗存于乐官,不认为是对周早期历史阴暗面的揭露;周公向成王陈此诗,希望成王了解民情,知道人民生活之艰难,也不认为对先王政绩有所损伤。第五章同第四章一样借五月、六月的时令谣谚,引出蟋蟀在七月、八月、九月、十月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快进入到对十月天寒之后农夫生活的描述。“斯螽(zhng)”,一种蝗类昆虫,古人以为斯螽是用腿摩擦发出声音,故曰“动股”。“莎(su)鸡”,一种昆虫,即纺织娘,翅膀振动发声。天暖之时昆虫愉快地生活。“七月在野”以下四句是说入秋之后天气渐冻,蟋蟀由野外到屋檐下,再到门下,至十月时钻到床下。这是借蟋蟀对气候的感受,间接写广大农夫的生活。农夫忙碌一年,秋收结束之后,要回到简陋的房屋里过冬。“穹(qing)窒(zh)”,尽塞屋内孔隙(穹,穷尽。窒,塞)。“熏鼠”,在屋内聚烟,熏赶鼠类;“塞向”,把朝北的窗用泥土封起来;“墐(jn)户”,用泥涂抹竹木编成的单扇门。古代简陋的门扇多以树木枝条或竹子编成,冬天用泥涂抹缝隙,以御风寒。诗中说:算是要过年了。进到这简陋的屋子里来。第五章照应第一章,并总括二、三、四章男女农夫的劳动与劳动果实所归,写天寒后农夫们的住宿条件。以上写了穿、住,也写及食(豵、豜),下章进一步写食。衣食为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所以全诗不离衣食这两个重要内容,有时也叙及其他,但也是联系衣食活动来写。六月吃郁(郁李)和薁(y,野葡萄),八月烹(亨,“烹”的古字)葵(冬葵)和菽(大豆)。随季节吃时鲜野菜是公的生活。所以下面说八月扑打枣子(剥,“扑”字之借),十月收稻子酿酒,以助长寿(古人认为眉毛长为长寿之象,所以称长寿为眉寿。酒可活血祛忧,有助于长寿)。以上是说豳公的饮食。因为下面又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葫芦),九月叔苴(j)”(叔,拾。苴,麻籽)。“采荼(t,苦菜)薪樗(ch,以臭椿为燃料。薪用为动词),食我农夫”,重复说七月、八月、九月间农夫所食,则上面的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各句是写公可知。从“食(s,拿食物给人吃)我农夫”一句看,其中隐隐地反映出农夫对上层首领的一种不满,这种不满是联系上面所写“我”怎样的劳动和他们给我怎样的食物这种比较的语气表现出来的。“食”应有主语,文中没有出现,是所谓“意在言外”。第七章“九月筑场圃”(把房子附近的园圃夯筑为打碾田禾的场地),“十月纳禾稼”(将晒的粮食收藏起来),是承上写饮食而说。下面接着罗列了秋收的八种粮食:黍(糜子,脱壳后为黄米)、稷(不粘的粟)、重(tng,“穜”之借字,一种后熟的谷)、穋(l,一种早熟的谷)、禾(粟的苗,这里指小米)、麻、麦、菽。这些粮食归谁,诗中并没有明白说出,但与上章对比而写,显然与农夫的饮食是无关的。“黍稷重穋,禾麻菽麦”,“麦”字与上句不押韵,当为“麦菽”之误倒。农夫们把庄稼收获完毕之后(同,聚拢,还要),还要到公的庭院内去服役。白天去割茅草,夜晚去搓绳子(绹to。“索”用为动词)。接着赶快为公修缮房屋,因为眼看就到耕种季节了(“亟”,通“急”,赶快。“乘屋”,登屋修缮)。“嗟我农夫”之后几句,是写十一月以后农夫的活。因为“十月纳禾稼”,则“既同”指十一月。本诗开头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从天寒说起,实际上天寒之后农夫也并不得闲。本章说到十一月,下章讲十二月。“冲冲”,凿冰声。“凌阴”,藏冰的窟室。冬天凿冰储于地窖,以备公等保存食物、消暑和一些礼俗的特殊仪式上用。闻一多认为“阴”为“窨”字之借。说文:“窨,地室也。”蚤,同“早”,早晨。“献羔祭韭”,是祭“司寒”神开冰窖的仪式。左传?昭公四年申丰论藏冰曰:“祭寒而藏之,献羔而启之。”杜预注:“谓二月春分献羔祭韭,始开冰室。”羔为一年中新产的羊,韭为一年中最先有的蔬菜,故用以祭司寒启冰室的祭仪。“肃霜”,即“肃爽”。双声联绵词,形容秋天气候晴朗。涤场,即“涤荡”,形容深秋树木萧瑟的样子(王国维观堂集林?肃爽涤场说)。“朋酒”,两壶酒。期,语助词。飨,在一起饮酒。曰,句首语助词,同“聿”。公堂,豳公之堂。朱熹诗集传:“公堂,君之堂也。”“称彼兕(s)觥(gng)”,举起那用犀牛角做成的酒器,以称颂豳公“万寿万疆”。本章前四句都说的是首领层的生活与礼仪活动。“九月肃霜,十月涤场”,同样是在严冬,但豳公家族却是“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与前面所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形成鲜明对比。所以诗的结尾以欢庆喜乐的情调结束,其所表现农夫生活同豳公等首领层的差距却不因此而消失。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三千多年前以农业起家的周民族的生产生活,及先周时期农夫和部族首领之间的生产关系。由诗中所写可看出农夫们一年中从开春播种到秋收,到农闲时都是十分忙碌的。关于农夫们为了自己的衣食所做的各种劳动,尚不包括在内(如收拾破屋、塞向墐户、收瓜、断壶、采荼、采薪等)。农夫这样一年到头劳动,而收获的粮食,黍、稷、重、穋、禾、麻、麦、菽,大都纳于部族首领的仓库;即使打猎所得,农夫也只能得到小的动物。今将农夫同首领家族进行比较:吃的:农夫荼(“谁谓荼苦?”是为苦菜)、瓜、壶(葫芦);部族首领各种新粮及应时的蔬菜;黍、稷、重、穋,禾、麻、麦、菽;穿的:农夫无衣无褐;部族首领颜色鲜亮的锦帛衣裳、狐裘。豳公等部族首领自己不参加农业劳动,只让田畯组织和监督农夫。农夫的女孩子同样没有人身自由。此诗从衣、食、住这些生活最根本的需要着眼,从部族首领同农夫在劳动中的关系及产品的分配方面,反映出周人在立国之前已进入阶级社会。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大体而言,以下几点很值得注意:一、 全诗内容丰富,结构上又多变化,但以衣食为纬,兼及住处,无论谈节候、叙事、写景还是抒发情感,多联系及衣食,主题突出。孔颖达正义云:“民之大命在温与饱,八章所陈皆论衣服饮食,首章为其总要,余章广而成之。首章上六句言寒当须衣,故二章、三章说养蚕、缉绩衣服之事以充之;首章下五句言耕稼饮食之始,故七章说治场、纳谷、稼樯终事以充之。”可谓抓住了解读此诗的关键。二、 在以中心内容安排层次的情况下,也体现出节序上的递进关系。各章多以当时流行的节候谣谚开头。除开头二句外,第一章以一之日(夏历十一月)叙至四之日(夏历二月),第二章统言“春日”,承上而启下;第三章以“蚕月”即三月开始说起,第四、五、六章分别以四月、五月、六月开头,则亦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