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日常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个人日常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个人日常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个人日常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个人日常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日常应急预案目录冻伤事故的预防1一、什么是冻伤事故1二、如何预防冻伤事故5三、冻伤事故怎样处置和救治6中暑事故的预防9一、什么是中暑事故9二、如何预防中暑事故13三、中暑事故怎样处置和救治14事故灾难应急16冻伤事故的预防 一、什么是冻伤事故(一)冻伤事故的概念冻伤是指机体受低温寒冷侵袭所引起的损伤。人体对寒冷的适应和生理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寒冷强度超过人体的心理调解能力或人体在寒冷环境里暴露时间过长时,将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形成冻伤。因冻伤造成的人员伤亡称为冻伤事故。(二)冻伤事故的成因1、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寒冷是发生冻伤的主要原因,机体在寒冷环境中,局部热量散失增多,当局部温度降低至组织冰点以下时,即可发生冻伤。潮湿是促进或加重冻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衣服、鞋袜潮湿或被水浸渍,即使环境温度并不很低,也可因长时间暴露于潮湿环境而引起冻伤。大风也是促进或加重冻伤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加剧了热的散失,风速愈大,身体受冷愈重。身体局部与极冷的金属、石块、地面、墙壁等冷物接触时,因为它们导热性强,能使局部强度急剧下降或发生冻结,以致产生冻伤。2、机体因素的诱发作用所有能导致温热调节障碍、循环障碍和与产热有关的内分泌障碍等都能诱发冻伤。吸烟或饮酒过量、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手脚多汗、有冻伤史等都能诱发冻伤。(三)冻伤的易发时机1、极冷:突然遇到暴风雪,骤然受严寒侵袭;涉水后鞋袜不能及时更换;拂晓最冷时行动;赤手射击、填弹、搬炸药包等。 2、静止:潜伏、伏击、昼夜据守阵地、负伤等情况下,肢体活动受到限制,局部血液循环不良。3、出汗:大量出汗后在冷环境下静止停留过久或打瞌睡。4、装备缺损:防寒装备破损、鞋袜或手套狭窄或丢失;求战心切,过早地轻装。5、疲劳:过度疲劳、掉队迷路、饥饿、全身抵抗力下降。(四)冻伤的临床表现冻伤一般分两类,一类称非冻结性冻伤,由1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以潮湿条件所造成;另一类称冻结性冻伤,由冰点以下的低温所造成,分局部冻伤或全身冻伤。 1.非冻结性冻伤 (1)冻疮:多于初冬和早春低温或潮湿条件下发生,好发部位为手、足、耳和面部。初时皮肤发绀、水肿,出现红斑、感觉异常、灼痒与胀痛感。如果水肿突出,可发生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表面溃疡,渗出浆液。如由继发感染,则会出现脓和炎症。(2)战壕足:是战时长时间立于湿冷的战壕内所引起的。其症状和冻疮类似,初期仅双脚感觉寒冷,继而麻木,有时脚底有刺痛或钝痛感。(3)浸渍足:是下肢在不太低温的水中长时间浸泡而由缺乏运动时发生的。开始时局部呈缺血现象,足背发凉肿胀,有沉重及麻木感。继则出现充血现象,血管扩张,由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及感觉,有时发生水泡,重者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 2、冻结性冻伤(1)局部冻伤,伤员皮肤苍白、冰冷、肿胀、疼痛和麻木,重者感觉丧失。由于受冻程度不痛,病变可分为四度:第一度为皮肤浅层冻伤(红斑性)。复温过程重皮肤从苍白色转为斑块状的蓝紫色,以后红肿、发痒、刺痛和感觉异常。约一周后,症状消失,表皮脱落,不留癍痕;第二度为皮肤全层冻伤(水疱性)。局部红肿、发痒、灼痛,有水疱形成。如无继发感染,约两周左右,水疱逐渐吸收,形成黑色 干痂,脱落后有角花不全的新生上皮覆盖;第三度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冻伤(表面坏死性)。皮肤由苍白逐渐变为蓝色,再变为黑色。感觉消失,冻伤组织周围出现水肿、血性大水疱、疼痛。坏死组织脱落后,留有创面,容易发生感染,愈合缓慢,留有癍痕,可影响功能;第四度为肢体远端皮肤、肌肉及骨骼全部组织冻伤(深度坏死性)。伤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消失。一般为干性坏死,但有时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继发感染,可形成湿性坏死,往往留下伤残和功能障碍。(2)全身冻伤,先感寒冷、疲倦、嗜睡、步态不稳,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检查可见皮肤苍白厥冷,口唇及手指青紫,呼吸、脉搏徐缓,瞳孔反射迟钝或消失。体温的下降程度是衡量全身冻伤轻重的重要标志,当直肠温度降至35时,代谢开始减弱。直肠温度降至33-30时,战栗停止,出现肌僵状态。直肠温度降至25-24时,可因心室颤动而导致死亡。二、如何预防冻伤事故(一)加强防寒教育,普及冻伤知识部队由于活动频繁,尤其是战时,在防治冻伤方面会遇到一些特殊问题,需要对寒冷进行科学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寒是一项群众性工作,要领导重视,卫生人员积极努力,更需要广大官兵积极行动,共同做好防寒工作,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大家在思想上重视,懂得道理,明确方法。具体教育方法内容,应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有行之有效的经验,必须大力宣传,并针对具体情况,督促付诸实施。(二)做好防寒保障,搞好物质供应 在入冬前,对个人冬装应进行检查,制式冬装必须合身,鞋子要求稍大一些,能防水,有鞋垫。居住场所必须注意保暖,取暖设备要完好,室内温度一般不宜低于18,最低也不能低于13。冬季长时间野营时,必须考虑取暖问题。注意膳食调配,适当增加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保证供应热食。安全生产大如天,责任重于泰山。我愿与全国所有安全同仁们携手共进,将安全进行到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健康才是人生的最大财富。(三)做好预防工作,制定防冻措施部队指挥人员,特别是基层干部,应当了解冻伤发生的规律和条件。熟悉气温、风力、湿度以及环境条件于冻伤发生的关系,加强管理教育。特别是在冬季训练和行军时,个人应扎紧服装袖口、裤脚和腰带,戴口罩、手套,放下帽耳,队列相对密集。行军重要注意“两头慢、中间快”。小休息时间宜短,大休息场所选在避风、向阳、无雪处,最好选在居民点,休息时勿解衣扣和坐卧雪地,出发时清点人数,避免疏漏掉队。(四)进行耐寒锻炼,积极开展预防在寒冷条件下,通过适当的耐寒锻炼,可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以炼胜寒”是我军多年来防冻工作的宝贵经验。其方法有局部耐寒锻炼和全身耐寒锻炼两种,包括体育锻炼、冷水锻炼、增加冬季室外活动时间和综合性寒锻炼等。三、冻伤事故怎样处置和救治(一)急救复温急救和复温是重度冻结性冻伤的重要急救措施。复温包括自然复温、体表复温和中心复温。迅速使病人脱离低温环境和冰冻物体。衣服、鞋袜等连同肢体冻结者,不可勉强卸脱,需用温水(40左右)使冰冻融化后脱离或剪开。这种温水快速融化复温比自然复温效果好,可减轻融化过程的损伤:复温时血管扩张,促使冻伤部位达到最大血流量;缩短了冻结时间;缩短了高浓度电解质对细胞可能造成损伤时间;可迅速通过有害温度(10-25)危险阶段,因在此阶段内,组织分解代谢旺盛,合成代谢停止。所以,这种复温有利于组织存活,血管和支持组织损伤较轻,愈合较早,永久性组织丧失较少。具体方法,对处于冻结状态的病人,尽快应用40-42的温水浸泡复温,复温时间视组织温度回升情况而定,使冻区软化,皮肤和甲床转红即可。温水快速融化复温后疼痛较重,可考虑适当应用镇痛剂。若无温水快速融化复温条件时,可将冻肢置于自身或他人的温暖体部,加快融化速度。冻肢融化后应防止再次冻结。(二)局部治疗1、一般治疗一度冻伤创面保持清洁干燥,数日后可治愈;二度冻伤经过复温、消毒后,创面干燥者可加软干纱布包扎,较大的水疱者可将疱内液体吸出后,用软干纱布包扎,或涂冻伤膏后暴露。创面已感染者先用抗菌药温纱布,随后再用冻伤膏;三度、四度冻伤多用暴露无遗疗法,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待坏死组织边界清除时予以切除。若出现感染,则应充分引流;对并发复温性者常需截肢。2、药物应用冻肢融化之后的1-3天之内最重要,可用40的0.1氯已定(洗必泰)盐酸盐或醋酸盐溶液浸泡,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应用5-6天。冻疮局部可涂1呋喃西林霜剂、呋喃唑酮、呋喃丙胺等。用灭菌纱布包扎,一度、二度冻伤每天涂1-2次,一周左右即可治愈;三度冻伤,则涂药厚度1mm左右,每日换药1-2次,约2-3周时间方能治愈。3、水疱的处理较小的水疱应防止破裂,较大的水疱可在无菌条件下抽出水疱液或在低位切开排出疱液,感染的创面可用0.1苯扎溴铵盐水溶液或0.02呋喃西林纱布湿敷,无感染且痂皮较薄者勿需过早去除。较厚的痂皮或痂下积脓者应及时剪除,但剪除厚,需注意保护创面。在冻伤时,深层组织与浅层组织的损伤程度不一致,所以在切除痂皮、坏死组织时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存仍有生机的组织。(三)全身治疗 注意全身和局部的保暖,早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肿胀消退。重度冻伤病人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对可能并发感染的人,应及时应用抗感染的化学药物或抗生素治疗,病人一般均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尤其是冻伤破溃者。在没有其它外科疾病或战伤合并症时,可在组织融化后24小时之内,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500ml,连用7-10天,以改善冻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的保存率,水肿消退后,应及时进行功能锻炼。中暑事故的预防 一、什么是中暑事故(一)中暑事故的概念中暑是指人在烈日或高温环境里,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引起机体体温调节机能发生障碍,或因大量出汗使体内失盐,血液浓缩粘稠度增高,以至皮肤与肌肉内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及脑部缺血的一种病症。中暑轻者经救治数小时可恢复,重者如救治不当可能导致死亡。因中暑造成的人员伤亡称为中暑事故。(二)中暑事故的成因人体的正常温恒定在37左右,人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能调节使产热与散热取得平衡。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散热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人体的散热还可通过血液循环,将深部组织的热量通过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经过皮肤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热就越多。如果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体内有过量热蓄积,就可能发生中暑。中暑的成因大致有以下及个方面: 1、环境因素气温、气湿、气流和太阳辐射四个气象因素与中暑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传导、蒸发、对流和辐射四种途径散热,如果气温超过皮肤温度(32-35)人体则不能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散热,反而从外界受热,这时汗液蒸发便成为散热的唯一途径,此时一旦气流减弱,空气湿度增大,汗液蒸发就非常困难,人体散热将受到阻碍,因此无风的高温高湿天气液就是我们常说的“桑拿天”,最易导致中暑。另外即使是风和日丽的天气也会由于太阳光的强辐射使人身大量受热导致中暑。2、活动强度内热性产热过度增加是中暑的另一个重要成因,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使短时间内代谢热率急剧增加,可大大超过机体的散热能力和外界的冷却能力,同时心血管系统负荷剧增,导致体热大量集聚,体温迅速升高,心血管功能絮乱而导致中暑。部队在急行军及长途奔袭、冲锋及攻占高地、抢修工事或大体力劳动时,由于防暑降温措施不当极易发生中暑事故。3、身体状况对热气候不适应或身体虚弱的人群也容易导致中暑。非热区部队突然调驻热区,由于对热环境不适应,特别是北方籍战士容易发生中暑。少数体质较弱或大病初愈以及患有严重皮肤病或心、肾、肝等慢性病者也容易发生中暑。 4、水盐补给在炎热气候条件下,若水盐补给不足,导致机体缺水影响体温调节,并加重心血管系统负担,也是引起中暑的重要原因。 (三)中暑事故的分类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中暑出现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无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此为中暑的先兆表现,此时体温正常或稍高,一般不超过37.5,若及时采取措施如迅速离开高温现场等,多能阻止中暑的发展。 2、轻度中暑除有先兆中暑表现外,还有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气短、大汗、皮肤热或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此时体温超过38。 3、重度中暑除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的表现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痉挛或高热。重度中暑还可继续分为:(1)中暑高热又称热射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散热困难,体内积热过多所致。开始有先兆中暑症状,以后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体温在40以上。(2)中暑衰竭又称热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发生水及盐类丢失引起血容量不足。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3)中暑痉挛又称热痉挛,大量出汗止饮入大量的水,而未补充食盐,血钠及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痉挛及疼痛,体温正常。(4)日射病,因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故发生剧烈的头痛、头晕、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体温可轻度升高。上述情况以热射病最为严重,以热衰竭较为常见,但往往合并出现。二、如何预防中暑事故(一)保障必备药品夏日训练要备好防暑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万金油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如果长时间在烈日下劳作,要戴草帽、打伞遮阳并注意定时休息。(二)保证必须饮水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汗而失去的盐分,喝盐水时,要少量、多次,才能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另外,乳制品即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三)保持必要睡眠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倦。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三、中暑事故怎样处置和救治(一)对先兆中暑和中度中暑者的救治 1、患者脱离高温作业环境,到阴凉、安静出休息,可以在额部、太阳穴位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给病人喝些饮料,如冷盐糖水、菊花茶或茶水、果汁饮料等,可能时给予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2、症状较重尚无严重危险、神志清醒者,可在其头、颈、腋下和腹沟处放置冰袋降温;有条件者可开电扇、于室内放冰或将患者置于空调室内降温(使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或者将病人放置于冷水内浸泡(水温在15-16左右),使病人采取坐卧位,头露出水面,扶持病人使其体位固定,一面予以胸、腹、肢体按摩,以利皮肤散热,待病人体温达37.5时可停止冷水浸浴。 3、采用以下偏方解暑:(1)绿豆60克,丝瓜花8朵,熬清汤1碗(绿豆要烂熟后再放丝瓜花),顿服,有清热解暑之效。(2)丝瓜、甘蔗各适量,去皮切碎,用纱布绞取双汁,随即饮服,有清热、解暑、生津之效。(3)冬瓜一个,洗净切碎,捣烂取汁后饮服,有消暑、除烦、安神之效。(4)取新楷杷叶、竹叶、芦根各20克,煎汤冷饮,有清热、生津止痉之效。(5)取山楂40克,荷叶12克,煎汤作茶饮,有解暑、清脑、明目之效。(二)对重度中暑者的救治除采用先兆中暑和中度中暑救治原则外,应采用以下紧急救治措施: 1.移,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2.敷,头部先用温水敷,以后改位冷水、凉水或酒精敷。3、饮,饮用含盐饮料,静脉滴注生理盐水500-1000毫升。 4、针,体温高达40以上出现昏迷、抽搐等中暑症状者,迅速针刺或指压人中、内关、足三里、十宣等穴位。还可静脉滴注5糖盐水。 5、擦,因高温、高湿、无风,身体散热困难,用冷水或冰水擦浴使皮肤发红,体表盖以湿毛巾,头部及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还可用药物降温,如氯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救治时应注意测量患者体温,或观察患者的脉搏率,若在每分钟110以下,则表示体温仍可忍受,若达到110以上,应停止使用降温的各种方法,观察约10分钟后,若体温继续上升,再重新给予降温。恢复知觉后,供给盐水喝,但不能给予刺激物。 事故灾难应急 2.1 道路交通事故2.1.1 与机动车发生事故后,要保护现场,及时报警,并记下肇事车辆的车牌号。2.1.2 遇到撞人后驾车或骑车逃逸的,应及时追上肇事者或求助周围群众拦住肇事者。2.1.3 与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在不能自行协商解决的情况下,应立即报警。2.1.4 先救人后救物,先救命后救伤,先抢救重伤员后抢救轻伤员。 2.1.5 对受伤者进行常识性的受伤部位检查,及时止血、包扎或固定。 2.1.6 注意保持伤者呼吸通畅;如果呼吸和心跳停止,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2.1.7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时,不要翻动伤者,要立即拨打 120和 110求助。2.2 水运事故发生水运事故时,要利用救生设备逃生;紧急情况下必须跳水逃生时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跳水前: 2.2.1 尽一切可能发出遇险求救信号。2.2.2 跳水前尽可能向水面抛投漂浮物,如空木箱、木板、大块泡沫塑料等。 2.2.3 多穿厚实保温的衣服,系好衣领、袖口;如有可能,穿上救生衣。 跳水时: 2.2.4 不要从 5米以上高度直接跳入水中;可利用绳索等滑入水中。 2.2.5 两肘夹紧身体两侧,一手捂鼻,一手向下拉紧救生衣,深呼吸,闭口,两腿伸直,直立式跳入水中。跳水后: 2.2.6 尽快游离遇难船只,防止被卷入旋涡。 _;e2.2.7 如果发现四周有油火,应脱掉救生衣,潜水游到上风处;到水面上换气时,先用双手将头顶的油和火拨开再抬头呼吸。 2.2.8 不要将厚衣服脱掉;如果没有救生衣,尽可能以最小的运动幅度使身体漂浮;会游泳者可采用仰泳姿势。 2.2.9 尽可能在漂浮物附近。2.2.10 两人以上跳水逃生,要尽可能拥抱在一起,减少热量散失,也易于被发现。2.3 铁路、轨道交通事故2.3.1 发生事故后,要听从工作人员的统一指挥,待列车停稳后,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有序地向车厢两端紧急疏散。不要盲目跳车,以防摔伤或被其他列车撞伤。2.3.2 撞车瞬间,要两腿尽量伸直,两脚踏实,双臂护胸,手抱头,保持身体平衡。2.3.3 列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列车服务人员应迅速疏散旅客,尽力切断火源、爆炸源并保护好现场。 2.4 航空事故 2.4.1 登机后,要熟悉机上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