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2011年江苏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doc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2011年江苏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doc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2011年江苏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doc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2011年江苏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doc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2011年江苏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2011年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交流材料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执教者:滨海县坎北初级中学周龙成课 题: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把握课文大意;3、通过朗读,品味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理解作者的心境,感悟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文本:同学们,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沟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伤感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肠,每当提起月,我就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会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啊,这盈亏圆缺的慨叹里包含着多少的期盼,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苏轼的又一篇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走进文本。(一)初读课文,力求正确、流利。老师很喜欢这篇文章,现在我就先为大家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字词的读音,并且标记好停顿、节奏的处理。1、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老师范读。朗读课文,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游览了一番承天寺,老师仿佛看到了那清冷的月光,体会到了诗人那复杂的心境。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有没有做好朗读的标记呢?(巡视,对做标记的同学进行肯定:鼓励学生常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2、自由朗读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大声读,也可以轻声读。(老师行间巡视,对同学朗读出现的问题适时指导。)3、学生展示。(1)同学们读完了,相信大家都能读准字音,把握好了节奏,现在我们就请同学来展示一下,谁来试试?(2)学生展示。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评点。(3)学生评点,老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读音及节奏方面评价。4、学生齐读课文。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已经解决了字音以及节奏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大家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二)译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把握大意。同学们刚才的朗读很流畅,可是少了点韵味,同学们想不想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呢?要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那得以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来译读课文。请注意圈点标记,不懂的地方可以与同学讨论,同学们解决不了,马上我们一起讨论。1、学生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译读课文,学生讨论,老师行间巡视,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质疑:同学们在译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疑难的地方?如果有,现在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果同学解决不了的,由老师和同学合作共同解决!)在字词讨论的过程中,穿插老师的预设:(多媒体课件展示)盖但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盖以诱敌(原来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欣然:高兴的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共同(三)品读课文,把握情感。译读课文,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意,接下来让我们听读课文,再次走进苏轼当时夜游的情境,去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的变化。1、听读课文。(多媒体课件朗读)鼓励学生跟读课文。2、再次听读课文,此次要求学生跟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尽量做到有表情。同学们,刚才跟着多媒体课件朗读的很投入,很有感情,老师很满意。现在换一种朴素的朗读方式,我们去掉背景音乐,就凭借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能不能读出刚才的效果呢?大家来试试!找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来展示一下,并说说你这样处理的理由。(学生自读)3、学生展示:教者预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4、朗读挑战赛: 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比赛。5、细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同学们动情的朗读,我们更加走近了苏轼。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它犹如一杯香茶,光读是不行的,还要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它意味无穷。接下来我们就小组合作学习。品味下面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老师把课文内容作了适当修改,我们用“变”的方法来品味文章。(多媒体课件展示)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删一删,品修辞: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可以吗?(明确: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调一调,品虚实: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调换下顺序,效果好吗?为什么?(小组学习后,学生展示,老师适时引导)(四)赏读课文,体会意境及情感。1、作者笔下的承天寺的夜景实在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如诗如画的境界,让我们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读了本文,你似乎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夜景?(学生展开想象,交流)2、确实苏轼是一个咏月的丹青妙手,但“何处无月,何夜无竹柏”这样的美景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什么只有苏轼能领略到呢?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证明吗?(闲人)3、苏轼是“闲人”吗?他愿意做“闲人”吗?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4、是不是所有空闲的人都能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呢?这样的人多吗?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文中写景的部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5、抓住“水”、“空”引导学生理解的苏轼的心境:心如止水、心无杂念。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为“闲人”。小结: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观点,从不随波逐流,因此一生被贬八州,但他却能笑然面对:(多媒体课件展示)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6、从上面课件,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五)诵读课文。1、展示课件,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六)课堂小结:苏轼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家喻户晓,不仅在于他的政绩,不仅在于他的散文、诗词,更在于他的这种达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他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记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