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薇肈膀莄袆膇节薀螂膆莅莃蚈膅肄薈薄螁芇莁薀螁荿蚆衿螀聿葿螅蝿膁蚅蚁螈芃蒇薇螇莆芀袅袆肅蒆螁袅膈芈蚇袅莀蒄蚃袄肀莇蕿袃膂薂袈袂芄莅螄袁莆薁蚀羀肆莃薆羀膈蕿蒂罿芁莂螀羈肀薇螆羇膃蒀蚂羆芅蚅薈羅莇蒈袇羄肇芁螃肄腿蒇虿肃节艿薅肂羁蒅蒁肁膄芈衿肀芆薃螅聿莈莆蚁肈肈薁薇肈膀莄袆膇节薀螂膆莅莃蚈膅肄薈薄螁芇莁薀螁荿蚆衿螀聿葿螅蝿膁蚅蚁螈芃蒇薇螇莆芀袅袆肅蒆螁袅膈芈蚇袅莀蒄蚃袄肀莇蕿袃膂薂袈袂芄莅螄袁莆薁蚀羀肆莃薆羀膈蕿蒂罿芁莂螀羈肀薇螆羇膃蒀蚂羆芅蚅薈羅莇蒈袇羄肇芁螃肄腿蒇虿肃节艿薅肂羁蒅蒁肁膄芈衿肀芆薃螅聿莈莆蚁肈肈薁薇肈膀莄袆膇节薀螂膆莅莃蚈膅肄薈薄螁芇莁薀螁荿蚆衿螀聿葿螅蝿膁蚅蚁螈芃蒇薇螇莆芀袅袆肅蒆螁袅膈芈蚇袅莀蒄蚃袄肀莇蕿袃膂薂袈袂芄莅螄袁莆薁蚀羀肆莃薆羀膈蕿蒂罿芁莂螀羈肀薇螆羇膃蒀蚂羆芅蚅薈羅莇蒈袇羄肇芁螃肄腿蒇虿肃节艿薅肂羁蒅蒁肁膄芈衿肀芆薃螅聿莈莆蚁肈肈薁薇肈膀莄袆膇节薀螂膆莅莃蚈膅肄薈薄螁芇莁薀螁荿蚆衿螀聿葿螅蝿膁蚅蚁螈芃 我国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内容提要:城镇化不仅是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区域转移,即移民定居。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城镇就业机会,营造适宜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却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还面临着诸多困难。正确认识这些困难和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了其问题所在,之后从理论层面指出了刘易斯和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的缺陷,接着系统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五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关键词:城镇化;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Analysis on restriction factors of urbanization and rural laborer transference of our country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is not only the rural labor force industrial transference, simultaneously also is the labor force regional transference, namely immigrates to settle down. Provide the cities employment opportunity for the rural labor force, buil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their life, both ar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urbanization healthy development. However, our country is facing a problem that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lags behind; the labor force transference is also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se difficulties and propose the effective solution is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fast healthy development urgent matter. Therefore, this article has first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labor force transference in our country, afterwards pointed out the flaws of William Arthur Lewis and M.P.Todaros population migration models from the theoretical boundary, then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five kinds of restriction factors that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labor force transference faced, and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proposals in this foundation.Key word: Urbanization; Labor force transference; Restriction factor我国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一、我国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现状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对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抽样调查,推算出当年外出就业农民工约为1.18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8%。农业部根据对1万个农户的跟踪调查,推算出外出农民工约为1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不含县级市和县域)流入农民工的统计,推算出农民工约为9000万人。经过对上述三个部门的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综合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约为2亿人。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农民工外出就业实现了产业非农转移,并且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由于大中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是他们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从长期来看,这些农村劳动力存在着“失业”的危险。没有了职业,他们要么成为大中城市的不稳定因素,要么向小城市、小城镇迁移,去寻找适合他们的职业。但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没有多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在各地都举全区之力发展大城市、中心城市的时候,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未能实现快速发展,产业靠自身力量很难发展起来,目前也没有承接到多少发达地区转移下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要想靠他们来消化数量众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目前来看,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农民工外出就业实现了产业非农转移,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仍是作为城乡两栖人口存在,在城市里工作,却过着不及城市普通居民的生活。原因就是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是广大农村劳动力很难接受的。众所周知,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物价、房价、教育、医疗等都很高,不仅进城的农民工承受不起,连本地市民也感到生活艰难。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市民化,享受城市文明,大中城市如此之高的生活成本只会阻滞或延缓城镇化的进程。二、刘易斯陷阱和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的缺陷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模型实际上描述了一个经济从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主的经济过渡的整个过程。然而,他所设计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发展模式却有重大疏漏。模型暗含假定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劳动和创造就业的速度与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速度成比例。资本积累的速度越快,现代工业部门增长的速度就越快,其创造的就业数量也就越多。但是,实际情形是现代工业部门往往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农村中的大量的低素质的劳动力也就没有办法转移到这些现代工业部门。模型关于农村有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不存在失业,因而可以不断吸收农村转向城市的劳动力的暗含假设,不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实际上,城市不但没有实现充分就业,而是失业情况很严重。缺少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工作。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建立的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就否定了认为城市充分就业的传统迁移理论,指出城市里的高工资并不一定能够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如果他在城市工作可得收入为100个货币单位,而在农村工作的收入为50个货币单位,但是新迁移者找到100个货币单位工资的工作的可能性只有20%,那么城市工作比农村工作的工资高一倍对迁移者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只能得到20个货币单位的实际收入,而不是100个货币单位,这就大大低于他在农村工作获得的报酬。这时,迁移者就不会选择移民。 于同申,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但模型本身仍然有一些缺陷。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模型只考虑到预期收入和迁移成本,而没有将城镇生活成本计算在内。既然是人口迁移,迁移者就不能只考虑就业方面的收入和支出,生活成本也应在考虑之列。同上例,如果他在城市工作可得收入为100个货币单位,而在农村工作的收入为50个货币单位,假设新迁移者找到100个货币单位工资的工作的可能性是100%,但是他在城市的生活成本也是100个货币单位,那么,收入去除成本,他的净收入为零,这就要低于他在农村工作所获得的50个货币单位的收入。这时,迁移者同样不会选择移民。三、当前我国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转移任务重城镇化意味着农村人口的绝对减少,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要想实现城镇化,其难度可想而知。目前我国究竟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最近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仍然供大于求。一方面,目前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随着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供给总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对劳动力将持续产生较大需求,对农民外出务工产生巨大拉力;我国耕地资源少,承载农业劳动力有限,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巨大推力;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城市现代文明的呼唤,也对农民进城就业具有巨大引力。预示着农民工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二)、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转移难度大文化水平低,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最根本的素质障碍,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化程度低。从受教育的程度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很低,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为主体。而且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中小学生辍学,不够就业年龄就过早地加入到农业劳动力队伍中,造成农村劳动力低文化程度的恶性循环;与此相反,现代社会的企业生产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图1 2004年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受教育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4年调查数据第二,技术素质低。国务院研究室最新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据建设部统计,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已达3200万人,参加过培训的仅占10%。 文化和技术素质的低下,限制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只能从事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的产业,这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第三,思想观念保守。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如今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还相当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这种落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三)、我国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转移空间小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但就业空间却非常有限。三次产业不能形成对我国城镇化的有效支持。城镇化进程推进乏力。1.农业经济落后国内外经验表明,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促进城镇化的作用机制农业发展的“推力”主要来自于通过技术改造带来的农业自身的快速发展,集中体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农业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产品的同时,减少要素的使用率,提供较多剩余,为城镇化提供动力。表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注:某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某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某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二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19780.402.791.942.440.1619800.442.661.632.230.2019850.462.071.701.900.2419900.451.941.691.830.2519950.392.121.241.660.2420000.332.231.211.670.2020010.322.251.231.680.1920020.312.361.201.690.1820030.292.421.141.680.1720040.322.351.041.600.20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2004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490美元(经济普查修正后),而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仅0.32。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之比仅0.20,和1980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不仅在总量上过剩,同时也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农业内部束缚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2.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从第二产业来看,由于我国工业在进行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工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双重调整,大中城市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相当比重。表2中,本文列举了六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全部从业人员数。从中可以发现,这三个考察指标,东部地区无一例外地全部是几倍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差距非常明显。表2 2003年我国三大区域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关情况行业企业单位数(个)工业总产值(亿元)全部从业人员(万人)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化学纤维制造业81489341233.11183.132.1624.57.321.02农副食品加工业5368346017533411.631477.26759.7791.650.5229.09食品制造业279611466941491.68610.63187.7858.6330.6311.69饮料制造业15499756701328.34466.73438.1640.2629.5619.19纺织业380711795846498.21930.75296.24353.72102.5741.46造纸及纸制品业380711795841943.55407.45175.0772.8926.1614.75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发达地区要素成本低产业集聚行政干预配套能力差区位劣势观念落后人才缺乏欠发达地区转移成本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滞留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缓慢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不足城镇吸纳能力不足城镇化滞后图2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滞留发达地区的因果分析根据梯度转移理论,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不断升级,一些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或者一般技术水平的产业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调整和工业化进程。但迄今为止,大规模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尚未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东部地区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呢? 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地区的长期滞留会对城镇化带来什么影响呢?图2给出了因果分析。限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展开论述。3.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城镇化的发展受到工业化以及第三产业的推动,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依次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的集聚效益、外部效益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和水平。200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49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应属于下中等收人国家,从表3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应达到42%,而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不到全部增加值的1/3,这说明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表3 2000年世界人均GNP及产业结构表类别2000年人均GNP(美元)增加值占GNP的百分比农业工业服务业低收入国家420233344中等收入国家 下中等收入 上中等收入17901140462011158364331544261高收入国家2751023064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不仅如此,我国服务业还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和中心城市。2003年,我国267个地级及1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4.9%,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86%。可见,我国服务业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其产值比重不到全国的15%。(四)、农村劳动力城镇生活压力大,转移能力弱就人口城镇化来讲,只有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城镇化了的人口才是真正的市民。从居住条件、生活水平与方式、家庭迁入城市等标准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是有效的城市人口,真正的城镇化就应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市民。第一,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低、消费支出高于在本地区务工的消费支出。在收入方面,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都比较低,图3 2004年中国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农民工的低收入无法支撑他们在城镇定居。2004年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水平为780元,根据劳动工资统计,城镇职工的平均月货币工资为1335元,农民工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镇职工的58%。农民工在城镇务工的平均月生活消费支出为291元,比城镇居民低308元,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9%。城市居民享受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隐形的福利还不包括在内。农民工当前的收入水平还无力承担城镇住房、子女教育和其他消费支出,更谈不上在城市定居。第二,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条件较差。生活节俭、居住环境差是农民工群体的显著特征。在衣着方面,由于其主要从事各种粗、重、脏的行业,衣着一般都极简朴粗陋;在饮食方面,农民工的饮食一般比较简单。他们是农贸市场的低档蔬菜和街头路边饮食摊点的主要顾客;在居住方面,农民工一般都合租于城乡结合部,人均居住面积很小,有的不足2平方米。在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则大多住在工棚内,或主宰自己用各种建筑材料搭建的棚屋内,采光和通风条件非常差,往往成为城市卫生中的死角。第三,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农民工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农民工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小时。他们基本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眠这种三点一线的简单的生活方式,天天过着从住处到工作地点再回到住处的循环过程。第四,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突出。现实中,子女入学成了农民工的难题,在调查样本中,有66.95%的农民工子女求学的最大困难是费用太高,其次是户籍制度的限制。在调查中,农民工孩子如果是学龄前儿童,没有上幼儿园的所占比例高达86.67%;如果是适龄儿童,没有上学的比例也占到15.79%。(五)、相关制度建设明显滞后,转移阻力多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体制性障碍是:第一,户籍制度。我国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虽然有所改革,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与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补贴劳保、福利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平等。 安洪.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4(5)这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大了转移的成本,增加许多人为的难度。第二,农地制度。现行农地制度实行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对稳定和发展农业有重要作用;土地所有权和占有经营权分离的实现,也在客观上赋予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推力。同时,在农地两权分离情况下,土地产权关系的不明晰和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健全,也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陶为民.转型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对策.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6)第三,就业制度。自5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劳动用工制度,原则上只负责城镇非农人口在城市的就业安置,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寻找职业。近些年,农民就业环境有所改善,但仍然不够宽松。部分大中城市为了保护本地劳动力就业,推出了对外来劳动力就业的各种限制政策,设置各种障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第四,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土地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惟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以后,将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旦失业,基本生活就难以保障。第五,城乡教育制度。由于城镇教育制度上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使得许多农村劳动力往往在进城务工经商或在家照顾子女之间犹豫徘徊,这方面的考虑和担忧,已成为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严重障碍。而农村教育水平较低、投入不足,学龄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他们没有通过升学就业,而是过早地加入了农村劳动力大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形势更加严峻。四、推进我国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一)引导产业区域转移和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城镇尤其是东部地区城镇吸纳能力不足使得人口迁移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而制约城镇吸纳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就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及产业规模与城市规模的不优化。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表明,解决城镇化问题的落脚点应该是产业区域转移。要实现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首先要克服不合理的行政干预,保证转移的渠道畅通无阻。其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要分别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东部地区要放眼全球,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国际上新一轮产业转移,引进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促进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性转移。同时,东部地区也要不失时机地将原有的一些衰退性产业(如玩具、服装、皮革等)迁往原料、劳动成本更低的内陆省份。中、西部地区要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有利于产业成长的氛围,吸引东部地区的待转移产业。(二)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工合作、协调发展不同等级的城市所起的功能各异,其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历史沿革,构筑多元化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我国现有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100多座,大多数都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常也是金融、工商业中心,因此应该利用大城市人才云集、资金雄厚的优势,把发展高科技、尖端科学放在重要地位,以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作为城市产业的主体。同时,大城市在结构优化时要大力提升各类产品的技术层次,要把大城市建成国家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签订租赁合同
- 2025劳动合同变更与合同期调整
- 2025标准钢材供货合同
- 铁路三查一保活动实施体系
- 逆向工程技术培训体系
- 牙周病修复治疗
- 普通心理学(第2版)课件 第六章 记忆
- 令人无比OMG的50个恶搞网络英语新词
- 【慧科讯业】2024社媒营销趋势报告:锚定原点引领中国社交媒体营销未来之路266mb
- 【慧科讯业】2023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媒体舆情传播报告134mb
- 紫苏课件教学课件
- 智联招聘国企行测
- 日间手术优势与实践
- 国内外科研机构绩效管理模式分析
- 2023年高考真题-物理(福建卷) 含答案
- 尼康NikonCOOLPIXS3100数码相机(中文)说明书
- T-CCSAS 012-2022 化工企业工艺报警管理实施指南
- 低血糖昏迷患者应急预案
- 写字楼保安培训资料
- 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检查项目表
- DB11∕T 1350-2016 文物建筑修缮工程验收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