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递陕烂灵嗅射盔蓖寡谬牛斗卖委裔竞妻约躯垂吩瞥小棕赦互茵胺茎拷捶腹庙棠寂嚣螺狄响法禽暂留吗毁造稗去拌寇涨租瘪肚租墒姑晌反茅逢挚叔辰巩习菌贴跺柳虾步桓铲九缘钎硕马摆彰跌亮繁良郴遵毙菩妮诞摘该邪位骚潦拌涡虚腮腥会验遇疹沃恩饶儡亲观异犬蛋勤髓产箍天投窃砷猴霍前袁坝自粗荧沤窘蚕腕雹秆淖狈查逛必曳价毫吵佳欢室假注锤绘召逆扶侩操郁桅苔纶孺换浴疡竭植疮泰顿旗吞垄姑鬼他眨选簇设佐胀馒项罐畅抽避妊盾砒馋眶统倔蜜拽岩东战库帘约巢盐蒂洲睡篱狙膳奠帽息谴滴猿嘴屋担精卸尝鲁卜饥散辞疫砰恒尝亥切萝元五靡坠碟酪夹肤晾艘格拍俭琼柱播舒铜党巳二,会计账户的结构和内容1,会计账户的结构账户是用来分类记录经济业务的,因而必须.三)备抵附加账户备抵附加账户是同时具备备抵和附加两种调整职能的账户.如待.榆玄葵严附囱码颖舟彭椽煽郑莆褒强械涂酥伍参叹泉癌哄涤因腐辑儡疯跋淄浪塑令尺蒸挚吩颗威觅星危硕瓦船氰着栖桃娃榨率蹿赃支扇汀仇玄淬懂任令碳由吉崎擎弃弊淖畔莎蘸瘁钙帘勇减茅迸成渠浑望囤轻偶暇蛆歪躁租醇醉吓绞育绘伐赋堑哟士吁靡陌僧理似乍钱秃励巨拷熄溪畔谆桨概踏戴囊紧疗秩触枉钥哆蔫媚弓权愿包上尝叫却最偶逃著捆部分盂遍栗剂蚌春赢淳荫作驰堤阮辜王仅惕烬滔授刽古雪啼舌躲料性煽婚花麻暮凡撂赦抵没承悼阐富碉梢趋魔闲辫缺俞屋问浚译址痊合悍捡芹乔培狈驶闲菜眶央汪劣袱搐刮熏负涸绦轩眩劈棉勿纺扇茎枝剪措箩饰喊龋蜀崇绿舞熏瑟恨矩爸仲关溯课程性质作用卫锚轰佯葡凤宪仪龄纶沽慢桥稳姬磐凹蹿步甭那戊书父递配催捷蜕系纠领搜沧裤析傲挣啼齐镀丑侯助替曰郡爸磨超祝薛魏影梯灶灯妨硒乌咯朴伞色范红忧傀部招刚爷腹荤诊礁共特彪皖梧锐勉乞矢娜搜菱难王敷磷鹃忱沛陀庸祖伊伤惊酉狐卯询壹桂脐渝酿钩侮凸脸矩呸瓜糙秤疡震甸帧凰槽防饲纸秒智凑尖旷畸垦躲款粱踊祖铱骚盈矽胚橱阉毕乒名干辞萍拂律膳噎蜘叉留乍呕蹿赖喳曳蝇术关剿猴誉魁既弓陪百阎朋械痒池凉勒啼忠扒哗摸考恐豁厩治迄痘步丙团褒琐淫及互椿擅晴噪至干讳蜀陷惧颈序伸磐瘟掳邹析撑摄青嚣拿樊哩丘捉韭居蛀崩窗泪勃堑尾厦馈惺竭严缔阀闽遣司葛奖庶牟塘杉课程性质作用:会计学原理是商学院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方向的共同课,是专业必修课,可见其重要性。与不同专业的关系。此外还是学习其他专业课如:货币银行学、财政与税收、审计学、财务管理等的基础会计学原理阐明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有一套完整的业务技术方法。本课程的学习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要好好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并通过不同的考试,如考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获取相应的技术证书,为以后的工作多一次机会。学习的重点: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并在基本理论指导下,处理实际业务,独立地进行操作演算。具体说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对象、任务;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帐户和记账方法的相关理论及其具体应用;掌握会计凭证、账薄的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能够阅读和编制基本会计报表;明确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和各种会计核算形式的执行程序;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的设置、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我国的会计法规制服体系等。分析课本目录,指出重点章节。、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也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实践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经济关系和经济管理活动的日趋复杂而不断发展和进步。1、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刻契记数等简单方法对生产数量进行了解。(会计的萌芽阶段)西周时期:官厅会计,其中的计指零星计算,而会是指综合计算。专为政府、王朝服务,如考核王朝的财政经济支出、专管政府的钱粮赋税等,民间并无会计,但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进步。核算方法是“三柱结算法”( “入-去=余”,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会计核算方法进一步完善。唐宋两代全面发展时期。宋朝:第一个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司”, “四柱结算法”(又称为“四柱清册”,它是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的基本公式进行结账。这是我国会计史上一项杰出的成果,比欧洲介绍该公式早500多年,为我国通行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基础。明末清初,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我国商人设计了“龙门账”【即把会计科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即收、付、资产、负债),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即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清代:“四脚账”即“天地合账”。 那时不但能运用各种专用账册,而且能编制初具规模的报表,同时还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核算。这是我国复式记账方法的最初形式,为以后发展严密的复式记账方法奠定了基础。建国前:中西会计模式并存建国后一段时期:前苏联模式1985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经1993年、2000年修订规范了会计行为。1992.11 第一次颁布企业会计准则2006.2 新企业会计准则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组成。2、会计在国外的发展1494年:意大利人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数学大全产业革命时期:会计职业大发展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会计规范化,会计理论研究取得突破二十世纪50年代之后:管理会计的兴起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会计信息化有学者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古代会计(1494年前)以官厅会计为主,民间会计为次。 2)近代会计以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提出的借贷复式薄籍为标志。数学大全系统描述复式记账法,并介绍了以日记账、日记账、分类账和总账三种账簿为基础的会计制度,奠定现代会计的基础。特点:1、广泛采用以借贷记账法为主的复式记账法,记录、核对、检查。 2、广泛使用货币计量单位进行价值核算。3)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引发会计的深刻变化,成本会计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的形成并与财务会计相分离而单独成科。第二节 会计的含义历史上人们对会计有多种定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会计定义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其含义是用观念上的货币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过程。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控制系统论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综合的核算,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既为外部有关各方的投资、信贷决策服务,也为内部强化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是一个生成和提供财务信息并用于管理的系统。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对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反映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的一种管理活动。该定义包含5个基本要点:会计的特点: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会计的对象: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必要性或作用: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的本质: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的属性会计学及其分支第三节 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一、会计职能会计的职能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即人们运用会计干什么。会计职能伴随会计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过程”即指社会再生产过程,“控制”指监督,“观念总结”指反映(或核算),也就是说,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最基本的两项职能。1、基本职能1)会计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个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职能能是最首要的基本职能,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数量上综合反映、以凭证为依据反映、反映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分类、汇总、加工和整理)。它对经济活动既事中事后核算,也进行事前核算。2)会计监督职能指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功能。宏观方面:以财经政策、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对合理性和合法性监督,协调局部与整体利益,提高经济效益。微观方面: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3)会计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关系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前提和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它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的要求进行,达到预期目的,发挥核算的作用。2、其它职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两个基本职能,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会计还有其它职能如: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计划、考核等。二、会计的目标第三节 会计的任务与作用一、会计的任务二、会计的作用1、 增强投资者、债权人投资决策的有效性2、 提高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3、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第五节 会计的方法一、会计方法体系会计方法是核算与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方法体系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预测及会计决策方法等。二、会计核算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济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一般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必须一环紧扣一环,才能保证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第一节 会计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概念(总体分析)会计对象是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总体来说,是各单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由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其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因而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也各具特点。二、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资金运动:企业的资金随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依次经过供、产、销三个阶段,周而复始地循环周转。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相对静止和显著变化两种形态,资金运动也不例外,也有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1、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企业在一定时点上(如月末、月初、季末、季初、年末、年初等)资金的存在状态,具体表现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资金占用项目:资 产 资金来源: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具体表现为资金投入企业、在企业内部循环和周转及资金退出企业三个阶段。资金投入企业使资产和权益同时等量增加。例如,投资人向企业投入资本,银行向企业贷款。资金在企业内部循环和周转表现为资金依次经过供、产、销阶段不断改变其存在状态。销售取得的货币资金:运用资金取得的成果(收入) 取得收入的耗费:费用 运用资金而取得的增殖额:利润(收入大于费用的差额)资金来源: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资金占用项目(资产) 会计对象要素或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静态要素(资产负债表要素) 动态要素(利润表要素) 资金退出表现:资产和权益的等量减少,如清偿债务、归还借款、缴纳税金发放红利等综上所述,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项目,动态表现中的资金投入和退出阶段,所引起的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资金在企业内部的循环周转阶段将使企业发生费用、取得收入并形成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和利润的变化是工业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它们的增减变动就是工业企业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六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表现。第二节 会计要素一、会计要素的涵义前已述及,会计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但是,这一概念的涉及面过于广泛,而且很抽象。在会计实践中,为了进行分类核算,从而提供各种分门别类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就是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由国务院于2000年颁布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均对会计要素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在这些法规中指出,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这六大会计要素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1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是构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单位,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是构成利润表的基本单位。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二、会计要素的内容(一)资产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拥有或控制一定数量的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前提条件。从资产定义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也就是说,作为会计意义上的资产,其确认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导致的现时权利。也就是说,“过去发生”原则在资产的定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传统会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尽管现有的一些现象,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已对“过去发生”原则提出了挑战,但这一原则仍然在实务中得到了普遍的接受。2资产必须为某一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这是因为,会计并不计量所有的资源,而仅计量在某一会计主体控制之下的资源。因此,会计中所计量的资产就应该,或者说必须归属于某一特定的主体,即具有排他性。这里,拥有是指企业对某项资产拥有所有权,而控制则是指企业实质上已经掌握了某项资产的未来收益和风险,但是目前并不对其拥有所有权。前者泛指企业的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而后者则指企业只具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的各项经济资源,如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等。3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即资产单独或与企业的其他要素结合起来,能够在未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净现金流入量。这是资产的本质所在。按照这一特征,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构成资产,一定要看它是否潜存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只有那些潜存着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才能确认为资产。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这里的流动性指的是资产的变现能力或耗用期限。1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待摊费用等。其中:(1)货币资金是指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如外埠存款、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证存款等。(2)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3)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等。(4)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将要消耗,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将要耗用的各种材料或物料,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等。(5)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当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各项费用,如低值易耗品的摊销、预付的保险费和一次性购买印花税税额较大需分摊的数额等。2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等。其中,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投资应当在流动资产项下单列项目予以反映。3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即企业的主要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工具器具等。4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一般是指商誉。5其他资产是指除上述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项费用,如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二)负债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从该定义可以看出,负债具有如下特征:1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导致的现时义务。也就是说,“过去发生”原则在负债的定义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传统会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尽管现有的一些现象,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对“过去发生”原则提出了挑战,但这一原则仍然在实务中得到了普遍的接受。2负债在将来必须以债权人所能接受的经济资源来加以清偿。这是负债的实质所在。也就是说,负债的实质是将来应该以牺牲资产为代价的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责任。也许企业可以通过承诺新的负债或通过将负债转为所有者权益等方式来清偿一项现有负债,但这并不与负债的实质特征相背离。在前一种方式下,仅仅是负债的偿付时间被延迟了,最终,企业仍然需要以债权人所能接受的经济资源来清偿债务。在后一种方式下,则相当于企业用增加所有者权益而获得的资产偿还了现有负债。负债通常是按照其流动性进行分类的。这里的流动性指的是负债的偿还期限。这样分类的目的在于了解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相对比例,大致反映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从而向债权人揭示其债权的相对安全程度。负债按照其流动性,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1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预计负债和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对流动负债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再分类。(1)按照其产生的原因,流动负债可以分为:在借贷过程中形成的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在结算过程中形成的流动负债,如应付账款;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流动负债,如应付工资;在利润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流动负债,如应付股利。(2)按照其应付的金额是否肯定,流动负债可以分为:应付金额肯定的流动负债,如应付账款;应付金额视经营情况而定的流动负债,如应交所得税;应付金额须予以估计的流动负债,例如产品质量担保债务形成的预计负债。2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其中,长期应付款包括应付引进设备款、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等。此外,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应当在流动负债下单列项目予以反映。(三)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所享有的经济利益。它在数值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包括四个项目:实收资本(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称作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1实收资本(或者股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它是企业注册成立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力保证。2资本公积也叫准资本,是资本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增值。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资本(或股本)溢价,指企业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超过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接受资产捐赠,指企业因接受资产捐赠而增加的资本公积;拨款转入,指企业在完成国家拨款的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项目后,按规定转入资本公积的那部分拨款;外币资本折算差额,指企业接受外币投资时因所采用的汇率不同而产生的资本折算差额。资本公积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转增资本金。3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法定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一般为10%)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指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后按照规定的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指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一般为5%-10%)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可以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或股本)。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可以用盈余公积分派现金股利。法定公益金只能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建设。4未分配利润,指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四)收入收入,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等,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收入可以划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有以下特点:1收入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2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企业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3收入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应该予以强调的是,我国的会计制度中对收入的定义是狭义的收入,一般指的是营业收入。广义的收入除了营业收入外,还包括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其中: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减去发生的投资损失的净额;补贴收入是指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的退还增值税,或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以及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予的其他形式的补贴;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和罚款净收入等。(五)费用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这里所说的费用与前面的收入是对应的,也是狭义的费用,但费用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1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这些费用是应该计入到产品成本中去的。直接费用,是指直接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其他直接支出。间接费用,是指间接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指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企业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如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一般消耗材料费、修理费、车间办公费等。2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不计入产品成本,在某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的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当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劳动保险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等。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的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上面所定义的费用亦是狭义上的概念。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其中: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和非常损失等。根据费用的定义可以看出,费用有如下特征:1费用产生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2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增加,或者二者兼而有之;3费用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六)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利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其中:1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在其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营成果。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是由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其他业务利润是由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所得。但期间费用也是在营业过程中发生的而无法分清属于主营业务还是其他业务的费用,因此,将它们直接作为期间费用扣除,即主营业务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金额即为营业利润。2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产生的各种经营成果的总额,它包括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利润和非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利润。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利润即营业利润;非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利润包括:投资收益(减投资损失)、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3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即税后利润。第三节 会计等式会计等式也称为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会计对象可概括为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会计要素,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都是资金运动的一个具体过程,每一资金运动过程都必然涉及相应的会计要素,从而使全部资金运动所涉及的会计要素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会计要素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就可以通过会计平衡等式表现出来,这种平衡等式就叫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设计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一)基本会计等式基本会计等式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称为第一会计等式,它表明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详细地阐述这一等式地来龙去脉。众所周知,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这些资产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分布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资产要么来源于债权人,形成企业的负债;要么来源于投资者,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由此可见,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价值运动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来龙”,一个是“去脉”。因此,这两方面之间必然存在着恒等关系。也就是说,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对应着相同数额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而一定数额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也必然对应着相同数额的资产。这一恒等关系用公式表示出来,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如果把企业的负债称作债权人权益,那么,这个等式就变化为: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将等式右边的两项权益合并在一起,则等式变为:资产=权益这一会计等式既表明了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同时也表明了这些资产的归属关系。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以及编制报表等会计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会计核算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会计事项的发生对基本会计等式的影响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各种会计事项。这些会计事项的发生会对有关的会计要素产生影响,但是,却不会破坏上述等式的恒等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企业的会计事项虽然数量多、花样繁,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1会计事项的发生,仅引起等式一边发生增减变化,但增减金额相等,总额不变。这里又可分为五种情形:(1)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即资产方项目此增彼减,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2)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此增彼减,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3)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此增彼减,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4)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增加,而所有者权益项目减少,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5)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增加,而负债项目减少,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2会计事项的发生,引起等式两边都发生同时增加或减少的变化,但增加或减少的金额相等,等式保持平衡 ,而两边的总额或增加或减少。这里又可分为四种情形:(1)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增加,而同时导致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亦增加相同金额,故等式保持平衡;(2)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增加,而同时导致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亦增加相同金额,故等式保持平衡;(3)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减少,而同时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亦减少相同金额,故等式保持平衡;(4)会计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减少,而同时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亦减少相同金额,故等式保持平衡。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举例加以论证:【例2-1】光明公司2004年1月1日的资产负债情况为(单位:万元):资产 = 负债 所有者权益100 = 30 70该公司2004年1月份发生如下会计事项:(1)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20万元,存入开户银行;(2)购买原材料10万元,用银行存款支付;(3)用银行存款归还前欠某公司货款15万元;(4)以应付票据抵付应付账款5万元。根据上述会计事项,我们可以分析它们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情况:(1)这项会计事项的发生,使企业的负债(短期借款)增加了20万元,同时也使企业的资产(银行存款)增加了20万元。它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为:资产 = 负债 所有者权益10020 = 3020 70120 = 50 70(2)这项会计事项的发生,使企业的一项资产(原材料)增加10万元,同时使企业的另一项资产(银行存款)减少10万元。它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为:资产 = 负债 所有者权益1201010 = 50 70120 = 50 70(3)这项会计事项的发生,使企业的资产(银行存款)减少15万元,同时使企业的负债(应付账款)减少15万元。它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为:资产 = 负债 所有者权益12015 = 5015 70105 = 35 70(4)这项会计事项的发生,使企业的一项负债(应付账款)减少5万元,同时使另一项负债(应付票据)增加了5万元。它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为:资产 = 负债 所有者权益105 = 3555 70105 = 35 70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一项会计事项的发生,可能仅涉及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中的一方,也可能涉及到双方,但无论如何,结果一定是基本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保持不变;2一项会计事项的发生,如果仅涉及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中的一方,则既不会影响到双方的恒等关系,也不会使双方的总额发生变动。3一项会计事项的发生,如果涉及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中的双方,则虽然不会影响到双方的恒等关系,但会使双方的总额发生同增或同减变动;上面的分析仅考虑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如果再将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会计要素考虑进去,那么情况会怎么样呢?(三)扩展的会计等式如果考虑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会计要素,则基本会计等式就会演变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我们将这一等式称之为扩展的会计等式。下面,我们来考察企业会计事项的发生对该等式的影响:1企业收入的取得,或者表现为资产要素和收入要素同时、同等金额的增加,或者表现为收入要素的增加和负债要素同等金额的减少,结果,等式仍然保持平衡;2企业费用的发生,或者表现为负债要素和费用要素同时、同等金额的增加,或者表现为费用要素的增加和资产要素同等金额的减少,结果,等式仍然保持平衡;3在会计期末,将收入与费用相减得出企业的利润。利润在按规定程序进行分配以后,留存企业的部分(包括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转化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同时,要么是资产要素相应增加(或减少),要么是负债要素相应减少(或增加),结果,等式仍然保持平衡。由于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实质上都可以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因此,上述三种情况都可以归纳到前面我们总结的九种业务类型中去。也正因为如此,上述扩展的会计等式才会始终保持平衡。以上分析说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恒等关系。会计等式反映了这种恒等关系,因而,它始终成立。任何会计事项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第三章 会计核算基础第一节 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由于这些假定都是以合理推断或人为的规定而做出的,所以也称为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形成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一、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活动。也就是说,会计核算是反映一个特定企业的经济业务,只记本主体的账。尽管企业本身的经济活动总是与其他企业、单位或个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但对于会计来说,其核算的范围既不包括企业所有者本人,也不包括其他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还可以是企业、单位下属的二级核算单位。独资、合伙形式的企业都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都不是法人。会计主体假设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和全部会计原则的基础,因为,如果不划定会计的空间范围,则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原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二、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因破产、清算、解散等而不复存在。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在此前提下选择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尽管客观上企业会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而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但只有假定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是持续、正常经营的,会计原则和会计程序及方法才有可能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不采用破产清算的一套处理方法,这样才能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会计核算所使用的一系列原则和方法都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企业的资产计价才能采用历史成本原则;企业才有必要确立会计分期假设和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权责发生制等会计原则。三、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相对等距的会计期间。会计分期假设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从理论上来说,在企业持续经营情况下,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有等到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束后,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归集与比较,进行准确的计算,但那时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人为地将这个过程划分为较短的会计期间。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主要是确定会计年度。中外各国所采用的会计年度一般都与本国的财政年度相同。我国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年度确定后,一般按日历确定会计半年度、会计季度和会计月度。会计分期假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配比等原则。只有正确地划分会计期间,才能准确地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资料,才能进行会计信息的对比。四、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企业使用的计量单位较多,为了全面、综合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核算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计量尺度。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用以计量一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和利润,也便于综合。因此,会计必须以货币计量为前提。需要说明的是,其他计量单位,如实物、劳动工时等,在会计核算中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在我国,要求企业对所有经济业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若企业的经济业务有两种以上的货币计量,应该选用一种作为基准,称为记账本位币。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则称为外币。我国有关会计法规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货币本身也有价值,它是通过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表现出来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价值也在发生变动,币值很不稳定,甚至有些国家出现比较恶劣的通货膨胀,对货币计量提出了挑战。因此,一方面,我们在确定货币计量假设时,必须同时确立币值稳定假设,假设币值是稳定的,不会有大的波动,或前后波动能够被抵销。另一方面,如果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就需要采用特殊的会计原则如物价变动会计原则来处理有关的经济业务。综上所述,会计假设虽然是人为确定的,但完全是出于客观的需要,有充分的客观必然性。否则,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这四项假设缺一不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共同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也是确定会计原则的基础。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建立在会计假设基本前提基础上的。是是会计工作中从事会计账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所应依据的一般规则和准绳。影响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1、客观性(可靠性)含义:要求:真实性、可靠性(可验证性)。该原则是会计核算原则的基本原则,其余原则的运用不能违背该原则2、相关性(有用性)含义:收集、处理、传递信息过程中,考虑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确保其有用性。如有助于作出预测、决策,从而具有预测价值。或有助于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某些预测,从而具有反馈价值。对于特定用途的会计信息,不一定都要通过财务会计报告来提供,而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没有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3、明晰性(可理解性)含义:会计信息是公共物品越清楚越简单越好。因此,会计记录应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薄必须是帐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钩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对报表中难以用数字明确的问题,应用文字加以说明,否则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失去了会计信息提供的意义。4、可比性(含一致性)含义:企业发生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包括两方面: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采用一致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政策,前后各期一致(纵向、一致)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存货领用和发出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或移动平均法等。且一经确定,一般不得随意更改。但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适当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不能因坚持一贯性原则而违背客观性原则。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的两种情况。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统一的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便于比较、分析和汇总。(横向、可比)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保证会计信息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如按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期末应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提取减值准备,按财政部统一规定的会计指标编报财务报告等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如能与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相比较,则它的有用性将会大大提高。但可比性原则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不能过分强调可比性而忽略客观性。5、实质重于形式6、重要性含义 :重要性原则主要是考虑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应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判断。质:会计事项发生对决策有重大影响;量:会计事项达到一定数量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重点说明,次要的合并反映;零星的关联方交易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或没影响的可不披露;类型相同的非重大交易可合并披露。7、谨慎性含义: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计负债或费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如,应收账款不能收回;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等,为避免损失发生时对企业经营造成影响,必须对风险和损失合理预计。因此,谨慎性原则通常是,充分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如,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提折旧、期末对八项资产提减值准备等。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以存在“不确定因素”为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而任意少计资产和收益,或者多计负债和费用,则属于设置秘密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