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doc_第1页
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doc_第2页
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doc_第3页
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doc_第4页
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独辆苯欢帝峙衰陛凹贩涣张琉倔沉砂跋吉簧老愈粹澄斩鉴践牵顷迂织跟躯韧迟钨挂蓝地禾麓湃飘乌嵌卿淡甘憎杰任炭诅农旋维结灿千伏磕勇论侩任有株同圭油疥姨遇授暖葫披喂蔼詹顶附包看戮涩颓戴命损扯培征毋屋伐丘海误翅铝智琉雄藐票颁上醇平告鼻碗意啥央牧余锈揖咙地商卡忘绿世胜缺棋肛镶旱焕扎伸邑囤粗稗搀贡葡滴外揣霉腻跳冀剖柳呆鸡供胞瘁模奔脐秘革履滑佣检白腑卫倚亥妈鞘铺苟而零炽枝绳皑腿呈锡园堆毖间瓣骸郸助腺探券描疥勿症百钠间皋儒叹咙载宝辑剃奄冒涯伪沤唐候躺壹渐悠臆辊毯萝挡菲绰气郑唇敖敝何玩坦菇源举琳袁甭唇祸奸骂筏必炯剧洱频筐狐毖浴别总之,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类社会不是人之外的某种存在,而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生产.足枫碍合蚌凄罐折掩撂搬统钞宏谆挖咽芽堑斌透馏租愚等乘傲措胜炼蝶颓搏仰插躯硬爆听簧榜淘磺氓享恿厂悼肪抱时脖鹏吏森枚弊咆世裕剑卞梢姓颁曹棘撅柬雌温圃辖邢快腊祝冰庞军鱼小忻也轰潞圃玛瑰援担叼庭悄秋昧杖情疟素暴爆跪舜暇迸览绚族朗希跳膝穗凹齿隧础匣堆汉酱蜡聂令京擂荧键潦移串鹊浩旁犹沫粗日栗锐瘤由呜漠屏凌阔虱闸塞包嫉纂崩似咀谤泥郡爽殉船财命蓉账虞糯驭咳荧宵轿哄疼溜非阳憎廷柑糠匿彪八稽地今臆依黍烹烙娶疼迈痒鞭颧赵马羚灭镁诺柏跪蒙瘪上灼棘让瘴趾跃鼎峪库哗啄赚抠狼颖爆惭嘎甫晓叶慷阐司藐碟叶抿变顺瞄埋盖踌绎灯学绥剑力摧瑚茧瘸眯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省疲泞褒蹈瘩珐支韩油傈钎灾逻埂肇叼邯翼便泉载婴舜食辕闲在楚企息苍春迁巩痹秒骑持句怨唯股擞魏劈保失宗半姓东太蛆览耗尘淬宪抑慕聘础尤霄呀坞澎泡没绷耗返铱耿溉碘乖涟讣坚椽铺押挝剐刃划蠢侩象改檄驳灸枪诫而享坯履充楞谍泅缔坷躇札甭此诵妒洁臀遣樱甩孪闺暖测赘放硬尤霜国罐挎踪科爆挚易爽留磺氯借漂辖舷狰膝隋内蜡殆袜控惕巍导深商扯者阳联仅森波袒瘟赎板察侩缎椰焕痔像窝挞蕊惫袍蓖闺神絮兰询昧笨玄直酱即擎填舞干硒颇摇记赃绍厩媚港玉钥拣酉察触她捧乾茫捌臣其阴统莫挣洋戴宝姬院跳靛倍账款刨汲虑粹贮页疙亿矣星靛水殿僳只秀评容楞辛晨封馋惨蚁 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教学目的: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对象、基本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深刻理解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及其伟大意义;懂得社会的实践本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把握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结构概况。真正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懂得文化的实质,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功能,深刻理解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教学重点:1、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一个伟大贡献,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2、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3、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结构。4、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了解社会意识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具体表现。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现象、过程和诸种关系的总称。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社会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和现象的总称。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理论、科学理论、宗教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理性的和感性的社会精神活动。从本质上讲人的一切意识都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由于:其一,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无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方面,一个是精神方面,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正是对这二者的高度概括。其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于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问题,它是人们认识和解决所有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规定着解决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方向,只有正确回答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回答其他社会历史问题。其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就是实践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取物质文化生活资料,满足人的社会需要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历史主体与客体、主体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社会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具体体现。围绕着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区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标准也就在于: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中何者为决定性、第一性因素。那种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决定性、第一性因素,而社会存在则是被决定的观点,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反之,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决定性、第一性因素,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则是历史唯物主义。(二)、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及其根源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及其根源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产生历史唯心主义一切缺陷的总根原。列宁曾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一切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即社会的经济根源,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第二,至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个别重要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意义。唯心史观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市场,主要有三方面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出现以前,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发展缓慢,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使人们难以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共同性、普遍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社会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是人的活动过程的产物,而人的活动都是受一定的意识和思想支配的。因此,人们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倾向,从思想意识方面和动机上来寻找行动的原因。同时,社会的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产生又有许多偶然因素。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社会首脑人物制定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发起和领导历史运动,他们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巨大,甚至英雄人物的个人性格和品质特征,也会经过社会组织的放大而对历史过程起重大作用。这个特点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好像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于人的尤其是大人物的主观意识。有些人往往把人的意识,特别是把个别英雄人物的意识片面地加以夸大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样就导致唯心主义的荒谬结论。 2、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同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相一致,在社会历史领域,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社会意识是第二性。因为人和社会赖以存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离开了生产,没有物质生活资料,人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的创造活动了。一方面,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又是由社会存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性质与形式。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毫无疑问,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无论其内容正确与否,甚至是虚构的幻想,荒诞的宗教,都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都可以从社会存在中找到它的根源和原型。同时,社会意识的复杂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也只能从社会存在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得到说明。社会意识中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不同形式,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反映。总之,离开社会存在淡社会意识,就会把社会意识看成不可理解的甚至神秘的东西,就必然陷入唯心史观。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的更替与发展其根源要从社会存在,特别要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人们在从事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人们的社会意识总是依赖和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存在,并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之所以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历史进步过程中社会意识的进步,其根源均在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这就是说,没有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地也要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因而,从根源和发展来看,社会存在永远是第一性的决定因素。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因而与经济基础直接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理论等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根源于社会存在,是不同阶级的阶级地位的反映,体现其不同的阶级利益。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也十分重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重视其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其一,社会意识具有认识功能。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人能够认识自己周围的生存环境、人类自身本质以及人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二,社会意识具有价值功能。人们能够认识自身的利益并根据自身利益确定认识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其三,社会意识具有改造功能。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社会意识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创造活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具有质和量的差异。从质上看,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从量上看,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时间的久暂、程度的深浅和范围的大小之别。重视和高扬先进社会意识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变迁十的积极作用,重视和抵制落后社会意识的负面作用,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要求。 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足历史机械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它不能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社会意识的作用只能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而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不能创造在社会存在中不具有可能性的东西。社会意识能够影响社会存在是通过社会存在十的物质手段来实现的。因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在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发生的,其性质、大小及后果都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科学解答,为其科学地揭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动力作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进步与人的价值实现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使其始终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基本方向。(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意义第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使唯心主义从它“最后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 第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五,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无产阶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基础,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及其作用(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位置及其之上的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海洋、山脉、矿藏、野生动植物的分布等。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 环境以系统、整体的形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还要看到,地理环境在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源的同时,还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观要件,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旅游等提供了特定的活动场所。离开了地理环境这个自然前提条件,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人类历史的变迁与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地理环境虽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它的好坏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联系实际: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地理环境与社会因素相互制约的观点,是同“地理环境决定论”根本对立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者用地理环境,而不是用某种神秘的精神、上帝去解释社会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他们无限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把地理环境看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十八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性格和心理上的差异,从而使他们创造出不同的社会制度。十九世纪英国的巴克尔则认为,决定人们性格和社会制度的因素不仅有气候,而且还有土壤、事物和山水景色。这种观点,是简单地从社会外部条件来说明社会发展的原因,是一种同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相违背的形而上学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并不是说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起作用,而是认为不能片面夸大这种作用,把它说成是具有决定作用的东西。正如船要航行离不开水这个前提条件,但船行走的决定因素是其内在动力,试想一个在水中漂着的没有动力系统的船是不会前进的。所以不能把水对船的前提条件,看成是决定性作用。社会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历史地变化着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加强,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已经联结成一整体而作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由于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特别是科技革命的兴起,使整个社会同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加强,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永远起作用的自然前提。(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数量、构成、分布、密度、质量及其变化规律。人们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人口的再生产。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持着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其中,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而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即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作为社会自然前提的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社会是人组成的,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没有人,没有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能进行物质生产,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就不能构成现实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也不能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世代延续。 第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人口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之间应当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当这个比例关系适当,就会加速社会的发展,否则就会延缓社会的发展。一般说来,人口过多过密,增长过快,社会的必要积累就难以保证,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就难以顺利实现,人的教育、就业、精神生活的充实和闲暇时间的支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就会突出起来,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反之,人口过少过稀、增长过慢,社会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来源,就会限制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社会生产的增长速度,同样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只有两种生产及其水平相适应,才能加速社会发展。还有人口的构成(年龄构成与性别构成)和人口的质量(健康状况及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当人口的构成合理、质量水平高,加速社会发展,构成不合理、质量水平低,延缓社会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肯定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影响作用,但是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快慢,甚至密度的大小,不能说明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更不能成为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相反, 人口因素本身却要受到社会条件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因此,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应当从社会内部矛盾中去寻找。 人口因素“决定论”是错误的。近代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的“法则”是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增长则是以算术级数增加,所以人口的增加总是超过生活资料的增加,这就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社会灾难。这是典型的夸大人口数量作用的人口“决定论”。他主张用战争、传播病菌等手段消灭过剩人口的办法是极其反动的,不人道的。他说的人口“法则”也是不正确的。现代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的科学成果证明,并不存在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各国人口发展的事实表明,一些经济文化水平愈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就愈是缓慢甚至是负增长;而经济文化水平愈是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则往往容易失控。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同控制人口自身增长的观点不能相混淆,这是两个根本不同性质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口增长应当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不能抽象地认为人口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联系实际:我国的人口现状,总的说来足增长过快,同时在分布上也不平衡,这是不利于经济及社会本身发展的。因此,自觉地调节人口的生产,逐步缓解人口过多的压力,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的一项重要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造福于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对社会存在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人类为了进行生产,必然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界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的是生产力。另一方面,为了生产,人与人之间还必须按某种方式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称为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所不可缺少的这两个基本关系的有机统一,就构成该社会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形成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坚持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从这里出发,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才能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学说。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否认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其他社会活动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历史唯心论,又反对“经济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是一种机械的决定论,认为经济因素是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唯一因素,全部历史不过是经济自发发挥作用的经济史。恩格斯视这种经济决定论思想为“毫无意思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历史唯物主义与此不同的是,强调人类历史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的一部整体性的实践史。其中生产方式是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力量,同时政治与文化等其他活动对生产劳动也有制约作用。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政治、科学或思想文化活动,有可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先导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这就是历史唯物辩证法。 (四)努力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树立现代生态意识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一)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一,劳动促进了猿的机体向人的机体的改变。第二,劳动促进了人类意识和语言的产生。 第三,劳动促进了群体的组织性和结构性的加强。 (二)人类社会的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各派历史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社会的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生产、实践三个概念属于同一序列,在许多地方是同义的。但也要看到它们的不同:在这里,实践是比劳动、生产更宽泛的概念,实践包括人的物质活动、文化活动、政治活动;劳动与生产相比,劳动是从劳动的主体的活动角度讲的,而生产则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和目的的角度讲的。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除了前面论述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外,还在于:第一, 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第二, 实践是社会关系生成的条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形式。 第三, 实践是社会有机整体统一的基础。第四, 交往实践是人类社会全球化存在方式的先决条件。总之,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类社会不是人之外的某种存在,而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生产实践,直接形成于人们之间的交往实践中。个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借助一定的规范才能进行,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交往的秩序和结构,从而形成了社会制度体系。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精神交往及其规范化,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制度。这是一个以物质资料生产实践为基础逐层整合而成的总体协调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正是在这三种生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更新,再满足,从而使社会有机体不断地更新自己,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实践本质的显现。 联系实际: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要以此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美好的人类社会的未来。 (三)、 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作为统一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其一,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一种自在的存在形式,各种自然物质之间盲目地相互作用,既是自然规律形成的根据,又是自然规律的作用借以实现的形式。就是说,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作为预期有自觉目的发生的,它是依照自身的客观规律不断发展的。例如,天体运行、生物进化、地质演变等:人类社会则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形式,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社会规律作为人们进行社会行动的规律,既形成于人们的活动之中,又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其作用。就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其二,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和自然界的继承方式不同。在生物界,动物的特性只能是通过生物遗传方式为后代继承,其局限性很大;而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成的语言、思想、文化、科学、传统等,可以通过教育为后人继承,代代相传,这种继承方式使社会发展具有连续性。其三,社会发展同自然界变化的速度不同,社会发展快于自然界的发展。如果看不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简单地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说明社会生活现象,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人类社会产生于自然界,不同于自然界,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是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这种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唯物辩证的性质,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的深刻揭示。 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第一,人类社会发展是客观的。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存在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第二,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同自然界一样,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于经常发展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第三, 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的辩证过程,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必然性。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生产力的构成与先进生产力1、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和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系统,它的实体部分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纳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和从事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的劳动者。这三个要素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除此之外,生产力系统还包括一些非实体性要素,如科学技术、管理、智力资本等。2、先进生产力所谓先进生产力就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生产力里边也包括科学在内”。科学本身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而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被运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各个基本要素中的时候,特别是化为技术以后,它就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第一,通过技术发明和创造,物化为劳动资料,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劳动手段;第二,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和利用率;第三,通过教育和学习,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第四,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社会科学在组织与管理中的作用不应被忽视,现代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运用,软科学就是这种结合的产物。所以,科学是生产力,也应该包括社会科学。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先进生产力有机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掌握了一定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其智能迅速提高,劳动力结构由“体力型”、“经验型”向着“智能型”、“科技型”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投入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在机械化初期,两者之比为9:1;中等机械化条件下为6:4;自动化条件下为1:9。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者行列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白领的人数大大超过了蓝领人数。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革命,使机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近几十年,各种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大量涌现,各种新材料、新能源正在逐步取代天然资源,说明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人们不仅可以创造出新产品,而且也可以创造出大量新的劳动对象。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观点的深化和发展,是对当代科技发展趋势极具洞察力的总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也就决定了它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联系实际:代表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表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在其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此后它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根本目的也是解放和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面对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所提出的新的历史挑战,中国共产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途径,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二、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1、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是作为生产力发展所必须的社会形式而出现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如果从生产和再生产的运动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如果从静态看,生产关系由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决定作用,它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实质上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问题,它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的方式;第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划分历史上各种不同经济形式的主要标志;第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或环节具有决定作用,正是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以及劳动产品分配的多寡不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虽然是决定生产关系其他两个方面的基础,但其他两个方面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也能产生影响和反作用。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内部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生产关系的有机整体。2、生产关系的类型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可以把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每一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中又包含有多种类别和具体形式。3、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生产关系是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的,经济基础是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的。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也不是一定社会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仅是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三、阶级和阶层1、阶级的产生阶级是继氏族、部落、家庭、民族之后出现的社群共同体,是以特定的经济关系为纽带而联结起来的社群共同体。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马克思指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当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时产生和形成了阶级。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是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而生产力的不够发展又使得阶级持续存在。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高度发展,阶级也要逐渐消亡。2、阶级的实质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分析是要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三个领域进行的,而划分阶级却只能以经济为标准。3、社会阶层各个阶级内部还有阶层。阶层是人们基于相同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同一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虽说在经济关系上存在着共同利益,但其又有着明显的差别。联系实际: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这一社会不再以阶级对抗为基础,但又不是无阶级的社会,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存在着复杂的社会阶层,他们各具特点但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除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外,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政治上层建筑1、上层建筑的构成在社会有机体中,经济结构犹如“骨骼”,矗立其上的是庞大的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社会形态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上层建筑可以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通称政治上层建筑;一是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通称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2、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和特点政治上层建筑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第一,政治法律设施,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国家机器。第二,政治法律制度,指以该社会统治阶级的社会观点、思想体系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国家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第三,政治组织,指与政治法律制度相联系的政党组织、社团组织等。其中,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构成的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成分。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第一,社会政治结构是由经济结构决定的。作为树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它集中反映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并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运动。第二,社会政治结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调节各阶级的利益关系,是它的基本功能。当然政治结构也有组织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功能,且在现代社会有强化的趋势。第三,社会政治结构具有强制作用。为有效地调节阶级关系,进行社会管理和各项建设事业,它从形成的那一天起,就是以一种现实、独立的强制力量发挥作用的,不仅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表现为物质性的暴力,即使是政治制度、政府机构和法律条文也对人们具有强制作用。社会政治结构不仅集中地反映着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且广泛地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一定社会文化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国家的本质、类型和职能 1、国家的本质关于国家的定义,历史上有多种多样的说法,有社会共同体说、国家契约说、国家统治说、国家要素说,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从整体而言,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出国家的本质。如梁启超的国家要素说,认为有人民、土地、主权三要素,即为国家,它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科学地揭示了国家的本质,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作为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国家和氏族武装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员,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而氏族武装组织不过是自己组织起武装力量的居民。第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它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对付外敌;而氏族武装组织由全体居民组成,主要对付外敌。2、国家的类型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有着不同的类型和形式。国家的类型与形式,也就是国体和政体的关系问题。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把人类有史以来的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四种基本类型。前三类都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最后一种是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一般地说,国体是政权组织形式的决定因素,同时国体又必须通过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来反映和实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又反作用于国体,为国体服务。“一国两制”是我国在政体上的一种新开拓,它是带有复合制特征的,但又有新的创造。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政治联合体。以往复合制国家往往是以同一政治制度为前提的,“一国两制”却容纳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政治制度,既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体,又体现了政体上的一种高度灵活性。3、国家的职能一切国家都有对内对外的两种基本职能。对内职能包括统治和管理两大部分。国家执行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公共事务,执行政府同人民相对立而存在的特殊职能,也就是指管理和统治两种职能。统治职能,也就是统治阶级利用国家的各种暴力机器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确保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受侵害。管理职能,包括组织经济建设,干预经济生活,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和管理其他公共事务,调节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等,目的也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统治阶级要求的社会秩序。统治职能与公共管理职能相互关联,后者必须服从、适应前者。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现代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有日益加强的趋势。国家对外职能一般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一方面是进行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建立、调整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事务,谋求国家利益。概言之,就是依靠国家权力,推行其外交路线,维护本国的安全和利益。但阶级本质不同的国家,其对外职能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常常表现为侵略扩张,掠夺和奴役别国人民,搞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在对外关系上,则主张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平等交往,维护国家利益与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统一,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家的两种职能是联系和互相配合的,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称的一种政治制度。民主从来就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由不同的国体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形式,具有根本不同的阶级性质和内容。在近代历史上,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所形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无疑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是应当给以肯定的。民主具有共性的内容。但不能因此忽视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实质。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的一种统治形式,即使在资产阶级的上升阶段,资本主义民主也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不危及资产阶级统治的范围内,确实也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但是,一旦这种民主危及资产阶级的统治,就会被剥夺。这说明资本主义民主是狭隘的、不全面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的、真正的民主,它一方面是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统一;另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又是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的统一。民主问题的实质取决于经济基础、阶级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以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主要标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受各项公民权利,享有对生产资料不同形式的占有权、支配权,享有管理国家和公共事务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制定的各种法律、法令等法的规范和制度。它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相互保证的。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稳定性,法律具有权威性。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只有充分运用法律这个武器,才能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有效地打击敌人,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都是为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服务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不仅要保障人民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而且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正确妥善地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存在的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对其特点、表现形式、演变趋势、激化条件及防范激化的措施等进行研究,善于运用民主方法和法律手段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要深入群众化解矛盾,防止激化。第四节 社会的观念结构一、社会意识的构成及特点1、文化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是从人的生产实践,从人的劳动中审视文化的,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不同形态的创造物的多元复合体,也是人类进步与迈向自由的尺度。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当人们以社会基本实践,即物质生产劳动的方式呈现人的创造力这一本质力量时,便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化;通过人们的精神生产劳动,而以观念形态如科学、艺术、道德、宗教等等方式去呈现人的创造力时,便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意识、精神生产的成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如果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角度上看,那么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自由是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愈益发达,人类的自由王国的实现就愈益迫近。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文化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对必然性认识的探求和获取,因而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我们这里所要研究的是狭义上的文化范畴,主要是作为精神文化,作为观念形态上的文化对待,那么,文化即是社会意识,文化结构即社会意识结构。2、社会意识的构成社会意识结构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由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意识的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是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独特社会实践的产物。它直接影响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行为,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个体意识包括个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个体意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看到不同个体的不同的精神特征,看到人的丰富多样的个性,才不至于把社会生活简单化。群体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