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然孳息的属性和归属一、天然孳息的属性(一)天然孳息的界定我国物权法对天然孳息概念未作规定。天然孳息,被原物所孕育,因此天然孳息的原物,又称为母物。孳息之与原物是产出关系,天然孳息是原物的派生物。原物与孳息的关系,表面上是物与物的关系,实际上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孳息所有权的归属关系。“孳”是派生的意思。天然孳息是一种依照物之用法所收取的出产物、收益物,是原物(母物)派生的物。天然孳息的产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天然”有“自然”之意。如大地产庄稼、母畜产幼崽等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法定孳息之所以称为拟制孳息、间接孳息,是因为它们与自然规律无关。原物与孳息是“共存”关系,“收益须不以改变物的性能为前提。”有谓不消耗原物所收获之物为天然孳息者,笔者认为,原物的本质是不消费物,原物产生孳息以后,原物依然“风姿依旧”。一个鸡蛋孵化成小鸡,小鸡则不是鸡蛋的孳息,因为鸡蛋已经不存在了,小鸡是鸡蛋的转化物。大牛产小牛后而亡,仍认小牛为孳息,因为这没有违背派生的规律。直接用工业化方式合成的“鸡蛋”,就不是孳息,因为不存在原物与孳息的关系。孳息与原物的物质形式不必相同,如母牛产小牛,物质形式相同,而奶牛产牛奶,物质形式并不相同。因为孳息是独立之物,孳息与原物是两个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增值利益不是孳息,增值利益是该物本身的交换价值的增加。未分离的孳息,孕育中的孳息,可以导致财产增值,对该种增值,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折合成价额由当事人进行利益分配。人是主体(法律人格),人格权可以反指自身(客体人格),但人身不能作为财产权的客体。人不能为物,因此人身不能为原物,故从人身分离的头发、指甲等人身派生物、脱离物虽然是独立之物,可以是物权的客体,但不是孳息。天然孳息都是动产,既可以是种类物,也可以是特定物。前者如收获的花生(绝大部分农产品是种类物),后者如名马产下的马驹(动物的崽也可以是种类物)。“所谓特定物有客观特定物和主观特定物之分,前者指独具特征而不能为他物所替代的物;后者指经当事人意思表示而特定化的种类物。”天然孳息进入交易状态后,才有区分种类物和特定物、客观特定物和主观特定物的现实意义。产生天然孳息的原物,既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既可以是种类物,也可以是特定物。不过,与天然孳息一样,进入交易状态的原物,才有区分种类物和特定物的现实意义。天然孳息分为有机孳息与无机孳息。前者如树木之果实,动物之乳雏;后者如矿山之矿物,石山之石材。无机孳息显得很暧昧,实际上,无机孳息只是拟制的天然孳息,因为无机孳息脱离原物后,原物无法弥补它受到的“消耗”、“伤害”。不过,笔者认为,这种分类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因为它不仅可以反映出原物的性质,还可以反映出人作用于原物的生产活动的性质和过程。天然孳息可以定期产生,也可以不定期产生。“有谓定期收获之物为天然孳息者,有机孳息的产生,其周期性规律比较明显,这是学者主张天然孳息是定期收获物的原因。“定期”的表述,应当是收获时间的表述,而不应当是周期性规律的表述,因而笔者反对以“定期”来判断物是否为天然孳息。二、天然孳息与从物关于孳息的法律规则,主要是孳息归属的规则;关于从物的法律规则,主要是从物处分的规则。天然孳息反映了派生上的关系,从物反映了利用上的关系。“从物的根本性标志是,它对主物具有服务性功能,并与主物处于某一特定的空间关系中,但不允许具备成份性质。而如何识别从物,则根本上取决于交易观念。”从物随同主物为法律处分,例如,在出卖、赠与的时候,要随同交付从物;在为他人设立用益物权和用益债权的时候,也要随同交付从物。再如,在抵押的时候,从物随同抵押。而在处分原物的时候,与孳息无干,只是在有特约的时候,孳息才随同原物交付。在抵押的时候,除非抵押物被扣押,抵押权也与孳息没有关系。关于主物、从物的归属,有两种立法例。第一种立法例规定主物、从物须同属一人;第二种立法例认为,主从物可分属不同的人。我国物权法属于第一种立法例。而天然孳息与原物,可分属于不同的民事主体。从物不是物的成份,从物与主物是互相独立的特定的物,在法律上不是一个所有权(一物一权)。在这一点上,从物与天然孳息是相同的。孳息与从物作为特定的物,可以是种类物,也可以是特定物。从物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而天然孳息都是动产。三、所有权人对天然孳息的取得所有权人对天然孳息的取得,是对原物直接支配权的体现。取得天然孳息是所有权的权能之一。我国物权法第39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里的“使用”,体现的是使用利益,比如房屋居住、电脑打字等。这里的“收益”是指取得所有物的天然孳息(养牛取乳、耕地收谷)和法定孳息(如赁屋收租、贷钱吃息)。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70条第1项规定:“有收取天然孳息权利之人,其权利存续期间内,取得与原物分离之孳息。”第766条规定:“物之成分及其天然孳息,于分离后,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仍属于其物之所有人。”对该766条,学者指出,此项规定系基于“权利继续原则”,分离的原因如何,在所不问。所有权人对所有物将产生的天然孳息,享有期待权,期待权受法律保护。保护所有权,也要保护所有权的产生物,否则财产的延续,就会发生断代,就会发生非法剥夺他人财产的非宪法的效果。共有物产生的天然孳息,与主物同命运,由共有人原始取得共有。当然,当事人也可以特约天然孳息的不同归属。在所有权人未处于直接占有的情况下,不妨碍其取得天然孳息所有权,例如提存物产生的孳息、加工物产生的孳息、遗失物产生的孳息、无因管理的物产生的孳息以及盗窃物产生的孳息等被他人有权占有或者无权占有的物产生的孳息仍归所有权人。(所有权人对孳息,有返还原物的物权请求权,也就是说,所有权人对孳息处于间接占有的状态。不过,在未直接占有的状态下,所有权人对孳息的权利可能因除斥期间经过而丧失。例如,提存物经过5年所有权人(兼债权人)未到提存机关领取,原物及孳息均归国家所有。(还有,遗失物经6个月无人认领,原物及孳息均归国家所有。一方婚前的所有物,在结婚后不会演变成共有物。自逻辑而言,在婚后产生的天然孳息,应当归原物所有权人,也不会演变成共有物。与天然孳息不同的是,婚前财产在婚后的投资产生的法定孳息则可属于共有。遗嘱确定了某物的遗嘱继承或者遗赠,也会涉及到天然孳息的归属。我国物权法第29条规定:“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据此,笔者认为,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前产生的天然孳息,归立遗嘱人所有,但不包括在遗嘱的范围之内,被继承人死后天然孳息应按法定继承处理;因为原物与天然孳息是不同的所有权。遗嘱是意定的,按真意解释遗嘱包括天然孳息的,自不在此限。从物有所不同,对主物有遗嘱的,原则上推定效力及于从物,因为少了从物,主物的用益价值就会受到消弱,天然孳息则不存在此问题。在所有权人发出针对遗失物的悬赏广告后,对他人送还的原物自当按广告规定支付赏金,但对遗失物的天然孳息是否应当支付赏金,属于意思表示的解释问题。首先要遵行的解释原则,是真意解释原则,即解释意思表示,要探究当事人的真意。四、他物权人对孳息的收取与取得1.收取与取得不同在立法上,对孳息的“收取”和“取得”设定了不同的含义。但法定孳息作为货币,具有占有与所有同一的特性,因此,“收取”与“取得”具有同一效果。取得,是指取得孳息所有权,而对天然孳息的收取,原则上是收取占有,例如在债务履行期尚未届满时,质权人对质物天然孳息的收取,只是收取占有,而不得取得对天然孳息的所有权。再如,保管合同的保管人有权收取天然孳息的占有,但是不能收取所有。2.用益物权人对天然孳息的取得用益物权人就用益物享有使用利益或者获得孳息的利益。用益物权人一般是通过对用益物的人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入来收取天然孳息。例如土地承包人通过对土地的经营,取得农产品。用益物权人对天然孳息的取得,可谓是“生产主义”的体现。用益物权人对天然孳息占有和所有,均属于原始取得。用益物权人在孳息的取得上,是优于所有权人的,这也是用益物权为定限物权的一个表现。3.担保物权人对孳息的收取担保物权人必同时为债权人。担保物权人对天然孳息,只有收取权,没有取得权,其收取是指收取占有。担保物权人中对原物占有的(质权人和留置权人),其对天然孳息占有,是原始取得。(1)我国物权法第213条规定:“质权人有权收取质押财产的孳息,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孳息应当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费用。”在质权进入实行期以前和进入实行期以后,质权人收取占有的天然孳息有两种法律命运:其一,质物已经足以担保债权(包括收取孳息的债权),孳息应当退还给出质人,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退还,转化为无权占有。其二,质物不足以担保债权(包括收取孳息的债权),孳息为新的质物。史尚宽先生指出:“质权人收取由质物所生之孳息,非如他孳息收取权人径行取得孳息之所有权,惟对于其孳息取得质权。从而如孳息为金钱,质权人得径以之充债权之清偿。如为金钱以外之孳息,得依当事人之合意为估价,以其估价额充清偿。就估价当事人不能协议时,得依拍卖(参照债编施行法14条)或依其他所协议之方法,以为变价。但因迟延有生损害之虞时,应解释债权人得以相当金额出卖之。”孳息为货币时,实为法定孳息,质权人的取得或者收取,是取得所有权,而不是取得质权。天然孳息在进入实行期变价以后,优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费用。天然孳息若归质权人所有,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进入实行期后通过折价协议约定归质权人。若出质人允许质权人收益质物,两个主体之间应当有两个法律关系的并存竞合:即质押法律关系与用益法律关系的并存性竞合。具体而言,或是质押与使用借贷(天然孳息归贷与人,有特殊约定的除外)的竞合,或是质押与收益租赁的竞合。质押法律关系消灭后,用益法律关系可以独存。(2)我国物权法第235条规定:“留置权人有权收取留置财产的孳息。前款规定的孳息应当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费用。”在留置以后产生的天然孳息,由留置权人收取(取得占有),留置物的天然孳息的法律命运与质物的天然孳息相同,不过,有权变价的留置物孳息要与原物一样,经过法定或者约定的宽展期。(3)我国物权法第197条规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致使抵押财产被人民法院依法扣押的,自扣押之日起抵押权人有权收取该抵押财产的天然孳息或者法定孳息,但抵押权人未通知应当清偿法定孳息的义务人的除外。前款规定的孳息应当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费用。”依照此条收取的天然孳息,抵押权人当然也没有取得所有权,但是通过变价,就变价款可以优先受偿。立法上存在“租赁不破抵押”和“抵押不破租赁”的规则,即使抵押击破租赁,对扣押后已经产生的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抵押权人仍然产生权利,即对天然孳息取得抵押权,法定孳息取得前是债权请求权,已经取得法定孳息者,当然为取得所有权。五、用益债权人对天然孳息的取得用益债权,是指对他人之物使用和收益的债权。用益债权的内容,可以是使用,也可以是收益,收益是对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的取得。用益债权人取得孳息是请求权的体现,不是支配权的体现。用益债权人对天然孳息的取得,以对原物的占有为条件。1.用益债权人依用益权合同取得天然孳息用益权合同是债权合同,包括租赁合同、使用借贷合同等。我国物权法没有规定典权,依照严格物权法定原则,典权作为物权是不能生效的。笔者认为,典权作为债权是依然可以存在的,典契作为债权合同中的用益权合同,是能够成立的。租赁合同、使用借贷、典契等用益权合同的用益债权人,可依照约定取得天然孳息。用益权合同中最典型者,为租赁合同。租赁分为使用租赁和收益租赁。使用租赁(相对应的是使用租金)的天然孳息归出租人;收益租赁(相对应的是收益租金)的天然孳息归承租人。收益与收益租金在法律意义上是对价关系,收益租金和租赁物用益价值是对流条件。对于使用租赁,天然孳息不能作为因使用租赁物获得的收益,否则与租赁目的不符。对于收益租赁,天然孳息是因为使用租赁物获得的收益,天然孳息归承租人所有符合合同目的,这也是“生产主义”的反映。例如,某甲将一头母牛出租给某乙长期耕地,在租赁期间生一小牛,该小牛归某甲。再如,甲将一头母牛出租给某乙用于繁殖,在租赁期间生一小牛,该小牛归某乙。2.买受人对标的物交付后产生天然孳息的取得我国合同法第163条规定:“标的物在交付之前产生的孳息,归出卖人所有,交付之后的孳息,归买受人所有。”条文中的孳息,既包括天然孳息,也包括法定孳息。买受人对交付后标的物产生天然孳息的取得,可以是基于所有权,也可以是基于用益债权。买卖的标的物若是动产,在交付后所有权归买受人,依“原物主义”,天然孳息当然也归买受人。这是自物权权能的体现,但买卖合同标的物交付与所有权转移,往往会有一段时间的间隔,如交付后动产所有权保留以及不动产的交付。在这个持续的间隔期内,买受人对标的物拥有用益债权。用益债权的内容,包括使用,也包括收益,收益又包括对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的收益。动产所有权保留,天然孳息随同保留。即交付原物后,原物产生的孳息仍然归原物所有人。这与所有权保留,从物随同保留、附着物随同保留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原物与天然孳息分属出卖人和买受人,则会产生不公平的后果。因为出卖人的对价没有实现(所有权保留一般是以买受人按约定支付对价的随意条件),却发生了天然孳息所有权的转移。还有,在分属双方当事人而出卖人要求返还的时候,对原物是物权请求权,对天然孳息只能是债权请求权,这在技术上也是不适宜的。或许有人存在疑问:天然孳息随同原物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练习附完整答案详解【易错题】
- 新质生产力五个核心要素
- 音乐欣赏课程西方古典音乐鉴赏教案
- 校园的鱼池400字(13篇)
- 医患关系解决方案
- 元宵节的作文作文(10篇)
- 读书分享会感悟
- 联考改革后素描课件
- (正式版)DB15∕T 2672-2022 《沙袋沙障固沙技术规程》
- 融资风险评估报告
- 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课件
- 第2课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哲学与人生》(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录入与排版教学计划
- 2023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图集
- 云计算技术基础应用教程(HCIA-Cloud)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呼吸衰竭小讲课课件
- 成人学士学位英语1000个高频必考词汇汇总
- 全屋定制家居橱柜衣柜整装安装服务规范
-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小学音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