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制度3、4课学案.doc_第1页
古代政治制度3、4课学案.doc_第2页
古代政治制度3、4课学案.doc_第3页
古代政治制度3、4课学案.doc_第4页
古代政治制度3、4课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复习目标: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元朝的中央机构 (5)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6)行省制度及其影响(7)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2)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 (3)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 (4)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导学问题1、列举汉武帝的集权措施2、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作用3、列举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4、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重要意义?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2、清朝是怎样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的?小结:1、全面认识和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又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2)产生原因:经济上:封建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政治上: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统治。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是产生的思想基础。地理角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3)基础和矛盾两大基础: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理论基础:韩非子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两大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4)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5)演变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6)特点:皇权至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宣扬“君权神授”文化专制(7)作用:积极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消极作用: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消极影响:对政治导致政治腐败使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对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思想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总括: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农业经济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达标训练1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2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6宋太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作出的最主要贡献是 A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 B建立了完备的监察制度 C削夺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D较好地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7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8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9、某中学历史研究型学习小组选题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煌的实践,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A B C D10、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A、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爽手里收回台湾。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亲自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葛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1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2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具体表现在 A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 B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官员C皇帝由此可避免政策失误 D皇帝不受制约地裁决一切军政大事1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4下列词句休养生息 杯酒释兵权 犯颜直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 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 A. B. C. D.15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请回答:(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 这一制度的局限性。(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3)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16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据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时期全国人口(丁)官员官民之比西汉5959万7500人1:7945唐高宗时5238万13465人l:3927元成宗时5816万22500人1:2613清康熙时2459万27000人1:91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材料二 图1 唐朝中央机构 图2 明朝中央机构 图3 清朝军机处内景图1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一一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一一-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一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你认为上述政治机构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1-5 A A A B A6-10 D D C D B11-14 C D B C15(1)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2)不正确。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3)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质不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而三省六部制是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的。16 官民之比畸形发展(或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皇权高度集中。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趋势。17(1)措施:制钱谷,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中央;采取守内虚外的部兵原则,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3)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4)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要注意进行民主化改革。 1-5 A A A B A6-10 D D C D B11-14 C D B C15(1)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2)不正确。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3)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质不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而三省六部制是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的。16 官民之比畸形发展(或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皇权高度集中。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趋势。17(1)措施:制钱谷,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中央;采取守内虚外的部兵原则,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