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音变化的一般规则5. 1局限性问题以及对普遍性的研究1968年,Weinreich,Labov 和Herzog 提出了建立语言变化的一个理论实证基础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的大框架。首先是局限性问题,即解决语言变化在形式、方向或结构特征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这里对局限性问题的定义是与现在的形式语言学的中心思想即“普遍语法”的研究相一致的。对研究语言变化的问题的扩展将力求建立一套定义“可能的语言变化”的概念和从不可能变化中区别可能性的原则。这种普遍方法的中心思想认为现存于人类的语言中存在着抽象原则,这种抽象原则定义或允许语言变化的某种形式而禁止别的形式。或者说,存在人类限于自身能力而从未施行过的可能的语言活动。这样,依赖于这些活动的语言变化就未曾发现。这里讨论的普遍方法与实证方法的目标之间不是相互抵触的。它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发现最普遍的支配语言结构和语言变化的原则。这两种方法的不同在于历史的和进化的方法不能假定存在有孤立于所有另外的在各方面决定结果的因素的语言活动的原则。对语言变化的研究显示,任何规则,即使是最普遍适应的,在大多数事实不能适应它的应用的情况下可能是无效的。然而,本章最初的结论似乎首先与这种现象发生了抵触。5.2开始论述在历史记录中形成的链式变化现象,来考察和比较在结构和方向上的相似性。当研究大量的英语方言,并拿这些研究与历史记录中记载的链式变化进行比较时,伴随着能满足普遍方法的最严格要求的强制的和例外的特征,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我认为从它们被发现的角度看,这些链式变化的基本原则是语言变化的单向性原则。这种观点被放大应用来考虑大量一般原则的例外情况,包括使得单向性原则反向的逆行情况。这些问题大部分要用下面章节要详述的音韵学知识来解决。但是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不依赖于例外的原则。根据各个学者的见解,我们将最终接收这样的观点:即对人类语言的发音者来说是没有被禁止的元音变化方向的(换句话说,元音变化的方向是任意的)。但我们将确定某些方向的变化比另外一些更加普遍。除了本章的论述,我们将开始一个更深入研究的、更精深的以定量论述代替定性原则的大体框架。对链式变化的系统的论述将导致一些未解决问题的研究,包括两个基本音位变化的关系:合并与链式变化。5. 2元音变化的三个原则本节将介绍支配元音链式变化的三个基本原则。它们首先解释在历史的记录中已完成的元音链的变化,然后被修正来阐释正在发生变化的链式变化中的更精确的信息。1)规则I 链式变化中,长元音高化。2)规则II 链式变化中,短元音低化。 规则IIA 链式变化中,上滑的双元音低化。3) 规则III 链式变化中,后元音向前。 规则I没有明确的在数据上经过考察的例外情况。规则II一般应用于大部分可行的例子,但历史记录中确实包含有例外情况(见5.4节)。规则IIA应用于相当多的例子,它通常被认为是规则II的一部分,因为上滑元音的中心通常是单一morae(莫拉)。规则III也经常被大量使用,但在过去和当前的音变中有一小部分例外。所有这些规则都在Sweet所作的观察记录中提到过。但Sweet提出这些问题是在链式变化概念在语言学上建立之前,并且他的观察只针对个体的音变。虽然这些规则系统地提供了独立的变例,但它们没有充分引起语言学家的兴趣,这样Sweet的规则实际上不为人所注意。规则III被Martinet(1955)、Haudricourt和Juilland(1949)重新纳入链式变化的研究。链式变化的三原则持续体现在现在语言变化的研究中,并应用于大量的元音变化中。 虽然这些规则是在链式变化基础上论述的,但我们将在它们的应用领域用它们进行描述和分类。链式变化的功能解释这些规则作为语言变化的链式变化形式的严格的约束性理论,只关注它本身。如果元音的活动是完全独立的,当我们同时考虑多个活动时,我们可以预料这种规则的约束力量将会削弱。例如,如果/:/和/o:/舌位上升而非下降的可能性都是80,那么/:/和/o:/舌位同时上升的可能性将是64。相反,实际上这种可能性接近于100。这就清楚地证实了链式变化反映元音系统的有效性的基本概念:元音总是同时改变以避免合并并维持它们区别词汇的能力(Martinet1955)。术语“功能”的使用涉及一个最终意义关系的广泛变体。它最初象征交流参考信息的语言功能,但还有很多别的要介绍的功能,特别要记住B_uhler(1934)的有代表性的、富于情感的和直接应用的三部曲,以及Jakobson(1960)和Hgmes(1961)的包括美学的、滑稽学的、符号语言学的和交际性的功能的详尽描述。功能理论的这种多意性对本书的主题是不适当的。很多调查表明象链式变化及合并这样的音位变异鲜明地从加强语气的、富于情感的和调和的功能中分离出来,这样它们就位于社会意义之下。音位变化的功能分析必须包含有特征和音素区别词汇,并具有由此而传播代表性信息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丧失,合并出现,它就不适用于语言系统另外的一些隐藏功能。我们会真正地发现一些处理音变及其连续更新的形成因素的潜伏的语言功能。但更深一层的问题,即使是重要的,也不是本节的中心论题。因此,这里的音变的功能解释涉及到通过系统大量的参考信息传播的关联作用来解释声音系统的旋转、崩溃和扩展的工作。Martinet从链式变化与功能解释之间的关系论述链式变化。规则III是Martinet(1952,1955)关于结构、功能和组织的相互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他对这个规则的解释是唯一实用于这三个原则的通用解释。根据Martinet的观点,规则III是两种相互趋势作用的结果:即喉腔上部发音空间的不对称性和音位趋向的对称性。Martinet认为,发音空间更多地用于前元音,而非后元音。这个空间能较容易地提供前元音的四个高度层次,但是,这四个元音的排列使得空间的后部太拥挤,会影响后元音的安全界限。降低这种拥挤则导致了后元音的前移。Haudricourt和Juilland(1949)论述了法语、瑞典语、德语和别的语言在链式变化中的所有后元音前移的例子。他们有力地证实了Martinet的观点,在任何情况下,舌位前移伴随着后元音高度上的四个层次的优先发展。在本节和第6章后部分我们将重新论述这个特例和链式变化的功能解释。链式变化的定义为了论证和阐述链式变化的规则,首先需对链式变化进行定义。链式变化包括最小度变化和扩展变化两个方面。两个音素,一个从其固有的位置偏离后,该位置随之被另一个音素占据的变化称之为最小度链式变化。(这样,链式变化就与它相对立的合并区别开,合并是指一个元音的位置被另一个元音占据的变化。)最小度链式变化的两个因素可以被简称为“进入”和“出离”因素。而一个扩展的链式变化,是所有最小度链式变化的集合,在这些最小度链式变化中,一个最小度链式变化的进入因素代替了另一个最小度链式变化的出离因素。对于谁是初始因素,谁是反应因素,这些定义在一个短暂的或使役的意义上是中性的,实际上这两个因素是同时运动的。下面的链式变化的图解表示中,A代表进入因素,B代表出离因素。最小度链式变化的直线表示如图(2)所示。(2) /A/ /B/A到位置B的简单运动表示为/A B/,两个音素A和B的合并将表示为/A/ /B/。在很多复杂的情况下,这种表示法对于区别在同样遵守链式变化的一般原则下的大量的变化和运动是有用的。这样,一个单元音可能产生/A B C D/的运动,例如/ i# iy ey ay/这样一个形成部分的主要元音变化并遵循规则II的运动。现代音变中有一个类似的语音形式,但它涉及有四个音素的链式变化:/iy/ /ey/ /ay/ /oy/因果的连接虽然链式变化的音变没有直接表明因果关系,但这些事变发生的语言上下文标明了清楚的因果关系。/A/ /B/ 的变化表示一个导致音位清单/A/,/B/得以保存的情况的联合体。如果仅仅只有A移动,或者A在/B/之前移动,那么现在只会存在一个音素/A=B/。因此,假定存在影响A、B的音变,这种形式的链式变化能够被认为是区别系统的通用能力的直接原因。如果元音系统显示如(3i)的平行变化或如(3ii)的非联系变化,那么将不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3) B A B A C C (i) (ii)(3i)中,如果B没有高化,系统将会引起语音的曲解,但这不影响它传播的信息量。在(3ii)中,如果A没有高化,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对称,但是在被定义意义的系统的功能作用保持不变。但在(2)中,如果B没有移出A要占据的位置,系统在一个基本的意义上将彻底地改变。规则I和II对于进入和出离因素在高度上的差异的基本事实作了清晰的预测。(4) A A B B (i) (ii) 在这些简单的事实中,规则I和规则II确定(4i)预示长元音的变化,(4ii)预示短元音的变化,而(4ii)不可能符合长元音的变化,同理(4i)很少符合短元音的变化。在很多情况下,出离因素或高或低,在这样的方向上很难移动。它可能如(5)所示经历一个非线性的演变。这样的非线性的运动通常涉及别的子系统的改变,如单元音化,二合元音化,缩短或拉长。我们将在第九章中介绍它们。链式变化规则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如(6)所示的具有相同数量的前元音和后元音的对称性系统。如果A、B、C是长元音,规则I-III对涉及它们的链式变化预将测什么?它们没有预测A和B是否将升高位置,或者B和C是否将升高位置。它们确定如果A和B高化,C将不降低,除非它被缩短。(5) B A A B (i) (ii) (6) A C B 这些规则是如何与拉丁系语言这样的没有长度特征的元音系统发生联系的。这种情况下,单元音系列的活动类似长元音,并遵循规则I。换句话说,只有遵循规则II的单元音可以用与一系列长元音相反的短元音标志的。在历史记录中提供证据为了使用历史记录研究链式变化,LYS使用了大量别的语言,首先从印欧语系,也从别的语系(见表5.1)引用三原则的实例。某些语言在表中列成几个不同的列,是因为几个规则对特征形式产生有规律的共同作用。因为研究每个规则对每个规则的每个应用将是十分繁琐的,我们将转而采用验证链式变化的主要形式以及它们是如何用特殊语言示范的。5.3链式变化的主要形式如前论述,链式变化的三原则是独立的,但它们并非毫无关系的。一个元音能同时前移和下降,或前移和上升,但它不能既向上又向下运动,并且规则没有提及向后的运动。规则的混合而产生一小部分重复的形式将不会令人惊奇。形式最初被LYS认识是在研究当代方言器械的基础上,但除了第四条外它们都很好地建立在历史记录中。 表 5.1 链 式 变 化 一 般 规 则 已 完 成 的 例 证 规则1 规则2 规则2A 规则3 短元音的低化 长元音的高化 双元音中心的低化 后元音的前移 English North Frisian English Yiddish German Vegliote YiddishCentral Swedish Yiddish YiddishWestern North Frisian Swedish Swedish Romansh Frisian North Frisian French Portuguese Romansh Lettish Swiss French Vegliote Greek Romansh Czech Albanian Greek Lettish Akha Lithuanian Korean Old Prussian Albanian Lappish Syriac Akha 图表的规则这一章的图表制成最简单可能的几种形式,反映在历史音系学中最广泛使用的特征系统:高、中和低;前和后。只有当系统的对称性有要求时,/a/的中心位置才被承认,否则,/a/类似于/o/和/u/被看作一个后元音。因此,图表根据区别特征中的变化解释链式变化的规则,对于我们所研究的通则来说,在多个特征中的语音变化不是恰好适当的。例如,元音三角中的前元音的降低通常会涉及后移的程度,因为低元音间的前后距离。这个元音的后移没有违背规则III,音位图反映了这个事实。以前所证实的形式用黑体显示:ie,uo等等。在历史记录中,一个给定元音的音位地位并不总是明确的,除非给出相反的证据,即元音在图表中作为一个音素。音素通常用标志/ /描述。当一个元音移动到一个新的语音位置,而非占据一个以前被另一个音素占据的位置或者与这个位置合并,它的新的语音标志则用括号 表示,即使这种新的语音标志是别的音素在语言描述中传统上使用的字母。当记录中没有相应的图解表示时,括号 也用作必须被证明的语音的中介阶段。为了通过图表得到连贯性,在所有移动的目标上用辅助标志w、y和显示。这样在本文中使用的日耳曼语和波罗的海语的ie和uo,在图表中以i和u出现。历史记录中长元音表示为v,现在则用冒号表示为v:。如图表形式1表明,水平线表示子系统的变化(例如,单元音到复合元音),垂直线表示子系统内高度的变化。(子系统变化的规律超出本章的范围,将在第九章中说明)。模式1链式变化如(7)显示的第一种形式是英语元音大转音的传统对称性的一个例子。 (7) v v v v v v v v (7)中,规则I应用于长元音在后部和前部的升高,高元音脱离长复合元音系统转变为上滑单元音。在主要元音转变中,这些形式被认为是:/Q/ /e/ /i iy/ / /o/ / u uw /规则II应用于复合核心音低化的结果,这种当代表音学家和语法学家的描述将表示为:/iy ey ay/ /uw ow aw/元音大转音的实际作用将在5.5节中更精密地描述,这里我们简单地涉及模式1表现元音转变的一般规律的方法。没有别的历史的链式变化象英语英语大转音那样显示模式1的精密发展。但这种形式的对称发生和复合元音化特征也在北欧的一些语言中出现。(8)中显示,普通捷克语伴随着复合元音化和高位元音的低化经历了一个中间状态元音向上运动的过程。(8)捷克语元音转变 /i/ /u/ /e/ /ei/ /ow/ /o/ 普通捷克语和不发生变化的标准文学形式相抵触。城市的发音者能在两者间自由地选择,这种变化能被自然发音者掌握和应用。第三个例子出现在波罗的海语言以及古老的普鲁士语。数据是有限的,但模式1转变的证据出现在教义手册文章里。在教义手册II中,当i移动到ei时,先前的e移动到i,但在教义手册I中,只有后一种变化出现。在所有文章中,当u转变到ou甚至au时,环境音变使a移动到u。这样,就有了复合元音核心音的低化出现在古老普鲁士语言中的例子,它们使复合语言核心音和滑音间的距离变到最大。另外,我们能把在古老普鲁士语言中共存的两个有区别的元音系统分隔开,一个保守,一个创新,标明在更高阶段中一个正在进行的变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如(9)中所示,中高地德语提供了通过子系统涉及链式变化的一定程度的更复杂的模式1的形式。(9)中高地德语元音变化 i /i/ iy uw /u/ u /e/ /ey/ /ow/ /o/ ay aw在古高地德语中,长中元音首先上升到内滑元音ie和uo(LYS:第三章)。它们在中高地德语中单元音化,但不和原始长高元音合并,这些长高元音依次转变为复合上滑元音Vy和Vw。这些新的复合元音的核心降到中间位置再降到低位,变成了现代的ay和aw。原始复合元音ei/ey/和ou/ow/的位置随着它们一起下降,并且/ey/与/ay/和/ow/与/aw/在现代标准方言中有一个完全的合并。在西YIDDISH语中,这个过程还在继续深入。如(10)所示,原始复合元音ei和ou现在和单元音a合并,我们可以推知ay和aw已经单元音化并发生合并。(10)西YIDDISH语元音变化 /i/ iy uw /u/ /ey/ /ow/ ay /a/ aw在中高地德语的常规发展中一个第三系列也参与这些变化:每个阶段中前圆唇元音和前不圆唇元音平行发展。模式2链式变化模式2涉及所有三个规则,如(11)所示。(11)模式2 /V/ /V/ /V/ /V/ 在这个系列图表中,水平箭头指示明显的前后移动,以及子系统的变化。在模式II中,一个长的后低元音遵循规则III向前移动;低的前长元音遵循规则I向高前位置移动。在一些情况下,新的高前元音发展为内滑音,或者说,它与/i/合并。前短元音遵循规则II位置降低。模式2最重要地依赖于一个低前元音/Q/和相对靠后的/A/或/的存在,并且如一些元音系统的分类所示,这种方形的方言系统没有由/e/和/o/及侧面的/a/组成的三角形系统通用。模式2的历史记录中的例子是不普遍的,其主要例证存在于第六章要说明的现代英语方言中。在南Frisian语中最封闭的历史发展平行于现代模式2的变化不是偶然的。Frisian语言和央格鲁撒克逊语言一样,都有原始的西日耳曼语的a 向 Q 的转变,共同构成了央格鲁弗里森的亮化现象。Q音素,包括原始的西日耳曼语中ai的单元音化,向前移并高化,在Frisian语中非常普遍的语言割裂过程中发展为一个内滑音。这样,印欧语中将出现在Fo_hr和Amrum这样的South Frisian方言中的ai表现为siap soap,sialsoul,hialwhole,a 表现为bianbone(Wilts,Braren,and Hinrichsen 1986)。短/i/向中间和低位移动,表现为satsit,batterbitter,madel middle,等等。(12)南Frisian模式2的转变 ia i a Q a 这只是我们下面要考虑的,有着大量地前后对称性的复杂模式的一部分。a的非对称的前移是它在模式2结构中的基本特征。在模式2的另外形式中,我们将清楚内滑元音的建立也是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模式2也在韩国语音学史实中出现过(Hong 1991:29;Lee 1961)。如(13)所示的古韩语到13世纪早中期韩语的转变中,后a转变到央位或前位,而正在侵占那个位置的元音高化并前移补充一个中前位置的空缺。(13) 古韩语的模式2的变化 i u a A也许在这方面最被人们所熟悉的前移和升高的例子是希腊语学史提供的,如图(14)所示。这不仅是模式2的链式变化,而且是模式2的合并的例子。每条线路上的数字说明了发生的次序。就象在Frisian语中一样,长a和E沿着同一线路运动,但是没有内滑音的发展和长度的区别。它在现代语言中的结果是向/i/的连续的合并。(14) 希腊语模式2的合并 /:/ / 3 /e/ 2 1 /E/ /A/ 模式2的链式变化出现在已灭绝的罗马语Vegliate的元音变化中,直到1899年在亚得里亚海的Vegha岛到南斯拉夫的海岸边还在使用。如(15)所示,早期的E和向上运动变成内滑元音。接着短元音在链式变化中向下移动,最终合并到/a/。(15)Vegliote语元音变化 i /i/ /u_/ u /E/ /E/ / / /a/ 这些运动遵循链式变化在(1)中的一般规则吗?传统的观念,我们认为/E/和/是在同一时期高化的,但低化却是在不同时期。如果它们是短元音,它们开始就不会升到高位置。和别的罗马语一样,Veghite在这些运动发生前已完全丢失长短方面的区别。在很多别的罗马语中,系列单元音遵循我们认为是无标记形式的紧或长元音的模式。为了获得一系列的“短”元音,它们相对于别的一系列“长”元音作为短元音或更边缘的元音是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有了建立/i,u_/相对于/iE/和/u/的基础。这些内滑的复合元音早期是从/E/,/发展来的。我们能从很多别的语言的模式推论出它们是紧的或加长的元音,当它们从半低位置升到半高位置时就发展成内滑音。它们随之转化为下降复合元音/iE/和/u/,最后平滑过渡为/i/和/u/。这种低元音的加长化、上升化和突破已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美国英语中(Qh)的发展以及上文(12)的South Frisian语中举例说明过。Vegliate中/iE/和/u/单元音化之前,这些元音无可置疑地形成一个长的子系统,和那些符合规则II的短元音相应。对Vegliate语来说还有更多这样的情况,紧元音e6和o6最终和开的中心元音发展成复合元音(fajd faith,saulsun)。这说明它们高化成为复合的元音,符合模式1并成为与短元音/i,E,u,/相对的长或紧的系列的一部分。模式3链式变化(16) 说明模式3链式变化,是符合规则I的元音的高化和符合规则III的元音的前移的混合。这种模式频繁地发现于只有简单的无标记的元音系列的罗马语中,以及能影响长元音的日耳曼中。如(16i)和(16ii)所示,模式3链式变化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关于单元音的运行机制,第二种描述了位于核心音前的后元音的复合元音化的是前移的。我们这里考虑的历史的例证都是形式(i)的,在第六章中讨论前进中的同期变化时,形式(ii)将起主要作用。(1 6)模式3 /V/ Vw /V/ /V/ Vw /V/ /V/ /V/ /V/ /V/ (i) (ii) 日尔曼学者在早期就对模式3的变化有着清醒的认识。Prokoseh(1930)提出(17)变化的说明,并称之为“日尔曼元音变化”,描述了发生在印欧语向原始日尔曼语转化中发生的变化。(17) A B i u i u e o e o a a左边的部分A,类似于影响长元音的模式3,其中前移的成份已融合到现代德语中。右边的部分B,表达了Prokoseh最初的关于短元音的相对的低层化运动的阐释,我们称之为规则II。破折号说明了环境的变化:短i和u的低层化只在h和r前才发生,并且在日尔曼语中,下一个音节中应包含a。反之,在别的环境下会发生相反的升高。为了在日尔曼语中维持短元音的通常的向下的变化,我们不得不假定一系列一般的控制高化和低化的向下的变化。甚至象相信一般的日耳曼元音变化的rokoseh也被迫将B作为日耳曼语的特殊部分而放弃。通过Sievers的强调简单地说明了这个规律,即日耳曼语的短和长的元音趋向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我们将在第六章就这一点讨论链式变化规则的可能的解释。模式3的变化是Martinet和他的学生们讨论的功能性定位的中心议题。Haudricourt和Juilland(1949)举了四个欧洲语言的例子:法语、圣米格尔的葡萄牙语、瑞典语和希腊语。LYS提出模式3大量的个别例子:西欧的Valais和Romansch的瑞士法国方言、东欧的Yiddish、Lithuanian和Albanian语,以及印欧语系的西Syriac和Akha语,一种Lolo-Burmese语言。传统的模式3变化在瑞典语和东挪威语这种公认的最早的链式变化中有例证。它是短元音/a/的早期加长化的开始。随之作为一个拉链变化得到了证明。还有就是原始长元音a到的后退,产生了(18)所示的古老的斯堪的纳维亚语系统。这样模式3链式变化产生了箭头所示的高化和前移。因为在系统内已有了一个前园唇的长元音y显示了外园唇性,所以u向相反方向发展,显示内园唇性以示区别。这种内外园唇的区别,即使局限在这一点上,仍然给链式变化上增加了结构上强制的一面。这是Haudricourt和Juilland提出的例子中的一个,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即发生后元音的前移是响应后元音过多的情况:为了减少图(18)所示高度的四个层次。这不是减少高度对照的数目的唯一方法:古老Scandinavian的另一个分支产生了 到/aw/的复元音化。(18)瑞典语模式的变化 /i:/ /y:/ u_ /u:/ /e:/ /o_:/ /o:/ /Q:/ /:/ /a/ /a:/很多别的模式3的西欧语言的例子太为人所熟悉而不需在此重新描述。从一个方面来说,模式3似乎是一个地区现象,依赖于音位/u_/的局部分散。这种链式变化模式确实大都集中在西欧。但在东欧和南欧也发现了这种模式。原始的南Yiddish语的链式变化伴随着非园唇的u_到i表现了/o:/ /u: u_ /的结果。升到/u:/的/o:/更早是从/a/升来的。这样,中部Yiddish语的/sil/school对应于NHG(北高地德语)语的schule,但它的/sul/bowl对应于NHG(北高地德语)的schale。我们在印欧语系的更远的分支,如阿尔巴尼亚语中发现了模式3链式变化的例子,如图(19)所示。PIE(原始印欧语)的a,o和u在阿尔巴尼亚语中分别被/o/,/e/和/i/代替。因为PIE中的au被阿尔巴尼亚语中的/a/所代替,这个链式变化包含的内容就很清楚了。(19)阿尔巴尼亚语中的元音变化 /i/ u_ /u/ /e/ o_ /o/ /a/ /au/ 前元音不仅影响高元音而且影响中后元音,这是模式3的变体,也是当代英语方言的主要变体。中间阶段o_不再讨论,因为PIE中的o_对应于Albanian中前的和非园唇的e_;但保留了u_的一些证据。模式3存在不显示前移的缩短了的情况。在图(20)中的立陶宛语的发展局限于模式3的上升部分。(20)立陶宛语的上升 u /o/ /a/ 象从o产生uo这样的作为长中元音升高的内滑音的发展在东Balto-Slavie语中和在Gallo-Romance语及Frisian语中一样非常普遍。但是尽管Lettish只有这种运动,立陶宛语仍然有等同于链式变化的a的升高。印欧语之外,一个相似的变化出现在西Syriac语中:/a/ /o/ /u/,伴随着/o/和/u/在高位的合并。到目前为止在闪语(Semitic)中未发现别的例子;这是自然的,因为很多闪语元音系统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三位系统。比较居住在中国、越南、老挝和缅甸的hill tribesmen所讲的一种Akha语,LoloBurmese语与印欧语系的例子,模式3的链变化更加细微。从Leuis,Nisida,Roux和别人的报告中,Bradley检测了九种方言的数据。缅甸和中国的中心地区使用的方言6在这里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因为它的高后元音的扩展前移。相对于开舌音节的平元音,Akha语在停顿的喉舌音节中有一系列喉元音。这首先是因为图(21)所示的喉舌音节中带下划线的后元音的传统模式3的变化。(21) AKHA语链式变化I u=_ /u=/ /o=/ /=/ 以一个新的喉音/u=_/出现的更老的/u=/,在开舌音节中有一个对应音位。伴随着开音节/u/的前移,它进一步发展成开音节/y/。这就在后舌位处留下一个大的缺口:缺少/u/,/o/,或者/。这其中的两个被另外的复杂的变化补充:/a/上升成为/,同时喉舌音/o/演变为非喉舌的/o=/。和这种变化相平行的,开舌音节/a/的位置被/=/占据,此时/=/也丧失了它的喉音特征。这些变化在图(22)中显示。(22) AKHA语链式变化II 开舌 硬腭音调 y /u_/ /u/ /u_=/ /u=/ /o/ /o=/ /a/ /=/ 开舌音节中的第二种变化也许可以认为是模式3的一种例证,它伴随着额外的复杂情况,即/a/的完全上升被进入开舌系统的喉音/o/所控制。最后的结果就是有/u_/而无/u/的系统的不平衡。如果将链式变化规则连续应用于AKHA,我们将预测到在开舌子系统中由 / /o u/的更进一步的变化。复合模式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举的例子主要集中于单一模式。它对于发掘链式变化的组合性是不普遍的,这种组合性显示了所有三种模式的复合效果。每种模式都轮流举例论证了链式变化的几个规则。印欧语系中的两个这样的例子将论证链式变化能影响完全元音系统的方法。东LETTISH方言中的链式变化东Lettish方言记录在Endzelin不朽的著作中,它比别的任何语言有着更丰富的元音变化的编排。包括补偿模式1的舌位升高和复合元音化,模式2的后元音特征的升高和提供给单元音链式变化的内滑元音的平行发展的对称模式。象我们在(20)中看到的一样,Lettish和Lithuanian显示了紧央元音到高内滑音iE和u的一般升高;以及新长音/e:/和/o:/从别的语音中得到补充。这个复杂的系列变化中的音位显示在图(23)的框架中;它们包括长央元音/e:,o:/,高位内滑元音/i,u/以及长高元音/i:,u:/。(23)东Lettish链式变化 2 1 1 2 /i/ /i:/ iy uw /u/ /u/ 3 6 6 3 /e:/ /ey/ ow oy /o:/ 5 4 /E/ 5 /ay/ 4 /E/ 5 /a:/ /a/ (23)中的数字和系列的逻辑关系一样没有反映实际的历史层次,在一个拉链变化模式下,包括了它要达到的在最后结构中显示的系列的合并和区别所必需的规则。过程1,2和3使得内滑元音进入模式1的相似对称性中。和我们在很多别的语言中证明过的一样,高位单元音发展为上滑音,内滑复合元音转化为单元音,并且央长单元音升高发展为内滑音。过程4是将模式3附着于模式1的后部的非对称的补充。/ay/的核心部位的升高不是被链式变化关系而是被/ay/和/a:/的核心部位的同化激发的。过程5是/E/,/E/和/ey/中的三个前核心音的向下变化。过程6事实上是过程1的圆满的补充,也可以认为它就包含在过程1中。但直到/ey/在过程5中的降低,它才逻辑地完成。因为没有最初的/ow/,所以就不存在后元音的问题。不连续的拉链模式出现了问题,因为它先假设了这样一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中单元音/i:/和/u:/与复合元音/iy/和/uw/是相对立的。就我所知,这不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很明显语音的差异没有大到维持这种区别,我们必须证明核心音沿着过程2的一定程度的进一步的降低。按照这种发展两种非常复杂的链式变化能被描述出来:/E/ /a/ /o/ /u/ /u ow/e/ /i/ /i/ /ey/ /ay oy/ 模式(23)包含很多论证链式变化规则的运动,但也涉及一些和这些规则反向的运动。前单元音的运动伴随着/ay/的松核心部位的升高。这也许不是一般的反向运动,因为/ay/核心部位紧的程度不能通过数据确定;和第六章中讨论的现代方言中的/ay/类似,它似乎很容易趋紧,趋后和趋长。后部的长元音的链式变化涉及到前/E/的降低。很明显长/E/没有变短,因为它没有和/E/合并。/E/的降低因而真正地违背了规则1。事实是它伴随着提供一个促动因素的两个别的长元音的向上运动。对(6)中模式的讨论说明规则I、II将连带地预示一个涉及向下运动的单元音趋动。但是,可以修改规则来允许和两个或更多别的元音沿预定方向运动相联系的个别元音的反向运动。现在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出现在很多方言中的变化的统一编码。当我们验证个别方言时,/ay/的升高甚至很少融合到模式中。除了/ay/没有升高到oy,Aahof方言显示了所有的共同变化。Setzen方言确实显示了/ay/的升高,但这里最初的ei没有完全降低到/ay/,而是保持在一个中间层上。Setzen附近的另外的语言有/oy/,但ai的升高与ei的降低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不足以导致对规则IIa的清晰的破坏。我们将在第六章对当代语言的研究中看到大量的证据。南Frisian语中的链式变化(12) 引用了模式2的南Frisian语的例子。它是从较复杂的(24)图中精选得到的。(24)南Frisian链式变化 ia i u_ 4 u ua 7 i u 7 5 3 6 6 o 3 a Q 1 a1 a2 2 2 ai au发展的步骤1是PWG中的a分化成两个元音。标记为a1的a的主体部分,沿着Anglo-Frisian发展的方向,前移为Q。标记为a2的次要部分保持在央或后部。这个次要成份的组成有两个部分:(1)包括鼻音前a的词以及(2)包括同部位已加长的短a的词,它们可用来拉长英语中-nd,ld以及同部位浊音族前的a。我们必须证明鼻音前的音位变体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国行政史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境外月嫂合同范本
- 阳台门窗保洁合同范本
- 内墙涂料翻新合同范本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三基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旅游委电子合同范本
- 颗粒原料供货合同范本
- 家具搬运配送合同范本
- 申请资金使用合同范本
- 小中介租房合同范本
- GB/T 13955-2017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
- GB/T 11968-2020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 基础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课件
- 幼小可爱卡通家长会通用
- 中西医治疗高血压课件
- TOP100经典绘本课件-《大卫上学去》
- 《古代汉语(II)》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 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
- 2021年医院院感知识竞赛理论题目含答案
- 菌种购入、使用、销毁记录表单
- 初中英语教研组团队建设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