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的不端行为与规范.doc_第1页
科技论文写作的不端行为与规范.doc_第2页
科技论文写作的不端行为与规范.doc_第3页
科技论文写作的不端行为与规范.doc_第4页
科技论文写作的不端行为与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科技论文写作考查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不端行为与规范姓 名: 所属院系: 工程学院专 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号: 2111506005科技论文写作的不端行为与规范 摘要: 介绍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分析了科技论文写作中不端行为的一些主要表现,形成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宣传教育上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学术评价机制的错位、规范制度的滞后和监督惩罚乏力等,制定可操作学术规范的积极意义。关键词: 科技论文,学术不端,产生原因,学术规范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量的信息需要随时交流。各类科研、技术、教学等人员把自己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向世人展示,使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生产力。科技界的不断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繁荣了相关的科技期刊业。然而,无论哪行哪业,在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背后,都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之音。纵然在精英汇聚的科技业,学术不端行为也难免在暗流涌动。科学的功利化倾向导致人们在发展和应用科技上的“短期思想”和“短期行为”,加之和科技工作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职称晋升、科研评价等现行政策中现存的一些不合理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近年来教育界和学术界种种弊端层出不穷,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针对科技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介绍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分析了科技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些主要表现,分析了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强调制定可操作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对学术管理者和后续的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2 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尚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1988年,美国政府发布联邦登记手册(Federal Register),首先提出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即:“编造、伪造、剽窃或其他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1。”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统一定义: 即“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结论报告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和剽窃行为”。欧洲各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比美国晚,但多受美国的影响。英国处理学术不端不仅限于政府资助的研究工作,还包括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瑞典将学术不端界定义为:“有意捏造数据来修改研究进程的行为、剽窃其他研究者的行为、以及修改研究进程的行为”;丹麦则是:“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修改、捏造科学数据的行为和纵容不端行为的行为”等等2。2004年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列举了学术不端行为的7种表现形式。即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论文发表的科研成果分为多篇投稿,学术评审和项目中报中突出个人利益,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2。2007年,中国科学院在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具体的认定,包括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损害他人著作权,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3 技论文写作中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写作过程中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为篡改数据或捏造事实,歪曲证据材料或故意断章取义;过度引用别人成果或观点,文章东拼西凑,缺乏新意;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和观点故意隐匿出版,不列参考文献;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和观点故意模糊概念,不在文内标注,只列参考文献;引用根本没阅读过的知名学术权威文献,造成错引和误引;转引无法找到或没有看过的著名期刊文献(包括外文期刊文献),过度引用所投期刊的文章,不适当地频繁自引,相互引用;利用权利、不惜重金指派下属为自己撰稿,或用重金聘请专家帮助撰稿,不惜重金雇用“枪手”为自己撰稿等。署名过程中表现为将未参与研究或撰写的知名专家当成作者署名;将未参与研究或撰写的直接领导当成作者署名;为他人署名时未征求本人意见;不给参与研究量少的人员或下属署名并且不通知本人;未参与研究或撰写却要求别人为自己署名;不按贡献大小而按职称或地位高低署名;相互帮忙署名;一人一篇的文章,变成多人多篇发表等等。论文发表过程中则表现为拉关系、走后门,甚至不惜重金,想方设法发表质量不高的论文;同一文章主题不变,改头换面成多篇论文发表;本来可用一篇文章系统完整表达的成果,故意拆成多篇发表,故意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4 形成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4.1 宣传教育上的缺失我国普遍忽视对学生和科技人员进行基本学术研究素养和道德意识的培养,造成相当多的人分不清适当借鉴、引证与抄袭剽窃的区别。这也是中国科技论文影响因子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多年来,我国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学术诚信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能力教育。葛剑雄3指出,“尽管在学术界和高校存在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现象,但涉及违反或不遵守学术规范的少数人还是不懂学术规范,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教师和研究生往往违反了学术规范还不知道错在哪里,有的甚至连基本要求都不知道。”我国不少年青学者连“引用别人观点要加注释”这样最简单的学术要求都不懂,更谈不上区分什么是合理借鉴、什么是抄袭剽窃。正是由于宣传教育上的缺陷,才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各种学术不端的行为。4.2 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国家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给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一定的荣誉和奖励无可厚非。这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和回报,也是每个科技人员所期望的。然而,市场经济使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学术界的功利色彩日渐浓厚。科技人员职称的提升也与完成研究课题及发表论文的数量紧密相关,他们若不发表论文就会被无情淘汰。科技人员在诱惑与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萌发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念头2。为了完成单位规定的发表论文数量,一些科技人员甚至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学术管理制度的急功近利迫使科技人员搞短、平、快,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捞取功名和利禄成为一些科技人员进行学术研究最主要和最直接的目标,他们搞研究、写文章、报项目就是为了晋升职称、提高工资、解决住房等。有人为了多发、快发文章,想方设法,费尽心机。一些学者的成果还没有经过评审,就在媒体上大肆炒作,动辄“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有人买书号出书,把没有多少学术价值的“论文”刊登在一些“增刊”、“专集”上,甚至不惜花钱找人“挂名”或花钱雇“枪手”撰写论文和著作。还有个别领导利用职权,组织专家替自己著书立说等等。学术研究的功利性使学者把学术当作手段和获利工具,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盛行4。4.3 学术评价机制的错位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往往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这就要求一个相对自由、宽松、民主的学术评价氛围5。目前我国的学术评价机制严重错位,许多研究由以前的“十年磨一剑”,变成了“一年磨十剑”6。不少单位仅凭成果和文章数量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有的甚至半年或3个月就要考核1次,其考核、评估的结果直接与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工资和奖金等利益挂钩。为了应付评估考核,获取更大利益,学者们不得不拼凑文章、一文多用,有的甚至造假、抄编、自费出书。有的单位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使很多学者丢下主要工作去和企业或政府谈项目、拉关系以取得更多的经费支持。4.4 规范制度的滞后要实现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实现其知识创新的目标,就必须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学术制度,来规范、引导其成员的学术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家到地方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奖励制度,大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陛。但是奖项设置、奖励范围等奖励机制本身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奖励的公正性有待完善。事实上,奖励不公本身也是学术不端行为,奖励失当也会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另个诱因。由于没有建立学术违规的惩戒制度,发生不端事件后,又缺乏合理的仲裁制度,使学术不端事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度规范约束,学术界和社会对于学术不端现象抱着宽容的态度,打击批评不力。学术打假没有像社会上声讨、打击假冒伪劣那样受到真正的重视。5 制定可操作的学术规范针对科技论文写作的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为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改进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学术监督及惩罚机制,更要制定可操作的学术规范,使得广大科技人员有章可循。学术规范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建设。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或学术类别,尽可能详细地制定既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又符合现实需要的、全国统一的、可操作性的学术规范,使研究者有章可循,出现不端行为依法处置。近几年,我国加快了学术规范建设的步伐,如200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07年3月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决定,将在科研领域联手开展科研道德建设,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并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国科研道德建设的意见”,为科技界科研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研究编撰“科研诚信指南”,形成全国科技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编写“科研诚信知识读本”等教材,推动各高校、研究机构开设科研道德课程,提高科技人员科研道德水平。宣扬科研道德高尚的先进个人,营造尊重科学、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我们深信,制定全国统一的、权威的、可操作的学术道德规范对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禤胜修老师的有力指导,并且得到了娄晓博同学的批评建议,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1 吴善超关于科学道德问题的若干思考J学会,2004(6):26302 轶博,张磊,雷二庆学术不端行为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70733 葛剑雄消除学术腐败和不良学风的外部条件J社会科学论坛,2002(1):47494 杨进军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5 韩丽峰,徐飞学术成果发表中不端行为的形式、成因和防范J科学学研究,2005,23(5):623-6286 解志杰,周来新,邓军,等浅谈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195196,206写作过程:首先列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