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家山竹简看汉初的赋税征课制度.doc_第1页
从张家山竹简看汉初的赋税征课制度.doc_第2页
从张家山竹简看汉初的赋税征课制度.doc_第3页
从张家山竹简看汉初的赋税征课制度.doc_第4页
从张家山竹简看汉初的赋税征课制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张家山竹简看汉初的赋税征课制度黄今言先秦、秦汉史20074史学集刊2007年第2期本文档转载自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article.php/14154 摘要:西汉初期的赋税制度,过去有不少疑点。现从张家山汉简得知:当时的田税主要是田租和刍稾,征收办法是既“按顷计征”,又与“人户”有关。田租与刍稾税的比例是12.7:1;而末业税的税目繁多,有各种工矿税和市税、关税等。税率较高,有的达20以上,反映了官府对工商末业的重税政策;汉初的赋目基本上沿袭了秦制。敛赋方式有按“口”、按“户”两种,按户征收的“户赋”,非口算之外的独立赋目。“户赋”与“赀赋”,二者不当混同。关键词:张家山汉简汉初田税末业税赋敛赋税在历代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社会中,赋税征课的苛重或轻薄,对国计民生、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等有很大影响,故向来为史学界所关注。七、八十年代,我对秦汉时期的赋税徭役曾做过总体考察,并在系列论文的基础上集结成册,于1988年付梓出版。1那时,深感汉初有关赋税的资料简缺,有些问题难于深论。2001年张家山汉简2刊布后,不胜欣喜,发现在赋税方面有许多文献记载所未有的新资料,可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这方面,有论者已发表了些成果,但似乎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这里拟就汉初的田税、末业税及赋敛征课中的一些问题谈些基本看法,有望同仁赐教。一“田税”与田制密切相关。西汉初期实行“授田制”,如汉高帝五年五月曾有诏,对“罢兵归家”的复员军人赐爵、免役和“法以有功劳行田宅”3(高帝纪)的规定。随之,吕后颁布的二年律令户律中,又有对不同爵位与无爵位者,授予不同数量田、宅的规定。据户律,当时“授田”的数量,依次为:“关内侯95顷,大庶长90顷,驷车庶长88顷,大上造86顷。少上造84顷,右更82顷,中更80顷,左更78顷,右庶长76顷,左庶长74顷,五大夫25顷,公乘20顷,公大夫9顷,官大夫7顷。”大夫5顷,不更4顷,簪袅3顷,上造2顷,公士1.5顷,公卒、士五(伍)、庶人各1顷,司寇、隐官各50亩”等;并对不同人群依次授予了不同量的“宅”地。2由此表明,西汉初期实行了“授田制”,已无可疑。但在汉初的授田制中和战国、秦时一样,官府只有“授田”的规定,未有“还田”的律文。由于“受田”人对官府授给的田可长期使用、占有,这就使国有土地逐渐成为私有土地。所以,当时拥有高爵位的人,因受田数量很多成为军功地主;同时也使大批无爵者,由于受到了部分田而成为自耕农。依照汉制,土地占有或拥有者,通常必须向国家交纳田税。据考,汉初的田税,主要包括田租、刍、稾诸项。下面,让我们根据张家山汉简结合文献记载,就当时田税的征课办法和数量问题分别做些论列。 (一)田租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地主制经济确立,早在战国时期,各国就已普遍实行了田租(税)的征收。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初租禾”,4(六国年表)便是秦国正式征收田租的开始。据云梦秦简,5秦时田租征收的办法,通常是以一户有田“一顷”的标准,按“人户”征收。田租主要基于“地”,但又与“户”有关。那些有田一顷以上的人,固然按顷亩纳租,而没有“授足”一顷田的农户,似乎也要交纳“顷田”即百亩的田租。 汉初征收田租是否和秦代一样,文献记录不明。如今,张家山汉简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相关的信息。 如二年律令户律规定: 卿以上所自田户田,不租,不出顷刍稾。 又二年律令行书律载: 復蜀、巴、汉(?)中、下辨、故道及雞*侖+刂中五部,部人勿令繇(徭)戍,毋事其户,毋租其田一顷,勿令出租、刍稾。 上引二年律令户律谓“卿以上”的“卿”,未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记二十等爵的爵名。疑这个“卿”为商鞅变法时遗留下来的老爵名。这里的“卿以上”爵位者,大概是指左庶长至右庶长爵位以上的人。因汉高祖五年“复故爵田宅”,3(高帝纪)在这个过程中,汉初将秦代那些有“故爵”、“田宅”的人恢复、保留,于是对其也就不再重新“授田”。所以,这些有“故爵”、有“自田”的人,可以免交田租和不出顷田刍稾,享有免租特权。行书律中的所谓“郵”是指交通线上传递信息的机构名称,如“郵传”、“郵亭”、“郵驿”等。而“郵人”,顾名思义,即专门从事传递信息的人。当时蜀、巴、汉(?)中、下辨、故道等五郵的郵人,“勿令出租、刍稾,”也是一种优惠政策。除了有“卿以上”爵位者及“郵人”,法律规定其“不租”外,其余“受田”者,一般皆得依法交纳多少不等的田租。官府征收田租的办法,乃根据管理部门已编造好了的籍簿,如户律中说的“田租簿”等,按照“授田”的多少“以顷计征”。这和秦代的田租征收大同小异,但和西汉中期以后按“田亩、产量、依率”计征,乃有不同。1(p81-86) 田租的轻重,取决于田租率。据汉书食货志:战国时的田租,行“十一之税”。秦代的田租率,据云梦秦简效律规定:“度禾、刍、稾而不备十分一以下,令复其故数;过十分一以上,先索以禀人,而以律论其不备。”5意思是田租如果没有交足什一之税,必须按规定重新交足。若达到了什一之税,未经效验,而“先索以禀人”,则以其未交足规定的数字论处。假设我们对这条简文理解无误,则这是秦代田租率为“什一之税”的直接证据。 汉初的田租率曾有波动。史称:汉兴,“民无盖藏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3(食货志)但后因“俭于周十税一也,中间废”,行“什一之税”。而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以后,又恢复“什五税一”。所谓“减田租,复什五税一”。3(惠帝纪)史实表明,汉初的田租率,总体上较秦代为轻。不仅多数时间实行“什五税一”,而且时有免除“二岁”、“三岁”田租的规定。显然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及“重农”政策有很大关系。 (二)刍、稾 刍与稾有别。“刍”即牧草,“稾”即禾杆。均为供马、牛饲料之用。刍、稾之征,不始秦汉,先秦之时已有。秦代刍、稾的征收办法与数量,在云梦秦简中有记录。如据秦律十八种田律规定: 入顷刍、稾,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稾二石。刍自黄*黍+鱼及苈束以上皆受之。入刍、稾,相输度,可殴(也)。禾、刍、稾彻(撤)木、荐,辄上石数县廷。勿用,复以荐盖。 秦律十八种仓律规定: 入禾稼,刍、稾,辄为*广+会籍,上内史。刍、稾各万石一积,成阳二万一积,其出入,增积及效如禾。禾、刍、稾积索出日,上赢不备县廷。出之未索而已备者,言县廷,廷令长吏杂封其*广+会,与出之,辄上数廷;其少,欲一县之,可殴(也)。*广+会才(在)都邑,当者与杂出之。 从这些简文得知:秦代的刍、稾税也是按照“授田”数量征收的,不论垦种与否都得交纳;征收的数量是每顷田交刍三石,稾二石;采用实物交纳,凡干叶和乱草够一束以上者,均可作为“刍”税提交,然上交时必须过秤,以重量计算;租谷及刍、稾征收后,必须入仓并及时向县廷报告粮草的石数,并有严格的“出入仓”规定等。 汉初的刍、稾税,文献记载不多。唯见汉书萧何传说:“何为民请曰:上林苑中多空弃地,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稾为兽食”。这里只谈了“稾”,未言及“刍”,更没有提到刍、稾税的征收办法等。此时的刍、稾税是否继承了秦制,如何征收,过去一直不明。现在张家山汉简在这方面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如据二年律令田律规定: 入顷刍、稾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顷入二石;稾皆二石。令各入其岁所有,毋入陈,不从令者罚黄金四两。收入刍、稾,县各度一岁用刍、稾,足其县用,其余令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稾。刍一石当十五钱,稾一石当五钱。刍、稾(即)贵于律,以入刍、稾时平贾(价)入钱。卿以下,五月户出赋钱十六钱,十月户出刍一石,足其县用,余以入顷刍律入钱。 又前引户律还有“卿以上所自田户田不出顷刍、稾”的规定。从这些律条来看,汉初刍稾税的征收情况和秦代相比,既有沿袭,又有发展。既有渊源关系,但又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有不同。这就是说,秦代和汉初的刍、稾税,均“以顷计征”;且征课量均有“顷入刍三石,稾二石”的规定。但是也有不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汉初征收刍税时注意了土质好坏。如“顷入刍三石”,而“上郡地恶,顷入二石”。秦制却无这一规定。(2)汉初注意了交纳刍、稾的新、旧。征收刍时要求“各入其岁所有,毋入陈,不从令者罚黄金四两”。而秦代乃干叶、乱草凡够一束刍以上的均可交纳。(3)汉初有以钱折纳实物的政策。即征收的刍、稾税,在“足其县用”之后,多俞的刍、稾税“令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稾”。统一按照“刍一石当十五钱,稾一石当五钱”进行折纳。如果折纳中刍稾的价格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则按平价处理。但秦代未见有这一规定。(4)汉初的刍、稾税,出现了按田、按户征收的情况。当时除主要采取按田“以顷计征”外,对“卿”级爵位以下者也有按“户出刍一石”的规定。按户收刍,在“足其县用”的情况下,“余以入顷刍律入钱”,多余的刍税也可折钱交纳。这种情况,在秦代的材料中也未曾有过反映。(5)汉初对“卿以上”的高爵户“自田户田”,不仅不出田租,也不出刍稾,有特殊的优惠政策。这一点秦代也未有具文规定。6 需要指出者,汉初这种刍、稾税制度的变化、发展,对文、景以后的税制有很大影响。可以说,文、景之时以钱折纳实物,以及区分“田刍”与“户刍”之制等,均是沿袭了汉初的制度。这从江陵凤凰山汉简可以得到说明,这一方面时贤已有论述,7于此不赘。要之,两汉初期的田税,主要是田租和刍、稾诸项。就其征课办法而言,当时采取“按顷计征”,但又与“人户”有关。田租、刍、稾的征收量,各有不同。汉初的田租率,虽然有过变动,然多数时间乃行“什五税一”。当时的农户若有田一顷,亩产一石,获谷百石。按“什五税一”计算,租谷约7石。汉初粮价较高,今就低不就高,若谷价一石百钱,则7石田租,折成货币700钱。刍、稾税乃为固定税率,“顷入刍三石,稾二石”。按当时价格,刍一石十五钱,稾一石五钱。刍与稾的比例为三比一。有田一顷的刍稾税,若折纳成货币,便交刍四十五钱,稾十钱。刍、稾合计五十五钱。这样,田租与附加税刍、稾的比例是12.7:1。史实表明,就田税征课的总量而言,汉初比秦代为轻乃可确认。二“末业税”是对工商末业经营者征课的税收。西汉建国后,“百业萧条”,社会经济凋敝。在工商政策上,尽管刘邦有过短暂的“抑末”举措,但到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之律”,4(平淮书)工商政策逐渐放宽。当时不仅在纺织、酿酒、漆器、铜器、舟车等手工业部门有所恢复与发展,而且对“山泽”矿产资源,由于继续实行“包商制”,涌现出了不少冶铁家、煮盐家、矿业主以及囤积商、贩运商、贳贷商等。就是商品市场,也日渐得到初步的复兴。那么,汉初在这些工商领域有哪些税目,税率是多少?过去迷惑不解。1985年笔者在对秦汉末业税进行探讨时,8深感汉初资料短缺,有些问题难于展开论述。现在张家山汉简的出土,为我提供了许多新的例证。这里将当时的主要税项和税率呈述如下:1工矿税 战国以降,由于山泽矿产资源实行“包商”政策,即由民间私营,官收其税,故在秦时就有工矿税的征收,如盐铁论非鞅篇说:“商君相秦,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汉初的山泽矿产税问题,史记、汉书没有交代。然在张家山汉简的二年律令金布律中乃有具体规定:诸私为*(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采银租之,县官给橐十三斗为一石,石县官税三斤。其也,牢橐,石三钱。租其出金,税二钱。租卖穴者,十钱税一。采铁者五税一;其鼓销以为成器,有(又)五税一。采铅者十税一。采金者租之,人日十五分铢二。民私采丹者租之,男子月六斤九两,女子四斤六两。 这条简文表明,西汉之初,经营这些工矿业的基本主体是私人,而且不同矿业部门、不同经营方式的征税办法及税率有别。具体言之:(1)煮盐税(包括卤盐、井盐及在济水、汉水流域的煮盐),“县官取一,主取五”,税率为六分之一。(2)采银税,由于简文漫漶,税率不明。但规定,若私人采银时官府提供牢橐,每石三钱。若将银矿出租或者出卖,“十钱税一”。另外,还“租其出金,税二钱”等。(3)采铁税,税率为“五税一”,即五分之一。若是“鼓销以为成器”,兼卖铁器者,税率又加五分之一。(4)采铅税,税率为“十税一”,即十分之一。(5)采金税,大概是贵金属,按每人每天计算,税率为“人日十五分铢二”。(6)采丹税,按每人每月征税,且男女有别,“男子六斤九两,女子四斤六两”。 西汉初期,官府对煮盐、采银、采铁等领域实行开放政策,允许民间私营,官收其税,这对促进当时工矿业的开发、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等起有积极作用。文、景时期,“弛山泽之禁”、3(文帝纪)“纵民冶铁、煮盐”,9(错币篇)对山林川泽资源进一步开放经营,当是汉初工矿业政策的沿袭和拓展。 2市税 随着工商业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先秦之时已有市税的征收。当时有“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之谓。10(杂事篇一)西汉初期,在社会经济恢复过程中,有关“市肆”或“列市”日渐增多,商品交易也较频繁。但此时市税如何征收,未见文献记录。而张家山汉简在这方面却有一些法律规定。如据二年律令市律载:市贩匿不自占租,坐所匿租臧(赃)为盗,没入其所贩卖及贾钱县官,夺之列。列长、伍人弗告,罚金各一斤。啬夫、吏主者弗得,罚金各二两。诸*讠+作(诈)绐人以有取,及有贩卖贸易而*讠+作(诈)绐人,皆坐臧(赃)与盗同法,罪耐以下,有(又)*遷去辶(遷)之。有能捕若*讠+回吏,吏捕得一人,为除戍二岁;欲除它人者,许之。该条律文是汉初有市税之征的实证,也反映了当时征税中的某些做法。简文的大意是说,市贩商人必须如实向官府申报或登记应交市税的税额,不许隐瞒不交,不然,“坐所匿租赃为盗”,官府没收其所贩卖的货物及行商的钱,并剥夺其在“列市”的经营权。列长、伍人对市贩隐瞒市税不予告发者,分别罚金一斤。负责收税的啬夫、吏主失职,分别罚金二两。市贩在买卖过程中,凡以欺诈他人赢利、获赃者,“与盗同法”,要进行严肃处理,等等。于此可见,汉初官府对市税征收和市场管理是比较严格的。于此要说明者,汉时已形成了不同层级的市场。结合有关史实视之,当时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市税,收税的方法亦有别。一般地说,民间的普通市税,有市籍税类型、集市交易税类型、特种交易税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市税,在征税方法上各自有些不同。然基本原则往往是因纳税对象、或因买卖成交额、或根据行商性质而定。从上引二年律令市律材料来看,似乎纳税对象主要是“市贩”,而非大的“囤积商”等。因此,要求他们通过自己“占租”的方式向官府纳税,并作出了不得隐瞒税、偷税等等的规定。 汉初的市税率,在市律中未载。但汉书食货志说:“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又二年律令金布律规定:凡出卖铁器者,税率为“五税一”,即五分之一。这些记录尽管没有说明何种类型的市税,然其反映了汉初的市税较重,乃无可疑。 3关税 “关”为关口要道。设“关”之制,非始于汉,早在先秦文献中已有很多记载。设“关”的作用,开初主要是讯察、稽查行旅,后来便逐渐有了关税之征。据汉书地理志:秦汉时期的关卡,主要设在内地的关口要塞和周边各族的交界地区。当时在各地设置关卡,既有其政治、军事上的意义;同时也有其控制商贾、征收关税的经济目的。西汉初期。对“关口”、“关市”把得很严。曾一度对南越有过禁止铁器、铁农具及马牛出关的规定,如史记南越尉佗列传说:“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又汉书南粤传说:惠帝在位时,也令“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今据张家山汉简,当时对其它关要之地,也有相关或近似的规定,如二年律令津关令载:制诏御史,其令杆关、郧关、武关、函谷关、临晋关,及诸其塞之河津,禁毋出黄金,诸奠黄金器及铜,有犯令。,制诏御史。其令诸关,禁毋出私金议,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杆关、郧关、函谷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其买骑、轻车马、吏乘、置传马者,县各以所买。 这些事例说明:汉初对“关口”高度重视,对有的出口物资是严加控制的。依照汉制,商贾贩卖货物经过关口,或进行关市时必须交纳关税。秦在商鞅变法时,就有“重关市之赋(税)”的规定。据云梦秦简的秦律十八种中还有专门的“关市”律。5秦代征收关税当已成制度。 西汉初期是否存在关税之征,关税的税额为多少?以往一直是个疑点,未能得到史料证明。对此,张家山汉简中的算数书有助于我们得到参证: 狐出关狐、狸、犬出关,租百一十一钱。犬谓狸,狸谓狐:而皮倍我,出租当倍哉。问出各几何。得曰:犬出十五钱七分钱六,狸出卅一钱七分五,狐出六十三钱七分钱三。术(術)曰:令各相倍也并之七为法,以租各乘之为实,实如法得一。 狐皮狐皮卅五*载去车(裁)、狸皮廿五*载去车(裁)、犬皮十二*载去车(裁)皆出关,关并租廿五钱,问各出几何。得曰:狐出十二钱七十二分钱十一,狸出八钱七十二分钱*廿+廿九,犬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