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doc_第1页
试论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doc_第2页
试论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2009-12-30 11:27何柳进入论坛摘要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创立到1905年9月2日的一纸清帝谕令废止,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对隋唐及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间有未中举的范进、孔乙己等腐儒形象,有连秀才都没考上的的蒲松龄、曹雪芹等巨人,同时也有状元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文天祥等名彪青史的人物;当代中国,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一部分,也同样打上了科举制度的印迹。然而,以往基于“反封建”的意识形态冲动,对科举本身毁多于誉。那么,在改革开放、提倡创新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历史看待兴科举和废科举”,以“还历史一个真实”呢?本文试就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师长。 一、文化传承的纽带作用 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作为学习、修养、考试的内容,一直延续1300余年,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同时,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其次,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繁荣;唐小说的兴起与发展。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作用 科举制度建立以前的分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都存在较大的弊端:一是没有明确的选拔标准,容易导致任人唯亲;二是选拔的范围窄小,不利于统治者广泛选拔;三是不能保证所选拔对象的文化素质等等。而科举制度的选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上各种选拔方式的弊端: (一)科举制度扩大了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较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二)科举巩固了统治政权,同时把选官的权利收回皇上手中,巩固了皇权。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官吏对政策的解释权力。从法学的意义上讲,谁拥有法律的解释权,谁就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立法权。因此,汉代在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制后,用人权力却通过察举和辟除落到了地方大员手里。汉末出现的地方割据,不能不说与察举制和辟除制造成的“门生故吏遍天下”式地方势力集团有密切关联。唐朝实行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三)科举彰显的公平性,给更多人机会,有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杨国强:“科举制的社会影响首先在于它造成了一个完备的士人群体科举还导致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给了下层人士以升迁的希望,这显然有助于消解社会紧张” ;复旦大学史地所教授周振鹤:“科举有它的公平性提供的统一标准是其一,此外,科举考试不仅面向诗礼簪缨之族,而且也对贫寒子弟开放”;4诗礼簪缨之族、贫寒子弟在统一的衡文标准下,凭借自身的努力均可获得登第入仕的机会,无疑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四)用知识作为选拔的核心内容,提高了各级官员的文化素质。“以武打天下,以文治天下”,历朝历代历来如此。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什么样的优秀文化治理天下,并长治久安,这是历代君王建国后必须考虑的问题。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多数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很多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三、客观上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科举考试主宰并控制了学校教育。总体上,科举制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学校的广泛兴起,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因为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同时,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 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用知识作为选拔的核心内容,确立了知识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万般皆下品中,唯有读书高”就是科举带来的直接结果,其种种弊端和恶果自有定论,在此不作论述,但它确立了知识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功不可没的。 强化国学和人文精神的修养,推动了文化普及和社会文明:读书人数的大量增加,科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上, 中国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选拔“人才”。人们接受国家正规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自己能被国家权威部门选上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科考的内容主要是文化修养及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注解和发展,虽然这样考未必合适,但无疑对社会重心和人格重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读书人的国学和人文精神修养得到强化,大批书生从政,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文明。 四、科举制度对当代社会及文化教育的影响 (一)我国现行教育考试制度带有科举制度的烙印,应试教育至今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中国教育。上个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种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到90年代,这种以应试为特征的教育愈演愈烈,追求升学率、增加竞争、提高考试难度,脱离了多数青少年的实际认知能力,致使学生负担过重,厌学情绪严重,部分学生丧失信心而失学,是中小学生辍学流失的重要原因。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约有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中学厌学的达30%,有的地区高达60%。科举制度的弊病之一就是内容返古僵化、形式呆板,抑制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发展,和我国现行考试制度有一脉相承之嫌。科举考试制度的长期推行,使国人建立起了“应试情结”和应试教育方式,比如高考、中考,在科举制度废除100多年之后,我们仍无法建立一种更好的考试制度;应试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至今对中国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艰难处境,是科举制度在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又一影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相应的技能人才需求大增,技能型人才储备不足与需求激增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时间,一些主要的制造业基地也出现了严重的技工荒,迫切需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5可见,职业教育对我国当今人才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而中国高中教育普教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是严重失调的,职业教育所占比重不到40%,与发达国相比差距甚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国家投入、学校数量、职教师资等,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受科举制影响的国民心态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 一是科举制度下的人才观的影响,在科举时代只有考中才是人才,当官才是人才,历史上的华佗、李时珍、祖冲之、蒲松龄、曹雪芹等非科举之士从来是被拒在人才之外,不被人重视,影响在当代的教育现象就是愿意“千军万马过独桥”而不“一马平川读职教”。二是1300余年科举制度形成了“重文轻理,重人文知识,轻自然科学,重理论识记,轻实际能力与实践操作”等的社会心理,在潜意识中影响国民心理,排斥职业教育。三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科举制度的衍生品至今根生蒂固地影响着相当多的人,进而产生对重技术、重操作的职业教育潜意识抵制。 走出科举制度的阴影,从根本上转变滞后的人才观,进而逐步改变广大民众的传统科举心理,我们的职业教育才有可能蓬勃发展,我国的人才结构才有可能调整,社会转型才能根本实现。 (三)“言必问出处”的论文习作风气。科举考试科举所规范的考试内容主要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注解和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内容单薄。进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古人的经典不断解释、套用,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在围绕经典划一个很规则的“圈”;同时说话写文章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中国特有的词汇),进而形成了“言必问出处、言必称圣贤”的论文习作风气。这是一种很可怕的风气,很长时间导致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民族性格,越是返古,越是不敢创新,越是不敢创新,越是不会发展。 (四)重文凭轻能力的用人倾向,根本就是科举的另一具翻版。当今中国,几乎所有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都要求高学历、高职称,没有大学毕业文凭,很难找到工作。如果要追述这种现象的出处,它的源头在科举。我们先看看科举制度下的用人我们自然就信服了:科举制度下的国家用人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科举下的秀才、举人、进士等,国家用人如此,社会倾向就如此,进而代代传承,直至今天的用人制度。 (五)官本位思想盛行至今。我很赞赏 “胡温政府”的人本民本理念、和谐社会理想、科学发展思路。但在当代中国,官本位思想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以前很盛行,现在有人在思考,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仍然存在。其实,它与科举制度也是颇有渊源的:科举制将教育和做官直接联系起来,这就造成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幻想整日埋头苦读。 总之,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