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1页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2页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3页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4页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宣言中说:“造物主是创造者,但他有许多未完成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接过来继续创造。”的确,人类是在创造中发展前进的,“创造”能力应该说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一万年前的大象与现在的大象其生活方式有什么变化,恐怕微乎其微。而人呢,简直是天壤之别。从茹毛饮血到登临太空,从鸿雁传书到国际互联网其发展变化之大,用什么词形容都不会过分。这其中不就是创造起着关键作用吗?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就要培养孩子具有创新的意识 ,也可以叫做创新的精神,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异求新的欲望等。其实,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我们见到,一个婴儿出生后,他便睁大双眼搜寻各种新鲜的事物,认识各种不同的脸谱,尝试各种动作,发出各种声音传达自己的信息。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他们少年时好奇心、探究的兴趣都极强,甚至终生保持着这种本性。达尔文童年时长时间蹲在地上观察蚂蚁的活动;爱迪生对母鸡孵蛋好奇不已,进而在家里的库房做个“鸡窝”,趴在鸡蛋上“孵”起小鸡。由好奇产生疑问,由疑问引发探究,通过探究,产生发明创造。 要使与生俱来的好奇 心保持不衰,还要靠后天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儿2 / 5 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一个小孩子,爱学还是厌学,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当然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美国的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对不同环境下长大的 60 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 30%相同, 70%不同。同卵双生,他们的先天遗传素质应该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后,却有了这么大的差异,可见,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而且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而现实的教育状况是,不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还很大程度存在着短视和功利的色彩,只看眼前,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不会去过多考虑是不是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这样下去,“钱学森之问”,不知何时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 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想象,3 / 5 以想象为前提,有了创造的想象,才可能有创造的行为。没有看似荒诞,异想天开的大胆想象、假设,创造就无从谈起,人类只能在原地踏步。许多幻想当初提出时,人们不以为然,甚至挖苦讽刺,但幻想者不顾别人的冷眼,孜孜以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之变成现实。潜水艇在凡尔纳的笔下,仅 是科幻小说的一个虚构,但仅仅百年之后,它就成为一件平凡的航海器,一件便捷的海上交通工具;录音机的幻想者最初只是想把声音装在竹筒里保存住,何其荒唐?但后人终于把他变成了现实;还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飞翔,脚踏风火轮穿行等,几乎都成为了现实。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可现实情况呢?不是有学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嘛:在黑板上画一个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小朋友们能说出若干个答案 月亮、烧饼、皮球、小猫的眼睛等等;同样也是在黑板上画一个圈,问大学生,却只有一个答案 圆。随着年龄 的增长,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为什么人的想象力就消失殚尽了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过于追求整齐划一,过于强调标准答案? 教师和家长,疑问看似简单而又新颖奇特,回答问题跟预想的答案总有距离却又有其客观合理性等等,我们决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世界,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的思维,那就势必把许多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才夭折于4 / 5 摇篮之中。为此,我们要小心翼翼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大张旗鼓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教师、家长千万不要对经常问“为什么”的孩子不耐烦。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 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瓦特和牛顿正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的重大发明。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创造。随时问“为什么”的孩子,他的思维一定是“活”的、“新”的,只有孩子的思维“活”起来,“新”起来,才能慢慢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因此,我们决不能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的“为什么”,而要千方百 计地培养他们新与活的思维。新,就是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在与众不同种透出新意。活,就是在理解、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