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甸子专题调研报告.doc_第1页
湾甸子专题调研报告.doc_第2页
湾甸子专题调研报告.doc_第3页
湾甸子专题调研报告.doc_第4页
湾甸子专题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调研报告题 目联系学生的实际取材,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日期2010、4、5字数约2000调查目的: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已实施一年有余,目前已进入总结验收阶段,为了验证一年来的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了解本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取材,创设教学情境”的研究对学生数学学习有了哪些影响?对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哪些辐射作用?特进行了“联系学生的实际取材,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专题调查。调查方法:本次专题调研采用问卷与座谈的方式进行。通过数学教师的座谈,实验班级与对比班级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回收问卷逐项统计以及与教师的座谈,发现教师在“如何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上有了思想上的转变和行动上的实践。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主要表现在:1、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中,不仅将生活情境看成激趣的一种手段,而且重视了生活情境自身蕴含的启思价值,所创设的情境都能做到力求启发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灵活选择问题研究策略的意识。2、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中,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蕴含问题的情境,对问题情境能够较为“适度”把握,思想上认识到“创设的问题情境”即要生活化,又要数学化,要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动机,通过思考探究后方能够解决。在行动上也努力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趣味性、探索性、质疑性、启思性的问题情境。3、学生思想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验前有部分学生仍然比较喜欢教师直接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师的讲解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一大批学生喜欢在教师创设的合理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探索得出问题的结论,但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联系学生的实际取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课堂实践不能够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因素进行详细的重组和处理,将教材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出现,以使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造成学生不感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而实验一年后,我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如何联系学生的实际取材,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我能够努力作好情境的设计,使教学情境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数学课上,我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进而我的学生,即实验因子的数学素质才得到了有效地发展。他们现在非常喜欢上数学课,而且在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但能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且还能够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结构去解决数学问题,学起数学来轻松了许多。实验因子的思维变得也越来越灵活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了,数学学习成绩提高了。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谈话的反馈分析,可能看到,这些变化和成绩的取得,得意于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的研究。在该的研究过程中我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夯实了理论基础,在实践中有了理论上的指导,专家的引领,同伴间的互助,有了一个研究组织机构进行系统的指导研究,使得这一问题在实践研究中得以解决,同时在全体教师提升了对该研究课题的认识,而且我们课题组的实验教师也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因而带来的不但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同时还有教师思想和行动上的提升。由此可见,该研究课题的确定是正确的、必要的,研究的方法是准确的、有效的,成效是显著的、巨大的,即该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思考与建议:“数学情境的创设”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但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使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仍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从课题研究中我进一步认识到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数学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亲历把现实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只有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充满活力,学生的数学素养才会有质的提升。研究实施阶段总结完成日期2010、4、25字数约2500一、目标的达成做到了对教材正确理解与开发利用,能够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与教材相适应的材料,对教材情境进行灵活处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实践性的情境,合理有效地运用教材。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取材,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了研究经验,查找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撰写了阶段性实验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提取并验证了研究成果。做好了相关记录,填写完成了实验手册。二、完成了研究任务1、能够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取材,研究了“立足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取材,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盘活数学课程资源,设计出学生需要的、乐于探究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情境,有效使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够组织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活动,研究出了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立足课堂,研究了联系学生实际取材,改创教学情境,有效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操作模式。二、具体做法(一)强化了学习培训1、按时参加课题组及子课题研究小组的各项学习培训活动,每次都按要求认真准备,围绕研究的专题发言,同时围绕该专题质疑或谈感想,或提建议。集体培训和校外观摩学习后,认真领会精神,结合研究的子课题进行学后反思,并为下阶段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提出思考性的建议,使课题的研究工作形成了“问题生成-解决问题反思成效提出建议深入研究总结提练”的研究模式,更好地解决了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问题。2、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个人学习时间,并做好个人自修笔记。认真学习报纸,刊物上关于“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学习了辽宁教育研究院出版的教育科研过程一书及“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新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小学优秀课例设计与评析”等书刊;主动了解国内外有关教育信息,认真摘录,做好学习笔记,现已记录了2本学习笔记。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吸收网的上先进经验,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学习材料(在电脑中建个人学习文件夹),然后整理、内化、写心得十余篇,满足了课题研究的理论需要。(二)深化了实践研究1、尝试了开放式、个性化备课方式。根据自己所选的研究内容,确定本人所研究教材中的重点备课课例(20例)。对这些重点课进行深入研究,按照要求写出教学案例后,本着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原则,向组内其他实验教师提供个案,其他教师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个性特点、态度情感尤其是立足本人子课题研究内容等方面发表见解,合作修改个案,使其形成优秀案例,并实施于各人的课堂中。边实践、边改革、边升华,在共同的探索中创立了一个又一个有特色教学新案例(10例)。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教学实践,突出课堂教学重点。课堂教学是课改的关键环节。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在实施课题研究中,我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重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即:“创设怎样的数学教学情境?怎样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应如何联系学生的实际取材?”探索新课堂的新教法。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经验,并努力在研究组内上研究课。每一次实践都要运用新课程理念去阐述自己的见解,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积极参加了课题组、子课题研究小组组织的教学沙龙、座谈交流、反思交流、课件评比、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及时将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提出来,向组内成员请教,共同研究。解决了研究中困惑的问题5例。所上的三节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课受到了全校领导教师的好评,精品课生活中的比获镇级优秀精品课。3、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实验论文、教学设计、课件等形式提取了研究成果,并将个人的研究成果提交到课题组,在校级刊物上进行了发表,与实验教师交流研究成果。(三)保证了保障措施1、思想认识上的保障保证了理论学习时间,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站在理论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研究的成果用精密的语言来总结概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理清研究的思路,用理论指导实践研究工作。2、行动上的保障端正了研究的态度,在上级科研部门及课题组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实验研究工作,严格按照实验研究方案及研究细则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3、经费上的保障从个人的生活经费中节约出2000元资金,用于购买各种研究资料、书籍及参加学术研讨及外出学习活动,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四)规范了个人研究过程性材料及终结性材料的管理分阶段进行了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按照研究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鉴定阶段三个阶段进行了过程性材料及终结性材料的整理,并按照要求按时上交各类材料,以备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为后续研究做了理论及实践的准备三、取得成绩1、提高了我本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在此中获得了县市级骨干教师称号。2、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将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首先建立了“生成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反思研究成效提出研究建议强化问题研究总结提练研究成果”的课题研究模式。再次建立了“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再现问题情境优化练习设计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确立了“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法即:“勇于改创教材情境体现“情境的科学性”;精心设计,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情境的生活性”;知识展开,探究形成过程体现“情境的探索性”;呈现方式,力求丰富多彩体现“情境的开放性”;知识迁移,力求与认知冲突体现“情境的趣味性”。 最后走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五大误区即:追求现实性忽视思考性;追求开放性,忽视定向性;追求社会性,忽视生活性;追求外在趣味性,忽视内在魅力性;追求探索性,忽视高效性;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我清楚的认识到使用教材要做到六个字: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东西)、活化(教材)、充实(教材)。四、存在问题1、对所教课例的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案例没有完全记录,因而成果材料还不够全面;2、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还需提高。3、参考文献仍然有局限性。五、改进措施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反馈理论,再应用于实践。2、继续开展课题研究的后续研究工作,将该课题继续向深入研究。并不断积累研究成果,过程性材料及成果类材料要齐全,并及时上交归档.三、研究总结阶段手册填写要求研究的总结阶段要对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其主要工作有:全面总结研究情况,检查研究目标的达成度;撰写研究报告;汇辑研究成果;申请结题鉴定。研究人员需要填写:个人研究报告;个人取得的研究成果摘要。1、个人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对个人的研究写一篇总结性的研究报告。2、个人取得的研究成果摘要:填写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撰写的著作、论文、经验总结、教材、教参、教育课例等成果摘要。个人研究总结内容提示:对本专题研究的理论实践依据的重新认识,对该项课题研究在学术方面、技术方面、目标对象、成果等方面的疑点和建议,对研究或实验效果的对比分析。不超过2000字一、对本专题研究的理论实践依据的重新认识通过一年多的课题实践的研究,我进一步认识到: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数学的抽象性带来了数学的枯燥无味,只有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实际,学生才能感到亲切、有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知识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将有机整合成为“以情境为中心”的课程。即为适应和改造“未来情境”而学习,在生活情境中和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因而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的内容和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提出有效地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揭示数学的本质,真正把数学课上出“数学味”。但是在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时,却出现了一些片面性的做法,有些课过于强调实践,处处联系生活,有的甚至用“生活味”完全取代了数学课堂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学习新课标,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这个源泉,数学将是一片死海,也将失去魅力。数学来源于生活,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眼光,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二、对该课题研究在学术方面、技术方面、目标对象、成果等方面的疑点和建议“数学情境的创设”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但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使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仍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从课题研究中我进一步认识到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数学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亲历把现实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只有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充满活力,学生的数学素养才会有质的提升。三、对研究效果的对比分析(一)教师的变化对比分析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本人专业素养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自己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思想,善于组织、科学使用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时空,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数学课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特色;通过问卷调查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实验因子与非实验因子产生了很大的区别,我所调查30名实验因子实验前后对数学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0名实验因子均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所渴望的数学课堂通过研究付诸实践了,由此带来的变化就是实验前有一部分学生喜欢“数学课上教师讲,我听或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我自己研究,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听教师讲”这样的数学课,而实验后,再进行问卷调查,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中,能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课。这些变化我想完全取决于我的实验研究。而非实验因子虽对数学的喜欢程度及喜欢何种数学课产生了变化,但变化不明显。而关于“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了问题情境,创设了怎样的问题情境,及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问题情境,就目前问题情境来看,学生是抱一种什么态度来对待的”。通过调查发现实验因子认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联系我们的实际,既生动、有趣,又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正是有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激起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从而不再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抱着旁观者的态度或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参与问题的探究,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而非实验因子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的转变,但转变并不大。这一变化得易于教师的变化。 (二)学生的变化 学生思想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实验前有部分学生仍然比较喜欢教师直接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师的讲解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一大批学生喜欢在教师创设的合理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探索得出问题的结论,但由于教师没有意识到联系学生的实际取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课堂实践不能够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因素进行详细的重组和处理,将教材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出现,以使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造成学生不感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而实验一年后,我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如何联系学生的实际取材,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我能够努力作好情境的设计,使教学情境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数学课上,我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真正成为了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进而我的学生,即实验因子的数学素质才得到了有效地发展。他们现在非常喜欢上数学课,而且在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但能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且还能够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结构去解决数学问题,学起数学来轻松了许多。实验因子的思维变得也越来越灵活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了,数学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卷纸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实验因子与非实验因子与实验前对照在这些能力方面均有所提高,但从提高幅度上看,实验因子通过两年的实验上了一个台阶,这说明两年的实验是有效的,学生数学方面的各种能力提高了,成绩也就相应提高了。个人研究报告内容提示:请按照实验报告基本格式撰写,并写明以下内容。本专题实验方法的措施;本专题实验的结果以及分析、讨论,本课题实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附录与参考文献等不超过5000字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措施。因此学生应在一定的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有了情境与问题,学生才会有探索的方向和目标、才会选择探索知识的策略与形式,学生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数学的抽象性带来了数学的枯燥无味,只有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实际,学生才能感到亲切、有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知识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将有机整合成为“以情境为中心”的课程。即为适应和改造“未来情境”而学习,在生活情境中和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因而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的内容和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提出有效地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揭示数学的本质,真正把数学课上出“数学味”。但是在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时,却出现了一些片面性的做法,有些课过于强调实践,处处联系生活,有的甚至用“生活味”完全取代了数学课堂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学习新课标,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这个源泉,数学将是一片死海,也将失去魅力。数学来源于生活,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眼光,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活用教科书,紧扣相关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的有机结合,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让学生在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中感受和学习数学。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实验研究的目的在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验探索中开发课程资源,探索“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出经验。通过联系实际取材,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自己以科研为先导,提高本人教研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促使自己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并投身于课程改革中。2、实验研究的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自己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思想,善于组织、科学使用教材内容,使自己能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数学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中的情境进行灵活处理,创设现实的、生动有趣的、有意义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充分展示其生命魅力。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时空,使学生能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把学习当作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高自己的手段,积极从事数学学习活动,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体验,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数学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特色,有效地使用教材。三、实验研究的范围(一)实验研究对象本子课题实验研究因子为五年二班的全体学生,对比班级为五年一班的全体学生,研究人教版高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二)实验研究的内容1、从个人的层面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与开发利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情境进行灵活处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实践性的情境,合理有效地运用教材。2、从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层面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取材,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实验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人所任教年级及学科,选择五年一班学生为实验因子进行实验。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座谈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对比分析依据。3、实验法。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制定具体的思路和实验步骤,逐步将理论假说转化为可供操作的材料、程序和方法。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观测,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5、归纳提炼法。将个人的研究体会、经验加以筛选、归纳,提炼出可供操作的方法途径,并在全校数学学科内予以推广。四、实验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大致用两年的时间来完成,分三个阶段来研究,这三个阶段分别为: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5月此阶段,重点解决本人及子课题组成员的观念问题,使课题的内涵深入每个实验老师及本人的内心,使自己和他人从理念到行动,都体现课题思想。(1)收集国内外有关该课题的理论文献及实践资料,并进行整理与分析; (2)制订子课题实验方案、实施细则; (3)学习与该课题相关理论,搜集信息、获取相关研究成果; (4)进行子课题研究的前测,做好前测的数据统计及分析,完成子课题研究的所有前期准备工作; (5)针对该课题的研究进行专题调研,并撰写专题调研报告; (6)填写该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实验手册。2、实验阶段:2009年6月2010年3月在这个阶段,要根据自己的学科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立足本人的研究课题,依据方案、细则,按照实验实施阶段计划深入实践研究。在这个阶段,我要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用理论解决实际中的困惑,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积极参加学校、课题组、子课题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的实验交流,推广经验,解决问题。(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构建“有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进行实验研究,落实方案中的各项具体措施; (3)收集和整理各种过程性资料,按时上交到课题组,虚心接受课题组的检查验收; (4)做好实验因子与非实验因子的观测,并详实地做好记录并及时与前期实验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记录实验研究的轨迹,分析实验研究的成果;(5)进行教学行动研究,在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验探索中开发课程资源,探讨“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出经验、出成果。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论文等;(6)填写实验研究实施阶段实验手册。3、总结阶段:2010年4月2010年6月此阶段重在反思积累以及经验的提升。通过具体的实验以后,积累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个性的东西,要想升华为理论的层次,就需要反思等的提升。因此,要认真撰写案例分析、实验论文、撰写心得体会,实验反思等。 (1)对实验阶段进行总结、反思、归纳和提炼; (2)针对个人的研究,进行实验的后测及后测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且与前测结果进行对比,撰写出实验研究工作报告; (3)将个人的研究成果向课题组进行汇报,接受课题组的检查验收; (4)在全校数学学科推广研究成果; (5)填写实验研究验收阶段实验手册; (6)整理实验研究全过程的过程性及成果类材料,及时上交归档。五、实验研究成果(一)理论成果成果之一:建立了“生成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反思研究成效提出研究建议强化问题研究总结提练研究成果”的课题研究模式。成果之二:建立了“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再现问题情境优化练习设计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成果之三:确立了“联系实际取材、巧创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方法即:“勇于改创教材情境体现“情境的科学性”;精心设计,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情境的生活性”;知识展开,探究形成过程体现“情境的探索性”;呈现方式,力求丰富多彩体现“情境的开放性”;知识迁移,力求与认知冲突体现“情境的趣味性”。成果之四:走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五大误区即:追求现实性忽视思考性;追求开放性,忽视定向性;追求社会性,忽视生活性;追求外在趣味性,忽视内在魅力性;追求探索性,忽视高效性;(二)实践成果成果之一:1、促进了我本人专业素养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自己能够具备先进的课程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思想,善于组织、科学使用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时空,开创适合儿童发展的数学课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特色;我对30实验因子与35名非实验因子“是如何看待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 )1、你现在喜欢上数学课吗?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2、你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A、数学课上,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中,能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B、数学课上教师讲,我听C、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我自己研究,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听教师讲( )3、你不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A、教师讲,我们听,不用动脑想的数学课B、数学问题脱离了我们的实际生活,理解起来很吃力的数学课。或是课上热热闹闹,但课后解决问题我感觉仍然无从下手C、以上两种数学课我都不喜欢( )4、数学课上你愿意并能够做做到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吗?A、自己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B、在教师的要求下参与问题的探究C、以旁观者的态度面对问题的探究( )5、数学课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你怎样才能够解决?A、经过思考、探究才能解决B、不需要思考,结论随口而出C、问题很难,摸不着边际,无法回答( )6、你喜欢怎样的教学情境A、联系我们的实际具实践性、趣味性的情境B、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蕴含有思考空间的问题的情境C、不喜欢任何情境,只要教师把所要学习的内容讲清楚就可以了( )7、现在的数学课,有情境的创设吗?A、经常有B、有时有C、没有( )8、如果有,多是哪种情境?A、书上的情境B、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蕴含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C、联系我们的实际,既生动、有趣,又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情境调查结果统计问卷统计:(实验前)题号选项人数及所占百分比实验因子(30人)非实验因子(35人)ABCABC人数占百分比人数占百分比人数占百分比人数占百分比人数占百分比人数占百分比115501033.3516.71851.41234.3514.322583.326.7310.02982.938.638.63516.72583.312.9617.12880.04930.01860.0310.01028.62160.0411.45516.71860.0723.3617.12160.0822.961550.01446.713.31851.41645.712.971033.32066.71234.32365.782893.326.73291.412.925.7问卷统计:(实验后)题号选项人数及所占百分比实验因子(30人)非实验因子(35人)ABC人数占百分比人数占百分比人数占百分比人数占百分比人数占百分比人数占百分比1301002365.7822.9411.42301002982.938.638.6330100514.33093.842686.7413.31542.91851.425.752583.3516.7822.92262.9514.361033.32066.71851.41645.712.97301002057.11542.98310.02790.02057.1514.31028.6简要对比分析:问题1、2、3主要从学生对数学及数学课堂的兴趣入手,调查学生是否喜欢学数学,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通过调查发现经过实验研究,实验因子与非实验因子产生了很大的区别,我所调查30名实验因子实验前后对数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0名实验因子均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所渴望的数学课堂通过研究付诸实践了,由此带来的变化就是实验前有一部分学生喜欢“数学课上教师讲,我听或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我自己研究,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听教师讲”这样的数学课,而实验后,再进行问卷调查,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中,能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课。这些变化我想完全取决于我的实验研究。而非实验因子虽对数学的喜欢程度及喜欢何种数学课产生了变化,但变化不明显。问题4至问题8主要从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了问题情境,创设了怎样的问题情境,及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问题情境,就目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