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的初探.doc_第1页
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的初探.doc_第2页
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的初探.doc_第3页
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的初探.doc_第4页
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的初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的初探 院系 土木工程学院 专 业 风景园林 年 级 2013 学生姓名 郭泓 学 号指导教师 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相应的环境为代价获得GDP的增长,但随着人们对于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日益得到社会的共识,本文从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入手,分别阐述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特征等内容,介绍几个生态化城市规划的具体案例,对传统城市规划和生态化城市规划进行初步地比较。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可持续发展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Chinas urban construction problems are increasing.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to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GDP growth, but as people upgrade protection for eco-conscious, eco-design, urban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increasingly social consensus paper from Chinas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starting the status quo, namely elaborate eco-city concept, content, features and other content on specific cases several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and traditional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preliminary comparison.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目 录 引言.11 生态城市的概念、特征及要求.12 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22.1 概念的提出.22.2 相关理论研究.22.3 国家行动计划.22.4 低碳城市发展案例.22.5 低碳专项研究.22.6 国内研究与实践.33 不同气候、区域和地形的地区城市规划.43.1 基于寒地特征的生态城市规划思考与定位.43.2 基于生态导向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控制.43.3 资源型城市群生态规划框架探讨.43.4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54前景展望.6参考文献.7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的初探郭泓(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16) 引言 随着人类影响环境能力的日益强大,城市与自然失衡引发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思想与方法成为规划师们的自觉行动,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城市规划和环境政策之间的关系,关注有关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我国也在积极开展,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城市规划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规划学术界很早就提出了“生态规划”的概念,但直至今天,生态规划是“生态环境要素的规划”还是“基于生态思想的城市规划”都还在讨论之中,其内涵与外延、理论与方法尚未达成共识,据此完成的具体规划实践工程也多种多样【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由于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因此,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对整个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事关重要,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努力,真正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现在普遍认为城市的生态规划就是要在生态规划指导下,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有关准则,科学合理地开发建设并完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任务,进而控制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4】。1生态城市的概念、特征及要求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5】。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指出,“生态城市是”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但随着城市生态改造运动的开展,城市生态理论研究的深入,生态城市的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善【6】。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能够使得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要将城市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把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体系结合在一起【7】,此外,在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的过程中人们必须要全面详细的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环境、住宅、市政、卫生等,生态城市不仅仅是环保方案的堆砌,这是一个整体性的规划系统,只有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才能够使得城市生态规划协调【8】。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首先标志着它必须符合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规律。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提高,当代的城市建设工作者开始关注保护自然环境,回归自然。其次生态城市建设的最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创建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9】。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和规划建设实践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且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梳理与对比分析各研究主题的量性演变特征,弥补以往研究综述的不足;探索中国生态城市的研究动态、分析研究主流、特点及未来研究动向【10】。2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2.1 概念的提出“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UK,2003)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11】。2.2 相关理论研究目前,有关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文献已开始涌现。方伟坚(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12】;格莱泽和卡恩(Glaeser,Kahn,2008)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13】;克劳福德和弗伦奇(Crawford,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14】。2.3 国家行动计划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计划,主要针对工业、汽车、能源等领域,通过颁布法案、政府政策以及国际公约等方式,来研发推广高性能技术,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最终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指标。2007年在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初步提出了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40%的目标【15】。2.4 低碳城市发展案例目前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某些领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例如伦敦制定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东京逐渐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同时充分进行余热利用等;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发展微型发电等;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巴塞罗那则规定所有新的开发建设都需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由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尚无得到公认的低碳城市【16】。2.5 低碳专项研究低碳城市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载体,主要体现在产业、交通、建筑、能源等方面,同时也应从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方面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17】。2.5.1低碳产业低碳产业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类型;二是以低碳技术为载体的产业类型,如新能源产业等。2009年3月6日,英国商业、企业和改革部提出低碳产业战略远景(Low Carbon Industrial Strategy: A vision),包含提高能源效率、重视在产业发展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生产低碳汽车以及建设低碳研发中心等4个方面重要内容【18】。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对新加坡裕廊工业园进行了以能源低碳为方向的总体规划概念方案探索,设想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过发展新型建筑、绿色基础设施和生物能电力生产,建立生物循环系统,淘汰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产业,实现产业的低碳化发展【19】。2.5.2 低碳能源丹麦目前是欧洲乃至世界上风力发电和热电联产发展最好的国家。据丹麦电网(Energinet.dk)公司统计,2007年丹麦风力发电达到了其总发电量的19.4%,风能发电机在全国均有广泛分布【20】,同时建立了高效的热电联产循环系统。德国在太阳能供热和光伏发电方面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根据德国太阳能协会(BSW)的统计,2007年德国利用太阳能共供热658MWth,占整个欧洲市场的34%;近年来,德国光伏发电发展迅速,2008年德国新安装光伏发电装置为1500MWp,目前装置总额为5334MWp,光伏发电规模居世界第一位【21】。2.5.3 低碳交通2009年英国政府规划了到2050年的低碳车辆技术路线图,此路线图分为3个战略期,短期内改进现有技术,中长期则进行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力汽车的研发【22】。2007年新西兰在其能源战略中提出了低碳交通的行动方案路径,主要包括减少出行、模式选择、提高燃料使用效率和燃料替代等4个方面的策略【23】。2.5.4 低碳建筑英国社区和地方发展部于2006年制定了可持续住宅的标准,旨在建立一个全国标准来指导可持续建筑的建设。可持续的住宅标准体系包括:能源/CO2、水、健康和福祉、材料、管理、地表水径流、生态、废物利用等8个方面【24】。同时,英国贸易与工业部也推出了资助低碳建筑方案(LCBP),该方案涵盖整个英国,其重点是鼓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微型发电 ,促进低碳建筑物建设,包括使用生物能源,方案分为2个阶段共投资6000万英镑【25】。2.6 国内研究与实践2.6.1 低碳城市研究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26】。同时部分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研究。2008年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旨在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构建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27】。2009年,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推出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制定了优先合作领域如采用低排放煤炭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等【28】。2.6.2 低碳城市建设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保定市,于2006年提出“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业群,现有新能源企业已超过160余家,同时于2007年又提出“太阳能之城”的概念,截至到2007年底,保定50%的公共场所、40%的生活小区、40%的旅游景区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主要包括道路广场太阳能照明和建筑太阳能供热等。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由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步行、自行车和燃料电池公交车将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29】。3 不同气候、区域和地形的地区城市规划3.1基于寒地特征的生态城市规划思考与定位寒冷地区(简称为“寒地”)因特殊的气候特征而给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冬季居民出行困难,城市能耗大,景观差,公共空间环境脆弱且使用效率低下等,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城市低效营运、魅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所在,是制约寒地人地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子【30-38】。基于以上特征,内容组分从3个层面展开。3.1.1 社会生态在邻里交往上加强社区室内空间的设计;在区内环境设计中强化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在居民出行上强调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地面轨道、地铁);在城市形象方面要充分利用冰雪的独特景观,开展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品牌效应,景观色彩设计上应以暖色调为主,打破单调乏味。3.1.2 经济(产业)生态在发展模式上,应以低能耗、高效、可持续为前提,转变现有粗放型发展模式:在产业结构上,应打破现有单一产业结构,尽快完善相关服务辅助产业(金融保险、旅游和物流等),打造具有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人才储备方面,应加强区内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出台相关人才引进、培养、截留机制;在第三产业(尤其是商品零售业)的空间布局上,应强调通达性与舒适性,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宜大力发展地下空间。3.1.3 自然环境生态首先,在规划设计中应强调防寒御风,避开冬季寒冷主导风向,同时注意住区的自然通风、采光,资源、能源的高效、可持续使用;其次,强化物种的多样性和季节性,改善生物生境,使生物群落复杂化;第三,在发展方向和用地选址上满足土地承载力、生态涵养(保护)功能等要求【39】。3.2基于生态导向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控制在我国山地城市和区域开发中,由于经济发展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制约,城市的发展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存在着突出矛盾。从生态导向下城市空间功能优化建设核心看,其目的在于把整个城市涉及的空间区域,作为一个受到控制和保护的绿色基底,把人工建设区域作为斑块散布在生态基底之上,通过对结构的优化,明确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构成城市空间结构。可以说,“生态导向”引导的城市空间建设方法是山地城市应对特殊自然条件的有效方式,即将山地城市空间结构适应山地生态环境特征,有利于山地城市空间的合理发展【40】。针对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研究,黄光宇先生提出了山地城市空间生态学的思考【41】;赵万民教授指出: 需要对山地城市规划和空间形态进行设计,山地流域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问题进行考虑,也需要针对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的实例,总结相应的技术方法和应用进行探索【42】。3.3资源型城市群生态规划框架探讨资源型城市群是由分布密集、城际联系密切的依托于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并以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构成的城市“集合体”【43】。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更为旺盛,资源型城市群在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资源型城市群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物种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44】,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有限的资源承载力、脆弱的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改善资源型城市群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实现城市群的生态化转型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而生态规划成为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对于资源型城市群的研究还较为贫乏。资源型城市群在形成原因、基础条件及产业结构等方面较一般城市群都有较大的不同,其生态规划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也同样存在差异。资源型城市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今,在转型期实现资源型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重大作用。资源型城市群存在的生态问题有其特殊性,包括较为突出的大气、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及占用大量土地,过度采矿形成的地下漏斗区、地表裂缝区及其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因此,资源型城市群生态规划所涵盖的内容和规划框架较城市群及资源型城市也有所不同。资源型城市群生态规划的一般框架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构建:宏观层面,构建资源型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中观层面,进行资源型城市群生态功能区划;微观层面,推进重点地区的生态区规划和环境功能分区。由此,晋北中部城市群宏观层面应建设大型生态斑块、区域性生态廊道的“斑块廊道”相结合的生态安全格局;中观层面应根据生态敏感性、适宜性分析划分生态涵养区、生态保育区和生态修复区;微观层面应针对急需生态修复和整治的地区,如煤炭采空区、盐碱地分布区和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环境功能分区,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45】。3.4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3.4.1 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 水生态文明城市实质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方法,以城市水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城市水资源永续利用,最终实现生态城市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式。它与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一样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子系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通过它的实施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它具有长期性、阶段性、连续性、综合性的特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念对于建立永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提供可能,并在城镇规模、城镇空间、产业规划、生态协调、污染治理等方面有所创新【46】。3.4.2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法和途径 对水生态系统中的问题的辨析是今后对之进行生态修复和建设的重要基础。其内容包括:水生态系统主要存在问题;水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水生态系统的生态绩效分析;水生态系统与城市空间布局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47】。3.4.3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的构建 (1)目标体系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分阶段实施。因此,其建设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通过修复、治理城市水生态系统,解决当前城市水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达到美化塑造城市水景观、加强民生保障的目的。远期目标是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获得最佳生态、环境、景观、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生态协调、环境优美、安全可靠的水生态系统,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2)建设体系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可分为水安全建设、水资源建设、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建设和水文化建设五大体系【48】。(3)保障体系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与规划实施相配套的组织机构,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和部门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责任追究机制。 第二,完善投融资机制,制定符合地域自然环境情况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经济政策,对“水产业”的发展和水环境保护事业在资金供给,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并积极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的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机制。 第三,完善运行机制,实施长效、动态监管。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评价规划实施情况及效益,并相应提出针对性的调整对策和方案,以保障规划建设能够实时更新、完善,长久实施,达到预期目标。 第四,增强居民的生态意识、节水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活动,营造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49】。4 前景展望随着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我们开展各项生产生活活动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将生态和环境因素同规划方案的制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设计【50】。建设生态城市,是当今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生态城市才能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的发展,更应该以建立“安全、健康、有活力的生态城市”为目标,生态城市作为未来的人类聚居地,它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就离不开规划的指导。以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当今城市的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进一步发展,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51】。参考文献 1闫水玉,任天漫,杨会会. 城市规划中几种生态范式探讨A.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吕斌,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A.城市规划学刊,3任致远. 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拙见J.生态建设,2010,27(5):68-69. 4杨希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探讨J化工进展,2004,23(5):461 4675陈天,臧鑫宇,王峤.基于生态思维的绿色街区规划策略研究J.现代化工,2009,13(5):27-316李毅艺,罗翔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以桂林市琴潭新区为例A.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1,24(6):1741797李红娟,曹现强.紧凑城市:生态文明视阈下城市发展的走向A. 8刘哲,马俊杰.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A.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9(1):72-769杜斌. 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问题研究J.工程科技2008(3):157-16910吴箐,傅辰昊,李宇,等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生态城市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热带地理,2013,33(4):429-438. 1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Fong Wee-Kean,Hiroshi Matsumoto,Ho Chin-Siong,et al.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ConsiderationsintheUrbanPlanningProcessinMalaysiaJ.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2008(6):101-130.13Glaeser Edward L,Kahn Matthew E. The Greenness of Cities: Carbon DioxideEmiss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EB/OL.20082008-08-06./papers/w14238.14 Crawford Jenny,French Will. A Low-carbon Future:SpatialPlanningsRoleinEnhancing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 the Built EnvironmentJ. Energy Policy,2008(12):4575-4579.15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11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6潘海啸. 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1):4144.17潘海啸,汤样,吴锦瑜等.中国“低碳经济”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3.18路超君,秦耀辰,罗宏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与环境,2012(6):5762.19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Regulatory Reform, 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Low Carbon Industrial Strategy: A visionR.UK.2009.20Yang Perry Pei-Ju, Lay Ong Boon. Applying Ecosystem Concepts to the Planning of Industrial Areas:A Case Study of Singapores Jurong IslandJ. Journal of CleanerProduction,2004(12):1011-1023.21 Per Sorensen.Large-scale Integration of Wind into the Danish Power SystemEB/OL.20062006-06-27.www.energy-regulators.eu.22Gerhard Stryi-Hipp.Solar Thermal Energy and Photovoltaic Markets in GermanyEB/OL.20092009-04-07..23 DepartmentforTransportDepartmentforBusiness, Enterprise and Regulatory Reform Department for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and Skills.Ultra Low Carbon Vehicles in the UKR.UK.2009.24Minist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Zealand Energy Strategy to 2050R.NZ.2007.25 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Code for Sustainable Homes: A Step-Change in Sustainable HomebuildingPracticeR.UK.2006.26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Low Carbon Buildings ProgrammeR.UK.2006.27付允, 汪云林, 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10.28李琳,黄昕巩.基于“紧凑”内涵解读的紧凑度量与评价研究“紧凑度概念体系与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际城市规划,2012(1):3343.29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30Mante J, Pressmen N. Cities Designed for WinterM. Helsinki: Building Book Lt.Co,198831Pressman N. Reshaping Winter Cities-Concept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