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说明PPT版0321.doc_第1页
规划说明PPT版0321.doc_第2页
规划说明PPT版0321.doc_第3页
规划说明PPT版0321.doc_第4页
规划说明PPT版032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体规划概念一、 设计主题选取及特色定位濂溪余韵作为理学文化的传承者学府山林山水文化的发扬者通过对九江职大的历史和当代职业教育建筑的特征以及新校区所处城市背景的分析,我们将“濂溪余韵 学府山林”作为九江职大新校区设计的最终主题。因为自古以来,“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研习、交流、推广的场所,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教育设施,对中国传统精神的传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当代学校功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学府山林”则更强调这种传统精神与地方特色以及现代社会的特征、需求相结合,成为一处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发扬的共生之所,实现传统建筑的精髓、山水文化的内涵与现代教育的特征水乳交融的境界。”二、 校园空间构型分析以山为核、以莲为意、以水为脉、以院为形以山为核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往往以山比德,“仁者乐山”,而作为技师培养基地,教师成长摇篮的九江职大,对“德”的培养自然是教育核心所在,因此,以山寓意,以德为纲的设计宗旨体现在空间布局则表现为基地内保留山体在校园空间构成要素中的中心地位。以莲为意荷花开尽秋光晚濂溪发源于莲花峰下,故而与莲结缘。况且莲花高洁清雅的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咏诵的对象。将“莲花”的意向引入校园整体空间构图是形成校园空间特色及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以水为脉有水园庭活传统园林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对水的营造。“智者乐水”表达了水和“知识、智慧”的文化关联。“濂溪书院”与水密不可分,在校园规划中,如何将水作为校园的结构性要素设计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以院为形庭院深深深几许院落既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私密性空间,同时也和学校不同院系的管理模式相适应。“书院”更是将层层的院落与文化构建起紧密的关联。为此,在本次规划设计中,将现代教学功能和院系单元以院落的空间形式体现出来,是形成校园空间魅力的关键所在。三、 当代教育空间的关键词开放、模糊古代圣贤于户外授课,在集市等公共空间与人们讨论问题。而中国现代的教育往往倾向于知识的封闭式灌输,单向的教与学成为固定模式,缺乏教学相长的互动特征。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人的社会角色的多样化使得交流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传统教育模式的乏味空间与对外自由交流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教育模式的更新外向的体现于教育场所设计的变革。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学习的场所是决定学校环境优劣的关键因素。开放式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学习,他们穿梭于学校的各个角落,将空间的丰富变化和学生多样性的活动结合起来,创造舒适、灵活、绿色的学习环境。模糊化的功能边界在互动中学习在边界逐渐变得模糊,空间不再那么专门化的趋势下,传统的对空间划分的方法就意义不大了。教育空间的需求被最初按照人与人的相互影响,而不是按照各专业学科的需求来设计的,现今的新空间形态更多的注重了生活的品质和学习的过程和经历,交通流线就成为了内部交流和非正式的知识获取方式的焦点。总体规划设计一、校园功能结构(功能结构分析图)综合考虑到功能、景观、空间组合等因素,将九江职业大学建筑群体划分为六大功能区:院系教学区,由各院系教学楼构成,位于北端校园主入口及仪式广场周边,采用院落形式,形成沿濂溪大道和主入口统一鲜明的建筑群体形象;公共资源区,位于院系教学楼以南,保留山体以西,包括阶梯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会堂及学生活动中心等建筑,呈现与基地内保留山体呼应的态势;行政办公及教工生活区,位于校园东侧,相对私密,并能有效的和校园主干道与辅助出入口相连接,与教学区相对独立且临近。学生生活区,分为东西两大组团,位于校园南部,便于从南部校园出入口进出。体育活动区,包括风雨操场及室外体育场地。位于校园南部,与生活区紧邻,便于学生使用,同时因为靠近南入口,也方便市民共享高校设施。实训基地区,位于公共资源区和生活区之间相对独立的地块,且临近辅助出入口,便于师生日常使用及社会化管理。在其东侧设置人防训练基地,占地面积25亩。人防训练基地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整合到实训楼中。六大功能片区围绕着自然山体,形成人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场景。二、校园空间组合(空间结构分析图、图底分析等)2.1 以山为核、以莲为意、以水为脉、以院为形校园建筑整体围绕着保留山体为核心布局。保留山体成为校园内一处天然的公共交往空间,不同的功能组团均可方便的到达这个交往空间上。校园空间构图来源于对“莲”的遐想。以水为脉,贯穿南北的柔性的水系形成校园空间的纵向轴线,也暗合了莲花的枝蔓,而一个个的院落则隐喻了枝蔓上的莲花形态,是的校园构图丰富活泼。2.2 两类要素图与底(图)建筑群体布局中不仅仅关注与图的要素(建筑实体),同时也对于实体之间的空间院落的形态布局进行充分研究。层次分明、形态各异的院落表达了山水园林的神韵,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日常教学生活体验。2.3 三类轴线院落组织(图)校园组织按照“一主两次”共三条轴线进行布局。南北主轴线以水为主线,相继串联起校门、校前广场、阶梯教学楼、实验楼、会堂及学生活动中心、风雨操场等功能单元,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两条副轴线均与保留山体发生关联,一条是由教学楼院落通向北侧山体的视觉轴线,另一条是由会堂及学生活动中心通向山顶图书馆的轴线。一主两次的轴线景观形成最主要的校园空间序列。而其他的各种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的庭院构成了校园丰富的空间体验(小透视)也力求和所在场地特征有所呼应。三、交通组织(交通分析图)3.1 交通组织原则交通系统与功能分区相结合交通流线既是联系个功能区域的脉络又是各不同功能区的界限;交通系统与景观空间相结合交通空间结合景观设计,步移景异,形成变化丰富节奏鲜明的空间序列;交通系统力求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主要功能区实现人车分流,结合景观做完整的步行系统。3.2 车行交通组织校园主入口位于北侧濂溪大道,南侧为副入口;此外,在东西两侧各设置辅助出入口一处。校园内设置环型主干道路与各功能组团便捷联系,路宽12米,避免对步行交通的干扰。次干道作为连接不同建筑单体的通道,宽度7米。同时根据消防要求在步行区内设置紧急消防通道。3.3 静态交通组织部分路段设置路边停车位,建筑主要出入口附近设置临时停车。在校园南北出入口集中设置集中停车场。并在行政楼、阶梯教学楼的地下空间设停车场二处。结合地下空间综合考虑人防系统。3.4 自行车交通在校园区内考虑设置完整的自行车道,与各功能区和景观区有效连接。自行车停放采用就近安排的方式,分散于各功能建筑主要出入口。3.5 人流组织校园内步行道路设置自成系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串联起不同的景观节点。尤其是沿山体的水系景观小路、步行桥、亲水平台等,成为师生读书、休憩、交往的重要场所。广场、人行道、廊道、空中连廊,形成全天候的步行交通系统。四、校园形象构思在新校区的整体形象策划方面,设计没有一味拘泥于对传统形式的刻意模仿,而是探索现代主义的简约手法与地方传统神韵的结合。校前区是体现学校气质的重点,沿濂溪大道建筑退界100米,形成开阔的校园展示面。同时,进入校门后以阶梯教学楼为底景的校前广场进深达180米,极大增加了校园空间气势。校园内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多层宿舍等的大部分建筑以六层变异坡屋顶建筑为主,坡顶的形态隐喻了起伏的山体,也形成了建筑群整体上风格特征;高8层的阶梯教学楼以相对独立简洁的平屋顶造型构成了校前广场的底景;学生活动中心采用了更为活泼的手法;部分学生宿舍采用高层建筑形式,以简洁明确的体量丰富了校园天际线;位于山林内的图书馆高5层,是整个校园的视觉制高点,建筑造型采用了天圆地方的理念,也成为整个校园建筑的点睛之笔。整体校园基调以宜人的尺度、素雅的色彩、简约的立面处理同时强调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材质(如青瓦、木质百页、青砖)的运用。校园建筑以素雅为美,不求矫饰。建筑以地方特有的粉墙、砖工、黛瓦作为主体,体现了传统建筑的色彩特征,而局部一些建筑部位跳动的色彩则是整个校园的活跃元素,又体现出年轻人活泼的一面。五、 绿地系统规划校园绿化以“树草并举”为宗旨,分为隔离绿地、集中绿地、山体绿地、滨水绿地、广场树木、小品绿化等。其中,隔离绿地用于校园周边,以大型乔木为主,用以隔绝交通噪声;集中绿地位于校园功能区内,其中灵活布置园路、室外休憩设施等;山体绿地以最大化保留现有植被并对其进行恰当修复作为宗旨;滨水绿地以乔木为主,树下种植草皮,岸线处理以芦苇、垂柳等植物勾勒出自然形态,睡眠通过睡莲等水生植物装饰;广场树木以大型乔木为主,为师生公共活动创造绿茵;花坛小品以色彩鲜艳的地方花卉作为环境的点缀。六、 景观规划结构及要点6.1 多样化室外活动场地类型亲近自然户外活动、生态教育课余娱乐交往、观景放松休闲瑜伽、健身、跑步、骑自行车、日光浴、球类团队活动拓展训练、集体运动艺术欣赏室外展览、草地音乐会及演出特色活动室外派队、室外课程、校园文化节、社团活动6.2 山体景观资源利用保留山体作为最重要的景观资源被最大化加以利用。对于山体现有植被尽量以保护、修复为主,避免对生态系统进行过多干扰。根据实地踏勘确定园路和休憩空间,同时,山体周边建筑布局避免山体资源被过多遮挡,使得学校内师生和校外市民都能在视觉上感受到山景之美。七、生态技术体系大学是能源消耗大户,因此,为了创建节约型生态校园,学校应该将能源节约贯穿于整个过程。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集人才培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性循环为一体的模范社区。本着“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宗旨,设计建议校区使用各种清洁能源、可替代能源,实现能源供给的多样化和清洁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设新校区的能源供给系统。该套系统是地热井+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燃气锅炉+太阳能的综合系统,用来解决学生宿舍、教室、办公楼的空调制冷、采暖和生活热水。形成了一套既节能、环保,又安全、可靠,同时系统初始投资和后期运行费用为最合理的综合性能源利用系统方案。1、地热井系统 地热井水系统充分利用地热井水所蕴含的热能作为供暖和生活热水所需能源,并通过设备站内水源热泵机组将地热尾水梯级利用并最终回灌,以充分利用了地下资源。考虑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抽水井和回灌井可在若干年后互为调换,保证系统长期、稳定的运行。2、地源热泵系通过设备站内设地源热泵机组为学生活动中心和办公楼等解决空调制冷及采暖。该系统采用垂直埋管换热,全部布置在运动场、网球场和排球场下面,从而把土地利用到最大值。换热管通过水平联络管汇集到检查井内的主干管,最终进入到机房内与热泵机组相连。通过它们,学校实现了埋地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与土壤的冷热交换。在冬季供暖时,通过热泵系统把地表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取暖,同时向地下蓄冷;在夏季使用空调时,将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表中,向地下储存热量,以备冬天供暖。3、水源热泵系统由于地热井系统中的地热尾水蕴含了大量热能,所以在设备站内安装水源热泵机组,将尾水热量充分利用,经过统一调控后可以满足冬季的部分采暖要求。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设备站顶层可布置冷却塔,以满足夏季的空调需求,结合地源热泵系统,通过自动控制,以达到最大程度的节能与利用。4、太阳能系统 在学生公寓、食堂安装了太阳能热水系统。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以在全年提供相应的热量,同时也可解决夏季和过渡季的生活热水供给。5、燃气锅炉系统设置燃气锅炉系统主要是为生活热水和冬季采暖的调峰,当上述地热井、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供热均不足时开启锅炉系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6、LED节能灯具路灯上广泛的使用了LED节能灯具,节省了能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八、技术经济指标技术经济指标项目数量单位备注总用地面积平方米综合容积率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院系教学楼 平方米阶梯教学楼平方米实验楼平方米会堂及学生活动中心平方米图书馆平方米实训中心平方米学生宿舍平方米食堂及浴室平方米教工宿舍平方米远期建设图书馆平方米行政中心平方米教工幼儿园其他建筑面积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平方米含人防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密度%集中绿地面积平方米绿地率%机动车停车位个其中地面停车位个地下停车位个九、 工程造价估算十、 工程专项设计1、竖向设计2、市政管网设计3、给排水专业设计4、电气专业设计5、消防、环保与节能设计1.消防阶梯教学楼、行政办公楼等高层楼宇一层设消防控制室,室外设地下消防水池、消防水泵,并设消防报警、消防电话、消防广播。最高建筑物顶部设消防水箱。各建筑物均设消防栓系统,均布置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并在室外设地下式消火栓。 2.环保本项目为学校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无影响环境的废渣、废气产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