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调研报告书2013.doc_第1页
南湖调研报告书2013.doc_第2页
南湖调研报告书2013.doc_第3页
南湖调研报告书2013.doc_第4页
南湖调研报告书201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湖调研报告书 武汉理工大学 环艺1002 詹飞 0121016600220 前言: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地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本次选址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南湖。位于城市中心,四周有学校以及居民区,具有非常重要的规划地位。但南湖目前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规划和使用,大面积的荒地以及水质污染使得南湖非但不是人群聚集的场所反而变成了闲置没有人气的公园。此次作业,主要针对于南湖闲置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改善其现状作出一些规划和设计。一、区位及交通分析上图为南湖周边的城市肌理,本次所设计的场所是因为交通需要而将这片小水域从南湖整体分割出来。北面直接与居民区相接,三面环路,东面道路为城市三环线,车速较快。西北方向为武汉理工大学的南湖校区。有车流就会有噪音,而公园周边又多为居民区,三环线传来的声音是降噪处理的主要目标。南湖大道位于洪山区,是贯穿南湖延岸的主要交通干线,西起与李纸路交汇处,东到与光谷大道的交汇处,是连接南湖花园城与武汉市光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干道,车流量不是很大,白天主要是客车为主,特别是小客车;夜晚基本上没有什么车,以货车为主,由于周边主要是居民区和文教区,交通的高峰期主要在市面民的上下班时间和中午学校放学时分。 在城市交通中,例如行驶车辆的鸣笛、刹车以及车辆的启动等等,都会产生噪声,都会大大超过环境的本底噪声水平。目标一:减少噪声交通车辆的快速行驶和喇叭噪音污染。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碰撞,司机只有通过按喇叭来引起对方注意,噪声也就产生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城市车流量的急剧增加,由此而产生的道路交通噪声也愈来越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愈来越大。以上图表来自网络资料收集。南湖大道白天交通噪声比较稳定,等效连续声级维持在7275dB之间;噪声污染级维持在8591dB之间。晚上交通噪声波动较大,等效声级在5571dB之间 特别是下半夜变化尤为明显,在零晨4点以后达到最小值55.6dB。这样的变化与前面分析的车流量的变化相对应,正是由于夜间车流量小,且变化较大,才使得晚上的交通噪声比白天小的多,也波动的厉害的多。 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南湖大道属于交通干线两测区域, 白天最高 Leq 值为75.9dB,晚上为55.6dB。由图七可知,南湖大道两侧噪声在白天和晚上都是超标的,白天由于小客车,大客车,摩托车以及小货车车流量较多,大客车和摩托车的噪声都比较大,特别是大客车(主要是公交车,因其护理和长期的超量载人,产生的噪音很大),交通噪声较大,而夜晚20点以后车流量减少,基本上没什么车,只有少量的大货车,而且大货车的噪声远大于小客车。在凌晨4点左右,由于车流量降到最小,而且大货车在零点也开始减少,噪声值达到最小值55.6dB,但仍然超标。 对于南湖大道的噪声衰减,我们只考虑几和发散衰减,我们将声源视为无线长线声源,根据下式:L(r)=L(r0)-10lg(r/r0),可以算得到达居民区的噪声值。根据我们的观测,南湖大道离居民区距离大约40m,衰减值为10lg(40/15)=4.2dB,由此可以看到白天和夜间传到居民区的噪声值仍然超标。这就使得处理噪声污染成为了景观设计不能忽视的责任。树木及绿化植物形成的绿带,能有效降低噪声.在公路两侧植树绿化,是防治交通噪声的有效措施之一。选择合适树种、植株的密度、植被的宽度,可以达到吸纳声波,降低噪声的作用.同时绿化林带还可以起到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吸附微尘的作用,能改善小气候,防止空气污染,截留公路排水、防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绿化林带宽度大于10 m时,可降低交通噪声45 dB。对于城市道路, 由于空间的限制, 可以种植密集的松柏、侧柏等绿色长廊把机动车道与步行道隔离, 在步行道和建筑之间再配以乔、灌木和草地等与道路环境相协调的植物群落。据研究, 稠密绿篱的全频带噪声级降低量的平均值为 0.250.35dB/m, 草地为 0.1dB/m10。目标二:城市肌理的延续城市的每一部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一个起伏都构成了城市的一部分:立面质感、天际线、生态圈。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景观设计应该继承和延续城市的风格和气质而不应该脱离其中。而下图中可以看出在规划用地的左侧有一条带状绿化。这条带状绿化将是日后设计工作中的主要轴线,而绿化带的自然风格也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规划用地的设计中去。目标三:使用功能和生态景观规划不是单纯的摆在桌子上的装饰品,而是有着一定使用功能,也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设计。生态和舒适性则在此次设计中被提到了主要的功能目标上。景观设计不可避免的与周边关系发生着对话。考虑到用地北面紧邻居民区,居民区并不合适与公园直接开设出入口。一来由于公园是公共用地,闲杂人员进入居民区引起安全隐患。二来居民区的私密性并不适合与游览区有直接的视线往来,尤其是住在高处的人群,可以直接眺望到远处,也给在公园游览的人群带来不适。在设计中有意减少了北面的活动空间,也将湿地植物恢复区安排在了北面,通过植物的自然净水功能使得生态破坏有所缓解。西南角有一个大型的交通转盘,在做入口设计的时候应有意识的退让,将人群聚集的地方后移,以防被失控的车辆影响。2、 生态分析此处用地属于湖泊型湿地,属于静水系统。主要通过入湖河川径流、湖面降水和地下水而获得水量。湖泊湿地典型的植物分布模式通常为:挺水植物如香蒲、慈姑、芦苇等,位于浅水00.6m的湖岸;浮叶植物如睡莲、菱等,位于水深0.51.5m区域,在小型湖泊或内流湖泊中,由于水位变化小,上述两种植物之间还有漂浮植物带,如浮萍、凤眼莲、槐叶萍等,水深1.52m水深的水域内主要为沉水植物,如金鱼藻,黑藻,狐尾藻群落等。相比其他湿地基底,湖泊型湿地基底植被种群分布结构稳定。武汉湖泊众多,目前列在湖泊保护名录内的湖泊共166个,其中中心城区湖泊近40个。2006年以来,武汉实施“清水入湖”截污工程,加快提升污水处理率,对包括水果湖、南湖在内的20个湖泊实施截污清淤,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许多湖泊的健康状况仍令人担忧。新华网武汉7月13日电(记者魏梦佳、黎藜)连日来,武汉的水果湖、南湖接连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暴发、死鱼事件,引发市民高度关注。尽管近年来武汉投入巨资对湖泊实施截污治理,然而蓝藻、死鱼依然频频发生。武汉第二大湖南湖出现大范围翻塘。7月7日,记者在南湖湖畔步行数百米发现,大大小小白花花的死鱼占据了大部分湖面,许多死鱼已经腐烂,散出恶臭,行人无不掩鼻而过。9日,虽经有关部门紧急打捞,湖边依然漂浮着零星死鱼,岸边水体已呈深黑色,十分浑浊。南湖渔场场长苏传红说:“近几年来南湖一直翻塘不断。今年5月的翻塘甚至持续了五六天,死鱼达几十万公斤,这次又是大片死鱼,渔场损失惨重。”据了解,南湖渔场每年4至5月大范围死鱼已成为一种季节性现象,每次死鱼达20至50万公斤,为总产三分之一,给以此为生的渔民造成重大损失。2009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监测数据表明,去年武汉70个主要湖泊中,有27个为劣五类,47个为富营养状态,其中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有10个。由于多年来周边污水直排,水果湖与南湖污染严重。去年水果湖水质为五类,南湖则为劣五类。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邬红娟等多名专家认为,房地产开发、截污措施建设和管理不完善是加剧南湖污染的主要因素。据了解,目前南湖周边无序开发已超出南湖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目标一:重构生物圈湿地公园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它是兼有物种栖息及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湿地公园应保持该地区的特殊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维持系统内不同动植物的生态和种群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重构生物圈最基本需要重构其中生产者的地位.湿地植物的主要作用1) 改善水质: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过滤、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物资;2) 为根区好氧微生物输送氧气,为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发生提供适宜的氧化还原环境;3) 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4) 围合空间,美化环境,为竖向变化较少的湿地公园增加层次。湿地植物的类型1) 沼生植被:全部为藻类和草本植物。按其特点共分为禾草型沼生植被和杂草型沼生植被两个群组系。2) 挺水植被:挺水植物的类型包括芦苇,芦竹,香蒲,旱伞竹,藤草、水葱、水莎草、纸莎草等。挺水植物的共同特性包括:适应能力强,成为本土植物的优势物种;根系发达,生长量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存,对氮磷钾的吸收都比较丰富;能够在无土环境生长。3) 漂浮植被:常用植被有水芹菜,大藻、浮萍、豆瓣菜等。漂浮植物的特点有:根系发达、生命力强、对于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生物量大,生长迅速;生育周期短,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对氮的需求量最高。4) 沉水植被:它们的根系有时发达有时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以吸收水分和养料。5) 耐水湿乔灌木:耐水湿乔灌木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湿地公园景观视觉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湿地环境中湿生乔灌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耐水湿能力、萌芽力强;同时,耐水湿乔灌木对动物栖息地的构筑有良好促进作用。常见的耐水湿乔木树种有垂柳、水杉、池杉、落羽杉、水松、意杨、枫杨、乌桕、红树等。湿地物种的选择1、 地带性2、 耐污性3、 经济性和观赏价值高3、 美学分析湖泊型湿地通常水体尺度较大,视域较为开阔;版块破碎化程度低,在人工干预下岸线平直,曲率变化较小,岸线长度周长较短,空间包容面积较小;水体形态较为完整化,空间内聚紧凑。目标一:合理的尺度和节点过于开阔的水域会造成空洞感,人的视线在水平线上也会无法发觉视觉重心而觉得乏味,在开阔的水域中,岛屿是吸引视线的最合适手段。一定数量的岛屿还能起到减低流速、净化水质、营造小气候等生态作用。湿地环境中,陆地与水面相交界的岸线对于湿地生态尤为重要。因此,可通过岛屿岸线周长C与岛屿面积S比值N2来说明岛屿大小对于空间的比值。根据资料可以得到随着岛屿S的增大,N2比值迅速下降。即湿地岛屿面积越大,单位面积内产生的湿地岸线越小。由此可见当面积超过3000M2时N2变化幅度不大,这样可以吧3000平方米作为一个阈值,将岛屿面积控制在3000平方米以下。目标二:色彩的变化绿色是湿地公园中常见的颜色,而在色彩上则有偏色的差异,在明暗上也有不同,这种色差随着季节而改变。湿地中白色也是较为常见的颜色。湿地的植物中开白花的如泽泻、金鱼草、荷花、石竹、白花鸢尾等。白色能够协调其他颜色给人以明快、清丽的感觉。但数量过多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