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如何做好人物专访节目.doc_第1页
主持人如何做好人物专访节目.doc_第2页
主持人如何做好人物专访节目.doc_第3页
主持人如何做好人物专访节目.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持人如何做好人物专访节目 打开电视,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人物专访节目,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山东台的天南地北山东人、浙江台的大家等。而收听广播的听众,更忘不了上海东方电台淳子主持的今晚有约,以及早就穿越海峡的台湾张小燕制作的小燕小约。尽管每一个节目各有特点,但初衷是一致的力图刻画出有独特个性的人物,“浓缩人生精华”,为受众构筑一个“精神家园”。 通常人们表达内心情感、进行理性的思索时唯一的手段是语言。因此,人物访谈类节目的性质决定其要吸引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主持人和被访者的语言魅力,如果在对话的过程中“亮点”不足、层次感缺乏就很难向受众一点点开掘人物性格、展现人生画卷,节目则流于死板和模式化。 主持人如何做好人物专访呢? 首先要做好完备的前期准备。在这个时候,主持人便充当了记者的角色。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丹拉瑟在做人物访谈前,往往要动用上百人为他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节目便已具雏形。倪萍虽然以主持综艺节目为主,但她却能使人物在节目中很有光彩,她认为前期采访相当重要:“无论谁做嘉宾,只要在我的节目中出现,我都会提前到他们的住处进行采访,了解一些资料,体验对方那一份感情。” 确实,尽管每一个人都有表现欲,但因个性的差异,有的善于表达,有的讷于言辞,关键看记者能不能很好地抓住人物的“突破口”,从一个有利的角度入手。 有的记者在采访人物时,对其经历、个性一无所知,结果造成谈话双方的尴尬,以致采访无法进行。陈凯歌曾拒绝一位记者采访,因为这名记者说不出任何一部陈导演的影片的名字,与这样的记者当然无法对话。 电视主持人的前期准备工作还包括了采访环境的选择,因为,环境对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持人白岩松为了让采访对象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真正“进入角色”,辗转更换了数次场地,从教室转移到办公室,又挪到校园。最后,把采访地点设在大学图书馆的一隅。我们看到,这个背景与余秋雨教授相当和谐,因为这里是余秋雨教授时常流连的场所,也体现了他知识渊博的一面。结果,白岩松对余秋雨的采访进行得相当顺利,余秋雨谈得相当投入,十分精彩。谈话双方智慧的碰撞与交锋使一旁的摄像在换电池时都不忍心打搅,悄悄地完成了这一期东方之子的录像。 在一定环境中,由于光线、色彩、温度、物体、声音,甚至于一种态度都会给人的精神造成某种强烈的感觉。所以,做人物访谈节目时,主持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良好谈话氛围的营造者。 有了好的前期准备,主持人就该从掌握的信息中选择谈话的起点。开头很重要,因为这是打开话匣子的第一步,主持人应该再三考虑选择哪一把钥匙。一般来说,渐进式、迂回式的提问较容易为被访者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一直是收视率很高的节目,曾有一期安排了记者采访国际知名的演艺明星麦当娜,记者从她饰演的贝隆夫人谈起,很快使“鱼儿上钩”: 问:说一说依娃贝隆这个人。 答:不顾一切,被人误解,宽容。 问:她的人生有点痛苦? 答(咬唇):非常痛苦。 问:这些可令你产生共鸣? 答:当然有。 问:你为何觉得人生痛苦 当然,迂回式采访在运用中有时会令人感到拖沓,可能因被访者的不适应而长时间不能涉及谈话主题,那么主持人也可以从人物的某个细节入手。例如从人物的嗜好入手,因为兴趣最能解释一个人的个性,也最能表现他是怎样一个人。刚刚提到的60分钟的一名主持人Morley Satfer在采访马友友时,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她捕捉到了马友友每次乘飞机均买两张机票,其中一张是给他的大提琴的,从这一细节展开他的音乐生涯。 开头有时甚至可以从人物的缺点着手,去反射出人物的优异处。总之,主持人要善于以小见大。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头,为了使人物一点点清晰,就像是素描时为人打了轮廓,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偏离了介绍人物这一中心。 歌手那英曾于1998年6月到杭州宣传自己的新专辑时参加一家电台的人物访谈节目。节目主持人和她没聊上几句,话题突然转到了足球上,即便那英和足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彼时,世界杯赛已令众人沸腾,可人物的访问怎能变成事件的炒作?访谈又怎能变成追风呢?节目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有了好的开头,主持人就要注意如何把握焦点,即被访者独特的业绩、经历和个性,以此作为整个交流的核心。节目一进入状态,主持人要具有倾听感。我们曾很不满意半边天里的张越,时常把人物访谈变成了自我展现,结果观众每次看完节目便又一次领略了张越的风采,而本是人物访谈的主角留给人的印象却像影子一样飘过了。后来张越意识到自己可能过于注重节目氛围的营造,“我想不是说每一场节目,都要演成一场小品、演成一场相声、或者演成一场大专辩论会。可能最美的还是嘉宾自己个性的人格的光辉。” 有时候,被访者的一个停顿、一段沉默、一个小动作,都是一种信息。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45靠有声语言,55靠态势语言。主持人不应残酷地把它们破坏掉。在这个阶段,主持人的问话可以用“引领式”。我曾采访过一名安徽导演,在节目开始前得知,他试图将时装表演、舞台剧杂糅在一起,我便问他:“在几种方式中,您考虑以哪一种方式为主呢?”结果就引发了他的许多看法。主持人的提问在不同节目中有不同的风格。如东方之子采取与被访者平视的角度,讲求的是彼此之间智慧的交锋。 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主持人张越说:“我希望谈出对方最美的东西。有的时候为了这么做,我也不惜去刺激对方一下我觉得,如果我要是所有的发问,都是温吞水的话,我可能什么真实的东西都刺不出来,因为你知道光芒的火花是要在撞击之后才能闪出来的。”东方之子的记者也相当注重这种思想的碰撞。我们看到在东方之子中,人物的思想被记者激活了,人物思想一直处在流动的状态。但是这种激活要有一个度。有一次白岩松采访一位学者,这位学者年近七旬,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信条是“被群众喜闻乐见”。白岩松问他:“王老是否做人也喜欢被人喜闻乐见?”在这句话里,似乎隐约传达出对王老做人是否有媚俗之处的质问,是不礼貌欠妥当的。在做专访节目时,主持人要尽量避免简单的对话模式,要真正与对象有交流。综观国内现存的专访节目,似乎在这方面有些欠缺,有的节目不能满足观众所需求的信息,谈话的思想深度不够直接造成节目的“浓度”不够,令人遗憾。特别是许多人物节目强调人物人生中沉重的一面,刻意激发受众的同情心,把节目做得泪涟涟的。殊不知,所有感动人的都是“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节目需要有幽默的元素。 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雅伦曾和一世界小姐竞选者有相当有趣的对答: “雅伦:请问你在大学主修什么课程? 佳丽:美国文学。 雅伦:那么美国文学和日本文学有什么不同? 佳丽:嗯,我看没有太大区别,要说不同那就是日本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而美国只有两百年。 雅伦:如果可以打个比方的话,美国只能是一部短篇小说(大笑),请问在美国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佳丽:嗯大概美国的旧货市场最令人神往,因为在日本根本无法看到。 雅伦:但您是否注意到,这里旧货最多也只有两百年历史。(大笑)” 在人物专访节目中,节目主持人不可避免地要加插一些解说词。在有些节目中,我们发现解说词要么不到位,要么出现得不是时候。解说词功能有四,第一是补充信息,第二是点明信息(放大、强化),第三是为转场过渡,第四是点题(升华),只有了解了它的功能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一点东方之子节目通常处理得较好,如采访徐晓钟一期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对话剧导演徐晓钟来说,人生可能就像这样一个舞台:虽然后面的背景不断的变化,但他对话剧的那份投入却一直没有变。”这段话较好地体现了徐晓钟与事业不可分割的热情。而相较于有的人物访谈常作的一些不必要的“升华”,特别是对演艺明星的采访,最后总不免要祝他们早日成为“天王”、“天后”,使人物流于肤浅,如果做不到位的升华,不如几句实实在在的大白话。 在采访过程中,主持人还应侧重人物的变化,不被从前的资料束缚住。不以介绍其业绩和经历为主,不铺陈其成功或经历的具体过程,注意人物具有的新闻性。在做人物专访的时候,主持人还会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有的被访者已经为观众所熟识,或被多位同行采访,那么该如何出新呢? 白岩松在采访作家黄宗英时,主要是以黄宗英近年在事业上取得的成绩作为线索,所以提问也围绕着这方面。如“您觉得您所从事的工作中,无论表演还是写作,在哪一方面您得到的快乐最多?”“我想黄老师是下海比较早的,但是经过在深圳的那样一次也许可以说是一次失败后,您后来有没有向商界再一次挑战的举动?”无论是记者还是被访者都相当理智,采访也进行得有一定层次。上海东方电台的主持人纯子同样采访黄宗英,却选择了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她把采访地点选在黄宗英的家里,采访是从黄宗英做的菜、织的毛衣、案头的照片开始的,仿佛是带听众一起上她家做一会客人。纯子作为女性更善于从细节上与人沟通。另一方面,纯子也意识到了黄宗英的情况可能早被关注她的人们所熟知,不如到她家里,看看她在不设防的情况下会不会有更真实、更自然的戏可以抓住。所以,做人物专访在掌握一定采访技巧后,还要善于多视角地观察被访者,这样才能出新意。 人物专访节目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千万不要把访谈仅仅局限在录制或直播的几十分钟里面。浙江教育台的东方星辰每每给人以匆忙的感觉,就是因为对被访者的采访就限定在几分钟内,没有全方位的深入采访。在同是浙江制作的名人名家栏目里,主持人在采访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的时候,中途又穿插了一些马季在雪地里掷雪球、垒雪人的生活片段,一下子令观众感受到笑使人年轻,幽默使生命有活力,人物的形象也就更生动了。 最后,谈一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做人物专访节目时应注意的几个细节。首先,我认为与被访者的交谈位置相当重要。东方之子的记者大多与被访者面对面,因为东方之子的记者素来要求自己在与对方交流时有回合感,在相互思想的撞击中迸发火花,这种坐姿很自信、很平等。再来看杨澜工作室,主持人基本上与被访者并排。据心理学家分析,交谈时人们在身体平排时更有交流的欲望,这一理论已成功地被推销商利用,而主持节目时有时为了打消隔膜、更快消除紧张感,可以和对方像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