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1页
宁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2页
宁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3页
宁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4页
宁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宁强县人民政府宁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宁强县人民政府二一七年七月目 录第一章 总则1一、规划调整的目的1二、规划调整的任务1三、规划调整的依据3四、规划调整的原则6五、规划调整的范围7六、规划调整的期限7第二章 规划调整的背景8第一节 县域概况8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11第三节 本轮规划中期评估13第四节 规划调整面临的新形势17第三章 规划调整的目标21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1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22第三节 规划控制指标23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6第一节 农用地26第二节 建设用地27第三节 其他土地29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30第一节 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优化30第二节 生态用地布局优化33第三节 建设用地布局优化37第六章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43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区43第二节 一般农地区44第三节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44第四节 独立工矿区45第五节 风景旅游用地区46第六节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47第七节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47第八节 林业用地区48第九节 牧业用地区49第七章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50第一节 允许建设区50第二节 有条件建设区51第三节 限制建设区51第四节 禁止建设区52第八章 宁强县生态扶贫避灾移民搬迁53第一节 实施方案基本情况53第二节 实施方案调整情况54第三节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成果衔接情况56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点任务57第一节 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57第二节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58第三节 加强生态国土建设60第四节 加大土地整治力度63第十章 乡(镇)主要用地调控66第一节 乡(镇)土地利用方向66第二节 各乡(镇)主要用地指标调控67第十一章 重点建设项目安排68第一节 交通项目68第二节 水利项目68第三节 能源项目68第四节 旅游项目68第五节 环保项目69第六节 其他项目69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70一、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和机制70二、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70三、加大生态保护力度70四、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建设71第十三章 附则72一、规划文件72二、规划实施72附表73附表1 宁强县规划目标指标表73附表2 宁强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74附表3 宁强县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调整表75附表4 宁强县分乡镇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76附表5 宁强县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78附表6 宁强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79附表7 宁强县各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86附表8 宁强县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情况表88附表9 宁强县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调整表90附表10 宁强县建设用地管制区面积表91第一章 总则一、规划调整的目的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宁强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总体稳定、局部微调”的原则,对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通过“三个规划理念”的转变,合理调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确保实有耕地面积稳定,基本农田布局总体稳定、质量有提高。适当调整建设用地指标,优化建设用地布局,进一步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保障全县“十三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突出生态保护重要性,实现宁强县县乡级规划“调结构、优格局、促发展”的总体目标。二、规划调整的任务(一)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是保质保量完成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连续变更到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和梳理本轮规划批准实施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对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的影响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规划目标实现情况、规划布局落实情况、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和规划修改情况等进行规划实施评估。(二)合理调整完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按照汉中市下达的控制指标,根据本轮规划实施评估成果、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生态环境建设及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善情况,调整完善全县规划目标并下达各乡(镇)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建设用地总规模等主要控制指标。(三)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在落实全县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控制指标基础上,充分衔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点做好基本农田、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布局优化。(四)调整完善土地用途分区及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根据调整完善后的控制指标和规划布局,合理调整各类土地用途区的面积与布局。依据土地用途区调整完善结果,合理确定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面积和布局。(五)推进“三线”划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中,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扎实做好“三线”划定工作。一是在规划调整完善的基础上,按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技术要求和规定,合理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空间布局。二是以规划中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充分协调,确定城市开发边界。三是在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用地管制。三、规划调整的依据(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正);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年7月29日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修订);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12月27日国务院令第257号)(1999年);5、陕西省实施办法(2010年3月26日修正);6、陕西省实施细则(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30号1996年4月4日)。(二)政策文件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2、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67号);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72号)(2017年)4、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2号);5、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6、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10号);7、陕西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意见(陕办发201410号);8、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的通知(陕国土资发201513号);9、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施方案(陕国土资发201644号)等。(三)技术标准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令);2、陕西省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要点(试行);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4-2010);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5、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四)相关规划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2、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3、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4、汉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5、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6、宁强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7、陕西省宁强县城总体规划(2010-2025年);8、宁强县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9、宁强县生态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土地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2011-2020年);10、宁强县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1、宁强县发改、工业、环保、交通、旅游等部门提供的“十三五”规划及其他相关资料。(五)其他资料。1、宁强县2006-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2、宁强县2013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3、宁强县2016年城镇周边及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4、宁强县2013年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成果;5、宁强县2015年“双退”成果;6、宁强县2006-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7、宁强县2006-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8、宁强县2006-2014年统计年鉴。四、规划调整的原则(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本轮规划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规划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规划,合理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利用,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与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用地需求。(四)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五、规划调整的范围规划调整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包括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胡家坝镇、铁锁关镇、巴山镇、舒家坝乡、庙坝乡、宽川乡、南屏乡、东皇沟乡、巩家河乡、曾家河乡、太阳岭乡、苍社乡、巨亭乡、安乐河乡、黄坝驿乡、禅家岩乡、二郎坝乡共12镇14乡,土地总面积3260.31平方公里。六、规划调整的期限规划基期年:2005年;规划期限:2006-2020年;规划调整基准年:2014年;规划目标年:2020年。第二章 规划调整的背景第一节 县域概况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宁强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隅,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2010-1063518,北纬323706-331244之间。东临勉县,南接四川旺苍县,西与四川青川县接壤,北与略阳县毗邻。全县东西长101.65公里,南北宽65.32公里,土地总面积3260.31平方公里,占汉中市土地总面积的12.03%。县政府所在地为汉源镇。二、自然条件县域内东南高、西北低。东起桑树湾,西至金山寺连线,将全县分为南北两片。北属秦岭山系,大部分为变质岩山地,山脉多经向;南属大巴山系,大部分为台阶山地,山脉多纬向。主峰九垭子,海拔2103.7米,是全县最高峰;燕子砭镇嘉陵江入川处,海拔520米,为全县最低点。全县有北部中山、西部低山、嘉陵谷地、五丁关中山、玉带河谷地、巴山高中山6个地貌类型。县域气候属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2.4,一月份平均气温1.0,7月份平均气温24.0,年均无霜期238天,年均降水量889.6毫米,多集中于夏秋多雨季节。县域内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汉江发源于县城西部汉源镇的马家河村,水系分布于县境的东北部,较大支流有玉带河、导岭沟河、小河、白岩河、坪溪河。嘉陵江自甘肃经略阳流经县境西部,县域内汇入嘉陵江的较大支流有流溪河、黑水河、南沙河、三道河、韩家河、清河、燕子河。全县多年平均地表自产水径流量11.4亿立方米,过境客水56.2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45.4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7.46万千瓦。全县土壤共分为6个土类,15个亚类、32个土属、85个土种,土类以地带性黄棕壤为主。土壤分布同时具有水平差异与垂直地带性差异,以地带性黄棕壤为主,其他土类均以非地带性分布。县域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森林植被种类繁多,约有75科,156属,282种。野生动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有18目50科142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0多种,具有代表性国家保护动物的有金丝猴、羚羊、黑鹿、金雕等。县域内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省较大黄金出产地之一。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产8类31种200余个矿点,已探明储量6类18种,矿产地26处,总蕴藏量达3.09亿吨,名列汉中市第二位。其中金属矿有铁、铜、锰、金、镍、铅、锌、铬、银等10种70余个矿点;非金属矿有磷、硫、重晶石、蛇纹石、花岗岩、铝土等12种20余个矿点。三、社会经济状况2014年末全县总人口32.7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94%,其中城镇人口15.76万人,城镇化率为48.10%,农业人口17.0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61.9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0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46亿元,三产结构比为28.10:34.40:39.5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63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084万元,地方工业总产值达52.2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1.74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9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73元。县域内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茶叶、核桃、烟草、药材等,共计30余种。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9万吨、油菜籽产量1万吨。生猪出栏58万头;新建良种茶园2000亩,改造低产茶园1.5万亩;发展中药材1.6万亩、烤烟5000亩、高山蔬菜4000亩、设施蔬菜1000亩、食用菌3200万袋,新建核桃园1万亩。县域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显著。宝成、阳安铁路以及西成客专纵横县境,西汉高速、108国道穿境而过,各乡镇均有高质量公路相通,形成了铁路、公路两大体系相互配合的便捷交通网络,是陕、甘、川毗邻地区的重要物资聚散地。全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宁强素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的美誉。巴蜀文化、氐羌文化、秦楚文化交融汇集,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著名。全县具有较高观赏和科研价值的人文和自然景观20余处,尤以青木川古镇、汉水源头风景区驰名省内外。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结构2014年全县土地总面积326031.26公顷,其中农用地312684.06公顷,建设用地6510.73公顷,其他土地面积6836.47公顷,分别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5.91%、1.99%和2.10%。1、农用地耕地47234.7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5.11%,主要分布在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和大安镇等乡镇。园地1027.2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33%,主要分布在高寨子镇、汉源镇和曾家河乡等乡镇。林地256333.6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1.98%,主要分布在汉源镇、青木川镇和阳平关镇等乡镇。牧草地570.0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8%,主要分布在巴山镇、广坪镇和青木川镇等乡镇。其他农用地7518.3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40%,主要分布在庙坝乡和南屏乡等乡镇。2、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5089.1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8.16%,其中城镇用地748.08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4005.37公顷,采矿用地322.65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13.04公顷,分别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4.70%、78.70%、6.34%和0.26%。主要分布在汉源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和代家坝镇等。交通水利用地1410.7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1.67%,其中铁路用地198.81公顷,公路用地761.07公顷,水库水面433.57公顷,水工建筑用地17.29公顷,分别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14.09%、53.95%、30.73%和1.23%。主要分布在阳平关镇、汉源镇和高寨子镇等乡镇。其他建设用地10.8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17%,其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8.68公顷,特殊用地2.17公顷,分别占其他建设用地面积的80%和20%。主要分布在汉源镇、高寨子镇、代家坝镇和阳平关镇等乡镇。3、其他土地水域3397.95公顷,自然保留地3438.52公顷,分别占其他土地面积的49.70%和50.30%。主要分布在青木川镇、广坪镇和阳平关镇等乡镇。二、土地利用特点(一)耕地数量较多,坡耕地面积较大,整体质量不高2014年,全县耕地面积47234.75公顷,居汉中市各县(区)第二,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30620.6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4.83%;旱地面积42780.7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0.57%,全县耕地国家利用等介于11等13等之间,平均利用等为12等,相较全市耕地利用等介于3等19等之间,平均利用等为11等的整体情况,全县耕地质量不高。(二)林地面积大,林业资源丰富,但生产能力较低 2014年,全县林地面积256333.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62%。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1.83%,林业资源丰富,但边远山区的用材林受自然条件限制,部分林地利用布局不合理,导致林地生产能力较低。(三)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县域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交汇地带,涵盖谷坝、谷地、低山、中山和高中山五个地貌类型,导致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耕地多集中分布在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玉带河阶地、汉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及低山地区;林地和牧草地主要集中在秦巴中山区;城镇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交通沿线乡镇。第三节 本轮规划中期评估一、规划目标执行情况1、耕地保有量本轮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目标为47537公顷,截止2014年末耕地面积为47234.75公顷,较规划目标少302.25公顷。完成规划目标的99.36%,未完成耕地保有量任务。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本轮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2903公顷,截止2014年末,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42902.67公顷,较规划目标少0.33公顷,完成了规划目标的99.99%,未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任务。3、建设用地总规模本轮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6789公顷,截止2014年末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为6510.73公顷,较规划目标少278.27公顷,达到了规划目标的95.90%,未突破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4、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本轮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5568公顷,截止2014年末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5089.14公顷,较规划目标少478.86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达到规划目标的91.40%,未突破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指标。5、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本轮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县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不超过1394公顷,截止2014年末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1083.77公顷,较规划目标少310.23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达到规划目标的77.75%,未突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目标。6、园地规模本轮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县园地规模不低于1175公顷,截止2014年末园地规模1027.25公顷,较规划目标少147.75公顷,未完成规划目标。7、林地规模本轮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县林地规模不低于255765公顷,截止2014年末林地规模256333.63公顷,较规划目标多568.63公顷,完成规划目标。8、牧草地规模本轮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县牧草地规模不低于652公顷,截止2014年末,牧草地规模570.07公顷,较规划目标少81.93公顷,未完成规划目标。9、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本轮规划确定到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12平方米。截止2014年末全县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69平方米,未超出规划控制指标要求。二、规划实施效益评价(一)社会效益规划实施以来,全县通过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力度,提升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粮食亩产从2005年的155公斤增加到2014年的179公斤,有力保证了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通过严格执行规划管理法律法规,按规划用途审批用地,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以保障,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社会效益日益显现。(二)经济效益规划实施以来,全县落实各规划目标,优化用地布局,通过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保障西成客专、阳安二线、移民搬迁等国家、省、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城镇内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项目等的用地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地均GDP从2005年的45.03万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14年的189.98万元/平方公里;人均GDP从2005年的4342元增加到2014年的20063元,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三)生态效益规划实施以来,全县有计划地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山川秀美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等生态工程,水土流失面积减小,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明显降低,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58.5%提高到2014年61.83%;实施水土保持工程430处,完成汉江综合整治7公里、中小河流治理1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85.8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三、规划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压力过大截止2014年,全县耕地面积为耕地保有量目标的99.36%,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规划目标的99.99%,均未完成规划任务,规划期末保护任务难以实现。同时,重大民生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不可避免,全县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艰巨,导致县域基本农田保护压力不断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规划目标亟需调整。(二)建设用地指标严重紧缺规划实施期间,全县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安排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截止2014年全县建设用地集约节约用地水平显著提高。但随着宁强县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县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按照近年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测算,建设用地指标严重紧缺。(三)“本轮规划”与宁强县“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不相适应随着宁强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域内土地利用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结合本轮规划执行情况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消除土地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制约作用,启动宁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势在必行。 四、本轮规划实施评估结果本轮规划执行结果分析表明,截至2014年末,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未完成规划目标;建设用地总规模虽未突破原规划指标,但剩余建设用地指标难以支撑“十三五”期间全县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因此,为适应宁强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必须对本轮规划进行调整完善,为“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保障。第四节 规划调整面临的新形势一、国家政策对调整完善新要求(一)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要求,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严防死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质量逐步提高,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前提下,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科学发展。(二)加快推进土地二次调查成果共享应用在完成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期评估的基础上,依据二次调查成果数据,适时调整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建设用地规划规模等,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做好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对进一步从严保护耕地,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切实维护群众土地权益,全面落实国土资源工作新定位,深入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和发展具有全局意义。(三)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我国特殊国情、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法治国土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土地规划的能力和水平是土地管理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规划评估调整机制,是保障城乡建设合理用地需求,促进城镇化转型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强化依法依规管地用地,加快建设法治国土的客观要求。二、“十三五”经济发展新形势(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推进,为完善宁强县基础设施、重点工业项目和社会民生项目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有力促进全县农业、工业、社会民生、生态旅游深入全面发展,促进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为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二)脱贫攻坚扎实推进,给城乡居民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将小城镇建设与陕南山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机结合,实现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中。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三)伴随西成客专、阳安二线和108国道改建等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投运,宁强县将成为大西北进入大西南的交通枢纽,接受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江汉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多重辐射,同时全面融入西安、成都“三小时”经济圈,为全县创新发展合作模式、加强地区经济交流协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四)宁强县作为陕甘川文化旅游目的地,逐步融入秦岭巴山生态文化旅游圈及大九寨国际黄金旅游圈,以生态、旅游、资源、区位为优势,加快文化传承、保护与挖掘,通过旅游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尽快使宁强成为陕甘川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文化体验地。为加快县域成为文化旅居胜地,促进县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三、保障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改革规范有序推进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中央一系列会议,对严格土地管理特别是加强土地规划管控、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国务院在研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时也要求:“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要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尽快完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落实上述要求,必须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加快永久基本农田以及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强化规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第三章 规划调整的目标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立县、项目带动、文旅兴县、工业强县”四大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生态工业和现代农业,实现“生态大县、美丽宁强”目标;坚持项目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依托宁强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物食药产业集群、清洁能源产业和现代材料产业集群;全面打造“汉水之源,羌族故里”旅游品牌,建设具有独特吸引力精品景区;大力建设生物资源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现代材料、装备制造、清洁能源为主的五大循环工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循环工业型发展道路,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二、经济社会目标到202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3亿元,人均GDP达到36000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同口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左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产业园、现代材料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集聚集约效应持续放大,以青木川古镇景区、汉水源森林公园、羌族文化产业园三大景区为引领的旅游服务业加速发展。经济效率大幅提升,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达到12万元/人、2万元/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8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4%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8以内;恩格尔系数控制在40%以内,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平方米以上,行政村通达率达到95%。生态文明美丽宁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绿水、青山、蓝天、宁静”四大工程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城乡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节约型社会基本建立。到“十三五”末,各乡镇均建成垃圾填埋场,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环境质量指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稳定达标。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一、坚守耕地保护战略,确保质量并重转变耕地保护理念,切实从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耕地保护观念向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耕地保护观念转变,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划期间通过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强化优质耕地管控;通过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级;通过全面推进耕地“先补后占”政策实施,积极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双保护,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保证。二、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巩固生态格局坚持生态优先战略,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实现生态优美的新模式。规划期间依托现有的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体、水系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优先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内生态用地,巩固现有生态格局。三、落实节约集约战略,盘活存量用地坚持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发展理念转向“以集约促转型”,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规划期间从新增建设用地“节流减量”、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增效”、批而未供土地“减量加速”、城镇低效用地“再次开发”等方面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并积极探索构建“节流增量、挖掘存量”新机制,切实实现规划从增量供地向存量挖掘的转变。第三节 规划控制指标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规划至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3813.00公顷。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5233.00公顷。二、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划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6579.00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160.13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132.00公顷以内。三、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划至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749.53公顷以内,其中2006-2014年间已使用596.86公顷,2015-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152.67公顷以内,2015-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来源三方面:本次调整完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8.27公顷以内,移民搬迁剩余新增指标699.45公顷,减量规划规模控制在384.95公顷以内;规划至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控制在1664.73公顷以内,其中2006-2014年间已使用584.53公顷,2015-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控制在1080.20公顷以内;规划至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309.27公顷以内,其中2006-2014年间已使用476.73公顷;2015-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832.54公顷以内。四、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目标规划至2020年,全县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量为1309.27公顷,其中2006-2014年间,土地整治已补充耕地476.73公顷,2015-2020年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量832.54公顷;规划至2020年,补充耕地任务量为1549.40公顷,其中2006-2014年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量296.07公顷,2015-2020年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任务量1253.33公顷。五、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指标规划至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六、园地、林地、牧草地规划目标规划至2020年,全县园地面积1307.60公顷,林地面积259493.33公顷,牧草地546.67公顷。(全县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见附表1)。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一节 农用地2014年,全县农用地面积312684.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91%。规划至2020年,农用地调整为31292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调整为95.99%。规划期间农用地面积净增加243.43公顷。一、耕地2014年,耕地面积47234.7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5.11%。规划至2020年,耕地调整为44404.49公顷,占农用地的比重调整为14.19%。规划期间耕地面积净减少2830.26公顷。二、园地2014年,园地面积1027.2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33%。规划至2020年,园地调整为1003.50公顷,占农用地的比重调整为0.32%。规划期间园地面积净减少23.75公顷。三、林地2014年,林地面积256333.6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1.98%。规划至2020年,林地调整为259873.57公顷,占农用地的比重调整为83.05%。规划期间林地面积净增加3539.94公顷。四、牧草地2014年,牧草地面积570.0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8%。规划至2020年牧草地调整为571.27公顷,占农用地的比重为0.18%。规划期间牧草地面积净增加1.20公顷。五、其他农用地2014年,其他农用地面积7518.36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40%。规划至2020年其他农用地调整为7074.66公顷,占农用地的比重调整为2.26%。规划期间其他农用地面积净减少443.70公顷。第二节 建设用地2014年,全县建设用地总规模6510.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9%。规划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调整到6570.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调整为2.01%。规划期间,建设用地总规模净增加59.36公顷。一、城乡建设用地2014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5089.1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8.16%,规划至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033.80公顷以内,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调整为76.62%。规划期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净减少55.34公顷。(一)城镇用地2014年,城镇用地规模748.08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4.70%。规划至2020年,城镇用地规模控制在780.26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调整为15.50%。规划期间,城镇用地面积净增加32.18公顷。(二)农村居民点2014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4005.37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78.70%。规划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在3935.09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调整为78.17%。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面积净减少70.28公顷。(三)采矿用地2014年,采矿用地规模322.65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6.34%。规划至2020年,采矿用地规模控制在305.65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调整为6.07%。规划期间,采矿用地净减少17.00公顷。(四)其他独立建设用地2014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规模13.0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0.26%,规划至2020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控制在12.80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调整为0.25%,规划期间,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净减少0.24公顷。二、交通水利用地2014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1410.7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1.67%,规划至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控制在1467.76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调整为22.34%。规划期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净增加57.02公顷。三、其他建设用地2014年,其他建设用地规模10.8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0.17%,规划至2020年,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8.5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调整为1.04%。规划期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净增加57.68公顷。第三节 其他土地2014年,全县其他土地面积6836.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0%,规划至2020年,其他土地面积调整为6533.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调整为2.00%。规划期间,其他土地面积净减少302.79公顷。一、水域2014年,水域面积3397.95公顷,占其他土地的49.70%,规划至2020年,水域面积调整为3302.54公顷,占其他土地的比重调整为50.55%。规划期间,水域面积净减少95.41公顷。二、自然保留地2014年,自然保留地面积3438.52公顷,占其他土地的50.30%,规划至2020年调整为3231.14公顷,占其他土地的比重调整为49.45%。规划期间,自然保留地面积净减少207.38公顷。(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情况见附表2)。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在落实规划主要指标的基础上,充分衔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按照“总体稳定,局部微调”的要求,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全县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第一节 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优化一、耕地布局在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等增加因素及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已纳入耕地占补平衡储备库的耕地等减少因素,合理优化耕地布局。2014年全县耕地面积47234.75公顷,其中水田4441.83公顷,水浇地12.14公顷,旱地42780.78公顷,坡度在15以下7274.18公顷,15至259339.97公顷,25度以上30620.60公顷,2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4.83%。规划期间重点对坡度大、质量差、耕作条件差的耕地退耕,对汉江、嘉陵江流域治理范围内耕地进行生态退耕,同时对城镇用地、工矿用地、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进行调整。规划至2020年,全县耕地面积44404.49公顷,25度以上耕地占耕地比重下降到57%,全县耕地主要布局在县域中部平坝区、主要交通干线、汉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沿岸、城镇和中心村周围以及秦巴山区浅山丘陵地带的汉源镇、阳平关镇、大安镇、代家坝镇、胡家坝镇、铁锁关镇、燕子砭镇、毛坝河镇和安乐河乡等乡镇。二、基本农田布局按照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的要求,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科学调整基本农田布局,以本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基础,依据宁强县2013年度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 优先确定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将国家利用等别较高,有良好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集中连片的水田、水浇地,已划入粮、棉、油、菜生产基地内的耕地,交通沿线的耕地、城镇村扩展边界以外的耕地优先调入基本农田;同时考虑建设占用、退耕还林、还草,将原基本农田中利用等别较低,处于山区、农田水利条件差的耕地退出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对全县基本农田布局进行调整,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一)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在多次论证确认的城镇周边范围内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438.16公顷,其中水田170.72公顷,旱地258.26公顷,园地9.18公顷,其中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194.54公顷,保留原规划基本农田243.62公顷,城镇周边范围内基本农田国家利用等别由11.18等提高到11.13等。主要布局在汉源镇柏林驿村、安沟村,高寨子镇的高寨子村、筒车河村、张家坪村和薛家坝村等。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后,结合城镇周边山川河流森林湖泊等天然生态边界,在中心城区形成绿色空间,构建起生态屏障,对中心城区进行了有效的合围和隔离,进一步固定了城镇开发边界,避免城镇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镇整体环境水平。(二)全域永久基本农田规划期间,全县调出基本农田7799.10公顷,主要分布在大安镇、阳平关镇和燕子砭镇等。其中,纳入国家生态退耕范围的,面积为18.17公顷;“十三五”中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和脱贫攻坚需要调整的,面积为680.01公顷;纳入变更调查实地为非耕地和非园地的,面积为148.10公顷;未纳入变更调查但实地为非耕地和非园地的,面积为1029.11公顷;未纳入基本农田整备区或者改造整治的零星分散、规模过小、不易耕作、质量较差不符合划定要求的耕地,面积为333.6公顷;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为4455.90公顷;与“多规合一”衔接后需调出的,面积为1134.21公顷。规划期间,全县新划入基本农田面积为194.54公顷,均为城镇周边范围内交通沿线优质耕地,主要布局在汉源镇和高寨子镇。本次调整完善,全县划定35298.11公顷基本农田,其中水田2683.82公顷,水浇地9.58公顷,旱地32328.3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