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陇南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第一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概况“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陇南市旅游业发展规划、陇南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切实加强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质量规范与管理,加强宣传促销,全市旅游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一)“十二五”末,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指标。(详见下表)指标年份接待游客(万人次)年增长率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年增长率2010321.1723.388.5458.172011390.7821.6717.2228.52012490.4825.523.08342013614.3525.328.61242014766.2424.7235.7825.06201598528.548.836.4合计3568.02/162/(二)2015年过夜游人均消费达到708元,一日游人均消费达到294元,过夜游人均消费比2010年的604元同比增长17.2%,一日游人均消费比2010年的230元同比增长40%。(三)2015年底,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6432人,间接从业人员72884人,比2010年分别增长232%和304%。二、主要工作成效(一)旅游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注重资源保护,坚决贯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规划先行,加强管理”的基本原则,加快旅游业规划编制工作。一是编制陇南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2-2025),提出了“依托生态休闲、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及多样的物产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名市为目标,以壮大产业为重点,以创造生态、展示文化、旅游富民为理念,丰富陇南市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打造精品景区,精心培育精品线路,科学实施旅游标准化管理,把陇南市建设成为甘肃省知名山水休闲度假与历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川陕甘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总体目标;二是组织县区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县区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三是加快编制精品景区和名牌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确立了保护范围、开发原则、开发重点和开发时序。四是加强了旅游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保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积极参与涉旅重大项目建设的立项审批工作,提高旅游规划意识。(二)积极筹资打造精品旅游景区一是2012年市上投资3000万元“为民办实事”旅游发展资金,进一步加快建设精品景区和名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景区功能和美誉度。二是2011年-2015年,全市通过招商引资和融资开工建设旅游投资项目总投资达到35.08亿元,共新建、扩建、续建旅游项目189个。实施了武都万象洞景区、宕昌县官鹅沟景区两河口游客接待中心、哈达铺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文县天池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康县阳坝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和百公里生态旅游风情线和15个重要景观、两当云屏三峡景区综合开发及游客接待中心、高山草甸休闲度假旅游区、张果老登真洞景区综合开发、徽县三滩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配套服务设施、西和晚霞湖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和乞巧民俗文化馆、甘肃秦文化博物馆。三是在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十二五期间共创建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4A级旅游景区达到了9家,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指导全市九类16个旅游示范点开展创建工作,打造一批高品位、标准化、规范化的旅游示范点;开展了市级旅游示范县、旅游示范乡(镇)、旅游示范村、农家乐示范户创建工作,树立一批典型和样板;开展了绿色饭店、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创建了307户农家客栈,开拓旅游“短租”市场,引导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开展评选“陇南十佳最美乡村”活动,促进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了与农业部门的合作,推进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与林业部门的合作,推进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深度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工业的合作,努力打造我市独特的黄金冶炼、锌冶炼与白酒酿造等工业旅游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与宣传、文联、文化等部门的合作,深入挖掘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民俗风情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具有陇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努力打造了文化旅游品牌。(四)行业素质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行业改革与发展,加强行业质量规范与管理,使旅游行业不断规范,企业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全市拥有旅游星级饭店24家,旅行社5家,导游64人,景区点讲解员110人。其中,创建四星级旅游饭店7家,三星级旅游饭店10家,二星级旅游饭店7家。旅游接待能力由2010年的10576张床位增加到2015年的48715张床位,极大地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先后多次开展旅游宾馆饭店服务人员、导游服务技能大赛以及创先评优活动,有效地提升了行业素质,提高了旅游服务质量。(五)宣传推介不断扩展“十二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打造“陇上江南”旅游品牌开展了一系列宣传促销工作。建成了陇南旅游网站,成立了“陇南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编印了多种旅游宣传资料;持续利用中央、省、市、县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旅游广告和专题宣传;赴广元、汉中、宝鸡、天水等周边城市客源市场开展了陇南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刻制了包括梦回陇南、向往陇南、故乡陇南、问君陇南在内的陇南形象宣传歌曲CD,供各种场合宣传发放;积极参加各种旅游节会,利用节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在九寨沟景区、高速公路、市内及周边接壤路段制作了一大批高质量、高档次的大型旅游宣传广告。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宣传促销工作,陇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来我市旅游的人数迅速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大幅增长。(六)乡村旅游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以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为基础,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重点景区至依托城镇沿线规划建设旅游示范乡镇、旅游示范村、专业旅游村,创建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为群众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途径,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修订了农家乐标准,制定了陇南市农家客栈星级评定标准(试行),引导农民进入乡村旅游市场,使新农村不但有优美的人居环境,更形成一种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陇南乡村旅游正在成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产业和途径。2015年底,全市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共1094户,农家客栈307家,星级农家乐32家。(七)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加大利用旅游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机遇,按照市场导向和消费需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等八大系列,大力开发出各种旅游纪念品、文化旅游商品、工艺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全市各类旅游商品达300多种。各县区不断完善旅游商品销售点,拓宽旅游商品销售渠道,并全面开展了旅游商品的登记认证和宣传促销工作,促进了旅游综合收入不断增加,也将其特色旅游商品推向全国各地。(八)文化内涵得到深度挖掘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始终坚持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一方面积极挖掘秦文化、汉文化、伏羲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等本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以旅游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弘扬优秀本土文化,使文化旅游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九)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加强同周边各市、州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相互学习借鉴等交流与合作工作,我们积极探索旅游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通过陕甘川旅游年会,积极融入陕甘川大旅游经济圈,共建秦巴山区生态旅游圈,嘉陵江沿江旅游线,强化区域合作保障机制,共同打造甘陕川区域旅游绿色通道,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与广元市旅游局、天水市旅游局、宝鸡市旅游局、西安市旅游协会签订了“三省五市”秦文化和三国历史文化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二是与绵阳、广元、阿坝合作市州本着“资源共享、市场互推、信息互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共同签署了大九寨新环线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将联合策划、包装大九寨新环线重点旅游项目和共同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三是初步建立了旅游营销代理制度。被确定为陇南旅游营销代理商的旅行社由我市提供陇南旅游的相关宣传资料,配合陇南在当地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开拓客源市场,组织客源来陇南旅游,享受陇南所有景区门票5折优惠和宾馆饭店协议价住宿,并按照陇南市旅游品牌创建与旅行社组团奖励办法规定年底兑现奖励。目前已有14家省内外旅行社与我市正式签定了陇南旅游营销代理协议。三、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我市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我市旅游产业开发起步晚,发展基础差,以及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旅游业发展仍处在低层次、低水平的起步阶段,而且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交通问题依然是制约陇南旅游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市八县一区分布零散,交通工具单一,有些景区山路崎岖,纵使有美丽的风景画卷,也让大多数游客望而却步。同时,无法将分散的景区整合在一起,进行整体营销,致使景点过于单一化。(二)旅游招商引资难度大,投资严重不足。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也较长,再加上陇南的交通劣势,招商难度大,政府投资有限,致使旅游投资严重不足。(三)开发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旅游要素分属在不同部门、行业和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充分,使我市难以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优势旅游产品,现有的产品档次不高、吸引力不够、竞争力不强。(四)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旅游消费已从旅游观光转向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旅游发展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和软硬件配套发展,以满足不断提升的旅游消费需求。由于投入不足,我市的旅游产品还难以很快完成转型升级,还缺乏一批功能结构合理、自然特色突出、设施配套的旅游产品。(五)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高端人才严重不足。旅游企业品牌意识不强,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高端人才短缺,旅游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如我市农家乐虽然渐成规模,但不规范,档次不高,农家客栈还在建设推广宣传中;服务接待水平和质量还有待培训提高等,都对我市旅游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第二章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形势分析“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市旅游业实现奋力崛起的黄金时期。旅游业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发展机遇(一)旅游业发展环境根本改善持续向好国家层面重视旅游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展,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提出实施旅游投资、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实施旅游基础设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颁布,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政策保障。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运营规律发生重大变化,政府主导的力度和作用进一步加大;社会资本进一步向旅游业转移,旅游业成为投资新点、热点、重点领域;国家逐步加大土地等关键性产业要素对旅游业的投入;各级政府纷纷成立国有独资或控股的旅游投资平台型企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资源社会化趋势、“智慧旅游”特征进一步显现;旅游产业加速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旅游消费市场规模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旅游市场规模快速增大,市场结构日益多元化。红色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专项旅游快速发展: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住建部、国家体育局等相关部委相继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文,共同支持和促进相关专项旅游发展,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市场引导。(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旅游业再上新台阶根据预测,21世纪前期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旅游规模将逐步扩大,旅游方式也将由单一的观光游览,向多元化、深度化方向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分析,我国人均消费从目前到2020年将以每年10.8%的速度递增,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三)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旅游客源市场增长拓展了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这为以城市客源为主导的旅游客源市场提供了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空间。(四)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明确提出“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并提出“以两州两市(包括陇南市)为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内外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这些政策为陇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五)全市旅游业进入黄金发展期随着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甘发20109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甘政办发2010220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甘发201420号)等文件的出台,甘肃省旅游业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发展旅游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全省旅游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陇南凭借良好区位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依托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重点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打造绿色休闲重点区域、区域合作重点区域、红色旅游全新区域,成为甘肃省加强区域合作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着力点。(六)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机遇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的快速发展,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陇南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辐射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建设陇南生态旅游大景区,对于弥补“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生态旅游资源缺失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平台的发展机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甘肃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旨在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具有全国意义。陇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重,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八)国家批复建立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机遇2013年11月,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批复同意甘肃陇东南地区(包括陇南市)为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这为陇南市未来依托中医药资源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九)未来三至五年道路交通将得到较大改善到“十三五”末,随着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平绵高速、陇南支线机场的建成,武都-九寨沟,徽县-两当,康县望关-陕西略阳高速,天水-九寨沟,阳平关-武都铁路的开工建设,和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项目的实施,我市将形成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我市整合旅游资源、组织旅游线路、提高游客可进入性将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十)甘陕川交界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陇南与周边的甘肃天水、平凉、甘南,陕西宝鸡、汉中,四川广元、绵阳等城市文脉相通、地脉相连、交通互接。近年来,上述城市旅游业把握机遇快速发展,区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处于甘陕川旅游协作区中心的陇南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面临挑战(一)财力支撑的有限性旅游产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而我市是国家级贫困地区,虽然省、市、县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但总体上我市在资金投入上较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还不足以为我市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比较满意的财力支撑。(二)产品结构的滞后性当前旅游消费已从旅游观光转向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旅游发展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和软硬件配套发展,以满足不断提升的旅游消费需求。但是产品的投资力度、创新业态和整体组合不足,在产品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创意化、信息化、休闲化等方面尚待完善和提升。(三)市场竞争的严酷性随着旅游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区域旅游市场竞争加剧,城市品牌形象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宝鸡、汉中、广元、甘南、天水等周边城市先后将旅游业列为优先培育的主导产业,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相对于周边城市,不论是设施建设、宣传促销,还是奖励政策都较我市具有优势,我们必须寻找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四)自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起步晚、品质低长期以来,对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够,内涵挖掘不够,开发利用起步晚、品质低,特别是缺乏对先祖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的系统挖掘、整理和研究。文化产业发育较晚,旅游产业开发层次较低,缺乏高创意型、高科技型文化产业项目和市场主体,旅游还处于简单的观光游览阶段,缺乏精神性、体验性、参与性等旅游产品设计和全产业链布局,亟待转型升级。(五)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风貌与旅游主题文化不统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旅游服务、文化休闲、生活配套功能不完善的矛盾日益突出,支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相关生产性服务欠缺。城市风貌缺少地域文化特色和景观特色,面临“城区+景区”的景观异存威胁,难以体现“陇上江南”主题文化特色。如何使各类旅游产品和城市设施在主题和外观形态上与城市形态应有的文化基调和自然风貌相统一,成为突出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市旅游部门和旅游行业将牢牢把握市委“433”发展战略,围绕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建设“甘肃省山水休闲度假与历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川陕甘区域旅游重要节点城市”两大战略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章 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发展举措一、指导思想以省市委、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系列精神为指导,以深度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大景区建设为龙头,以精品特色景区建设为载体,以强化配套服务设施为基础,以搭建投融资平台为支撑,以区域合作为途径,加强旅游与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旅游产品和商品,丰富旅游线路,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旅游产品由单纯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综合型转变,资源开发由粗放向集约型、精细化转变,旅游服务由低层次向标准化转变,积极融入大九寨旅游区,推动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跨越发展,充分发挥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二、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旅游实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全市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0亿元;2018年全市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9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5亿元。到2020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由2015年的3.6万人增加到6万人左右,带动就业人数由2015年的14.4万人增加到24万人左右。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相比“十二五”末翻番。(附件1)旅游特色更加鲜明。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培育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以绿色山水为骨架、历史文化为底蕴、原生态民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红色旅游为补充的大旅游格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明显提升,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旅游服务争创一流。旅游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得到提升,行业经营管理规范有序,基本建成较高水平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效益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催生一批新的旅游业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二)开发重点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旅游大景区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依托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文化四大旅游资源,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产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打破行业管理和行政区划条块分割限制,整合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官鹅沟大景区、阳坝亚热带原生态休闲体验区、白龙江民俗风情区、嘉陵源生态养生度假区、大堡子山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区五大景区。联动九寨沟、麦积山旅游大景区,重点培育精品线路,休闲理念引领,强化标准,科学规划,夯实基础,提升内涵,优化服务,推动全市旅游开发整体上水平,全力打造山水生态旅游目的地。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环境改善为基础,以景区景点为依托,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以增加农民就业、提高收入为目标,创新工作体制机制,集中力量解决贫困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支持城市周边和重点景区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同时,以甘肃陇东南地区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为契机,结合陇南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对当地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进行统筹安排、整体推动。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业的各类配套设施和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整合优化资源,发挥整体效应,全力开发建设中医药旅游生态园区、各类中医药养生旅游项目、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商品、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的农庄和农家乐,大力发展特色养生服务业,培育中医保健人才。科学规划,夯实基础,提升内涵,优化服务,全力打造陇南独特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迈大步,五年见成效”的总体发展思路,2016年完成大景区建设规划和主要景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完成大景区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经过3-5年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20年,把陇南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内涵深厚、地域特色鲜明、旅游产品独特、旅游商品丰富、体制机制顺畅、服务体系健全的旅游强市,把陇南打造为甘陕川毗邻地区生态休闲度假与历史文化观光旅游目的地。(三)品牌创建目标全市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7个,3A级旅游景区9个,2A级旅游景区13个。到2020年,全市A级景区总数达到43家。(附件2)新创建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5家,二星级5家,到2020年,全市星级宾馆总数达到40家。旅游宾馆饭店标准床位达到75000张。(附件3)旅行社总数达到15家,其中:新增国际社2家。到“十三五”末,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达到125个、农家客栈达到1000户。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50亿元。(附件4)三、发展举措(一)政府主导进一步发挥党委、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组织、领导和推动作用,创新旅游发展观念,提升旅游发展中的协调能力,形成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台支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消除行业、区域、资本投入壁垒,促进资源整合,实现合力发展。(二)项目支撑进一步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投入机制,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住灾后重建和沿海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策划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建设资金。做好旅游项目储备工作,建立旅游项目库,对重大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工作机制。(三)市场拉动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发展理念,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努力实现市内周边、省内省际旅游市场的双突破,即:以市内周边市场为基础,在省内省际市场上寻求突破,在旅游发展外向上寻求突破,以市场的拉动作用促进旅游业发展。(四)区域联动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市州和兄弟省市州的区域合作,实现线路共建、客源共享、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甘陕川毗邻地区大旅游经济圈。以城市旅游带动乡村旅游,着力推进城乡旅游共同发展。第四章 发展重点一、全力建设旅游景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旅游大景区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依托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文化四大旅游资源,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打破行业管理和行政区划条块分割限制,整合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全市积极打造宕昌县官鹅沟省级旅游大景区,市级旅游精品景区、县区特色旅游景区,联动九寨沟、麦积山旅游大景区,重点培育精品线路,休闲理念引领,强化国际标准,科学规划,夯实基础,提升内涵,优化服务,推动全市旅游开发整体上水平,全力打造山水生态旅游目的地。(一)景区划分通过市级倾斜支持、县区负责实施,全市整体布局、重点建设1个省级大景区,10个精品景区,10个特色景区。省级旅游大景区:宕昌官鹅沟旅游大景区。市级精品景区(10个):武都万象洞国家地质公园、成县西狭颂中华书法文化主题公园、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康县阳坝-武都裕河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五阳路区域)、礼县秦文化博物馆-秦西垂陵园旅游区、西和晚霞湖中国乞巧文化主题公园、徽县神秘大三滩生态旅游区、哈达铺红色文化旅游区、两当兵变红色革命文化园。县区级特色景区(10个):武都姚寨沟休闲度假旅游区、武都千坝草原旅游区、文县白马风情民俗文化旅游区、礼县祁山-西和长道三国文化园、文县碧口古镇及水上游乐旅游区、两当云屏三峡山地运动与休闲度假旅游区、康县美丽乡村体验旅游区、徽县金徽酒文化生态园、成县杜公祠、西和仇池古国遗址。(二)主要任务1.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创新景区产品体系。依托大景区资源优势,深度挖掘资源内涵,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因地制宜开发一批观光与休闲、度假、商务、休学、养生等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增强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创新开发系列产品,打造具有陇南特色、依托大景区、精品景区、特色景区的旅游产品体系。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建设提升大景区、精品景区、特色景区综合接待能力,为游客创造方便、舒适、安全的旅游条件。3.提高信息化水平,全面建成智慧景区。着力推进大景区、精品景区、特色景区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营销三大体系建设。智慧旅游管理方面,建设游客流量控制、应急等综合管理体系;智慧旅游服务方面,建设在途查询、远程看景、手机导游、适时信息发布等游客服务系统;智慧旅游营销方面,建设PC端与手机端相结合的网络宣传、网上预定、网上支付体系。2018年底前,10个精品景区全部建成智慧旅游景区,2020年10个重点景区全部建成智慧旅游景区。4.完善依托城镇旅游功能,提升综合保障能力。围绕旅游“六要素”,加强和完善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大景区依托城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宕昌官鹅沟大景区要着力完善依托城镇旅游功能,加快推进城镇旅游化、全域景区化、城景一体化。二是其它各县区要加快城市景观建设,按照“建一物添一景”的思路,从城市的道路、桥梁、建筑,到城市的色彩、雕塑等都体现城市个性,完善城市景观带建设;规划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旅游购物一条街、文化娱乐一条街、民俗风情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增加城区旅游项目,丰富城区游乐内容,形成景区观光、城区休闲娱乐的格局;结合城市亮化工程,培育一批都市精品夜游项目,着力营造“夜陇南”的城市夜游氛围;依托商务会展项目,培育一批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促进旅游与会展交流互动;加强城市交通、卫生、环保、治安的综合治理,规范管理出租车、公交车,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5.调整产业结构,美化大景区周边环境。围绕大景区、精品景区、特色景区建设,调整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观光林果业;实行农业开发、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扶持发展特色旅游示范村、农家客栈和特色旅游商品;强化大景区、精品景区和特色景区周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水土保质、植被恢复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大景区、精品景区和特色景区周边村容村貌专项规划和整治,改变景区周边的“脏、乱、差”现象,全面改善整体环境和形象;加快发展康县阳坝、宕昌哈达铺、文县碧口、武都裕河等一批重点旅游城镇,保护好古村落。二、完善旅游交通体系按照进得来、出得去、走得通的原则,大力实施旅游畅通工程。一是在加快建设兰渝铁路、兰海高速(渭源-武都)的同时,争取早日建设平凉-武都铁路、武九高速和陇南支线机场,形成大旅游、大交通的格局。二是尽快打通断头路、接通连网路,加快建设我市与周边省市的连网路,提高公路等级,切实改善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条件。三是加快景区内部道路建设,尽快打通宕昌官鹅沟大河坝景区,武都姚寨沟前坝草原万象洞景区,文县天池黄林沟景区,文县天池五花山景区,武都洛塘裕河,武都琵琶裕河,文县白马河民族风情景区,两当云屏三峡景区,徽县三滩景区道路,力争达到等级油路。四是逐步完善城市内部旅游交通,建立多家规范化运营与管理的旅游客运公司和直达景区的旅游专线车。五是加快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建设,尽快在高速公路建设旅游导示系统。交通、公路、建设、旅游等部门要相互协作,各负其责,三年内完成国道、省道、县道及其他旅游通道和县城、有关乡镇、景区的旅游及交通标识。旅游交通标识的设置要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和直观性,主要景区和主要路段要设置符合国际惯例、中英文对照的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使外来游客能顺利进出旅游目的地。到 2020 年,围绕旅游中心城市、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和旅游专用公路为网络,以乡村公路为补充,以各级旅游集散中心为节点,旅游板块内外有效衔接,等级结构合理,与重要客源市场有效衔接,游客运输能力、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形成安全、便利、协调、绿色的旅游公路网络。实现5A级景区与高速公路连通;4A级景区依托城镇通过国省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连接,达到一级一幅公路标准,力争2016年开工建设7条连接国家4A级景区的道路;一般景区通过地方干线公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景区道路根据修建四级公路或以人行步道、缆车等形式连通。综合通道枢纽互通、骨架公路高级联通、连接公路网络贯通、区内公路多样沟通,全面融入大九寨旅游经济圈,全面提升陇南旅游公路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三、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围绕建设“陇上江南历史文化观光与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着力构建以绿色山水为骨架、古文化为底蕴、红色旅游资源为补充、原生态民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大旅游格局。一是依托原生态山水风光,加快开发山水生态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陇上江南生态旅游品牌”;二是依托哈达铺革命遗址、两当兵变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三是依托历史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积极策划推广“秦汉三国历史文化游”、“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游”等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陇南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四是充分利用城市郊区和主要景区周围的山水和林地,发展旅游度假区、休闲山庄、度假村,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陇上江南休闲度假游”旅游品牌;五是依托当地民族民俗风情,积极策划推广民族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陇南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品牌”;六是依托丰富的养生旅游资源,发展中医保健、中药美容、温泉疗养、泥疗沙浴等康体养生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陇南生态养生旅游品牌”;七是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和特色小吃,积极策划推广“特产美食文化游”、“茶乡品茗游”等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极具吸引力的“陇南特产美食文化旅游品牌”;八是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山体、水域、森林、溶洞和生物资源,积极开发攀岩、漂流、科考、探险等体验性旅游产品,策划推广自驾旅游、体育旅游、商务旅游、康体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着力打造“陇南山地科考体验旅游品牌”。四、加快旅游品牌创建步伐不断完善现有景区基础设施,提高品位,加快培育和打造名牌,推出一批在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国家A级景区。2016年启动创建国家4A级景区3家,包括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康县花桥村;启动创建国家3A级景区2家,包括武都姚寨沟风景区、康县白云山森林公园;启动创建国家2A级景区2家,武都五凤山景区、徽县泰湖风情园。2017年启动创建国家4A级景区2家,成县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徽县金徽矿业园区。启动创建国家3A级景区3家,包括成县杜公祠景区、两当张果老登真洞景区、康县凤凰谷村。启动创建国家2A级景区3家,西和城隍森林公园、康县桂花庄村、康县宋沟村。2018年启动创建国家4A级景区1家,徽县三滩自然风景区;启动创建国家3A级景区3家,包括礼县翠峰观景区、文县石龙沟景区、康县大水沟村;启动创建国家2A级景区3家,文县让水河景区、武都赵钱坝村、文县李子坝村。2018年力争官鹅沟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2019年启动创建国家4A级景区1家,白马民俗风情区;启动创建国家3A级景区1家,徽县青泥岭景区;启动创建国家2A级景区3家,武都三流水村、康县严家坝村、成县玄麻湾村。2020年启动创建国家2A级景区2家,武都姜家山村、两当县棉老村。五、科学策划精品旅游线路针对客源市场,以已经建成的国家4A级以上景区为主要目的地,以九寨沟为依托,集中力量培育和建设十二条精品线路,形成点线结合、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旅游线路格局。(一)以全市主要景区点为目的地的六条旅游环线。1.兰州漳县贵清山、遮阳山宕昌哈达铺、官鹅沟武都万象洞成县西峡/鸡峰山(西和晚霞湖、礼县秦西垂陵园)天水兰州;2.西安天水礼县祁山武侯祠礼县秦西垂陵园西和晚霞湖成县西峡/鸡峰山徽县三滩(嘉陵江漂流)两当云屏三峡宝鸡西安;3.西安天水礼县祁山武侯祠礼县秦西垂陵园西和晚霞湖成县西峡/鸡峰山康县阳坝汉中西安;4.兰州临夏甘南九寨沟文县天池武都万象洞宕昌哈达铺、官鹅沟漳县贵清山、遮阳山兰州;5.兰州天水礼县祁山武侯祠礼县秦西垂陵园西和晚霞湖成县西峡/鸡峰山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九寨沟甘南临夏兰州;6.武都成县西峡、鸡峰山徽县三滩嘉陵江漂流两当云屏三峡凤县紫柏山留坝张良庙汉中康县阳坝武都。(二)以九寨沟为目的地的六条过境旅游线路:1.兰州漳县贵清山、遮阳山宕昌哈达铺、官鹅沟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九寨沟;2.西安/兰州宝鸡/天水成县西狭颂/鸡峰山(西和晚霞湖、礼县秦西垂陵园)康县阳坝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九寨沟;3.西安宝鸡两当云屏三峡徽县三滩成县西狭颂/鸡峰山康县阳坝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九寨沟;4.西安汉中康县阳坝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九寨沟;5.成都/绵阳/广元略阳康县阳坝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九寨沟江油广元/绵阳/成都;6.广元文县九寨沟。(三)自驾游陇南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1.陇南山水生态游线路一:兰州-天水-成县西狭、鸡峰山、杜公祠-康县阳坝(陇南经典生态旅游线);线路二:兰州-宕昌官鹅沟-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九寨沟甘南兰州;线路三:兰州-宕昌官鹅沟-武都万象洞-康县阳坝-成县西狭、鸡峰山、杜公祠天水兰州;线路四:西安-宝鸡-两当云屏三峡-徽县三滩、嘉陵江漂流-成县西狭、鸡峰山、杜公祠-天水-西安;线路五:西安-宝鸡-两当云屏三峡-徽县三滩、嘉陵江漂流-成县西狭、鸡峰山、杜公祠-康县阳坝-汉中-西安; 2.秦汉三国历史文化游线路一:兰州-天水-礼县祁山武侯祠、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中国乞巧文化主题公园(西和晚霞湖)、仇池古国遗址、伏羲崖-成县西狭颂、鸡峰山、杜公祠兰州;线路二:西安-宝鸡-天水-礼县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中国乞巧文化主题公园(西和晚霞湖)、仇池国遗址、伏羲崖-成县西狭颂、鸡峰山、杜公祠汉中勉县武侯祠-西安;线路三:西安-天水-礼县大堡子山秦垂陵陵园-中国乞巧文化主题公园(西和晚霞湖)、仇池国遗址、伏羲崖-成县西狭颂、鸡峰山、杜公祠-徽县青泥岭(李白蜀道难)-两当张果老登真洞、杨店古镇(古故道县遗址)-宝鸡-西安;3.陇上江南美丽乡村休闲度假游线路一:兰州-天水-成县西狭、鸡峰山、杜公祠-成县庙湾旅游示范村-徽县嘉陵镇田河生态旅游新村、银杏博物馆、嘉陵江漂流、月亮峡度假村-天水-兰州。线路二:兰州-宕昌官鹅沟、大河坝休闲旅游度假区-武都朝阳洞(羌人咂酒)、五风山(姜家山)、武都南山农家风情园、瑶池天堂休闲旅游度假区-文县天池(农家风情园)-成县-天水-兰州。线路三:西安-天水-成县西狭、鸡峰山、杜公祠-成县庙湾乡村旅游示范点-徽县嘉陵镇田河特色旅游新村、银杏博物馆、嘉陵江漂流、月亮峡度假村-徽县西关回族风情园-两当云屏三峡及红色革命文化园区-宝鸡-西安;线路四:兰州-天水-成县(西狭、鸡峰山、杜公祠)-康县茶马古道文化体验、段家庄桑蚕茧丝绸文化体验、长坝花桥村、王坝大水沟、碾坝萱麻湾、三关凤凰谷农家风情体验-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武都南山农家风情园、瑶池天堂休闲度假旅游区-宕昌大河坝休闲旅游度假区-兰州;线路五:兰州/西安-天水-礼县祁山武侯祠、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兆丰农业观光园(现代农业观光体验)-中国乞巧文化主题公园西和晚霞湖(农家风情体验)、新天地农家乐示范户(农家风情体验)-成县庙湾旅游示范村兰州/西安;4.陇上江南民族民俗风情游线路一:兰州-天水-礼县祁山武侯祠(体验说“春”文化)-中国乞巧文化主题公园西和晚霞湖(体验乞巧民俗文化)-成县-康县阳坝(康南民俗:体验“女婚男嫁”婚俗文化)-武都(体验高山戏、山歌对唱)-文县天池(欣赏“洋汤号子)-白马河生态民族风情景区(体验白马风情)-县城(欣赏“玉垒花鼓戏”、文县民歌“采花调”等、中寨琵琶弹唱)-宕昌官鹅沟(体验氐羌风情)-兰州;线路二:西安-宝鸡-两当(欣赏两当号子)-成县-康县阳坝(康南民俗:体验“女婚男嫁”婚俗文化)-武都(体验高山戏、山歌对唱)-文县天池(欣赏“洋汤号子)-白马河生态民族风情景区(体验白马风情)-县城(欣赏“玉垒花鼓戏”、文县民歌“采花调”等、中寨琵琶弹唱)-成县-西和晚霞湖(体验乞巧民俗文化)-礼县武侯祠(体验说“春”文化)-天水-西安;线路三:西安-宝鸡-两当(欣赏两当号子)-成县西狭(上峡樱桃村乡村旅游示范点)-武都(体验高山戏、山歌对唱)-文县天池(欣赏“洋汤号子)-白马河生态民族风情景区(体验白马风情)-县城(欣赏“玉垒花鼓戏”、文县民歌“采花调”等、中寨琵琶弹唱)-康县阳坝(康南民俗:体验“女婚男嫁”婚俗文化)-汉中-西安;5.陇南特产美食文化游线路一:兰州-天水-礼县祁山武侯祠、秦文化博物馆(参观永兴苹果基地.品尝礼县疏油饼等名小吃.购仿青铜器文物制品等旅游商品)-西和晚霞湖(品尝西和杠子面、诸葛军盔等特色小吃.购刺绣、宣纸、卢水粉条等特色旅游商品)-成县西狭、鸡峰山、杜公祠(品尝杏仁油面茶、马占祥馄炖等地方小吃.参观核桃博物馆、购核桃系列旅游商品)-徽县三滩、嘉陵江漂流(参观银杏博物馆、购银杏系列、山核桃系列旅游商品)-两当起义红色革命纪念园、张果老登真洞、云屏三峡(购狼牙蜜系列旅游商品)-宝鸡-天水-兰州;线路二:兰州-天水-成县西狭、鸡峰山、杜公祠(品尝杏仁油面茶、马占祥馄炖等地方小吃.参观核桃博物馆、购核桃系列旅游商品)-康县阳坝(参观茶叶、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购茶叶、食用菌系列旅游商品.品尝油面茶、豆花面、山珍系列地方小吃)-武都万象洞、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及油橄榄博物馆、花椒示范园及花椒博物馆.品尝洋芋搅团、武都面皮、豆花子等地方小吃.购油橄榄、花椒系列旅游商品)-文县天池、文县白马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区(品尝杂粮系列地方小吃、购茶叶系列旅游商品)-武都-宕昌官鹅沟、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品尝杂粮系列地方小吃.购中药材饮片系列、红色旅游系列旅游商品)-兰州;6.茶乡品茗游兰州-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官鹅沟-武都万象洞(品裕河系列茶叶-文县天池、文县白马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区-碧口石龙沟、马家山、李子坝茶园旅游示范点(品龙井系列茶叶)-康县阳坝茶园观光(品龙神系列茶叶)-成县-天水-兰州;7.酒乡考察体验游线路一:兰州-天水-礼县武侯祠、秦文化博物馆(考察秦皇酒业工业旅游示范点、品秦皇系列名酒)-成县西狭颂、鸡峰山、杜公祠(考察成州酒业工业旅游示范点、品成州系列名酒)-考察徽县金徽酒业工业旅游示范点、品金徽系列名酒-两当张果老登真洞、云屏三峡(品果老系列名酒)-宝鸡-天水-兰州;线路二:兰州-天水-礼县武侯祠、秦文化博物馆(考察秦皇酒业工业旅游示范点、品秦皇系列名酒)-成县西狭颂、鸡峰山、杜公祠(考察成州酒业工业旅游示范点、品成州系列名酒)-考察徽县金徽酒业工业旅游示范点、品金徽系列名酒-康县阳坝(品尝地方特产“二脑壳”酒)-武都万象洞、朝阳洞(品尝“羌人咂酒”)-官鹅沟(品九台春系列名酒)-兰州;8.陇南山地科考探险游线路一:兰州/西安-天水-徽县三滩-两当云屏-宝鸡-兰州/西安;线路二:兰州-宕昌官鹅沟、大河坝、南河沟-兰州;线路三:兰州/西安-武都万象洞-文县天池黄岭沟景区-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兰州/西安;六、加快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全市第一批(2015-2017年)扶持发展65个乡村旅游贫困村:武都区裕河乡赵钱坝村、月照乡三流水村、马街镇感恩村、马街姜家山村、城郊乡崔家梁村、汉王镇杨庞村、瑶寨镇四合村;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碧口镇水蒿坪村、天池乡天池村、碧口镇李子坝村、铁楼乡石门沟村、碧口镇马家山村、桥头乡张家坝村、天池乡王家庄村;宕昌县城关镇鹿仁村、阿坞乡麻界村、新城子乡大河坝村、城关镇立界村、沙湾镇老庄村、城关镇阴坪村、城关镇瓦舍坪村;康县长坝镇花桥村、碾坝乡玄麻湾村、王坝乡大水沟村、城关镇凤凰谷村、长坝镇段庄村、白杨乡桂花村、阳坝镇刘家坝村;西和县大桥镇仇池村、姜席镇姜窑村、姜席镇董堡村、姜席镇谢庄村、长道镇宁家村、姜席镇青沟村、姜席镇峰坪村、长道镇西团村;礼县上坪乡青林村、祁山乡赵家村、永兴乡文家村、城关镇青林村、永坪乡九图村、永坪乡四台村、城关镇李崖村;两当云屏乡店子村、杨店乡灵官村、杨店乡杨店村、站儿巷镇站儿巷村、张家乡太渠村、云屏乡街道村、金洞乡田坝村;成县鸡峰镇草滩村、小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火车站候车厅保洁合同
- 2025年焊工(初级)考试1000题及答案
- 印刷物流配送流程细则
- 工程施工验收规定
- 天然气企业社会责任方案
- 健康养殖业绿色生产制度
- 有效解决小区内的噪音管理问题
- 农业生产中的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 如何引导初高中学生正确面对技术发展
- 2025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人民法院招聘聘用制书记员和司法警务辅助人员(2人)笔试含答案
- 单孔腹腔镜课程讲义课件
- 优秀初中语文说课课件
- 人教精通版六年级上英语Lesson15教学课件
-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后护理课件
- 普通逻辑ppt课件(完整版)
- GB∕T 16762-2020 一般用途钢丝绳吊索特性和技术条件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 DB32∕T 4065-2021 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
- 施工现场环保工作措施
- 资产清查服务方案模版
- 检具设计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