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doc_第1页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doc_第2页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doc_第3页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doc_第4页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学时:5本章的教学目的:学习把握的重点是公共事业的社会化与企业型市场。 教学形式:授课、案例分析第一节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与创新的背景一、经济体制转换的背景 1.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传统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3.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二、社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用的加强 1.对深化体制改革的作用加强 2.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加强 3.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作用加强 4.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加强 5.对维护社会稳定作用加强三、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城镇人口达到5.9亿,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一、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含义二、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准则1.良性互动原则 3.制度化原则 2.稳定性原则 4.适度化原则三、公共事业管理的创新 1.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 (1)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 (2)从“命令”管理向“服务”管理观念转变 (3)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观念转变 管理的基础人性假设机器人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复杂人伦理人2.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 (1)做到依法治理依法管理 (2)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网络化 (3)管理手段多样化3.管理内容的发展与创新公共事业的内容及其主要研究:1.科技事业管理主要研究:科技事业管理的职能,行政体制,科技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政策和机制,科技支出的安排,管理的方法和经验教训;2.教育事业主要任务:通过制定教育事业发展战略,教育行政法规、政策来管理和指导全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等工作。主要研究:教育行政管理的内容与形式;国外教育事业管理的模式和经验;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完善。3.文化事业主要研究;文化事业管理的含义,目标和内容;中外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模式;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深化我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途径。4.卫生事业主要研究:卫生事业的含义和特征;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国外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模式和特点;我国卫生事业的成就与问题;卫生事业管理改革的目标和策略。5.基础设施主要研究: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西方国家基础设施改革的基本经验;我国基础设施现状和改革思路。6.公共住房主要研究:公共住房的特征和概念;公共住房的特点,原则和意义;国外的公共住房建设和管理模式;我国的公共住房的历史沿革,存在问题和改革路径。7.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主要研究:政府社会保障的职能,模式;社会保障的反,方式,方法;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模式和经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的沿革与完善等。8.环境保护研究主要涉及环境保护的发展阶段,环境保护管理的基本内容,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制度安排;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体制、制度和政策等。9.体育事业第三节 公共事业的社会化与事业型市场的发展 一、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 1.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 2.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一种机制公共事业要实行社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一是指主体的社会化与市场化,除政府以外,其他个人或组织也可进入到公共事业领域。积极提倡社会办事业,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筹集事业发展资金,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二是指服务内容的社会化与市场化,要扩大事业单位的服务范围,取消对经营的限制,使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等事业逐步形成自己规范的经营服务市场。例如,在科技事业领域,国家允许科研事业单位在完成国家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可以面向社会承接各种科研任务;可以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同企业、设计单位和高等学校建立各种协作关系和各种形式的联合;可以与其它单位就科技开发、技术转让和利用技术服务社会等方面签定合同,获得合法收入等等。在教育事业领域,允许高等学校招收委培生和自费生,实行非义务教育缴费上学制度,鼓励高校积极创办各种形式的校办产业,利用各自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辅导班等措施,给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化事业领域,允许各类文化事业单位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无偿服务于社会项目前提下,拓展文化服务领域,向社会有偿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极大地调动了文化系统各部门主动举办各种文化培训、文化咨询、文艺表演、文化产品加工制作的积极性。在医疗卫生事业领域,改革医疗收费制度,调整收费范围、项目、标准和办法,实行新医新价、特医新价、特医特价、优质优价,公职人员和国营企业职工个人分担部分医疗费用,也对于转换医疗机构的经营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3.多元约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二、事业型市场的发展 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精神产品为主要经营内容 2.交换行为大多伴随传播活动 3.交换过程中产品所有权不发生转 4.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与可分性并存案 例湖北省民政厅适应形势 创新方法 把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推向新阶段 培育发展民间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主题。近年来,我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培育发展民间组织作为民政工作服务全局和中心工作的切入点,努力更新观念,因势利导,不断拓展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的领域和空间。一、更新观念,认清民间组织发展的新形势培育发展民间组织,是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社会服务和管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要求形成有效的社会自我组织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要实现这种能力,需要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以外的第三部门的充分发育,各类民间组织的发展客观地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转的支持系统,民间组织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织和优化;作为政府向社会分化公共职能的载体,民间组织是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的合作伙伴;作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渠道,民间组织成为现代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民间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满足社会需求、倡导文明风尚、维护民主权利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组织具有民间性、自愿性、公益性、广泛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就是民间组织的优势所在。从我省民间组织的现状看,迫切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强化民间性。民间组织要回归于“民间”,不能仅停留在精英阶层。民间组织必须更加贴近老百姓、贴近社会,公民和企业才能从民间组织得到需求的满足,并激发参与民间组织的热情,彰显公益性。公益性是民间组织的根本属性。民间组织通过依法登记,取得不同于企业等组织的社会主体资格,这个过程就是甄别其公益属性的过程。但是,仅仅贴上“民间组织”的标签,并不意味着就具有公益功能,也无法给予其相关的优惠待遇。必须通过更深入的工作,才能充分发掘和壮大民间组织的公益资源。增强服务性。城乡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革,各地域、领域和不同的群体都在寻求整合、沟通、互益的方式和渠道。在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过程中,既需要民间组织实现业内、群体内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更需要民间组织整合资源、释放活力。面对时代需求,必须帮助民间组织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施展才能。厅党组始终把民间组织管理作为新时期民政工作参与全局建设的重点、树立社会管理新形象的重点和民政工作自身创新发展的重点。围绕省委、省政府“中部崛起”战略目标,强化行业协会、异地商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使之在发展县域经济、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招商引资中大显身手。二、拓宽领域,寻求民间组织发展的新突破我省以三个领域为突破口,努力拓宽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空间,增强服务效能:第一,以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突破口,开辟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服务“三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我省涌现出来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成功范例,充分说明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我们改变以往坐等申请、被动登记的做法,主动站到培育发展的最前沿。一是把调查研究与发现典型结合起来,从理论到实践,让各级领导认识到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重要性。先后多次由厅领导带队下基层调查研究,形成了对老河口市、宜都市、宜昌市夷陵区等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和典型材料报省委、省政府。二是在全省营造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氛围。积极争取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通知”,以省政府的名义召开了“全省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会议”,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发展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三是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促发展的合力。多次同省科协和省供销社等单位商讨发展规划与措施;特别注重与农业部门的合作,并重视财政、税务、工商、宣传等部门的作用,与这些单位共同开展了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宣传、评先、扶持等方面的服务。四是把评先与扶持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动力。我厅和省农业厅联合开展了“全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50强”的评选活动,在全省掀起了一个总结协会成绩、宣传协会作用、学习协会经验、加大扶持力度的热潮。目前,我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已登记和备案农村专业经济协会4100余家,它们已在服务“三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第二,以培育发展慈善公益性民间组织为突破口,开辟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在发掘社会公益资源中的新领域。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重点和难点是平衡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解决好社会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多年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工作主要依靠财政的投入。一方面政府的财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困难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潜在的巨大资源潜力没有发挥作用。为此,我们着力培育发展慈善公益事业领域里的民间组织。今年上半年,我厅与省委宣传部共同开展了首届“湖北慈善公益之星”评选表彰活动。通过采取自下而上的推荐候选典型、省内各大报刊和省电视台进行系列报道典型事迹、邀请知名人士组成评委会和号召人民群众在网上参评等措施,评出10名公益个人和10个公益性民间组织,省委、人大、政府、政协、省军区领导参加了颁奖晚会,“湖北卫视”将晚会实况连续播放一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次活动既是对民间组织积极作用的高度肯定,彰显了民间组织的社会价值,又体现了政府的导向性,为其他民间组织树立了榜样,激励了更多民间组织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今年10月我省慈善总会组织募捐,募集善款4000多万元,其中被评为“慈善公益之星”的余汉江再次捐出1000万元。目前,已有两个慈善公益性基金会正在办理登记手续。第三,以乡镇原事业单位转为“民非”登记为突破口,开辟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服务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新领域。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机构进行了精简,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谁来提供、怎么实现的难题。大力培育乡镇公益性服务领域的民间组织,实现乡镇“七站八所”身份转变,承接公益性服务职能,可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缺位的问题。我厅首先要求五个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市)的民政部门作好宣传工作,引导乡镇事业单位改制后自愿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参与改革,服务改革。在反复调研、指导的基础上,我厅及时总结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得到了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转制单位可以到民政登记。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请示民政部,我厅提出了乡镇转制单位作为“民非”单位登记的工作方案。该方案得到了省委书记、副书记和省长、副省长的批示同意,随后以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我厅名义联合下发。目前全省已有2262个转制单位完成了“民非”登记,还有5000余个转制单位正在办理“民非”登记手续之中。目前省委省政府两办即将下发文件,进一步要求“转制单位一般到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并对已经和正在转为“民非”登记的服务组织赋予任务,提供支持。三、完善机制,营造民间组织发展的新环境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机制是保障。我们着力从五个方面完善民间组织长效发展机制:1、保障机制。先后制定了湖北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和湖北省规范和促进行业协会发展暂行办法等行政规章,下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通知、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和谐湖北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民间组织及其培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和政策法规保障。2、激励机制。我省民政、人事部门定期对先进社团和社团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其中凡被评为社团工作先进个人的,退休后享受工资增发5%的待遇。对于为“三农”服务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各级政府均给予了资金奖励,尤其是乡镇原事业单位转制作为民办公益组织登记后,省委省政府要求省财政从2006年起每年筹措1亿元对服务好的单位予以奖励。3、服务机制。全省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树立“主动服务、有效服务、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服务制度。特别注重针对影响民间组织发展的难点问题搞好协调服务,如邀请主管的职能部门参加“民间组织沙龙”,面对面听取意见,解释政策,使民间组织票据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4、评价机制。除认真搞好年检,并将结论向社会公开,使广大群众了解民间组织的真实状况外,还从“政府评价”和“群众评价”的层面对民间组织的实力、服务能力及业绩作出评价。“湖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