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排水管道探测项目 总体实施方案 *设计研究院设计研究院 20152015 年年 5 5 月月 目录目录 一、污染源一期的经验和总结一、污染源一期的经验和总结1 1 1.1 污染源调查一期的经验1 1.1.1 项目建设的充分理解 .1 1.1.2 项目协调的程序化、有力化 .1 1.1.3 调查作业的专业化、一体化 .2 1.1.4 数据检查与处理的程序化 .2 1.1.5 相关数据标准与验收标准的制定 .3 1.2 水污染源调查一期的教训与总结 .3 1.2.1 一期项目建设的理解不充分.3 1.2.2 一期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存在不足.3 1.2.3 一期项目建设的作业模式存在不足 .3 二、工程概况二、工程概况4 4 2.1 项目综述 .4 2.1.1 调查目的.4 2.1.2 调查具体内容.4 2.2 二期项目介绍 .5 2.2.1 调查区域位置.5 2.2.2 调查区域概况.5 三、作业标准与坐标系统三、作业标准与坐标系统2020 3.1 规范性引用文件.20 3.2 坐标系统及图形分幅 21 四、现有资料情况四、现有资料情况2222 4.1 工作底图的内容 22 4.2 工作底图的格式 22 4.3 数据标准 22 五、工作流程及工期计划五、工作流程及工期计划2424 5.1 工作流程 24 5.1.1 调查工作总流程24 5.1.2 准备阶段24 5.1.3 外业阶段26 5.1.4 内业成图与数据入库阶段28 5.1.5 收尾阶段28 5.2 工期计划 30 5.2.1 工期计划的原则30 5.2.2 工期安排的目标30 5.2.3 工期安排进度表30 5.2.4 工期保证措施及制度31 六、作业组织与投入计划六、作业组织与投入计划3434 6.1 人员投入 34 6.1.1 人员投入预计34 6.1.2 保障人员投入的措施34 6.2 仪器设备投入 35 6.3 业主提供的配合 35 6.3.1 测区其他地下管线图纸资料35 6.3.2 出具相关文件及提供通行证、工作证35 6.3.3 及时验收审核35 七、控制测量七、控制测量3636 7.1 概述 36 7.2 GPS 控制测量.36 7.2.1 一般要求36 7.2.2 首级 GPS 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布网原则37 7.2.3 选点的基本要求38 7.2.4 GPS 接收机选择原则 38 7.2.5 多台接收机测设方案39 7.2.6 外业观测40 7.2.7 观测成果的外业检核及处理41 7.3 导线控制测量.43 7.3.1 导线主要技术要求43 7.3.2 导线测量外业43 7.3.3 内业计算44 7.4 GPSRTK 控制测量44 7.4.1 技术要求 44 7.4.2 观测实施要点45 7.5 四等水准高程控制测量 45 7.5.1 技术要求45 7.5.2 观测实施46 7.5.3 平差计算46 八、水污染源调查工作八、水污染源调查工作4747 8.1 水污染源调查工作的原则 47 8.1.1 客观公正原则47 8.1.2 全面详细原则47 8.1.3 针对性原则47 8.1.4 可行性原则47 8.1.5 效用性原则48 8.2 水污染源调查工作的技术方法 48 8.3 水污染源调查的内容 49 8.3.1 工业污染源49 8.3.2 第三产业污染源50 8.3.3 生活小区污染源50 8.3.4 畜禽养殖污染源50 8.3.5 医疗污染源50 8.3.6 用水量调查 50 8.3.7 入河排污口 51 8.4 水污染源水质、水量检测 51 8.4.1 适用范围51 8.4.2 执行标准52 8.4.3 污染源监测步骤52 8.4.4 主要监测内容52 8.4.5 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52 九、排水管网的调查工作九、排水管网的调查工作5555 9.1 排水管网探查 55 9.1.1 排水管网探查技术要求55 9.1.2 探查方法有效性分析与仪器的选择56 9.1.3 地下管线实地调查58 9.1.4 地下管线仪器探查58 9.1.5 管线点的设立、地面标志与标注68 9.1.6 管线探查结果的记录69 9.1.7 排水管网探查实施细则69 9.2 地下管线测量 70 9.2.1 管线测量精度要求70 9.2.2 管线测量技术细则71 9.2.3 图根控制测量72 9.2.4 全站仪管线点测量76 9.2.5 钢尺丈量76 9.3 道路面修补测 77 9.3.1 道路面地形修补测方法77 9.3.2 道路地形修补测技术要求77 十、数据处理与入库十、数据处理与入库8080 10.1 数据处理 .80 10.1.1 绘制污染源图的内容和要求.80 10.1.2 地下管线图测绘精度与成图规格.80 10.1.3 数据处理与草图、成果图绘制.81 10.2 数据整理与入库 .82 10.2.1 数据整理流程设计.82 10.2.2 数据整理程序控制设计.83 10.2.3 数据整理内容.84 10.3 数据检查 .86 10.3.1 数据检查内容.87 10.3.2 数据检查质量报告.89 10.4 数据预入库 .89 10.4.1 自动接边机制.90 10.4.2 入库的完整性.90 10.4.3 入库的检查.90 十一、十一、 提交成果资料提交成果资料9191 11.1 成果要求 .91 11.1.1 外业摸查图.91 11.1.2 河涌、排水管网图.91 11.2 外业摸查提交的成果 91 十二、十二、 工程控制与安全措施工程控制与安全措施9393 12.1 组织机制与工作分工 .93 12.1.1 组织机制.93 12.1.2 工作分工.93 12.2 安全措施 .95 12.2.1 安全目标.95 12.2.2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95 12.2.3 安全措施及检查制度.95 12.2.4 安全教育制度.96 12.3 文明施工措施 .96 12.4 环境保护措施 .96 十三、作业质量保证体系与具体措施十三、作业质量保证体系与具体措施9797 13.1 质量方针与目标 .97 13.1.1 质量方针.97 13.1.2 质量目标.97 13.2 质量保证体系 .97 13.3 针对性的质量保证措施 100 13.3.1 排污调查过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针对性措施100 13.3.2 管线探查过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针对性措施101 13.3.3 测量过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针对性措施101 13.3.4 内业过程针对性措施104 一、污染源一期的经验和总结一、污染源一期的经验和总结 1.1 污染源调查一期的经验污染源调查一期的经验 1.1.11.1.1 项目建设的充分理解项目建设的充分理解 *水污染源调查一期项目开展初期,各中标队伍对项目的理解不够充分, 有的将项目理解成一次较为专业的市政管网摸查,有的却不能充分理解本项目 的市政管网摸查、数字测量、数据处理的专业性和重要性,所以项目进度非常 缓慢,随着项目的日序推进,相关专家和领导的指引,项目实施中的逐步领会, 我们才发现水污染源调查不是一次较为单一的市政管网摸查,但也不能忽视市 政管网摸查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而是应以城市污水治理为目的,以污水治理设 计为理念,充分结合市政管网摸查的勘探、数字测量以及数据处理的 GIS 等专 业技术,一起为本项目建设服务,所以,对项目建设的充分理解,是一个项目 建设的关键,通过水污染源调查一期的建设也为我们对二期项目建设的理解和 解读积累了经验。 1.1.21.1.2 项目协调的程序化、有力化项目协调的程序化、有力化 *水污染源调查一期项目开展后,各中标队伍陆续进场作业,为配合项目 的有序开展,*污水治理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建设方)向*市政园林局申请 了关于开展*水污染源调查的工作介绍信,但各作业队伍还时经常碰到有些调 查单位的不配合,但我们不能就此放弃或搁置,这样势必会影响项目进度和质 量,应想一切办法解决它,如:五标段沥滘片区,就因中山大学不予配合,其 学校点地面积较大,学校内部市政管网错综复杂,必须进场作业,进行多方沟 通,找到关键人物:大学管后勤的处长,他们要求*市政园林局针对学校再发 一个专函,作业队伍立即将此事电话请示了*污水治理办公室的吴博土,在其 帮助下,第二天就解决了此事,后来部分作业单位也效仿这种项目协调,进一 步提高了项目协调成功率,所以说:项目协调能力是影响项目进度的关键,特 别是这种程序化、涉及面广的项目建设,其项目协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项目 协调如何有力化、要走哪些关键的程序等是协调时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1.1.31.1.3 调查作业的专业化、一体化调查作业的专业化、一体化 *是国内首个开展水污染调查项目的城市,无经验可循。*水污染源调 查一期项目开展一段时间后,各中标作业队伍已进场作业一段时间,但迟迟交 不出初步作业成果,项目建设方非常着急项目进度,经多方调查发现,除各作 业单位对项目的理解不够充分外,有部分作业单位的专业调查作业经验不够丰 富,项目建设方立即组织各作业队伍相互交流、沟通、学习,形成一套从外业 数据调查、数字测绘采集、内业数据处理至后期数据整理与入库的一体化、专 业化、程序化的作业模式。 1.1.41.1.4 数据检查与处理的程序化数据检查与处理的程序化 *水污染源调查一期项目实施后期,各种调查成果数据如期而至,其数据 或信息种类烦琐,且各标段数据或信息都是海量的,所以对这批数据的处理与 检查我们采用程序为主,手工为辅的作业方式,从而使得成果数据更加规范、 完整、可靠,如下图 1-1: 计算机监理系统的检查 规则 图 1-1 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处理与查错 1.1.51.1.5 相关数据标准与验收标准的制定相关数据标准与验收标准的制定 在一期工程启动之起,制定一系列的技术规程、数据标准及验收规程等, 通过*水污染源调查一期工程的实施,我们进行一步完善、验证了技术规程、 数据标准及验收规程等,为项目二期工程的良好开展打好了基础。 1.2 水污染源调查一期的教训与总结水污染源调查一期的教训与总结 1.2.11.2.1 一期项目建设的理解不充分一期项目建设的理解不充分 *水污染源调查一期项目开展初期,各中标队伍对项目的理解不够充分, 有的将项目理解成一次较为专业的市政管网摸查,有的却不能充分理解本项目 的市政管网摸查、数字测量、数据处理的专业性和重要性,导致项目进度非常 缓慢,所以,在二期或三期项目建设时各单位应对项目建设目的与内容进行充 分的解读。 1.2.21.2.2 一期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存在不足一期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存在不足 *是国内首个开展水污染调查项目的城市,无经验可循。一期工作无论是 组织方法、调查方法、数据处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项目前期工 作存在大量不足: 1、项目建设目的、目标、预计项目成果不明确; 2、水污染源调查一期技术规程、数据标准及验收规程等不规范、不完整、 定稿太迟,且在一期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变动; 3、水污染源调查一期项目监理单位招标、进场太迟。 1.2.31.2.3 一期项目建设的作业模式存在不足一期项目建设的作业模式存在不足 部分作业单位在一期调查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作业模式不好,存在缺陷,如: 有些作业单位将污染源调查与管网摸查分开实施或作业,这样导致水污染源调 查与管网摸查在工序上脱离,影响项目成果质量;所以。二期工程中必须做到 水污染源与管网同时调查,且务必弄清污染源的去向。 二、工程概况二、工程概况 2.1 项目综述项目综述 *水污染源调查项目,是以 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利用现代勘探 和测绘技术实施的。为了与*园林局“数字市政”进行数据共享,本项目采用 *城建坐标系,*城建高程系。本项目包括排水户(水污染源)和排水管网 的调查,是集测绘、勘探、调查、内业成图、数据入库和动态更新、信息系统 开发的系统工程,将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解决海量数据的集中存储问题,提 高数据的利用率,为快速查询、指导工程实施和运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2.1.12.1.1 调查目的调查目的 1建立全市排水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使全市的排水 系统管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数据的管理维护, 不断地提升数据的价值,为数字市政提供准确的排水管网基础数据; 2摸清全市范围内的污染源情况,包括排水量、排污浓度和排放去向,为 污水处理系统收集管网完善提供最新的基础资料; 3收集现有市排水处和区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排水许可管理信息,为今后 实现排水行业监督管理,保障排水安全运行创造条件。 2.1.22.1.2 调查具体内容调查具体内容 利用工作底图对排水户(水污染源)和排水管网进行调查,对底图上的管 线位置进行校核,对底图上没有的管线及排水设施进行摸查。 排水户(水污染源)调查:用水单位(工业、生活小区、医疗、畜禽等养 殖业、生活小区)的位置、排污口,污水去向,用水量,排水量,排水性质等; 排水管调查:雨水管线、污水管线、雨污合流管线及其附属物(窨井、变 径、拍门、排污口、弯头等) 。 具体内容包括: 1测区内的市政排水管线(方沟150mm150mm,内径150mm)探测以 及排水管线经过的道路路面(只限于路面)的地形图修测; 2独立的自然村(居民点)排放口以及与河涌、排水管线连接的排水管道; 3河涌两岸的截污管道以及它们连接的排水管线(方沟150mm150mm, 内径150mm) ; 4工业、医疗单位、第三产业、禽畜养殖业、生活小区等的排放口和与市 政排水管网连接的排水管道(方沟150mm150mm,内径150mm) ,并对排水 户在图上进行标注; 5调查内容参见:茅台酒厂排水管道探测项目项目数据标准 。 为便于以后的数据维护和更新,各区的控制点必须在竣工验收后作为提交 成果提交给业主。 承包单位须每周一次提交上一周的勘察数据,每月上报一次调查进度报表。 2.2 二期项目介绍二期项目介绍 2.2.12.2.1 调查区域位置调查区域位置 范围:花都区、番禺区、从化市和增城市,总面积约 5350km2; 2.2.22.2.2 调查区域概况调查区域概况 2.2.2.12.2.2.1 花都花都 花都区(原花县)1960年4月划为*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家批准,撤 县设市,定名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托*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经国家批 准撤市设区,成为*花都区。下辖新华、花山、花东、赤坭、炭步、狮岭、北兴、 芙蓉、梯面、花侨和雅瑶十一个镇, 总面积9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万, 另有华 侨、海外华人和港澳同胞近30万人。 花都山青水碧、风景秀丽,拥有梯面综合旅游区、芙蓉度假村、九龙潭水上 世界等自然景区以及洪秀全纪念馆、洪秀全故居、盘古王庙、 资政大夫祠、圆玄 道观等多个景点。 一、基础设施 花都的交通运输环境和条件日臻, 区内公路通车里程达727公里, 构成内接外 联的高等级公路网络。年吞吐能力为8万标准箱和85万吨散货的花都港、 105、106、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以及计划 2003年投入使用的*新白云国际机 场构成了一个水、陆、空立体交通网。 二、经济 花都区实施快速健康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招商引资,大力 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经 济规模和经济质量逐步提高,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狮岭 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皮具之都“称号,花都区获 得“中国花木之乡“称号。 花都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风神汽车、狮岭皮革、 粤花水泥、花都陶瓷、乐高食品、飞达音响、大阳摩托等一批拳头产品畅销全 国。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素质得到提高,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 高,并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方向发展。2002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97.44 亿元,工业总产值 419.01 亿元,工业产值达 361.49 亿元。 花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已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专业化、 社会化的农业方向转变, 农业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业协调 发展。花都大力推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 积极发展高质、高产、高效的“三 高“农业, 建立了一批商品粮、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水产、禽畜等生产 基地, 已成为广东著名的“稻田“、“菜地“和“花乡“。2002 年花都的农业总产 值为 30.1 亿元。依托*新国际机场、铁路集装箱结点站和*花都轻轨 铁路等大型工程,花都的仓储、货运、商贸物流、旅游和餐饮配送等服务产业 正蓬勃发展。 以“山、水、田园为伴“,追求高层次居住环境的生活社区正在花都北部崛 起。花都山前旅游大道从西到东已有碧桂园、南航碧花园、金碧御水山庄、芙 蓉山庄、芙蓉花园、云梯花园、泰湖山庄等 19 家大型楼盘,这里已成为*房 地产投资的新热点。 三、城市现代化 花都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加快了城镇现代 化建设步伐。建成了山前大道、迎宾大道、体育中心、新世纪广场、花都广场、 人民公园、东部水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初步形成以体育中心为 主体的“体育悠闲区“、以新世纪广场为中心的“商业贸易区“、以花都广场为标 志的“政治文化中心区“等三大功能区。荣获广东省卫生城市“和“第三次全国城 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 四、发展目标和前景 花都全面实施“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 略,依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 信息化和国际化,花都将建设成为*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大都会强区,成为以汽 车、皮革皮具为支柱的*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空港“、铁路为主导的现代物流 运输中心,以“都市农业“为方向的“三高“农业基地,以“青山、碧水、蓝天、绿地 “为特色的“花之都“,使花都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社会文明、适 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城区。 2.2.2.22.2.2.2 番禺番禺 图 2-1 番禺市行政区域分布图 一、社会概况 1、地理位置 *番禺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带,在北纬 22 262305、东经 1131411342之间,总面积约 800km2。东隔 狮子洋与东莞市相望;西及西南以陈 村水道和洪奇沥为界,与佛山市南海区、 顺德区、中山市相邻;北隔沥滘水道,与* 海珠区相接;南临*南沙区。区 人民政府设于市桥街。 番禺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成为沟通珠江三角 洲东西两岸和连接*、深圳、 珠海等大中城 市的重要交通枢纽。20 多年来交通建设,使地 处珠江三角洲中 部、穗港澳三角中心的番禺, 其地理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出来,为番禺经济腾飞 奠定了良好基础。 2、历史沿革 番禺区历年来经过了多次的行政调整,1921 年 2 月 15 日*政厅正式成 立,番禺县署于 1933 年从*城内迁至禺南新造,1945 年迁至市桥。1958 年 1 月,划禺东、禺北 为*郊区。同年 12 月,番禺与顺德合并为番顺县,半年 后,恢复两县建置,并将中山县属的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等地划属番禺。 1992 年 5 月 20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省辖县级市,* 代管) 。2000 年 5 月 21 日,国务院同意广东省 撤销番禺市设立*番禺区。7 月 10 日,番禺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此后,又于 2002 的南沙街道和万顷沙 镇、横沥镇、黄阁镇,灵山镇的庙南村、七一村和庙青村的部分区域,东涌镇 的庆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区域划归南沙区管辖。 3、人口发展 2003 年,番禺区(扣除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南沙区各地)总人口 82.82 万 人,比上年增加 1.44 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 10.40,比上年上升 0.46 个 千分点;死亡率 5.16,比上 年上升 0.08 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 5.24, 比上年上升 0.38 个千分点。 4、社会经济 根据*番禺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2003 年) ,番禺区生产总值 425.54 亿元,按可比价格算比上年(下同)增长 15.6%,其中第一产业 29.51 亿元,增 长 5.1%;第二产业 232.93 亿元,增长 20.1%,其中工业增加值 209.72 亿元, 增长 19.8%;第三产业 163.10 亿元,增长 11.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 第 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7.0:54.7:38.3。 表 2-1各镇 2003 年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单位:万元) 镇 (街、区)生产总值 第一 产 业 第二 产 业 其中: 工业第三产业 市桥街 265635011888828073146747 沙头街 1002341816591925725939226 东环街 108494830876268675020038 桥南街 1198434360835678342 沙湾镇 2877302360620276019537461364 钟村镇 3321931796l 25702425286857208 石碁镇 2713171538217988917551876046 大石镇 38760014366194745182587178489 南村镇 1556545126996849214850844 新造镇 7511310320320582107032735 化龙镇 7893616604480164521014316 石楼镇 2162302888713492813226152415 东涌镇 12349711198834538100028846 鱼窝头镇 7840424828398233646313757 灵山镇 12200821862801337445320013 大岗镇 138490157361007069866922048 榄核镇 11601013902823228110019786 注:行政区划为 2005 年调整前的行政区划 由上表可以看出,各镇的产业结构以地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并且远远大于 第一产业 的比重。这说明番禺区的经济水平较高,产业结构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 态势。 二、自然条件 1、地质 该区地处珠江三角洲最北古海岸线(大致黄埔石楼市桥沙湾陈村江 门一线),该线地区基本上是陆相沉积,沉积层厚度 0.530m。沉积物主要由砂 砾到砂质土,自下而上由粗到细变化的陆相沉积物组成。砂质粘土或粘土较坚实。 番禺的地层有下古生界、侏罗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等几个地质时期构造,除下 古生界及第四系分布较广外,其余零星出露。下古生界主要为浅变质石英岩,广 布于北部、中 部;侏罗系为灰白色凝灰质砂岩、砂砾岩、夹砂岩和页岩组成,零 星分布于东南部。第四系为冲积、洪积的海陆混合沉积,由砂砾、砾石、砂、砂 质粘土、粘土和淤泥等组成,在南部大片出露。岩浆活动较强烈,以燕山期活动 最强烈。大小花岗岩体共 20 个,分布于北部和东南部。 境内褶皱不发育,断层呈西北东南和西南东北向十字交叉,交点在石碁 镇、沙湾镇相接地区。市桥外围边界西侧和东侧分别是新生代活动断层和活动性 质不明的断层。 经国家地质局鉴定,番禺区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 2、地貌 番禺区的地势由北、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主要是50米以下的台地,南部是 连片的三角洲平原。本区为珠江三角洲腹心地区,地势平坦,地貌以低丘平原为 主,全区总面积773.81km2。 3、气象气候 番禺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暖,夏 长冬短且 多雨的特点。据统计年平均气温21.8,极端最高气温 37.5。极端 最低温度-0.4,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仍达13.3,而7月份平均气温为29, 年无霜期长达 346 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650mm,每年 49月为雨季,其降雨量 占全年的 82%。多年日降雨量lmm的日数为103.9天;10mm的日数为46.9天; 25mm的日数为21.0天;50mm的日数为7.7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1%,最大相 对湿度 100%,最小相对湿度9%。季风变化明显,从九月至次年二月以北风为主, 三月至七月多为东南风,八月份为南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频率14%,年次 主导风为东南偏南风,频率为 10.1%。年平均风速 2.3m/s,静风频率19%。灾害 性的天气,早春常出现低温阴雨,夏秋期间常有台风侵袭,冬季偶有冻霜。 4、河流、水系 区境内珠江干支流 21 条,总长 351.41km,多自西北流向东南。其中境内干 支流 17 条,共长 238.21km;边境干支流 5 条(内 1 条一段属境内) ,共长 13.20km。干流宽多在 300500m,河深 49m 左右;支流宽约 100250m,河 深 26m 之间。河流属平原河流,水流平缓,潮汐明显,潮差平均为 2.4m。主 要河道有沥滘水道、市桥水道、紫坭河、沙湾水 道、蕉门水道、李家沙水道和洪 奇沥,各水道最后汇入狮子洋。 5、水资源 番禺区内水资源均较为丰富。地表水自东北经西南或西向东淌流,皆属感潮 河段。淡水资源分布于北、中、西部;咸潮北起海心沙向西南经三沙、黄阁、庙 贝、横沥连线之南。 地表水资源丰富,水质基础良好,特别是沙湾水道,从九如 围头到大刀沙围头水质均 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类标准,是良好的供水水源, 但水资源利用的矛盾却也存在,尤其是饮用水资源利用愈来愈紧张。因海洋潮汐 作用,部分河流受咸潮影响,不能全年都作为饮用水源和部分工农业用水水源。 工业发展排放的大量废水以及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河流 水质的恶化,使可供饮用的水资源日益紧张。 6、水文资料 境内河流相关的水文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年径流量和纳潮量大。年均径流量为 1742 亿 m3,约占珠江年径流总 量的 43%;年均纳潮量约 2843 亿 m3,占珠江纳潮总量的 75%。 (2) 边境和境内有珠江 4 个河口(虎门、蕉门、横门、洪奇门) ,河道泄洪 能力大。最高水位时,洪峰流量每秒 23 万 m3,占珠江 8 个口门泄洪总量的 48%。 (3) 境内珠江干支流是*通往香港、澳门及世界各地的主航道。 (4) 干支流水源丰裕,大部分农田可引潮灌溉,基本不存在旱患。 2.2.2.32.2.2.3 从化从化 从化市地处*域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与粤北山区的“过渡地带”上,东 邻龙门县,南与增城市、*白云区接壤,西与花都市、清远市相连,北与新丰 县、佛冈县毗邻。总面积 2009 km2,其中土地面积 1974.5 km2,2004 年总人口 581082 人,其中户籍人口 527889 人,辖街口、城郊、江浦三个街道办事处和吕 田、良口、温泉、太平、鳌头五个镇,境内还有大岭山林场、流溪河林场、黄 龙带水库管理处、横江农场、民乐茶场五个*直属场、处。 从化城区由街口、城郊、江浦三个街道办事处组成,其中中心城区范围包 括街口镇(全部)、城郊镇(向阳、北星、东风、城郊、高步、新开)和江埔镇 (江村、禾仓、南方、新明、海朗等) ,规划区面积 64.09Km2,建成区面积近 12 Km2。 图2-2 从化市行政区域分布图 图2-3 从化市位置图 一 、人口 2003 年,从化市下设 15 个镇,22 个居委,210 个村委,1997 年至 2003 年, 从化市户籍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分别年平均增长 1.53%、1.16%和 2.56%。 下表为各镇 19972003 年户籍人口年均增长速度。 表2-2 19972003年从化市各镇户籍人口年均增长速度 年均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 镇别 户籍人口 镇别 户籍人口 全市人口 1.53% 良口镇 3.30% 街口镇 2.33% 吕田镇 1.11% 城郊镇 9.49% 棋杆镇 4.07% 江埔镇 1.01% 民乐镇 3.33% 太平镇 2.22% 鳌头镇 1.34% 神岗镇 1.36% 龙潭镇 1.11% 灌村镇 0.65% 东明镇 0.72% 桃园镇 0.87% 温泉镇 -0.26% 二、现状人口 2004 年,从化市下设三街五镇(太平、鳌头、温泉、良口、吕田、江埔、 街口、城郊) 。全市总人口 580182,其中户籍人口 527889 人,各街镇 2003 年、 2004 年现状人口详见下表。 表2-3 从化市2003年现状人口分布表 2003 年现状人口 镇别 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合计 全市人口 53549448926584420 街口镇 1289317633136564 城郊镇 35126492140047 江埔镇 35479999345472 太平镇 42021896150982 神岗镇 42078298645064 灌村镇 19076114920225 桃园镇 2377470224476 良口镇 37141117838319 吕田镇 24694178426478 棋杆镇 26716403230748 民乐镇 1641531516730 鳌头镇 46214163147845 龙潭镇 43885211245997 东明镇 996927010239 温泉镇 420312595462 表2-4 从化市2004年现状人口分布表 2004 年现状人口 镇别 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合计 全市人口 52788952293580182 街口街 1377009864147564 城郊街 35169401439183 江埔街 35499806043559 太平镇 726491387086519 温泉镇 47098277249870 良口镇 3697559137566 口田镇 29548205031598 螯头镇 13325111072144323 三、经济发展概况 从化市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二条线,三条走廊”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个中心指从化市城区;二条线指 105 国道及佛从公路;三条走廊指沿 105 国 道自城区向北经桃园、温泉、良口、流溪河水库等镇、场、处至吕田的“北部 经济发展走廊” 、自城区向西沿佛从公路经棋杆、鳌头至龙潭等乡镇、场的“西 部经济发展走廊”和沿 105 国道自太平经神岗至城区的“南部经济发展走廊” 。 未来从化产业空间结构模式可概括为:以*为牵引,以从化市城区为中心,太 平镇(外向型工业) 、温泉镇(旅游)为副中心,南部经济发展走廊为市域经济 一级发展轴,西部经济发展走廊和北部经济发展走廊为市域经济二级发展轴, 以点轴开发带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 从化市经济发展空间分异性较明显。依照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及经济 发展方向类似性,在保持行政界线完整的原则下将全市分为四个经济发展片区: 东北部经济发展片包括吕田、东明、良口等镇及流溪河林场、水库、 黄龙带林场、水库、抽水蓄能电站等。产业发展重点是:生态旅游业、三高农 业和资源型加工业。 中部经济发展片包括温泉、灌村、桃园、江浦、街口、城郊、横江农 场、大岭山林场等。产业发展重点是:生态旅游业、纺织、食品、机械工业和 三高农业。 南部经济发展片包括神岗、太平等镇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 重点是:外向型加工业、日化、轻纺、食品、电子,房地产业。 西部经济发展片包括龙潭、鳌头、棋杆、民乐等镇及民乐茶场。产业 发展重点是:建材、机械、食品出口加工业和三高农业。 2004 年从化市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初步统计,2004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GDP)103.69 亿元(不含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这是根据*统计 局的规定,从 2004 年开始按“法人单位经营所在地”为原则的在地统计,由于 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企业法人在*,不作统计) ,在相同统计口径下,现行价 比上年增长 4.86%,按可比价计算(下同) ,比上年增长 2.69%。其中,第一产 业增加值为 10.35 亿元,增长 13.9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69.91 亿元,下降 1.6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23.43 亿元,增长 12.01%。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均 生产总值为 19358 元,现行价增长 4.6%,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2.44%。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去年的 9.81%:69.47%:20.72%调整为 9.98%:67.42%:22.60%,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 重比上年上升 0.17 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5.28%,拉动经济 增长 1.49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 2.05 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为-43.45%,拉动经济增长-1.1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 重上升 1.88 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88.17%,拉动经济增长 2.37 个百分点。 四、自然条件 1、气候 从化市地处低纬度地带,属南亚热带季候风气候,北回归线横跨境内南端 的太平镇,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 19.5 至 21.4,7 月份为高 温期,平均温度为 28.5,最高温度记录 38.1;1 月份为低温期,平均温度 为 12.2,最低温泉记录为-7,冬霜期为 5 至 10 天,历年平均无霜期为 324 天。四季特征为春季冷暖多变,阴湿多雨,有“倒春寒” ;夏季晴多温高,时有 大风和暴雨;秋季气爽少雨,常遇干旱和“寒露风” ;冬季多晴天,气候干燥, 常见霜冻。气象灾害有水灾、旱灾、低温冷害、大风和冰雹等,常年日平均气 温都高于 0,日极端气温记录为 38.1和零下 7。中南部累年平均日照时 数 1809.3 小时,北部为 1697.6 小时。全年降雨量累年平均值在 1800 至 2200mm 范围内,汛期 4 至 9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80.8%,雨量分布的特点 是自西南向东北递增。太平、神岗是市内少雨区,民乐、城郊北部、良口的年 雨量则较大。 2、地形、地貌 从化市地理位置处于珠江三角洲到粤北山区过渡地带上,自然景观多姿多 彩,地理环境呈多元化的特点。全市除鳌头镇地势南高北低外,其余区域整体 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呈阶梯状,整体地貌属半山区,市 东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中南部以丘陵、谷地为主,西部以丘陵、台地为主。 市内最高点为良口的天堂顶,海拔 1210m,是从化市东部与龙门县的分界山。 最低点为太平的太平村,海拔 16.3m。市区街口镇中心区(市政府大院) ,海拔 31m。 从化全市地貌可分为五种类型:平原面积 293Km2、阶地面积 62Km2、台地 面积 211 Km2、丘陵面积 599 Km2 和山地面积 747 Km2。另还有水面面积 25 Km2,城镇面积 11 Km2。 3、生态环境 从化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以温泉著称于世。全市 100 多个湖泊水库。 180 多万亩青山,森林覆盖率达 68%;流溪河是最大的一条河流,从北到南流贯 全市,注人珠江,是*的“母亲河” 。从化素有“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和“都 市桃园”之誉,拥有温带的雨水与热带的阳光,是*的“后花园” 。从化市旅 游观光品类良多,有温泉山水旅游、古村古祠人文历史观光、野生动植物观光、 花卉蔬菜水果水产畜牧农业观光、高科技观光、农庄休闲度假等,丰富多彩。 2.2.2.42.2.2.4 增城增城 增城是*东部板块,面积 1616 平方公里,辖 6 镇 3 街,282 个行政村, 户籍人口 81.8 万。近年来,增城市以规划三大主体功能区为抓手,认真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和 完善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 ,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南部以新 塘为龙头,以中新、石滩为重点,形成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区,大力发展先 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打造*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中部规划建设生活 居住和文化产业区,创建文化产业城和国际化会议休闲区,北部规划为限制发 展工业的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休闲区,初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格局,综合竞争 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增城建县于东汉建安六年(公元 201 年) ,隶属南海郡,距今有 1800 多年 历史。因南海郡原辖 6 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 。1993 年撤县 设市,现辖 6 个镇、3 个街道办事处,市政府驻荔城。全市总面积 1616.47 平 方公里,人口 81 万,外来人口 50 多万,旅居港澳及海外的乡亲近 30 万人。 增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年均气温 21.6 摄氏度,年均降雨量 2278mm,适宜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境内 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市区青山环抱,绿水绕城。南部属美丽的珠江三角洲平 原。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48,拥有蕉石岭、大封门、南香山等 8 个森林公园和 自然生态保护区,是*东翼的“绿肺” 。也是珠江三角洲大工业圈中的绿洲。 近年来,增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模 式,因地制宜将我市南部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区,中部定位为优化开 发的文化产业城,北部定位为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以三大功能 区建设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和城镇布局的优化,逐步形成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7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10.61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6907 美元,分别 比去年(下同)增长 20.72%和 18.84%;完成工业总产值 862.69 亿元,增长 23.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 676.78 亿元,增长 31.03%。实现农业总 产值 60.94 亿元,增长 10.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93.99 亿元,增长 12.93%。财政总收入 77.22 亿元,增长 67.33%,一般预算财政收入 20.66 亿元, 增长 28.63%;企业盈利能力增强;金融稳健运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 到 419.74 亿元和 172.08 亿元,增长 13.14%和 24.80%;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 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16893 元,增长 8.1%。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 评比,增城从 1999 年的 58 位跃升到第 15 位,连续五年居广东省首位。先后荣 获联合国“世界和谐城市提名奖” 、 “全国绿化模范县(市) ” 、 “全国绿色小康县” 、 “全国科技先进市” 、 “广东省文明城市” 、 “广东省教育强市” 、 “广东省卫生城 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市) ”等称号。 一、气候特征 增城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经过北部派潭镇附近,气候特征是“炎热多雨,长夏无 冬”。多年平均气温为 21.6,平均最低候温为 12.1,平均最高候温为 28.5。 春季,由于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天气多变,阴雨多,阳光少,空气潮湿,气温在 12.7-21.7之间。夏季,热带海洋风增强,天气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气闷热, 极端高温为 38.2,平均为 27。4-6 月多季风雨、占全年降雨量 46.7。7-9 月多 台风雨,占全年降雨量 36.27。秋季,受北方干冷空气影响,候温下降,最低为 12.l。 12-1 月,常有寒潮侵袭,偶有霜天,极端低温-1.9。按照气候学低于 10为冬季的划分标准,增城没有冬季,但人们仍将天气较凉的 11-1 月称为冬天。 境内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冻较早,无特大自然灾害。年气温比历年 偏高 0.6,降雨量与历年大致相等。6 月下旬中部地区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局部地 区有洪涝。8 月初受一次台风影响,全境普降暴雨。 二、水土资源 全境总面积174408.87公顷,地势自北向南降低,土地大致分为中低山谷地、 丘陵地、冲积平原三种类型,各种类型面积约各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1)中低 山谷地。主要分布于北部的派潭、正果、小楼3个镇,山峰一般为海拔500米以上, 其中派潭镇境与龙门县交界的牛牯嶂,海拔1084.3米,是全市最高峰。这一地区, 山坡较陡,河谷切割较深,有不少跌水瀑布和峡谷,宜发展水电,亦是很有开发 价值的旅游资源。山与山之间有大小不一的盆地和河谷阶地,土壤有机质丰富, 是发展农、林、畜牧业生产较好的地区。 (2)丘陵地。主要分布于中部的荔城、 中新、朱村3个镇街。这一地区多500米以下的山坡,盆地和河谷平地亦较多,其 中靠近增江和西福河两岸的山丘,地势较为低平,形成丘陵、平原交错状态,土 层一般较厚,多用于种植水稻、花生、蔬菜和荔枝、乌榄、橙柑桔等水果,也适 宜种植经济林或牧草。 (3)冲积平原。这一地区,属珠江三角洲平原,其北部有 丘陵分布,是古代的海岸地带。其地貌为河海堆积地貌,是由增江、东江冲积和 古海滩堆积下来的物质,土地比较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甘蔗、蔬菜和荔枝、香 蕉等水果。由于地势低洼,河涌较多,故又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 境内由于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水资源相当丰富。其中:地表水多年径流深 1099.9毫米,年径流量1915亿立方米。主要河流增江、东江多年平均过境 客水179.5亿立方米,主客水合计为198.65亿立方米。据调查,境内河流水力理论 蕴藏量为6.39万千瓦,理论年发电量为5.69亿千瓦小时,可开发量为3.67万千瓦。 地下水资源亦较丰富。地下水深一般为2-5米,南部地区由于地势低洼,一 般都在5米以上。广东省水利厅分析认为,珠江三角洲地下水径流量为地表水的 18,据此估计,增城地下水达3.5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2亿立方米。 此外,北部地区还有冷矿泉和温泉。冷矿泉水质优良,日涌量150吨以上。 温泉水温63- 65,含硫化氢3.24MGL,单井日总流量超过1000吨。 三、矿产资源 增城境域处于华夏系构造带与岭南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接处,经历了加里东、 印支、燕山与喜马拉雅等4个构造发育阶段,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 件。迄今已探明的矿产,按工业分类法分类: (l)黑色金属矿有铁、钛铁、锰 等。 (2)有色金属矿有锡、钨、铜、辉铋、方铅等。 (3)贵金属矿有金、银等。 (4)稀有金属矿有铌、钮、错英石等。 (5)稀土矿有独居石、稀土等。 (6)冶金 工业矿有铝土等。 (7)化学工业原料矿有黄铁矿等。 (8)技术原料矿有水晶、石 英等。 (9)陶瓷原料矿有钾长石,及其次生矿瓷土等。 (10)建筑材料矿有石灰石、 花岗岩和河砂等。其中花岗岩质地优良,耐酸耐碱,储量约190万立方米;河砂含 矽量84.4,可开发量约7000万立方米。 (11)能源矿有煤,还有可制作化肥用的 泥炭土。 三、作业标准三、作业标准与坐标系统与坐标系统 3.1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关于水污染源调查工作的复函 ,*建设委员会,穗建计函【2005】850 号,2005 年 6 月 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治疗协议书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水工监测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假肢制作装配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农业技术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新疆-新疆水生产处理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理疗技术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林木种苗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堤灌维护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农业技术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纪委遴选笔试题及答案
- 川高公司社会招聘笔试题
- GB/T 7588.2-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2部分:电梯部件的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
- GB/T 13560-2017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 三视图及尺寸标注课件
- 混凝土配合比验证检验委托书模板
- 住房公积金投诉申请书
- 众辰变频器说明书3400
- 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
-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 露天采矿设计技术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