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专利侵权责任.doc_第1页
浅论专利侵权责任.doc_第2页
浅论专利侵权责任.doc_第3页
浅论专利侵权责任.doc_第4页
浅论专利侵权责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专利侵权责任论文摘要内容摘要:本文从专利侵权入手,首先论述了专利侵权行为,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也没有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专利权人的专利的行为。简述了专利侵权的形态、专利侵权归责原则、专利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然后着重阐述了我国专利法对于专利侵权的惩罚措施即专利侵权的责任,以期通过此来减少我国专利侵权案件的发生。通过对专利侵权行为的阐述,其侵权的责任也就尤其重要。专利侵权的责任判定是专利法贯彻实施的一个瓶颈,只有把握好专利侵权的责任,才能使专利侵权得到遏制,促进我国专利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专利的认识也正处在逐步完善和发展的阶段!过去由于专利权的意识不强,从而得到的一个个惨痛的教训是触目惊心的!前年发生的DVD涉外专利索赔事件,便是一记为中国的企业敲响的提高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警钟。跨国公司向中国DVD生产企业举起了知识产权保护这把利刃。日立、松下、三菱电机、时代华纳、东芝、JVC六大技术开发商组成的6C联盟向我国100多家DVD生产企业发出书面通牒,索赔举额专利费。太多的盲目演变成历史的遗憾!太多的无知使得中国的企业在一个又一个激烈的竞争中迅速的崛起又更加迅速的倒下。提高专利权意识,以不败的姿态迎接入世后更加激烈的竞争!一、专利侵权行为概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专利法是1944年5月29日由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专利法,但该法在解放前并没有施行。1979年3月,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开始筹建专利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于1985年4月1日起实施,是新中国第一部专利法,该专利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专利制度的开始。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不断地对他进行修改和完善,到2000年8月25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对其进行了第二次修正,并于2001年7月1日起施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专利法的不断普及,我国专利申请量已达每年十几万件,相应地,专利纠纷也大幅增加,对于专利侵权行为也做了更符合世界趋势的规定,采取惩罚性的补救手段以充分保障权利人的权益和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专利侵权责任问题进行研究。我们认为专利侵权行为是指在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也没有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专利权人的专利的行为。因而,我国专利法规定,不管是否出现损害事实,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侵权行为就构成专利侵权行为。二、专利侵权行为形态专利侵权的形态依照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侵权首先要具备未经权利人许可和以生产经营为目的两个要件。其形态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未经许可实施他人专利的行为;另一类是假冒他人专利行为。这两种行为均属于专利侵权行为。1、实施他人专利行为此类专利侵权是指侵权专利人未经权利人许可,并且以生产经营为目的。根据专利法第11条的规定,具有以下三种具体形式: (1)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或进口他人发明专利产品或实用新型专利产品;(2)使用他人发明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或进口依照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3)制造、销售或进口他人外观设计专利产品。2、假冒他人专利行为 此类专利侵权是指非专利人在自己的非专利产品或者包装上标明专利权人的专利标记或专利号,使消费者误认为是专利产品的行为。根据实施细则第84条规定,有以下四种形式:(1) 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 (2)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3) 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的专利技术;(4) 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另外,与假冒他人专利相近的行为是冒充专利,即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85条的规定,冒充专利行为表现为以下五种形式:(1)制造或者销售标有专利标记的非专利产品;(2)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继续在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上标注专利标记;(3)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将非专利技术称为专利技术;(4)在合同中将非专利技术称为专利技术;(5)伪造或者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三、专利侵权归责原则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指在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人损害的情况下,根据何种标准和原则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在我国专利法2000年8月25日修改以前,其中关于主观过错的规定仅有一条,即第62条第二款规定“使用、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的行为作为一种例外,不视为侵权。我国专利法没有采用绝对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某些场合用了一种混合的归责方法即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相结合。我国专利法第63条第2款规定:“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销售或使用者只有符合“不知道”且“来源合法”时,才可以免除赔偿责任,但应注意的是仍然构成侵权,应承担停止侵害和消除影响的责任。也就是对善意的销售或使用者来说,停止侵害和消除影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赔偿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这种混合原则的使用范围不能延及制造或进口专利产品的行为。专利法对专利产品的制造和进口采用的是“绝对保护”,制造或进口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与行为者的主观意图无关。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侵权形式有制造、使用、销售、(平行)进口;对外观设计的侵权形式有制造、进口、销售。新法第ll条对侵权行为的列举又多了一项:许诺销售。许诺销售是指明确表示愿意出售某种产品的行为,如订立销售合同、展览、演示、广告等行为。这是对传统侵权理论的突破。我国传统的侵权法理论认为,构成侵权的必须具备要件包括“损害事实的发生”,原法也以此为立法理论,而新法将“即发侵权”理论引入了立法,这有利于更有效地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根据新法,前述行为构成了专利侵权,权利人有权通过包括诉讼在内的各种合法手段制止这种侵权行为,侵权人应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因为侵权尚未实际销售,如果因为许诺销售者给权利人造成损失(如广告行为扰乱了市场,使专利权人的销售量下降),其赔偿损失责任的承担是否因其主观过错的有无而有所区别,法条中并未列明,应和制造、进口一样,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事实上,归责原则不是侵权认定的构成要件,停止侵权是法律对侵权加以规定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侵权事实的认定和对侵权责任的认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侵权是客观的,这种法律上的状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侵权人的主观有多么无辜,只要他事实上使权利人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的实现出现瑕疵,便构成侵权,即违法,自然必须停止,以避免法律赋予的权利被进一步分割。比如在采取过错归责原则的情况下,即便未经许可利用他人专利的行为被认定为构成侵权事实,但行为人却可以主张其主观上没有过错,要求免于承担赔偿责任。在采取无过错归责原则的情况下,未经许可利用他人专利的行为被认定为构成侵权事实,但行为人同样可以依据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如非出于生产经营的目的等,要求免于承担赔偿责任。可以这样说,即使采用的是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侵权人的主观状态也不会对侵权的确认和要求侵权人停止有关侵权活动产生影响。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知识产权领域适用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而非无过错责任原则。四、专利侵权构成要件专利侵权责任是指在专利权的有效期内,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其专利的行为。一般的民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通常包含四个方面:违法行为,损害结果,违法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有过错。那么对于专利侵权责任,其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有擅自自使用专利权人专利的行为。侵权人擅自自使用专利权人专利的行为。如侵害人明知某产品为专利产品,却擅自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制造该产品。在专利侵权纠纷处理中,承担侵权责任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为原则,但也有例外。例如专利法第63条第2款的规定,即使行为人主观无过错,也构成专利侵权,只是不承担赔偿责任罢了。 2、实施行为以营利为目的。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有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专利的行为但应该注意的是我国专利法第63条规定了五种不认为是侵权的行为,包括:(1)专利权人制造、进口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进口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该产品的;(2)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的;(3)临时通过中国领陆、领水、领空的外国运输工具,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为运输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装置和设备中使用有关专利的;(4)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5)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以上五点即是专利侵权责任的例外规定,如果行为人不能此作为抗辩理由,则应当认定行为人构成专利侵权,并依法承担责任。3、实施的技术与专利权人的专利技术具有相同或近似性。即行为人实施的技术与专利权人的技术完全相同,就构成侵权;实施的技术与专利权人的技术不完全相同,但核心技术是相同的,也构成侵权。4、专利权人的专利必须为有效的专利。专利是有有效期的,在我国发明专利的有效期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是10年,只有在保护期内专利权人才有独占权,如果过了有效期,则该发明创造就进入了共有领域,任何人都可实施,也不需要经原专利权人的许可,也就不存在专利侵权问题了。另外,如果专利因为其他原因被撤销或被宣告无效,则该专利被视为自使不存在,因此即使有他人实施也不够成专利侵权。五、专利侵权的责任侵犯专利权是违反专利法的,侵权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使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因此,为了防范来自各方面的侵犯,有必要运用立法手段设置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包括行政的、民事的、刑事的法律保护措施,确认权利,调整关系,维护秩序,保障有关专利的各种权利的实现。无论是行政程序还是司法程序,其处理都包含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三种形式。 1、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专利法对专利侵权主要是采用民事制裁,专利管理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在处理侵权的时候,主要是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和赔偿损失两种形式。停止侵权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防止继续侵权的方法。根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任何人未经许可,为了生产经营目的,实施了侵犯专利的行为,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停止侵权。同时,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还可以请求采取预防措施,如处置已经生产出来的侵权产品等,人民法院可以做出诉讼保全的裁定,责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责令提供担保等诉讼保全措施等。专利权人一旦证明了侵权的事实,就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应当贯彻公开原则,使专利权人因侵权行为受到的实际损失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专利法第6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20条和第21条对专利侵权赔偿数额作了如下规定:1、按权利人受到损失确定,其计算基准是每件专利产品的合理利润;2、按侵权人所获得的利益确定,其计算基准是每件侵权产品的营业利润或销利润售;3、上述二项都不能确定时,有专利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1至3倍确定;4、无专利许可使用费可以参照或参照专利许可使用费明显不合理的,法院可以在5000元至30万元之间加以确定,最多不超过50万元。 另外,由于专利侵权行为不仅使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利益受损,而且往往使他们的业务信誉受到损害。因此,专利权人不仅可以要求经济损失赔偿,而且还可以要求采取恢复专利权人的业务信誉的措施。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两年。诉讼时效的起始日期是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也就是说,从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其专利权受到侵犯之日起两年内,可以对侵权人起诉,超过这个时效期限,法院就不予受理了。除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外,侵权人还应承担其他民事责任,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2、侵权行为的行政责任我国专利法对侵权行为中的假冒他人专利、泄露国家机密、徇私舞弊等行为规定了行政责任。另外,我国专利法还对侵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规定了行政责任。其目的在于维护科技人员和进行科研创造的其他人员的合法权益,以保护和激励他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2000年专利法还独列一条作为第59条:“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由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并予公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专利管理机关可依法主动出击,有力地打击假冒专利的违法行为。这对于维护专利的声誉,更好地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专利管理机关的执法职能,维护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保证专利制度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侵权行为的刑事责任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侵权主要给予民事制裁,但有时也需要刑事制裁。因为侵权不仅仅涉及专利权人的财产权,有时也涉及公共利益。对违反公共利益的最有效的制裁是刑事制裁。我国专利法对假冒他人专利、泄露国家机密以及徇私舞弊这三种行为规定了刑事责任。(1)假冒他人专利是指非专利权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在其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人为地标注专利权人的专利标志或者专利号,冒充专利权人的专利产品,以假乱真,以劣充优,在市场上销售的行为。(2)我国专利法规定,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将在国内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首先向我国专利局申请专利,并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后,委托国务院指定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规定这样的申请、审查程序,目的是保守国家的机密。对于违反法律,擅自向外国申请专利,泄露国家机密的,由行为人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比照刑法以泄露国家秘密罪论处。(3)徇私舞弊是指在受理、审批专利申请的工作中或者在接受申请人委托办理专利事务的工作中,或者在处理专利纠纷工作中,明知是不符合授予专利权的条件而授予专利权,或者明知是符合授予专利权的条件而驳回申请,或者剽窃申请人的技术等行为。执法、司法人员的徇私舞弊行为不仅给直接受害人造成损害,还妨害了国家法律的实施,破坏了法制的尊严,因此必须依法坚决制止并予以制裁。综上所述,我国在专利保护侵权行为形态、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及侵权责任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就目前专利法在立法、执法了解及实施过程中,从我个人观点、看法也谈一谈,我个人认为其仍存在有一定的不足,我国目前防止专利权人滥用专利、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还不完善。一个完整的知识保护体系应同时包含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限制权利滥用的内容,另一方面,禁止专利许可中的一切限制难免会危害到许可人的利益,损害他们的创新热情,既不利于专利技术的高效实施和顺利传播,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到底对许可的限制达到什么程度才算“过了头”或不合理呢,这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很难把握和操纵。对专利许可协议中的限制条款缺乏评判基准,就不利于在专利许可中平衡各方权利人的利益。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已经成了发达国家重新维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的重要手段,我们国人很有能力,但是在设备的制造、软件的开发、服务的项目或者功能的提供方面,中国人不注意知识产权,反而变得被动,把产业丢掉了。有人说,中国专利保护力度不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